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多卷本《西周史》”是学术性、创新性、系统性都很强的科研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非经艰苦努力不能达成预期研究目标。自项目计划下达后,课题组在首席专家带领下,密锣紧鼓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着。总课题与子课题执行情况大致如下:
1.项目启动。在项目投标前,首席专家为组织科研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即召开过几次小型会议。2017年11月项目计划批准后,课题组随即准备开题工作。2018年4月20—22日,在北京怀柔召开了项目启动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主要是研究项目标书内容和评审专家反馈意见,审定各卷写作大纲,为召开开题报告会做好准备工作。此次会议主要有叁方面的收获:
(1)由原计划五卷本改为六卷本。由于受项目申报要求的限制,投标书只设计了五个子课题。其中一个子课题“西周国家与政制”分为两大板块。会议经过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决定将其中一个板块 “西周三都四方考古研究”分离出来,易名为“西周文明的考古学观察”,单独列为一卷,以期历史学与考古学深度融合,优化课题研究成果。
(2)统一编纂体例。作为大容量的西周断代史,必须处理好全史与专史、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会议决定采用考述体的撰作方式,写出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的高水平学术专着。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专题研究,并将成果公开发表,然后有机融入各分卷的写作内容之中。
(3)突出主线,优化写作大纲。各分卷要紧紧围绕“西周国家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主线展开论述,做到体系完备、史实清楚,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前沿性。
2.项目开题。2018年9月24—25日,课题组在天津举办“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大项目多卷本《西周史》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由北京大学朱凤瀚教授任专家组组长,宋镇豪、宫长为、赵世超、王晖、罗运环、彭邦本、刘国忠、罗新慧、夏含夷(美国)等作为评议专家出席会议。项目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对课题指导思想、重点难点、框架设计、编撰体例、研究方案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汇报。评议专家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性意见。(1)开拓学术视野,充分吸收国内外西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前沿,推陈开新,写出具有丰富内涵、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多卷本西周史。(2)加强纵向(历史的)和横向(全球的)的比较研究,以主线统驭副线,以副线说明主线,全方位展示西周国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典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保持课题组成员之间经常性的协调与沟通。(4)注意吸收各方面的理论成果,融会于具体研究之中。(5)加强地理学、性别学、年代学、史料学研究,充实相关内容。(6)强化问题意识,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考述结合,浑然成章。
课题组决定,充分吸收评议专家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进一度调整和优化写作方案,认真落实、扎实推进项目研究计划。此次开题报告会对项目实施与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3.项目推进。2019年1月19—20日,为切实消化落实开题报告会评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交流各分卷写作思路和进度,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课题在天津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1)对6个分卷的命名和先后秩序,进行合理调整。(2)分析各分卷可能出现交叉的内容,注意把握好论述的角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做到彼此照应,详略得当,轻重相宜。(3)对西周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可以简述学术动态,不作过多讨论。要求各分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术语使用上务必统一,不能出现观点上的冲突与对立。(4)进一步完善写作提纲和编纂内容,加快写作进度。(5)确定课题组进行考古考察的时间和路线,以便充分吸收考古学成果,充实研究内容,真正做到历史学与考古学的有机结合。
会议结束以后,各子课题积极投入课题研究与写作,目前不仅有一批专题论文问世,而且有的分卷已完成叁分之一的写作任务,为项目如期结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计划,总课题组织各子课题负责人对晋、陕、豫等地进行考古考察,进一步扩展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为了实施项目执行计划,配合项目开题,课题组召开了一次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了一次考古考察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1. 2018年9月24—25日,为了配合项目开题报告会,深化西周文明研究,课题组在天津召开了“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早期国家与民族、西周制度文明、文字文献考释、西周都城与疆域、思想与文化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在不少学术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获得新的认知,对项目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报道以《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多卷本西周史”开题报告会述要》”为题,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2期。
2. 2019年5月5—17日,各子课题负责人到晋、陕、豫等地进行考古考察,先后参观了襄汾陶寺遗址、晋侯墓地、横水墓地、大河口墓地、天马—曲村遗址、晋国遗址博物馆、翼城大河口墓地、韩城梁带村遗址、澄城刘家洼遗址、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及博物馆、秦雍城遗址和血池祭祀遗址、虢国墓地、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郑韩故城遗址、卫国辛村遗址,在考古工地与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深度的学术交流,加深了对考古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搜集了不少文物考古资料,推动了课题研究水平的提升。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属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目前主要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呈现。比较重要的成果是在本学科权威期刊《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各发一篇2.5万字的专题论文,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载止目前为止,课题组总共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颁刊发表6篇。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提高课题的研究水平,提升最终成果的完成质量,扩大本项目的学术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情况见“阶段性成果清单”。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由于本项目6位子课题负责人均为该学科领域的一流专家,实际各自担纲完成一部学术专着,将付出大量劳动和心血。但在课题经费和绩效分配方面略显不足,尤其是还有一个子课题,总课题尚未划拨经费,故有必要给予滚动资助。
