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可另加附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具体表现在:
1.项目启动之前,项目组核心成员反复研究课题的追求目标和实施手段,以及在学术和社会效应两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清理出关键性的问题和要素。
2. 2018年4月6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了一场“太湖流域民间信仰文艺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大课题“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开题会,特邀中国民俗学界著名学者尹虎彬研究员、邢莉教授、叶涛研究员、吕微研究员、安德明研究员、陈岗龙教授评议。专家们对课题项目的主旨、重点、难点以及可行性方面贡献了许多精辟见解,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2018年4月21—22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又召开了“太湖流域民间信仰文艺学术研讨会暨重大课题启动会”。之所以将开题会与启动会分开,前者是为了吸取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后者才是真正开展实际工作的成员大会,此次与会代表共14人,经过较长时间的当面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具体任务和实施方案,并规定了大致的时间表。
3.在实施过程中,与子课题负责人车锡伦教授、顾希佳教授、叶涛研究员、潘建国教授、郑土有教授以及其他核心成员对课题的问题、内容、方法反复磋商,多次碰头,就该项课题调查的设点布局、研究成果的呈现等方面形成共识,明确了各自研究的任务。
4.本项目开头两年的主要任务是田野调查,经过广泛评估测算,选择了靖江、无锡、常熟、昆山、桐乡、海盐、平湖、湖州、同里、王江泾、芦墟、洞庭东西山等多个市县乃至乡镇作为代表,分工布点,落实到人,按照统一的《实施方案》进行持续调查。这步工作是全部项目的重中之重,一切成果都从田野开始,争取形成“学术型的调查报告” 。
5、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成果是我们在浙江嘉兴地区搜寻到了一大批珍贵的民间神歌抄本,桐乡一地有30本,最早的是道光二十年(1840);海盐地区搜集到130本左右,最早的光绪五年(1879),大多为民国时期抄本;这两批资料都可算是海内外孤本。它们给了项目组极大的信心,为此决议编订“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料丛书”,设立了由车锡伦、陈双虎、陈泳超、顾希佳、吕微、潘建国、丘慧莹、施爱东、王欲祥、叶涛、徐国源、郑土有组成的编委会。考虑到这些资料的濒危性和不可再生性,我们的工作具有抢救保护的性质,课题负责人特意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提出了提前出版和“开放式 成序列”的申请,已获许可文件。现已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签订合同,上述两地资料将全部影印出版,成为该丛书的第一、二辑,现已照排共4700余面,约合300多万字。
6、本项目组同样重视公私所藏各类相关图书资料。除了对现已公布的宝卷、神歌持续做提要之外,还特别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合作,对该处所藏之前不太为学界知晓使用的194种宝卷进行鉴定评估,并全部撰写叙录,将选择其中最珍稀的品种谋求影印出版。
课题项目成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篇,出版1部学术专着。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1、 宝卷的调查与出版
根据课题组的统一设计,我们在靖江(车锡伦负责)、常熟(陈泳超负责)、昆山(白若思负责)、无锡(王定勇负责)、同里(郑土有负责)等地布点,各点上已经开展了多次集中田野调查,收获了大量资料。以常熟为例,本课题组分别在2018年、2019年的六七月间,联合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常州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在当地开展了以宣卷为中心的调查活动,共计27人次23天,收获文本约200万字,拍摄宣卷活动及专人采访录音超过100小时,问题不单涉及到宣卷行业,还延伸至相关的民间道士和师娘佛头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着手撰写调查报告。在靖江讲经宣卷方面,子课题负责人车锡伦先生献出了他珍藏几十年的个人早期田野调查所得之数十种宝卷底本,它们都是改革开放初期自发生长的艺人默写本,与后来非遗形势下官方主导的出版物面目迥异,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艺价值,我们也准备编入资料丛书之中。此外,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有《靖江<大圣宝卷>的信仰与文学渊源》、《对于<二郎宝卷>造经时间的辨正及相关问题》、《常熟地区丧葬仪式的宝卷讲唱及其文化意义》、《Paying for Salvation: the Ritual of ‘Repaying the Loan for Life’ and Telling Scriptures in Changshu, China》等,课题组成员李萍并出版了专著《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5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太湖流域的宣卷现象,取得了较大成绩。
子课题2、神歌(及其他)的调查与出版
