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自2018年3月开题会以来,首席专家带领和积极推动课题研究,在各子课题组共同努力下,总体而言,本课题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正全面展开,课题研究计划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1.首席专家积极参加国内外海洋领域的学术会议,发表了论文和时评30余篇,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访谈各1次。
(1)主办学术会议2次:2018年3月,第五届上海海洋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年4月,第六届上海海洋论坛学术研讨会;
(2)在上海社科院主办“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开题学术研讨会”(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王少普教授、复旦大学沉丁立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研究员、云南社科院陈利君研究员、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鞠海龙教授、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关事务研究院夏立平教授担任评议专家。
(3)先后在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海南大学作海洋治理方面的学术报告,以扩大学术影响力。
(4)海洋研究调研:2018年7月,率课题组成员赴福建调研海洋治理问题。先后与福州海事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闽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2019年3月,赴广东、海南调研海洋治理问题,先后与中国南海研究院、叁沙市政府、海军南海舰队、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学术交流。2019年6月,赴青岛调研海洋治理问题,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学术交流。
(5)首席专家在积极完成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2017年12月-2018年1月,在美国访学期间,专程赴美国东北大学海洋科学
研究中心和迈阿密大学海洋研究所,分别与美国海洋专家交流学习;2018年8月到9月,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访学期间,专程赴费城考察美国东部海军基地,了解美国海军构成;2019年1月,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访学,专门了解欧洲海洋治理经验,并与欧洲同行交流海洋治理实践;2019年7月,赴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参加美国CSIS 等智库有关海军力量的学术研讨。
2.各子课题组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先后发表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20余篇; 另外,第一子课题负责人庞中英教授先后分别了40余篇全球治理与海洋治理的论文和时评,并多次参加国内有关海洋治理的学术会议;第2、4、5三个子课题组分别举行了本子课题学术研讨会;第二子课题组于2019年6月在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举行了“构建海洋伙伴关系学术研讨会”;第四子课题于2019年6月在福建厦门举行了“海洋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负责人蔡榕硕教授于2018年11月参加了Impacts of and adaptation to Sea Level Rise in coastal China area(东盟地区论坛—区域气候变化与海岸带灾害应对国际研讨会),并于2019年4月在云南大学作“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气候变迁及其海洋生态效应”学术报告:第五子课题组于2019年6月4-5日在大连海事大学举行了“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体系研究研讨会”。各子课题组汇报材料附后。
3.首席专家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策划组织《全球海洋治理前沿研究系列丛书》,2019年4月举行了第一次编委会,从20部书稿中评选出了第一批书稿8部,计划明年出版;第二批正在紧张进行;
4.第一子课题组于2019年3月,推出了全球海洋治理研究通讯电子版;及时报道和介绍该子课题组海洋治理研究学术活动。从第二期开始,以本课题组名义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联合出版;
5.2018年3月,中国海洋研究联盟在上海社科院正式成立,该研究联盟是一个以海洋问题为中心的学术平台,以本课题研究方向为基础,集海洋政治、海洋安全与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技术为一体的文、理相结合的新型学术共同体。旨在促进国内外海洋研究合作与交流,实现海洋学术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国内海洋治理研究和科研全球化。首席专家被推选为理事长。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由于国内网络不畅,给持续搜集国外海洋治理研究资料带来不便;
(2)因课题组成员之间专业背景以及文、理科期刊认定的差别,各子课题组
成果认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第一、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意义研究:
积极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成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反映了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但是,目前,中国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海洋治理,推动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积极打造蓝色伙伴关系—蓝色利益共同体—蓝色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海洋社会成为中国海洋治理的终极发展目标。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理念,彰显了中国积极打造和谐海洋的决心。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的模式与经验,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深入发展。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发展与创新,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条重要路径。
