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浙江鱼鳞册的搜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0日14:45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我们按照重大招标项目的《申报表》所填写的计划、规划办评审专家的调整意见以及开题时评审专家们的调整意见有条不紊的积极推行。本项目共分四个子课题,即浙江鱼鳞册搜集与修复、浙江鱼鳞册汇编、浙江鱼鳞册数据库建设、浙江鱼鳞册研究。前两年主要精力用于搜集、修复、整理出版以及数据库建设。搜集工作大部分完成了,在搜集基础上,课题组修复了746册的同治兰溪鱼鳞图册,其它鱼鳞册也已经修复了1万余页。至于整理出版(汇编),已经与浙江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同治兰溪鱼鳞册(原件746册)的出版合同,以图为单位的提要基本完成,今年九月将出版样书,完成了《同治兰溪鱼鳞册印章图录》,释读印章200多枚(重复不计),完成了同治兰溪鱼鳞册叙录撰写,总计10余万字。数据库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2018年6月完成了兰溪鱼鳞册数据库系统研发及测试,并开始对746册共约10万页的鱼鳞册进行录文,现已完成了约2.5万页录文工作,5000页的校对工作。鱼鳞册的研究工作也在积极展开,已经发表或即将发表论文共13篇,其中2篇为《中国史研究》,由于鱼鳞册的深化研究需要借助于鱼鳞册数据库,随着鱼鳞册数据库的建成,将有大批论文诞生。除了发表的论文以外,用兰溪鱼鳞册所载地块图形拼成地图,也在积极开展,目前基本上完成了兰溪县1都的拼图,拼图完成后,涵盖庄、图、都的同治兰溪地图便会展现出来。

1.浙江鱼鳞册搜集与修复(子课题之一)的进展情况。目前课题组已经发现或搜集到的浙江鱼鳞册有:同治兰溪鱼鳞册746册,同治汤溪鱼鳞册436册,民国金华县庄册约200册,雍正开化县鱼鳞册25册(整理后),共计1407册,以及200户左右的“归户鱼鳞册”。除此之外,我们还搜集到散藏在各公私机构及民间的浙江鱼鳞册有60册;收购了义务册书所藏实征册37册以及相关的契约文书1000件左右,家谱12册。除了搜集、购买外,课题组已完成同治兰溪鱼鳞册746册、同治汤溪鱼鳞册30册(6012页)、雍正开化县图号联单25册(4885页)的修复工作。剩余的鱼鳞册约需修复3万页左右,也将有条不紊地展开。

2.浙江鱼鳞册汇编(子课题之二)的进展情况。根据课题设计的计划,浙江鱼鳞册汇编取得重大进展。1. 科学编目与准确定名。课题组考证鱼鳞册本身产生和形成的顺序,纠正现今编目的混乱,重新对同治兰溪鱼鳞册(原件746册)、同治汤溪鱼鳞册(原件436册)、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原件25册)、清末诸暨县鱼鳞家册(20册)进行整理,还原了其最初的编造系统。编目浙江鱼鳞册1227册。在上述基础上,对同治兰溪鱼鳞册、同治汤溪鱼鳞册等1227册浙江鱼鳞册进行了重新定名,纠正了过去大量鱼鳞册定名的错误。2. 精确识别与撰写叙录。课题组尽可能准确地识别同治兰溪鱼鳞图册中的地块、业主、附属等每一个信息,并制定的《同治兰溪鱼鳞册印章图录》,释读印章200多枚(重复不计)。在上述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同治兰溪鱼鳞册的叙录撰写,总计10余万字。3. 影印汇刊。2019年下半年,课题组将整理好的同治兰溪城区十坊鱼鳞册进行校对,出版《兰溪鱼鳞册汇编》第一辑。2021年底,出版剩余的同治兰溪乡区鱼鳞册,推出《兰溪鱼鳞册汇编》第二辑。

