作者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经济指数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产业革命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作为现代大工业主体角色的劳资关系成为社会经济运转的核心,1867年恩格斯为《民主周报》所作的《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说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的论断已被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实,劳资关系也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劳资关系理论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其中得到最为广泛认可的当属邓洛普的劳资关系系统理论。20世纪50年代邓洛普在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中将系统理论模型引入劳资关系领域,提出劳资关系系统理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结束了此前劳资关系理论的碎片化状态,西方学者遂广泛应用到现代劳资关系研究。但遗憾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除现代劳资关系史略有涉足外,早期劳资关系史的研究基本没有引入邓洛普的劳资关系系统理论。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是理论研究与历史研究的长期割裂,理论研究者更多关注现实,历史研究领域则延续传统使然。
20世纪对中国近代劳资关系的研究更注重劳工史、工人运动史、革命史,以及包工制度、工资收入等的微观研究,进入21世纪后王奇生、霍新宾等学者已经注意到单个案例中劳方、资方和政党的相互间关系。杨在军教授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最终成果《中国劳资关系近代转型研究:劳方、资方与政府关系视角》(以下简称“杨着”)从劳方、资方与政府关系的视角研究近代劳资关系,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
杨着从劳资关系系统最重要的叁大主体关系视角来研究近代劳资关系,将研究聚焦于“中国近代劳资关系转型”并进行了系统研究,是该研究的一大亮点。杨着认为中国近代劳资关系转型基本实现是20世纪20年代末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标志是劳方、资方与政府均相对组织化,劳方、资方、政府均能通过常设性组织、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的日常制度体系对劳资关系进行协调,集体协商制度初步确立,劳资冲突趋缓。
杨着从整体框架而言体系宏大:时间跨度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前近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以至30年代;就该书内容而言,在各个历史阶段劳方、资方及政府的结构、功能、特点、劳资角色表现等研究基础上,从叁者构成的劳资关系体系框架对各阶段劳资关系进行整体研究,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劳资关系转型完成;史为今用,杨着尝试通过近代劳资关系转型的研究,对当代转型期的劳资关系有所启迪。
杨着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劳资关系转型的着作,这一研究颇具开拓性和挑战性。杨着的研究聚焦近代,但是研究的需要跨越前近代与当代,体量大,难免会有一些瑕疵。该书按照时间顺序由引论篇、晚清篇、北洋篇、南京国民政府篇及结论,共十四章构成,计45万字。杨着从酝酿至成书历经15年之久,其间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公司一手档案资料相对缺乏,研究的深度相对受限;虽然有大量的数据,但利用计量经济史的方法进行佐证的研究数据还有待完善等;杨着的语言表述也还有进一步润色的空间。但是瑕不掩瑜,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中国劳资关系的着作,对该领域的学术贡献是不容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