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中国地缘战略的转型,将中国发展目标与海洋紧密相连,将中国建设成全球海洋中心国家成为中国发展的长期目标。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还要发展成为世界海洋治理主要的国家,发挥好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主导作用,逐步实现中国与周边海洋国家的良性互动,深化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构建和谐友好的海洋国际关系,推动海洋外交多元化,促进全球海洋共同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促进海洋有序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蓝色经济,积极构建海洋经济和谐发展的蓝色利益共同体。
海洋权益主要涵盖海洋政治权益、海洋安全权益、海洋生态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科技权益、海洋文化权益等。而海洋政治权益又由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构成。
海洋政治战略是海洋战略的核心,维护海洋主权完整是海洋政治的核心内涵。中国海洋政治建设不仅需要在国际上维护海洋权益展开广泛而深刻的斗争,同时还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可持续渔业、海洋垃圾和酸化治理、海洋防灾减灾、海岛保护与管理、南北极科考等方面,积极推进重大国际议程的磋商进程。以全球新型海洋合作伙伴建设为契机,推进国际海洋务实合作,深度参与海洋治理,积极打造“蓝色命运共同体”,从战略层级积极维护中国国家海洋主权与安全。加快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污染治理、海洋防灾减灾、海上船舶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能力,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在努力向世界提供海洋公关产物的同时,积极建设生态海洋。努力发展深海装备技术,推动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提高深海科研成果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对海洋开发活动、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社会的监测监管,实现政府对海洋的有效治理。深化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体系,加大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监测体系,转变用海方式,加强绿色发展,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不断优化海洋空间利用布局,以最小的海域空间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损耗,推动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海洋文化,不断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海洋强国”战略服务。
海洋政治观正在发生转变。海洋政治实践进程一定意义上决定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内涵的新海洋政治观,将开启世界政治未来发展的全新书写模式。主要通过平等协商和国际法规,约束维护各国在海洋空间的经济、安全、生态、科技等领域利益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意在改变“一家独大、横行天下”的旧有海洋霸权行为逻辑,推进新型世界政治秩序的建立,进而促进全人类的发展与稳定。
在努力克服过往海洋政治的强权与霸凌行为的同时,树立世界各国平等协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海洋政治行为规范,合理与适度、高效地开发海洋资源,尽最大限度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维系好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第二、全球海洋治理理论研究
全球海洋治理也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领域。全球治理是通过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国际规范)和国际合作进行的。联合国等有关国际组织在解决海洋问题中发挥着中心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全球海洋问题一直在增长。全球海洋治理是在全球各种层次上对付海洋“公域悲剧”的国际集体行动。在全球的各种层次上解决日益复杂而严重的海洋问题。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全球海洋治理取得了一些进展。联合国一直在试图巩固和加强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中心性。
全球发展治理和气候变化治理的实践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全球海洋治理应该充分遵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密切联系起来,寻求可行而有效的全球海洋治理之道。
但是,目前,多样的、碎片化的全球海洋治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全球海洋治理仍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基于国际公海特性,从全球治理的一般理论入手,积极探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海洋治理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全球海洋治理研究的具体日程,亟需研究国际海洋秩序的危机及其克服,不断强化非国家(社会)行动者以及非政府的国际海洋组织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作用, 在全球海洋治理根本路径上勇于创新,形成多层次、有效的全球海洋治理:积极构筑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新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在全球层次把“海洋发展”与“海洋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要积极协调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中的差异与矛盾,推动国际体系形成务实而理想的全球海洋治理新规则。在建立世界海洋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积极参加全球治理。
第叁、海洋治理实证研究
在欧盟全球海洋治理的海域中,南太平洋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海域。欧盟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治理持积极介入的态度,主要路径包括合作路径、援助路径和实践路径。第一,建立与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治理伙伴关系;第二,加强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治理援助;第叁,积极参与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治理实践。欧盟积极介入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治理一方面体现了欧盟主动承担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责任,谋求在国际社会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主要是为欧盟的海洋战略服务。未来,随着南太平洋地区海洋问题的日益严峻,欧盟将以更积极的方式参与该地区的海洋治理。