3.浙江鱼鳞册数据库建设(子课题之叁)的进展情况。2018年3月完成鱼鳞册图片数字化自动处理程序,处理了10万张图片(约1罢叠存储容量)的格式转换(分辨率、色调、对比度等参数);处理完后图片容量为0.5罢叠存储容量。2018年6月完成数据库系统研发及测试,完成了数据库、表(32个表)的设计,初始数据测试。2018年9月完成了鱼鳞册图片导入程序,完成10万张图片自动导入数据库,结合人工识别自动添加册号、字号、页号、地块编号。2018年12月完成了鱼鳞册录入系统研发及测试,实现鱼鳞册册、页、地块、四至、形状、地块类别、业主、坐落、印章、各类变更等信息录入。2019年6月完成了鱼鳞册校验系统研发及测试,发奥别产版鱼鳞册校验系统,以网页形式呈现,加快审核进度。2019年7月完成了完成鱼鳞册基本信息查询。目前已完成录文约2.5万张,数据库存储容量达到10.8骋叠。

4.浙江鱼鳞册研究(子课题之四)的进展情况。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的研究,其内容涉及了鱼鳞册的起源、类型、攒造制度、研究价值以及地权分配、丈量组织、业主姓名的登载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已经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论文共13篇,共计15.6万字。除此之外,我们正在展开鱼鳞册的使用、鱼鳞册攒造与册书群体的更替关系、民间会社与明清基层社会转型、明清地权分配、清代兰溪土地占有与宗族势力的关系等等一系列专题研究。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组成员对兰溪县城、武义桃溪镇、汤溪寺坪村进行10余次调研,将鱼鳞册所载地块与目前土地分布情况一一进行对比,发现鱼鳞册所载土名多数被保留至今,可互相印证率达到90%以上。通过查对家谱与访谈,对业主姓名登载方式有了新的发现,在鱼鳞册所载业主的姓名有合写、略写、俗名、学名等多种形式,为土地准确归户提供了一手资料。

召开了开题专家论证会。专家组评审意见附录如下。

“浙江鱼鳞册的搜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开题专家组评审意见

2018年3月4日上午,2017年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浙江鱼鳞册的搜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举行。在听取了课题组的报告,并参观了契约文书博物馆之后,专家组进行了充分的审议,达成了以下评审意见。

鱼鳞图册起源于南宋,成熟于明清,是研究中国近世社会的地权分配、赋役制度基层组织、宗族社会等问题最有价值的一手原始档案资料,对于研究江南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是重要的依据。浙江是鱼鳞图册的发源地,也是明代鱼鳞图册推广于全国的样本地。所以,这一课题的立项与日后的完成,既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首席专家胡铁球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张涌泉、栾成显、章剑锋诸教授有着长期搜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献的工作经验,并且成果卓着,本课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有比较细致的工作计划,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专家组相信,课题组的工作将获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由于此项工作规模宏大、战线极长,专家组对课题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将现在的工作分解为两期、叁期或多期,先设定周期内的可完成目标,并且以课题组和专家建议的方式,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提出工作修改意见,获得批准,以便按时结题并在此后申请滚动支持。

2、根据修复工作的成熟度,分兰溪、汤溪、散藏叁期出版。在本项目周期内,应集中力量做好其中一期的整理出版工作,或兰溪,或汤溪。

3、建议加速数据库的建设,提出初步的框架,尽可能建立计算模型,此项工作最有惠于学界,而数据库也是本课题“研究”部分完成的前提,力争为学术界建立一个样板。但也需要分期进行,本课题预计的四个数据库:同治兰溪鱼鳞册数据库、同治汤溪鱼鳞册数据库、民国金华庄册数据库、散藏浙江鱼鳞册数据库,工作量巨大,建议先做第一期先以兰溪或汤溪鱼鳞册为主体建立数据库基本模型,并形成初步的架构。

4、加大搜集散落在民众家庭的鱼鳞图册的力度,尽可能地搜罗到更多的图册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抢救性意义。

5、建议课题组通过自身的努力、也通过学校,争取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及财团的支持,同时为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服务,把这个工作持久下去。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组带领学生们系统开展浙江鱼鳞册及民间文书的搜集与修复工作,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被《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光明日报》(文化版)刊发专题文章《浙师大学生调研民间文书“生存”状态——民间文书还好吗》,《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国家级媒体纷纷转载,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鱼鳞册与民间文书的重要价值,有力地提升了大众对古文书的保护意识。