本项目由于体量大,周期长,分量重,首席专家除自己承担一个子课题外,须将大量精力放在组织协调工作上,以保证项目计划的进度和质量。今后总课题计划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加强学术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助推写作进度。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为了加强学术新人的培养和训练,本项目吸收一些研究生参加研究工作。如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生叶先闯、王凯、李玲玲等人,他们的博士论文选题不仅与本项目有关,也将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有利于项目的纵深开掘。
本项目其中一个子课题“西周主体思想与文化”,原负责人南开大学张荣明教授,因身体原因调整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的许兆昌教授,以便保障课题进度和成果质量。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 杜 勇:《<诗经·六月>》与金文 京的地理问题》(2.5万字)
载《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3期
内容与观点:《诗经·小雅·六月》是一首描述周宣王时尹吉甫征伐猃狁,告胜凯旋,宴飨庆功的诗篇。诗中言及猃狁“侵镐及方”,兵锋直指京师地区,是西周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外族入侵事件。诗中之镐指镐京,方即金文中的 京,位于镐京南郊(今西安长安区斗门镇以南)。 京与镐京相比,只是一个行政副中心,但其文化教育中心、观赏游乐中心的功能与地位,却是镐京王宫无法取代的。猃狁犯周以“镐及方”作为终极军事目标,试图对周王朝予以毁灭性打击。故终宣王一朝,猃狁的进攻始终不曾中止过,并未出现旧史所谓四夷宾服的中兴局面。在民怨载道,四夷交侵的西周晚期,周王朝正一步一步走向末日。待幽王时西戎猃狁与申侯联手,终于一朝断送了赫赫宗周的政治命运。
价值与影响:该文利用新见金文资料对争论甚烈的 京地理置问题置进行深入研究,提出 京位于镐京南郊(今西安长安区斗门镇以南),既是一个行政副中心,也是一个礼乐文化和观赏游乐中心。这是有别于以往学者的新见解,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该文发表后,读者从中国知网下载阅读300来次。
2. 杜 勇:《从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的尊贤功能》(2.3万字)
载《古代文明》2018年第4期
内容与观点:对于西周井氏家族,过去有学者认为是商代井方之后,姜姓,居于关中西部凤翔一带。实际上,井氏当为邢侯子裔,姬姓,采邑在扶风周原一带。畿内井氏从畿外邢侯公室中分化而出,是西周中期执掌王室大政的一个显赫世族。其分支井伯氏、井叔氏有几代人先后担任王朝卿士,成为周天子的肱股之臣。从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并非如通常所说世族政治完全与建官用贤绝缘。世卿制度以采邑制为基础,固然使王室任官范围受到严重局限,致使只有少数姬姓贵族子弟可以入为王朝卿士,但就姬姓贵族内部来说,世卿世禄并不是绝对的。世卿制度本身亦有尊贤的机制,是一个“亲亲”与“尊贤”相辅为用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员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
价值与影响:该文以西周井氏家族为切入点,仔细分析畿内封国的政治进路,提出西周世卿制具有一定尊贤功能的新见解,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3. 杜勇:《西周“共和行政”历史真相新探》(2.1万字)
载《人文杂志》2019年第5期
内容与观点:对于“共和行政”的真相问题,以往学者或信《汲冢纪年》“共伯和干王位”,或持《史记》“二相行政”说,久讼不决,殆成千古疑案。近出清华简《系年》有厉王流彘“共伯和立”的记载,可与《纪年》相呼应,似乎加强了人们从《纪年》不从《史记》的信心。实际上,国人暴动赶走厉王以后,畿内诸侯共伯和并未篡位自立,而是以叁公首席执政的身份,会同召公、周公执掌王室大政,以共伯和的名义发布国家政令,以共和作为年号,组成贵族合议制政府,维持中央政权的运行。在王室无君的情况下,这种合议制政府的执政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朝廷权力运行的制度规范,因而被称为“诸侯释位以间王政”或“共伯和摄行天子事”。这可能就是西周“共和行政”的历史真相。
价值与影响:该文对西周共和行政这一颇具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探讨,提出 “共和行政”既非“共伯和干王位”,亦非周召二公联合行政,而是以共伯和为首席执政,联合周公、召公等王室执政大臣,组成的贵族合议制政府以代行王政。此说具有理论创新价值,有助于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此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4. 沈长云:《华夏族、周族起源与石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2.5万字)
载《历史研究》2018年第2期
内容与观点:华夏族起源于商周之际的历史变革时期,华夏族的族称出自周人对自己的反商部族联盟的称呼。人们崇拜的黄帝原只是周人奉祀的祖先,后随周人主导的民族融合才演变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周人出自白狄,与作为白狄祖先的黄帝一脉相承。这些史实的一些重要环节,由于近年来陕北神木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而逐渐得到证明。石峁遗址是古代黄帝部族的居邑,石峁一带同时是姬姓周族人的最早发祥地。周人以后辗转迁徙到渭水流域,与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有关。石峁先民将宫室及其他建筑修建在山梁高处,反映了他们对天的崇拜,这与以后周人对于天、天命的信仰一脉相承。史载黄帝“以玉为兵”,周的氏名亦反映周族出自以治玉为业的氏族。凡此种种均可与石峁出土的大量古玉相印证。
价值与影响:该文利用石峁遗址等新出考古资料,对华夏族、周族起源进行重新思考,提出由周人主导的民族融合使黄帝演变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组织召开6次以上课题组工作会议,及时检查工作进展,交流新写章节,讨论学术疑难问题,扎实推进项目研究。
2.参加国内外与西周文明研究有关的各种学术会议,掌握学术前沿信息,交流项目研究成果,扩大课题学术影响。
3.组织考察新发现的叁代文明考古遗址,及时了解考古发掘新进展和新资料,使本项目成果具有考古文化的深厚底蕴,充满活力与时代感。
4.争取出国考察古希腊、罗马的文明遗存,以便研究中进行中西对比,更好地认识西周文明在中国乃至世界古典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5.编缉整理论文集,提交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使之成为项目执行期间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6.督促各子课题负责人依照合作协议,完成发表专题论文的任务指标,以支撑和保障课题成果的质量。
7.统一编辑体例,夯实学术内容,形成精品力作,达到优秀鉴定等级,使之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成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