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项目自2017年11月立项以来各项工作研究有序展开,已到达预期目标。
项目开题论证顺利通过。2018年8月6日课题组在昆明举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7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认为项目组队伍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项目组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研究计划具有可行性,已具备完成该项目研究任务的能力和条件,一致同意通过开题咨询论证。同时,评议组专家对项目的实施和开展提出来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回应,并根据专家组意见对项目研究计划做了修订完善。
各项研究工作有序展开。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所在高校、图书馆购买的系列的数据库和图书资料,对方志、典章制书、契约资料、文集、奏疏、小说等文献中相关资料的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根据资料搜集的进度,开展若干专题研究,撰写系列研究论文和学术着作。开题期间,课题组成员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与第一、第四子课题负责人签订了子课题委托协议书,明确各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协调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一年多来,各子课题组根据承担任务有序开展研究工作,已有一定的成果产出。据统计,课题组目前已出版和准备出版学术论着5部,在颁厂厂颁滨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录用待刊学术论文4篇,另在《南国学术》和《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学术论文2篇,达到项目研究的中期目标。
成果推介方面,课题组已在《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课题专栏论文,并计划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专栏论文,同时通过相关舆论媒体对项目成果进行推介,扩大了学术影响力。
学术交流方面,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财政史项目课题组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并于2018年12月15日联合举办第二届财税史论坛;2018年12月承办第叁届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学青年论坛之“多元视角下的宋代经济与社会”学术讨论会;2019年4月课题组参加由湖北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需要,注重国际学术交流,2018年8月项目组成员邱永志赴美国参加世界经济史大会。
问题与改进。针对课题研究时间跨度大、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广泛等实际情况,课题组为提高项目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听取相关专家意见,计划将最终目标调整为汉唐、宋元、明清叁部着作外加系列论文;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部分概念模糊问题,课题组进行了充分讨论,统一了思路,确保各子课题之间跨时段研究的链接;根据后期经费预算情况,课题目前剩余经费不足以支持后续研究,如计划承办的学术会议经费存在较大缺口;着作出版经费存在较大缺口;调研经费存在不足。针对该问题,课题组争取在阶段性成果完成后,通过此次中期评估力争实现项目资金的滚动。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黄纯艳教授2018年7月出版的着作《宋代东亚秩序与海上丝路研究》,是作者近些年对宋代东亚秩序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论文合集,计有16篇论文,分别是“汉唐旧疆”话语下的宋神宗开边、宋神宗开边的战争责任与政治解说——兼谈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逻辑与现代话语、北宋东亚多国体系下的外交博弈——以外交谈判为中心、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雍熙战争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演变、于阗与北宋的关系、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与控制手段、宋朝搜集境外信息的途径、从家训看儒家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中国中古社会力量替嬗与国家应对、“富民”阶层: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变革与衍生:宋代海上丝路的新格局、从“内陆人”到“沿海人”:宋代福建和浙东沿海地区海洋性地域特征的形成、宋朝与交趾的贸易、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演变—以唐宋为中心、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陈明光教授等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2期发表的《试论唐朝的赋役折纳折免与政府购买及地方治理》一文,根据唐朝史实,对"政府购买"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指出唐朝的政府购买应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即以实际持有的财政性资金或物品进行的政府购买;二是间接的政府购买,即动用预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预期的赋役征调)进行的政府购买,亦称为替代性政府购买。由于唐朝前后期的赋税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赋役的折纳折免与政府购买、地方治理之间的关联有明显变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有不同。特别是替代性政府购买,既可节省政府购买的成本,也容易传导赋役固有的强制性,给纳税人增加额外负担。认识唐朝替代性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强制性的由来,有助于重新探析宋代"折变之赋""非法折变"的历史蕴含。
陈明光教授等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发表的《中国古代财税史的概念与史实探讨》对中国古代财政史、古代税收史料等交叉学科的性质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归纳概括,指出:由于中国古人用语不纯,在古籍中见到的财政用语、税收用语多有内涵不纯、外延驳杂的情况。因此,应该在判明古人用语所指的具体财政、税收内涵的基础上,借用现代财政学、税收学的有关理论或概念,在二者之间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从而做出既有现代财政学、税收学的学理依据,又比较契合中国古代财税史实的阐述。"农业税"与"田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义琼副教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年5月27日第14版发表的《“白银时代”的盐商与差役》一文对明朝中央各部白银财政,对白银与财政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并且进一步思考在白银财政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明政府如何加强对具体人群,例如盐商的治理等重要问题。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2019年8月—2020年12月:
1.田野调查,到实地搜集有关金石碑刻、契约文书等民间文献和地方文献。基本完成课题资料搜集;
2.开始若干专题研究,期间将以专栏方式撰写并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各子课题根据研究进展情况,计划陆续出版3部左右着作;
3.开展学术交流,计划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财政史项目课题组联合举办第叁、四届“财税史”论坛,邀请海内外同行共同研讨交流;各子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举办和参加系列相关学术会议;期间注重对项目研究成果的推介。
2021年1月—2022年12月:
1.该阶段本课题以专题研究和最终成果撰写为主的阶段,整理归纳前期搜集的各类资料,对五个相关子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在各子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最终研究成果。
2.完成项目丛书初稿,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校对、核查。课题组对书稿定稿,申请鉴定出版。
3.开展学术交流,注重与相关财政史课题组的合作,参加相关学术会议。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