根据课题组的统一设计,我们在桐乡(徐春雷负责)、海盐(胡永良负责)、平湖(张玉观负责)、芦墟(郑土有负责)、王江泾镇(袁瑾负责)、洞庭东西山(裘兆远负责)、湖州(宣炳善负责)分别布点,各点上已经开展了多次集中与分散的田野调查,收获了大量资料。以洞庭东西山为例,负责人裘兆远利用自己生活在该区域的优势,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几十次跟踪调查,采访了半数以上重要的渔民班口组织,对其主要的信仰仪式活动都进行了采访拍摄,录音神歌作品及相关仪式活动超过200小时,对于一向保守神秘的渔民信仰来说,这样的成绩具有巨大的突破性。同时,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在桐乡、海盐发现了大量稀见的神歌民间抄本,大多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可称海内外孤本,已经与出版社订立合同,将于2019年、2020年分别影印出版“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料丛书”第一、第二辑,现已照排共4700余面,约合300多万字。
子课题3、本体与文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多篇有分量的文章,《On the Evolution of Baojuan Performances in Shanghai: A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City (1875-1915)》,通过梳理上海宣卷活动的演变史,指出宣卷活动经历了一个从乡村信仰仪式的附庸蜕变为较为单纯的大众娱乐表演之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信仰与文艺之间关系的变动不居;《吴地流通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宝卷研究》和《晚明“庄子叹骷髅”主题流变考》等论文,则分别以不同的主题流变,来体现出俗文学各体裁之间的互相影响。《早期宝卷版本中的插图(15-16世纪)及‘看图讲故事’的理论问题》,则特别关注宝卷插图、形象史以及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关系的理论探讨。这一子课题已经写就、即将发表的论文成果,还涉及到表演文本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关系、上海石印书局刻印宝卷的特点及其流通和影响等问题。
子课题4、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研究
随着调查的深入开展,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方方面面问题琳琅满目、层出不穷,也吸引了大家的研究兴趣。《苏州上方山太姥信仰及仪式文艺的调查报告》一文作者对吴地太姥信仰中心的上方山进行了持续两年的节期定向调查,辅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一信仰圣地及其辐射力做出了全面的概括和分析;《“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则是从文献中找出“茶筵”这一弥漫整个太湖流域的仪式现象,将其历史记载梳理清楚,然后以常熟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和文本搜集,展现了这一仪式在近现代的存在与变化流程;《Baotsiuan’ o piati dukhah kak istochnik narodnyh verovanii raiona goroda Suchzhou provintsii Tsiansu v Kitae》则以宝卷为主要对象体裁,考察苏州地区一种地方神明信仰的历史与内涵;《Writing on the mores of native place: Records of Haiyu Customs by Wu Shuangre》则是对常熟地方风俗名著《海虞风俗志》的专项研究;《传统节序生活二题》则是从宝卷、神歌这类信仰文艺衍伸开去,探讨地方民众生活及其官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此类研究方兴未艾、生机勃勃。
子课题5、多学科综合研究
正如我们在申报书中所说的,所谓多学科综合研究,并非一个人以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而是努力将我们关注的对象去吸引其他学科优秀学者的关注,发挥多学科各自的优长。这方面的成果最多,大要而言有如下几方面:1、古代信仰世界与近现代民间信仰及其文艺形式的关系,比如《从感生到帝系:中国古史神话的轴心转折——兼谈古典神话的层累生产》、《王符&濒迟;潜夫论&驳迟;“圣王叁父说”辨正》等;2、方言研究,如《苏州渭塘话“啥”的特殊用法》;3、音声研究,如《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4、现行非遗政策的学术考察,如《从无形文化财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变革》;5、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是课题负责人倡导的几次对于田野伦理的讨论,《“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濒迟;“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驳迟;问答、评议与讨论》可为代表,尤其是在《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1期上,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名为《田野调查伦理原则研究小辑》的栏目,共发表6篇论文,包括自撰论文《理智、情感与信仰的田野对流——兼覆罗兴振来信》,在同行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如前所说,田野调查是本课题的生命之本。我们在太湖流域选择了靖江、无锡、常熟、昆山、桐乡、海盐、平湖、同里、湖州、王江泾、芦墟、洞庭东西山等多个市县乃至乡镇作为代表,分工布点,落实到人,按照统一的《实施方案》进行着持续的调查,各点上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获取了大批第一手资料,详情尚无法准确统计,单从前列几个代表性调查点上的情形来看,其丰富性和有效性应该是很有突破的,这为将来的撰写报告和分析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与很多田野点建立了互惠双赢的良好关系,于2018年11月为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授牌“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艺与方言调查实习基地”。
