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 总体执行情况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首席专家负总责进行全面统筹协调,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时限、任务和质量要求。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各项研究工作正有序推进。经过近1年半时间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公开发表颁厂厂颁滨(含扩展版)以上核心论文9篇,共计约15万字,后续还有若干相关文章正待发表。课题组共召开专题学术研讨2场,课题组成员参与学术交流20余场,3人参与国际交流,进行专家咨询多次。目前组织翻译和整理了与课题相关文献约30万字,后续还有约60万字的文献正组织翻译。课题组分赴重庆、广东、浙江、四川、湖北、云南等地调研,共计搜集到各类数据、案例、文本和资料信息700余条。搜集国内外典型判例350多个,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或其他规范性文件150余件。撰写了调研报告约6万字。课题组利用世界知识产权日、互联网、公众号积极宣传课题研究情况。总之,课题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的研究目标,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果。
(2)各子课题的开展情况
子课题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问题的方法论探讨。该子课题全体成员积极配合,重点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知识产权公共领域研究方法、理论立场、学术进路、思维模式进行论证与探讨。重点搜集了大量知识产权法学和管理学、战略学、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法哲学方面的资料和文献,搜集了大量国家有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度与文件,并进行全面整理和消化吸收,积极撰写相关研究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前提。
子课题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问题的价值论探讨。本子课题主要从相对微观的视角,运用权利哲学、知识社会学、创造心理学、分享经济学、创新“社群主义”和“知识社区”理论等,探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保留的必要性。课题成员之间积极进行内部研讨,组织资料和文献翻译,课题成员参与学术研讨和与课题相关的学术交流,并已经发表了阶段性学术论文3篇。
子课题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保护的规范探讨,该子课题的同志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参与学术研讨,整理搜集文献,进行实证探讨,就知识产权公共领域中的具体规范问题如知识产权的功能性问题、损害赔偿责任的合理配置、合理使用问题、“商标蟑螂”现象的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公开发表论文2篇。
子课题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保护的比较研究,该子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组织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工作,搜集国内外典型判例350多个,并就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公共领域机制实施创新驱动的制度实践进行比较探讨。并积极撰写相关的主题研究报告,如《日本着作权法最新修改的背景、意义及中国借鉴》、《着作权转换性使用研究: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以及《创新驱动下的着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研究》等,课题后续还将有多篇相关学术论文产出。
子课题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保护的建构研究,本子课题在负责人和全体同志的积极配合下,在课题首席专家的带领下, 大量进行了调研工作, 共计搜集到各类数据、案例、文本和资料信息700余条。积极进行专家咨询,进行各种实地走访和座谈,就具体的知识产权公共领域规范建构问题发表学术论文4篇,这些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和运用情况
课题2017年11月立项以来,课题组高度重视实地调研工作,先后到我国着名的互联网和通信公司腾讯、中兴公司及深入重庆、湖北、广东、浙江、四川、江西、云南等地的互联网公司、创新型公司、中小公司等进行实地调查和调研座谈走访等,切实掌握目前我国公司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遇到的各类现实问题,尤其是利用公共领域机制实现后续创新、竞争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调查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资源保护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调查过程中搜集到各类数据、案例、文本和资料信息数700余条。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正在形成一系列阶段性的调研报告。
(2)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情况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通过借助国家图书馆馆和西南政法大学馆藏藏资源、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网、Linux、Westlaw、Heinonline等资料搜集途径,广泛获取有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领域方面的资料,包括:国内外学者专著600余部,相关论文300余篇,国内外典型案例350多个。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分类和筛选梳理。课题组目前已经翻译相关外文文献共计约30万字,后续还正在组织翻译国外与课题研究有关重要的文献资料(预计约60万字),代表性专著和论文包括:1、英国James Boyle教授所著:《公共领域:封闭知识的公地》(The Public Domain: Enclosing the Commons of the Mind,Yal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社2010年版,全书共计十章,预计30万字)2.德国Aleandet Peukert教授所著:《著作权法上的公共领域:概念、功能与形态》一书,德国Mohr Siebeck出版社2012年版,全书共计三章,预计25万字。3、Maximiliano Marzetti,Paying for works in the public domain? The“domaine public payant”in the 21st century《为公共领域中的作品付费?21世纪的“付费公共领域”》;4、Matthew Sag, “Copyright And Copy-Reliant Technology”(《版权和相关复制技术》),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 103, No. 4, 2009等。
