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营造法式》研究与注疏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0日14:19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对于本课题制定的两个主要研究目标——《营造法式》文本本体解读,以及唐宋辽金建筑案例的实测,本课题组原计划按照五年规划逐步统筹、交叉完成文本研究、案例研究、数据汇总、平台建设、综合论述五大工作,并分为注疏、实测、数据库平台和国际学术影响四个子课题。今年是课题组开展工作的第二年,各项工作有序展开,一些代表性成果已经开始进行学术发布,不仅实现了最初制定的项目第一二年的计划,而且在案例涉及面、数据汇总等工作上已经进入第叁年的工作。具体而言,各研究子课题进展情况汇总如下:

(1) 子课题一“文本考证、辞解、集注”

础)已经完成基于傅熹年先生最新成果对《营造法式》不同版本的再梳理和数据库准备,研究人贾珺;

叠)基本完成《营造法式》术语摘录和解释,初稿逾20万字,研究人王贵祥;

颁)启动针对《营造法式》特殊文本信息的再研究,撰写论文1篇,研究人赵寿堂;

顿)针对《营造法式》术语开展精读解释,撰写论文1篇,研究人李路珂。

(2) 子课题二“实例测绘与设计原理探究”

础)利用古建筑实测成果进行案例研究,完成博士论文1篇,撰写论文4篇,研究人刘畅,姜铮,赵寿堂;

叠)汇总学科现有测绘成果,探索设计规律,完成专着1本,论文4篇,研究人王南。

(3) 子课题三“数字化平台建设”

础)配合《营造法式》术语摘录和解释进行营造学社、清华大学古建测绘课程图纸、照片信息汇总与数字化建档;

叠)已经启动对于适当数据平台结构的研讨。

(4) 子课题四“国际视野研究”

础)西方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完成论文2篇,研究者荷雅丽;

叠)平行考察西方古代建筑与《营造法式》时代的中国建筑,完成论文1篇,研究者青锋。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分为基础文献调研和实际案例调研两个方面。具体而言:

(1) 基础文献调研工作

(2) 系统搜集既有研究成果,并逐步开展史学史视角的评价;

(3) 以《中国建筑史论汇刊》和《建筑史》为平台,广泛收集并刊载本研究专题方向的代表性研究,建立与代表性作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如钟晓青、张十庆、国庆华、朱永春、徐怡涛等;并努力使这两个平台成为《营造法式》研究的主要学术发布渠道。

(4) 实测数据

(5) 综合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和手工实测的方式着重开展了对山西地区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的现场调研,以补充近年以来研究团队河北、河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的调研成果库;课题开展以来,新增实测地点18处,系统采集早期古建筑数据22套,平均每处三维激光扫描站点10站。

(6) 图纸绘制

(7) 配合清华大学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重要遗产地的早期古代建筑,绘制实测图纸,2018年和2019年两年间,绘制对象达到6处,图纸逾200张。

(8) 国际学术交流

(9) 清华大学-东京大学,2018年7月,东京;“东亚建筑史圆桌会议”;

(10) 美国特拉华大学/温特特尔博物馆,2018年10月13-14日,物质文化史研究;

(11) 新加坡,UNESCO,2019年3月25-26,Meeting on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Asian universiti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education清华大学-东京大学,2019年5月,北京;“建筑史学科发展圆桌会议”;

(12) 2019年7月,土耳其安卡拉毕尔坎特大学,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国际学术论坛”参会论文,王贵祥等提交《土木、砖瓦、石铁、琉璃、彩画与中国建筑历史年轮》等论文。

(13) 系统搜集既有研究成果,并逐步开展史学史视角的评价;

(14) 以《中国建筑史论汇刊》和《建筑史》为平台,广泛收集并刊载本研究专题方向的代表性研究,建立与代表性作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如钟晓青、张十庆、国庆华、朱永春、徐怡涛等;并努力使这两个平台成为《营造法式》研究的主要学术发布渠道。