2.项目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在多个大会上做主旨发言。以课题负责人为例:2018年9月29-30日,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参加“文本、语境和行为:实践中的中国民俗宗教”( TEXT, CONTEXT, AND ACTS: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PRACTICE )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A Survey of Chayan (“Tea Banquet”) Ritual in Changshu Area in History and Presence”;2018年10月20-22日,参加北大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办的“从启蒙民众到对话民众——纪念中国民间文学学科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理智、情感与信仰的田野对流 ——兼覆罗兴振来信》;2018年11月23-25日,在广州参加中国民俗学会年会,发表论文“圣王三父说辩证”,并连任副会长;2019年6月7—9日,参加“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2019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作主旨发言《乡村建设视野下的圣堂庙会》等。
课题负责人之外的其他成员,也都有强烈的国内、国际交流意识,国内交流密切频繁是情理中事,国际交流方面,成员的足迹遍及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越南、新加坡等地,况且课题组成员本就包括多位海外学者。
此外,本着一边调查研究一边培养人才的信念,我们在北京大学举办了连续两年的“宝卷神歌读书会”,课题负责人还专门开设了“民间信仰与民众文艺”的研究生新课程,吸引了一批研究生投入到这一重大项目中来。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成果宣传推荐主要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举办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如上所言,各成员在这一年多时间内参加了各处各级别的多次学术会议,主要内容为宣讲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最新收获。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做过多次专题演讲,以课题负责人为例,这段时间分别在国家图书馆、北大中文系、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大、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处做讲座,及时公布我们的最新成果。
为了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化,我们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专门开办“俗文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系列讲座,已经举行的有: “中国宝卷的渊源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累积性、地域性”(车锡伦)、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论”(顾希佳)、“阅读的宝卷:上海惜阴书局印行的宝卷研究”(丘慧莹)、“宝卷的版本、文献特征和著录问题”(车锡伦)
按照规定,课题组也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上交过《工作简报》。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1)虽然布点广泛,但各个点上的工作进度不太一致,个别点上的推进较为缓慢。有些重要活动因为带有较大私密性比如白事上的宣卷仪式等,尚未有全程影像记录。
(2)搜集公私藏相关文献有了很多进展,但相比于已知的藏量,还有较大缺口。比如位于北京地区由私人创办的杂书馆收藏丰富,超过任何一家公立机构,但出于商业考虑,该馆尚不愿完全开放资源。
2.改进措施
(1)进一步协调各点上的工作,并补充更多年轻学子积极参与。
(2)继续建设和巩固人脉,并适度调整计划,以期能更多地寻找到关键性资料;同时,对于已经录制的作品,要请当地文化工作者帮助记录整理。
3.研究心得
(1)阶段性任务要明确、具体,分工到人,定期督促和检查子项目课题组的研究进展。
(2)加强对于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发表。除了多种方式在刊物上、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研究成果之外,要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成果序列,各田野点上也要逐渐收网,进入撰写调查报告的阶段。
(3)这段时间以调查为主,之后考虑主办一些专题研讨会,一方面发布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参比同类研究,吸取同道意见。