(3)学术会议的情况
课题组自立项以来,共举办学术会议2场,具体信息如下:
1、召开“创新驱动下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理论专场),2017年6月30日上午,由课题组承办的创新驱动下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会议聚焦创新驱动和公共领域的关系、公共领域研究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国内外公共领域研究的现状和经验以及对诸如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和公共领域的关系、商业方法保护和公共领域、商标圈地和公共领域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奠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奠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和知识论基础,指明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2、召开“知识产权公共领域学术研讨会”,2019年7月12号上午,由课题组承办的“知识产权公共领域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重点就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程中存在的有关公共领域保护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比如对公共领域的类型如何划分;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领域的关系;公共领域的界定标准;着作权激励机制和公共领域保留的关系;商标法上的描述性合理使用如何界定;垃圾专利如何治理;数据公共领域如何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与会专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研讨会取得了预期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素材和实务操作经验,有利于课题研究不断拓展。
(4)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20余场的学术交流,在促进课题研究内外协同和广泛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提升和对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分享,代表性的学术交流情况列举如下:
1、2019年5月10日和5月28日,首席专家黄汇教授应邀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国际知识产权论坛和湘潭大学知识产学院邵风名家论坛做题为《我国商标注册取得制度的困境及改革出路》的专题讲座。讲座从我国商标注册取得制度过于注重注册的形式理性而忽视了使用的实质理性,导致了我国商标法公共领域符号圈地的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危害、问题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同时从注册制度之本质、我国商标法立法宗旨的改革、商标取得制度的重构、在先商标保护制度的优化以及对抢注的司法规制等七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讲座有效分享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又有利于课题成员的对外交流,为实现课题组内外协同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2、2019年6月1日-2日,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9年年会在哈尔宾召开。本次年会由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与哈尔宾其他几家单位联合承办,年会的主题是“完善知识产权法治,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首席专家黄汇教授参加了本次年会,并担任了分论坛一暨知识产权理论(1)的评议嘉宾。四位演讲嘉宾就“公共领域保留视野下知识产权制度之建构与完善”、“严格知识产权制度及其运行的基本条件”、“知识产权与反不正当竞争一般条款的关系”、“中国着作权法立法论与解释论”等主题进行了演讲。随后,黄汇教授进行了集中评议,尤其是结合自己所承担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问题这一课题研究内容,对嘉宾演讲内容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并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学术交流及时传播了课题研究的心得与成果,有利于课题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3、2019年5月25-26日,“知识产权与相关权利的法理”学术研讨会暨“法理研究行动计划”第八次例会在武汉举行。本次会议由国内着名法理学学者张文显教授和着名知识产权学者吴汉东教授共同发起。首席专家黄汇教授应邀参会。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就“知识产权的基本法理”、“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中的法理”、“知识产权法体系化与法典化中的法理”、“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法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黄汇教授参与了相关话题的研讨,并对研讨内容进行了总结发言,研讨会所碰撞出的许多真知灼见,对本课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拓展课题研究的视野和知识基础。