1.《光明日报》(2019年6月20日文化版)专题报道《浙师大学生调研民间文书“生存”状态——民间文书还好吗》(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

http://news.gmw.cn/2019-06/20/content_32932794.htm

2.《人民网》(2019年6月20日)转载报道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620/c1013-31169803.html

3.《新华网》(2019年6月20日)转载报道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9-06/20/c_1210164316.htm

4.《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6月20日)转载报道

http://www.cssn.cn/gx/gx_xywh/201906/t20190620_4920921.shtml

5.《浙江日报》(2019年7月2日文化版整版)专题报道《“抢救”民间文书,让“老纸头”里的故事传下去》(作者:《浙江日报》记者 马悦)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9-07/02/content_3243077.htm?div=-1

6.《澎湃新闻》(2018年12月29日)《流动的江南|金华:在古村落之间寻访历史》(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朱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71320

7.《浙江新闻》(2018年8月21日)《手持百年前的鱼鳞图册 浙师大三十师生走读兰溪古城》(作者:浙江新闻记者 严粒粒)

https://zj.zjol.com.cn/news/1012848.html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1)资金短缺严重。本项目规模大巨大,共有1522册鱼鳞册需要修复、扫描等工作,需要出版原件746册的兰溪同治鱼鳞册,需要建设兰溪鱼鳞册数据库。尤其是数据建设的难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由于鱼鳞册往往将几十年的土地所有权、荒熟、土地利用、土地类型等几十种变更信息累计在一块块土地上,致使一页鱼鳞册上往往有加条叁四张、印章叁四十个、批注七八个、附属物(井、坟等等)几个,录起来十分繁琐,据我们严格测算,大约平均录一页鱼鳞册(6块土地)需要1个小时,由于内容太多,校对的工作量也是很大,大约平均一个小时只能校对3页。从我们目前所花费的资金来看,仅建立数据库以及录文和校对10万页的兰溪同治鱼鳞册的费用最少需要200万人民币,资金短缺十分严重。

(2)信息解读十分困难。如兰溪鱼鳞册,一都十坊,共6000多块土地,其中各类会社占有土地就达600多块,这些会社由哪些人构成,其功能是什么?起于何时?是否意味着清代中晚期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由于缺乏辅助材料,无法全部确定。又如兰溪鱼鳞册所载“上地(主要是宅基地)”皆在原来的面积上减40%,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记载,无法知道其时间和原因?再如“加条”中记载许多土地纠纷案例的最终处理意见,但整个案件来龙去脉完全不知?很多印章与批注没有时间显示,准确确定其时间与功能,也是个头痛的问题。

(3)数据统计工作量巨大。利用鱼鳞册来研究相关的历史问题,其优势在于其数据的真实、具体与全面,故对其所载信息全部数字化,是相关问题的研究前提,何况鱼鳞册是数字化很强的“地籍档案”,因此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要将其数据化,这是一项艰巨但必须完成的任务。鱼鳞册一般皆包含了地块、业主、附属叁大信息系统,上述每项信息数据皆十分庞大,如同治兰溪鱼鳞册就包含了60万块土地,80余万各类业主姓名,而附属(印章、加条、批注、票单等等)信息达数百万个,要将所有土地准确归户到业主名下,将所有附属信息分类到各业主名下和地块上,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故鱼鳞册的深化研究,必须建立在数据库基础上,否则举步维艰,而数据库建设所投入的资金十分巨大,缺口严重。

2.改进措施。

针对经费严重短缺问题,我们将多方筹集资金。针对信息解读十分困难的问题,我采取了田野调查与多方收集资料的措施以及课题负责人开课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将这些问题解决好。针对数据统计工作量巨大的问题,我们聘请了100余位研究生与本科生参与了录文、校对工作,目前完成录文2.5万页左右,校对5千页左右。