4.意见建议
(1)此前递交的《工作简报》基本未获回复,建议“国家哲社成果要报”多报道一些基础性、理论性的成果。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代表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资料搜集
如前所说,我们搜集到了大批孤本性质的民间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是稀缺的、罕见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这套“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料丛书”除了即将出版的两辑之外,掌握的资料还有:(1)太湖渔民中广泛流传着另类神歌,由于渔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主要靠口耳相传,之前出版的记录稿凤毛麟角。如今,我们通过调查已经建立了较为庞大的神歌录音录像数据库(超过100小时),将会请人逐步翻成文字,均以方言出版,配以必要的音义注释和普通话对译,在确保其科学性的前提下,为使用者提供尽可能的帮助。(2)在海盐地区搜集到几十本1980年代幸存艺人的神歌回忆默写本。(3)本课题组第一子课题的负责人车锡伦先生早年在靖江地区搜集了一批1980--1990年代的艺人默写本宝卷,它们与目前非遗形势下的当地出版物面目迥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4)我们在太湖流域发现了几种带有普遍性的仪式活动,几乎可以成为整个地区多样仪式的基本结构,最典型的就是茶筵。为此,我们已经搜集了一大批茶筵及其变体的民间文献,最早的是光绪十九年(1893)抄本,而且此类抄本牵涉到民间道士、宣卷先生、神歌传唱人等多个行当,是具有相当文艺素质的仪式文本,结集出版,可以推进仪式文艺的深入研究。总之,这套资料丛书是具有可靠保障的,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开展,相信此类资料还会层出不穷。
特别要说明的是,上述工作具有抢救性保护的特点。这些民间收藏者大多年事已高,他们的心血搜藏,如再不及时发掘出版,必将风流星散。比如与桐乡、海盐相邻的嘉善地区,我们课题组早就知道某文化工作者也搜藏了几十本,最早的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可惜他去世多年,现在从他们后人那里再也问不出这批文本的下落了。这样的案例很多,所以我们始终将抢救工作放在首位。
2、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
本课题特别强调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进行扎实的深度研究,反对浮泛虚矫说空话。像《苏州上方山太姥信仰及仪式文艺的调查报告》,即建基于持续2年的上方山田野调查,但又不光是现象描述,它几乎囊括了目前可见所有上方山以及太姥信仰的历史资料和先贤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精当的论述。再如《Paying for Salvation: the Ritual of ‘Repaying the Loan for Life’ and Telling Scriptures in Changshu, China》,则是在多次观察采访常熟受生仪式的前提下进行的理论思考。即便是一些表面看来纯文献的研究,其实背后都有作者相当长的田野经验为支撑,包括使用的文本也有大量来自田野,比如《吴地流通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宝卷研究》等。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项目的继续推进(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全面开展田野调查)
各调查选点根据当地的民俗生活节律,自行安排调查时间,必须获知全局性的面貌和相当部分的实际数据。此期间召开至少一次田野调查工作会,以及适量的工作通气会,以便各点上继续补充、完善、深入,并结合地方文献进行互动式的启发推进,争取基本完成调查任务。
书面研究者可以参与一部分调查,但主要是一边继续搜集资料,一边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并在各自的视野里提出基本的理论思考,发表一些有分量的实证论文。
2、项目的收束(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撰写报告)
各点上的调查依然根据当地节律进行查漏补缺,臻于完善。
第一阶段:2021年1月——2021年8月:资料整理、初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的基本框架;书面研究也写成带有一定框架体系的系列文章。
第二阶段:2021年9月——2021年12月:交流各自成果,并互相评鉴,以利形成较为一致且互相呼应的成果系列。
此期间下半年举行一次课题全体成员参与的内部研讨会与一次专家咨询会。
3、项目成果形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
第一阶段:2022年1月——2022年6月:各子课题在全面搜集资料与深入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各自完善的最终成果。田野调查是以调查报告为主,书面研究则提供有一定体系、至少是互相关联的系列论文,并须有相当的理论自觉和精深的实证研究。
第二阶段:2022年7月——2022年8月:在各子课题成果基础上,整合成最终研究成果。
第叁阶段:2022年9月——2022年12月:形成课题全部的最终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提交。
此期间召开一次结题论证会。
另外,在这几年里,争取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联络同行、交流学术,宣扬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