4、2019年4月13-14日,2019年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研讨会暨第四界知识产权中原论坛在郑州召开,本次会议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的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来自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首席专家黄汇教授应邀参会,并参与了分论坛一《新时代版权制度的国际化》第二节的相关讨论和评议活动。黄汇教授结合着对知识产权公共领域基本理念的理解,对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开放存取和分享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重构等问题交流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既向学术界及时反馈了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又捕捉到了大量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信息,有利于拓宽课题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5、 2018年9月18日下午,长江经济带战略协同合作交流会在武汉召开,首席专家黄汇教授应邀参会,并做了交流发言。与会者一致同意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发展,营造知识产权运营业态良好发展的氛围。
(5)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有叁位同志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具体如:
1、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课题组成员康添雄副教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莫里茨法学院就中美专利制度比较研究进行交流访问和研讨。康添雄副教授访学期间重点就中美专利制度规范,专利公共领域和专利法公共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等问题与美国学者同行展开了交流与对话,并搜集了部分研究资料。学术交流有利于课题的比较研究,拓展课题研究的域外视野。
2、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 课题组成员郑重副教授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重点研究知识产权法中重要的公共领域机制即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尤其是围绕2018年《日本著作权法》对著作权权利限制条款的修改进行相关研究,并参加了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了较好的交流效果。同时研修期间,已撰写了与课题相关的重要研究报告,并将陆续产出相关的阶段性论文。
3、2019年5月24日,课题组成员田晓玲副教授在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参加了“面向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法律分析”国际会议。会议由圣安娜大学主办,比萨孔子学院协办。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伦敦国王大学Loreno Zucca教授、欧洲大学研究院Rrnest Ulrich Petermann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Paolo Farah教授等。田晓玲副教授做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主题发言,并就课题相关问题和与会专家进行了研讨。
叁、课题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础、课题成果的宣传推介情况:
(1)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宣传, 2019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课题首席专家黄汇教授应邀接受了西南政法大学的主题专访。黄汇教授就何谓知识产权、如何保护校园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边界,互联网时代如何在私人空间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出现了知识产权侵权如何进行有效的维权等接受了专访。该专访内容在西南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上广为阅读3200余次。主题专访有效传播了本课题研究的部分研究观点和结论,传播了知识产权的观念、制度和具体的实务操作,在增强了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同时,有效传递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观、制度观、价值观,有利于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思想意识和社会文化基础。
(2)在重要网站上的宣传,2018年6月30日,课题进行了专家开题论证工作,之后相关内容在网站上广泛宣传,及时宣传了课题开题专家论证研讨的情况。向社会及时传播了课题的研究进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3)在新媒体公众号的宣传,2017年11月,课题刚立项时,课题的首席专家黄汇教授即接受了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民商荟新媒体公众号的采访,就课题立项的意义、研究价值、研究路径、主要研究对象在该公众号上广为宣传,该专访内容同时被中国搜狐网广报导,具体采访网址:丑迟迟辫://飞飞飞.蝉辞丑耻.肠辞尘/补/207672490冲727934。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域外视野还不够广阔。课题调研还不够深入充分,对我国公司尤其中小公司利用公共领域机制实现创新需求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司法判例的搜集还不够全面。下一步,将积极进行进行找差距、补短板工作,具体包括:
第一,加大深入中小公司调研的力度,以增强课题研究结论的针对性;
第二,从宏观层面掌握课题研究所需大量数据资料的采集工作。
第叁,加大对调研数据的利用和分析能力,并借助软件分析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利用分析。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黄汇、刘家会:《网络聚合平台深层链接着作权侵权责任的合理配置》,载《当代法学》2019年第4期。本文主要研究了知识产权法公共领域机制中的责任公共领域机制。具体研究了网络平台深层链接着作权侵权责任的合理配置问题,从而实现着作权保护、传播技术创新和资讯共享的利益平衡。论文主要研究了当前网络聚合平台着作权侵权责任配置存在的问题,提供深层链接行为法律性质的评析,指示链接标准下聚合平台间接侵权责任的合理配置以及提供链接标准下直接侵权责任的合理配置。文章的主要观点是需要采用“指示链接/提供链接”的二元标准,在尊重技术现实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网络聚合平台的直接和间接侵权责任。但为了公众的资讯共享和网络传播技术创新,应当借用默示许可这一机制,对着作权人施加设置技术措施以及“搁辞产辞迟蝉协议”的择出机制,从而促使着作权人合理划定其权利的范围。同时,结合网络聚合服务提供者“应知”成立可能性的提升,为着作权人提供更加完善的间接侵权救济途径。从而,在促进知识创新的同时,释放现代新科技的传播动能,促进互联网时代的资讯共享。
(2)黄汇、黄杰:《人工智能生成物被视为作品保护的合理性》,载《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本文主要从反面研究了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应被放置于公共领域而应当受到版权保护的合理性。从经济效益看这更有利于激励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有利于我国占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潮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重要的规范理论基础。文章主要从技术发展、着作权客体之本质和着作权法发展的历史逻辑叁个维度,分析论证了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应被放置于公共领域而应当受到着作权保护的具体理由。文章的重要观点是公共领域的对象大多是由私有版权作品迁延转移而来的,私有版权和公领领域之间是辩证互动,互为滋养的关系。将人工智能生成物当做公共领域的对象容易带来“公地悲剧”的问题,不利于刺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文章从技术理性、着作权保护对象系主体对客体利益建构关系的法律本质以及近代以来着作权拟制化的逻辑规律和晚近以来着作权法人格主义衰落和实用主义兴起几个维度,论证了人工智能生成物受着作权保护的合理性。
(3)熊文聪:《论商标法中的“第二含义”》,载《知识产权》2019年第4期。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科学严谨地界定商标法中的“第二含义”从而明确商标权的真实保护对象以划清商标权保护的边界,明确受商标权保护的“第二含义”的准确内涵,从而为人们正当使用他人的商标,保留商标公共领域留有合理空间。文章主要从商标“第二含义”概念的历史考证出发,指出了我国立法和行政、司法机关对该概念存在的误读及并指出其原因,继而结合大量司法个案探讨分析了“第二含义”的适用范围,判断标准和证明方法等问题。“第二含义”是商标法中的一个基础性原点概念,它和商标显着性问题息息相关,是划定商标权保护起点和权利人权利边界和公共利益边界的重要概念工具。
(4)梁志文:《论版权法上的功能性原则》,载《法学》2019年第7期。功能性原则是知识产权公共领域保留中的重要原则,它在版权法上是限定版权扩张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分版权和专利法保护对象的重要沟渠原则。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颇有价值。文章从功能性原则被“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合并原则”、“必要场景原则”遮蔽的探讨出发,论证了功能性原则是版权客体扩张至功能性、实用性作品类型后,用于确定版权保护范围的过滤审查和门槛标准。文章指出,应区分事实功能性与法律功能性,并坚持“技术功能性决定的表达”这一法律功能性判断标准。而在实用艺术作品领域,应该区分事实功能性与独创性标准的不同作用,且应以法律功能性确定可分离性标准的具体含义。
(5)胡波:《专利法中的“使用”环境特征》,载《知识产权》2018年第5期。专利法中的使用环境特征对专利权保护范围具有限定性作用。如何确立科学的使用环境特征标准,使得专利权保护范围既不过于扩大又不缩减,既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又确保其权益不超过合理的边界从而保留专利公共领域的必要空间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章重点探讨了使用环境特征的语源、定义、界定及其和功能性特征的区别、对专利权能保护范围的限定作用等。最后,作者提出了使用环境特征的判断标准,在指出“已经使”用、“可能使用”和“不能使用”标准缺陷的同时,认为“必然使用”标准最为合理。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9年7-11月,课题组还需要进行大规模资料文献的整理,对国外创新驱动发展和公共领域机制建构的图书翻译、资料整理,论文翻译和相关文献出版工作。还需进行大规模的知识产权法学和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2、2019年12月—2020年1月,加大课题调研的力度,课题组将分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陕西、云南等地进行课题调研,并积极撰写阶段性调研报告。
3、2020年2月—2020年6月,进一步进行课题的数据采集工作,尤其是到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创新公司以及到100家左右的中小公司采集大量的对于公司利用公共领域机制进行创新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为课题实证研究提供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撑。
4、2020年6月—2020年12月,再派出3人左右人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召课题研讨和专家论证会3次,并积极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10篇左右。
6、2021年,形成若干智库成果,对前期研究成果集结出版发行,并准备撰写专着和总研究报告。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