3.研究心得。

经过两年鱼鳞册研究,尤其在鱼鳞册数据库建设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大问题需要重新认识,目前我们的研究心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鱼鳞册的攒造类型。鱼鳞册类型很多,但是总体可以分为履亩丈量与呈报查核两种类型,当旧鱼鳞册没有丢失,政府征税依据比较可靠,而仅仅存在土地不清、荒熟变更不清等问题时,政府一般会采取履亩丈量的办法来攒造新的鱼鳞册,以解决土地、荒熟变更不清等问题,正本清源。当大乱之后,政府征税依据全部丧失的情况下,政府急于需要征税依据时,一般会采取呈报查核的攒造方式,以最快速度形成鱼鳞草册以用于征税,然后慢慢查对,先田后地再山,一一查核,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履亩丈量,最后形成新的可靠的鱼鳞册,因此学界有关鱼鳞册是履亩丈量与呈报查核的争论,基本上可以画上句号了。(2)鱼鳞册的使用。鱼鳞册攒造出来以后,一般是各图(庄)存有各图之册,而整个县的鱼鳞册,省、府、县各存一套,以备查核。一般情况下,各图或庄在攒造鱼鳞册的同时会将该图或庄的地块一一归户,形成归户册,在归户册的基础上形成实征册,在实征册基础上制造串票,以明确各户需纳多少税额,故政府主要使用是实征册,而政府所存鱼鳞册,除了最初几十年外,基本仅用于存档以备查核。但各图所存鱼鳞册则经常使用,因为土地交易的频繁 ,土地业主、类型、荒熟等变更情况会记载在鱼鳞册上,故各图鱼鳞册在册书手里会不断更新,因此鱼鳞册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各图或庄的册书身上。学界长期疑惑于鱼鳞图册有没有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的问题,将也得到基本厘清。(3)鱼鳞册攒造与基层社会势力重组。一般而言,册书来源于攒造鱼鳞册的书手或公正等人,也就是说册书最初基本上来源于攒造鱼鳞册的丈量组织,故每次鱼鳞册攒造实际上是该地区册书群体的大洗牌,而册书又是地方势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册书大洗牌意味着基层地方势力的大洗牌,对于这一点,学界基本上没有认识到。(4)土地集中与分散问题的重新思考。目前学界,通过对鱼鳞册研究,几乎取得一致结论,认为我国明清时期,尤其是晚晴以来,土地是分散,没有出现土地集中的现象,这个结论有待商榷。鱼鳞册是“以田地为母,以人户为子”的原则攒造出来,故每一地块都有对应的业主,故业主拥有地块数量越多,其登记在册的次数和范围就越多越广,所以在某一册的鱼鳞册中,业主所拥有的土地,仅仅是该业主所拥有全部土地的极小一部分的呈现。由于业主土地多分散登记在一图或一庄不同册的鱼鳞册中,甚至分散登记在不同都、图、庄的鱼鳞册中,故要落实每户土地占有量,需将各业主的土地从各册、各庄或各图或各都中准确归总到各自的户下,如此方能知道这业主实际土地拥有量,而仅靠几册登记各业主的土地数量,是无法确知各户土地的实际占有量的,而依据这样有缺陷的数据来分析地权问题,自然很难成立。一般而言,鱼鳞册以县、都、图、庄等为单位的系统存在越完整,落实各业主的土地占有量便越准确,单位越大,准确性越高,反之亦反。但迄今为止,用于研究的鱼鳞册或已公布出来的鱼鳞册,且不说以县为单位的完整鱼鳞册不见于世,就是以“图”“庄”为单位的完整鱼鳞册也几乎不见,因此目前学界利用鱼鳞册研究地权问题,因鱼鳞册样本的零碎、残缺不全且毫无系统,其结论皆有待商榷。据我们调查得知,目前以县为单位且同时攒造的完整的鱼鳞册仅存在于浙江,即同治兰溪鱼鳞册746册(基本完整),同治汤溪鱼鳞册416册(基本完整),民国金华县“庄册”约200册(基本完整)这三种鱼鳞册,其研究价值是其他残存的鱼鳞册无法相比的,且此三县连成一块,将可能成为明清地权分配等问题的唯一可靠资料。(5)清代中期社会转型的考证。目前有关清代中期以后的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从基层社会与市场组织方式这一角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管是同治兰溪鱼鳞册(原件746册)还是同治汤溪鱼鳞册(原件436册)都登记了大量民间会社,其数量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如兰溪鱼鳞册,一都十坊,共6000多块土地,其中各类会社占有土地就达600多块,是构成兰溪古城的核心力量之一,而这些会社要么是直接是基层融资机构,要么是借助信仰而形成的特殊商业、金融运作模式,大规模各类会社的出现,可能意味清代中期以来基层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以各类会社方式出现的经营模式,意味着市场在清代有着惊人的成长,有可能是理解我国近代巨变的关键因素。总之,通过浙江鱼鳞册,至少可以展开鱼鳞册自身制度、地权分配、社会结构、基层组织、赋役制度、民间会社、宗族社会、环境变迁等问题的深度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一、浙江鱼鳞册数据软件开发。