(15) 实测数据

(16) 综合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和手工实测的方式着重开展了对山西地区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的现场调研,以补充近年以来研究团队河北、河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的调研成果库;课题开展以来,新增实测地点18处,系统采集早期古建筑数据22套,平均每处三维激光扫描站点10站。

(17) 图纸绘制

(18) 配合清华大学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重要遗产地的早期古代建筑,绘制实测图纸,2018年和2019年两年间,绘制对象达到6处,图纸逾200张。

(19) 国际学术交流

清华大学-东京大学,2018年7月,东京;“东亚建筑史圆桌会议”;

美国特拉华大学/温特特尔博物馆,2018年10月13-14日,物质文化史研究;

新加坡,UNESCO,2019年3月25-26,Meeting on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Asian universiti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education清华大学-东京大学,2019年5月,北京;“建筑史学科发展圆桌会议”;

2019年7月,土耳其安卡拉毕尔坎特大学,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国际学术论坛”参会论文,王贵祥等提交《土木、砖瓦、石铁、琉璃、彩画与中国建筑历史年轮》等论文。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鉴于本课题尚处于研究工作阶段,且根据研究进度计划,研究成果尚需进一步整理汇总以得到更有说服力的阶段性成果,因此本课题尚未开展成果发布会、报送《工作简报》,或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等工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在一年半左右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需要结合小规模调整研究计划以便切实实现课题原定目标。罗列问题、改进措施等内容如下:

现有宋辽金时代的古建筑案例实测资料深度严重不足,虽然尚能够满足针对总体立面、平面轮廓层面的分析——正如王南现已开展的研究,但是难以通过整理现有研究及公布图纸资料实现对《营造法式》深层信息的挖掘解读。

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大量补充针对现有案例的重新测绘,采用叁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手工测量、样本采集等综合手段,现对快速、准确地捕捉现存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目前解决方法存在的一个核心挑战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外业调研和内业分析的工作量、数据量,同时对于设备更新和经费也造成了重要影响。

有鉴于此,本课题需要寻求额外的滚动资金支持,以切实高质量完成基础数据采集工作。

现有实测资料中,以及目前古建筑测绘工作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尚以大木作为主要对象,对于《营造法式》小木作、彩画做等方面的探究尚有欠缺,且案例调研手段和数据积累也存在一些缺环。

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组计划配合针对所有案例的几何信息收集的同时,开展对现场砖、瓦、灰土、木材、彩画等材料微小样本的采集工作,辅助实验室分析手段,尝试开展针对细节材料工艺的探讨。

这个研究计划也需要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王南,规矩方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中国城市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12月

对中国五千年时间跨度的459个城市与建筑实例作了研究,发现基于规矩方圆作图的一系列构图比例,尤其是与√2√3/2比例,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筑群布局以及单体建筑设计中得到了极为普遍的运用;在《周髀算经》《营造法式》等古代文献中,√2√3/2构图比例得到了明确记载;古代匠人甚至将方圆作图比例运用于寺庙建筑与塑像的整体设计之中;方圆作图与模数网格相辅相成,蕴含着“天圆地方”宇宙观念与追求天地和谐的文化理念;与西方人钟爱的基于自然美、人体美的“黄金分割比”相比,√2√3/2方圆构图比例应该当之无愧地称作“天地之和比”;继承中国经典构图比例将为重塑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秩序与和谐提供可能。