特朗普政府 “印太战略”具有体系和国内层面的双重动因。就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动力和内在矛盾而言,体系层次和国内层面的因素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决策共同发生作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具有战略持久性、战术易变性和内在矛盾性三个主要特征。
中国要积极应对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勇于面对挑战,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以“打谈结合”的方式应对美国的压力;利用“内部矛盾”瓦解美国的“印太联盟”;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团结更多印太国家。处理好国内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与能力。
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南海问题正成为特朗普对华政策的一个筹码,成为中美博弈的战略节点,也成为目前中美关系中的最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也严重降低了两国之间战略互信,在南海问题上发生政策误判的风险依然存在。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 推崇“以实力求和平”的理念,积极以“印太”战略取代“亚太再平衡”,主动将印度与太平洋地区相连接,强调军事力量的前沿部署,尤其是在西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以制衡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在彰显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的同时,继续维持美国在西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导致中美战略竞争与对抗的风险日趋上升。
冷战结束后,美国长期将崛起中的中国视为安全威胁。进攻性现实主义和权力转移理论构成“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对于同为崛起大国的印度,美国却没有给予同样的逻辑将其视为威胁来源,甚至视为净安全的提供者。对于美国的对印威胁认知,现有研究提出了实力论、制度论和制衡论。事实上,美国视中印同为威胁,中国是首要威胁,印度是次要威胁。美国对中印采取了“区别遏制”的战略,通过“联印制华”的显性路径和“借华制印”的隐性路径达到对中印的“双重遏制”。在中印同时崛起背景下,美国借助这种特殊的离岸平衡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霸权。
北极航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海上交通线,而是具有重大地缘战略价值和军事价值的海上战略通道。作为海洋大国,中、印两国对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重视既跟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又是各自海洋战略的内在要求。事实上,中、印两国在北极地区的海上通道战略并不清晰,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海洋通道战略主要是以海洋科学研究为主。相比较而言,印度对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利益诉求更为明显,采取的战略手段更为直接。随着全球海洋问题的多元化、复杂化,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面临的多元威胁要求相关国家加强合作,才能保证这条大动脉的正常运行。
第四、海洋环境治理理论研究
过去百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改变了全球海洋的物理和化学属性.未来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近海区域海温升高、溶解氧(DO)含量减少、海水pH值降低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并且温室气体排放越多。上述变化越显著.东中国海区(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盐度可能会增加,而南海盐度会降低.在相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中国海区海温增加、溶解氧减少、海水pH值降低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幅度均显著高于南海区域。在中等浓度和高浓度排放情景(RCP45和 RCP85)情景下,到21世纪末期(2090~2100年间)东中国海相对于历史时期(1980~2005年)的升温幅度可能将分别会超过24℃,海水pH值降低幅度将可能分别超过015和030,并且海洋变暖和酸化还将很可能引起DO含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进一步降低,最终影响整个海区的环境与生态。因此,未来东中国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将面临严重风险,这也使得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成为当前的紧迫议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风险复杂多变且有所提升; 应以群-环-域为主体的体系架构, 积极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海洋的响应和反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灾害与风险的特征和规律以及综合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海洋灾害防治等问题; 积极构建中国海洋灾害防治体系,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和信息支撑、促进区域和全球联动联防以及提高全社会对海洋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水平。为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海洋灾害防治体系,提高中国海洋治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明确致灾因子、承灾体、灾害以及灾害风险和管理等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 积极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海洋灾害及其风险的特征以及海洋灾害防治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科学问题,提出中国构建海洋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议。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进一步全面研究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施路径,各子课题组计划举行学术研讨会2-4次;针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各子课题组计划调研2-3次。
2.首席专家负责筹办高质量的国际海洋治理学术研讨会2-3次。
3.就海洋安全治理、海洋经济治理和海洋生态治理等内容,计划撰写专报5-8篇;
4.首席专家带领各子课题组积极完成《全球海洋治理前沿研究系列丛书》的撰写出版工作;完成海洋治理领域专着3-5部。
5.积极在国内外媒体上传播海洋治理理念,提高学术影响力。
6.在颁刊上发表论文8-10篇。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