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了浙江鱼鳞册数据库软件,浙江鱼鳞册数据库软件已经达到以下效果。一是覆盖鱼鳞册所载的一切信息,做到不遗漏一个信息;二是保证每个信息皆准确无误,且所有信息互相关联、互相打通。又开发了“鱼鳞册在线检索查询系统”软件,实现以下效果:检索或者点击某一地块,不仅要展现该地块自身所有信息,还要展现其所属业主以及业主所住的“乡→都→图→庄”以及该地块上的印章、夹条、批注等信息。检索或者点击某一业主,则该业主身份、住址、其所拥有的所有地块及其所属的宗族都要展现出来,以方便对鱼鳞册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我所开发的鱼鳞册数据库软件,为全国首家,这将大大提高鱼鳞册的研究效果,为以县为单位多方位的历史中观研究将提供坚实的基础。

叁、目前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已经发表或即将发表论文共13篇,其中主要论文如下。

1.《鱼鳞册起源考辩》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鱼鳞图册起源有各种说法。鱼鳞图之称在南宋绍兴年间已然出现。绍兴经界继承了北宋方田法清丈土地之策,而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绍兴经界缘起于按图核实。 打量步亩、画图供帐为绍兴经界的核心和关键。以保为单位的鱼鳞图帐,是绍兴经界的基本帐籍。砧基簿与鱼鳞图不应混为一谈。绍兴经界是先攒鱼鳞图,后造砧基簿。鱼鳞图帐以地为母,以人从地;砧基簿以人为母,以地从人,二者属性有所不同,其演变结果亦不尽相同。绍兴经界有关鱼鳞图册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各种鱼鳞册籍雏形已经显现。后世鱼鳞图册实起源于绍兴经界的鱼鳞图帐,不是从砧基簿演变而来。

2.《清代鱼鳞册所见业主姓名、地权分配及相关问题研究——以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为例》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现存25册,是目前罕见的以庄为单位且较完整遗存下来的“土地清丈鱼鳞图册”。其业主名登载形式较为独特,出现了多个业主名合写、业主名省略书写等诸多形式,这为学界解读鱼鳞图册、地契等文书上所载业主姓名具体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案例。将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所载业主进行归户统计后发现,开化县唐头庄土地分配较为集中,寄庄现象明显,这与以往土地分散的结论不同。此外,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详细登录了丈量日期、丈量组织的姓名及其职责等,这些内容为其它遗存下来的各种类型鱼鳞图册所不见,土地占有、宗族与丈量组织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这与以往学界有关佥派地方册书等职役来担当丈量组织的结论不同。