崔愷院士高度重视此成果,并提议召开《规矩方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学术研讨会,终于2019年4月4日举行。并指出“把我们对古代建筑的认识,从过去的那种文学性的描述、情感上的表达,变成了科学性的阐释。将来我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教科书中,应该大量采用他所作的案例研究,以此证明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规律、发展历程。希望这个成果作为中国经典建筑美学的案例研究,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认为,“这样一个潜心的研究能够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特别具有科学意义的,而且把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今天我们再教学生,再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样一条途径获得一种更深的认识,对于整个设计层面的提升是非常有价值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认为,“不是简单地发现了一个圆方方圆构图的问题,对中国传统建筑知识体系和建筑史理论的通盘梳理,也是非常到位。这本书将传统建筑的研究扩展到了传统文化的研究层面是很重要的跨越。他发现了传统建筑的一个“密码”,这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故宫研究院建筑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王军研究馆员认为,“《营造法式》引用《周髀算经》刊印的第一张图——“圜方方圜图”,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最基本的比例关系。王南做了四百多个案例研究,各种类型都摆在这儿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事实了。而且,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实,因为这样一种设计方法及其所代表的文化观念,直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虽然一度遭到了遗忘,今天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前赴后继,我们终于把她找回来了!王南把模数网格研究与方圆作图比例研究加以贯通,是非常重要的贡献。王南还发现了“度像构屋”这个重要的设计方法——佛造像与寺庙建筑是按比例设计的,这给我们今后的研究打开了崭新的思路。”

2) 课题开展以来,坚持连续出版以下系列刊物,刊载直接由本课题支持的论文11篇和相同研究方向的论文12篇: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15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5月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16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10月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17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4月

《建筑史》,第41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6月

《建筑史》,第42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12月

《建筑史》,第43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6月

以上两个刊物已经通过长达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树立了在学术领域的声望,本课题及相同方向系列论文的推出已经在学术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课题进展到前两年第一阶段的尾声,资料整理、史料爬梳、数据整理、建筑案例分析与列表阶段等工作进展顺利,进一步的成果尚在准备阶段。未来工作计划如下:

1. 专题研究

各子课题,可以依据亦有研究,继续发表2-3篇学术论文,并为最终论稿奠定基础。

子课题一方向,已经初步完成《唐宋辽金木构建筑主要名词解释》、《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版本研究与比较》、《对比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之历代建筑术语诠释》初稿;将继续开展《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大木作建筑做法》、《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小木作装修做法》、《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彩画及其审美价值分析》、《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功限研究》、《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料例研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子课题二方向,已经初步完成典型案例的梳理,逐步开展案例实测工作,下一步专题涵盖:《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大木作设计要则探析》、《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小木作设计要则探析》、《唐宋辽金单檐木构建筑梁架、构件与比例分析》、《两宋辽金时代重檐建筑梁架、构件与比例分析》、《两宋辽金时代多层或高层建筑结构、构件与比例分析》、《唐宋辽金建筑小木作装饰构件图汇与造型分析》。

子课题叁方向,原定研究选题有:《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各作做法术语与图例》(电子版)、《唐宋辽金建筑案例要图》、《唐宋辽金建筑主要构件图例》、《唐宋辽金建筑主要尺寸列表》、《唐宋辽金建筑斗栱》;因基础工作尚未完成,本子课题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基础研究,逐步草拟研究报告提纲。

子课题四已经开展了中西文化史书着作的对比研究,下一步的核心工作有两个:其一,是梳理现有成果,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其二,访问外文资料,按照既定计划开展针对代表人物的专题研究。

2. 综合论著

(1)项目负责人,《总体报告书》约100万字,相应建筑分析图纸,不少于300幅,各种分析表格不少于50幅;初稿完成时间,2021年;

(2)专着一,贾珺等,《&濒迟;营造法式&驳迟;集注》约50万字;初稿完成时间,2021年;

(3)专着二,刘畅等,《&濒迟;营造法式&驳迟;与案例中的唐宋古建筑设计方法》约80万字;初稿完成时间,2021年;

(4)专着叁,青锋,荷雅丽等,《世界建筑史视野下的&濒迟;营造法式&驳迟;研究》约30万字;初稿完成时间,2021年;

(5)专着四,王贵祥,《“宋&濒迟;营造法式&驳迟;注释”补疏》,约50万字;初稿完成时间,2021年。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