3. 《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价值》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鱼鳞图册制度实施历史时间长,涵盖地域广,造册类别多,产生的册籍文档十分巨大,至今仍有相当遗存。鱼鳞图册文书档案的遗存,可分为零散遗存与大宗遗存两种情况。零散遗存主要藏于国内外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大宗遗存主要藏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和浙江省金华市两地。鱼鳞图册文书档案是研究鱼鳞图册制度的第一手资料,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研究价值,为揭示鱼鳞图册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内容提供了研究素材,也是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的典型资料。鱼鳞图册研究对于坚定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4. 《明清土地丈量及面积计算方法——以明清算学著作为中心》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目前我国遗存了大量只记载弓步而缺失土地面积信息的地籍资料,这些资料若不掌握明清土地的丈量与计算方法,是无法充分利用的,而《新编直指算法统宗》与《新编直指算法纂要》两部算术著作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形状土地的丈量与计算方法以及田赋征收数量的计算方法皆备载甚祥,若认真梳理,加之与我们收藏鱼鳞册一一对应验证,完全可以掌握其丈量与计算方法,把原本很难利用的资料而利用起来,这不仅助于精确地还原土地面积,还有助于厘清税亩与物理土地面积之间差异,对明清地权分配与田赋征收等问题的研究亦能起着辅助作用。

5.《鱼鳞图册断代研究——以浙江鱼鳞图册为中心》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以浙江鱼鳞图册为例,依据鱼鳞图册的特质,总结出五种断代方法,即从版本、笔迹、印章、人名、字号入手,结合史志谱牒,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考订鱼鳞图册攒造和书写的年代。

6.《鳞图册整理方法刍议——以浙江鱼鳞图册为例》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在整理千余册浙江鱼鳞图册的过程中,分析鱼鳞图册的特质,试图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整理流程与方法:首先依照鱼鳞图册最初的编造系统进行编目,以纠正现今编目的混乱;进而考证版本、断定时代,明确地点、事主、种类等基本要素,对各类鱼鳞图册进行准确拟题;在广泛搜集、科学编目和准确定名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关照,将分散的鱼鳞图册进行系统的类聚,使得失散的“骨肉”得以“团圆”;精确识别文本中的业主、土名、印章等信息,辨析内容、探明价值,撰写内容全面、详实有质的叙录;最后,编纂鱼鳞图册业主、土名、印章、夹条、批注索引,影印汇刊。

除了上述完全利用鱼鳞册进行研究的论文以外,还发表数篇与鱼鳞册内容相关的研究,内容涉及诉讼、社会群体、赋役、折价、水利等等。

叁.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1.纠正以往的学术观点。如学界长期认为鱼鳞册的起源于砧基簿等,经我们课题组研究,砧基簿不属于鱼鳞册,鱼鳞册起源于画图供帐(鱼鳞图帐)。长期以来,学界以鱼鳞册为样本研究的土地分配问题,皆得出了土地分散的结论,但经我们研究,至少在浙江呈现了土地集中的特点。对于鱼鳞册是呈报查核还是履亩丈量的基础上攒造的问题,学界长期争论不休,实际上这两种形式根据政府需要的缓急程度而皆存在的,但由于后来查核的密度特大,几乎进行一次履亩丈量的过程,所以不管是呈报查核还是履亩丈量,其最后形成鱼鳞册所载的土地面积皆是较为可靠的。对于土地丈量组织的构成问题,以往学界皆认为土地丈量组织主要是由册书构成的,但经过我们对雍正开化县土地丈量组织的细致研究,实际上土地丈量组织与宗族及土地占有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丈量组织核心成员将会成为新的册书群体,而不是相反。诸如此类形,在我们课题组所研究的论文屡见不鲜,这对推进学术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

2.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提出新的观点。如鱼鳞册的使用问题,目前学界还没有系统研究,在州县一级的赋役征收册籍系统中,鱼鳞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鱼鳞册是明清赋役征收的最初依据,依鱼鳞册而造归户册,依归户册而造实征册,依实征册而造串票,至此每户应征多少赋役才算落实了,不仅如此,用于核对各户纳税情况的比较簿,也是依据实征册而造,总之,一个州县数十种用于赋役征收的册籍,其中一半以上是源于鱼鳞册,这为州县赋役册籍制度具体运作等问题的研究打开一个突破口;另外,在册书手中的鱼鳞册使用极为频繁,如土地交易,册书将土地交易情况依据鱼鳞册的地块字号而造开贴,依开贴而造号簿,册书将号簿提交政府以作实征册的修改之用,从而落实该块土地赋税征收的纳户变更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学界几乎没有关注到。又如,鱼鳞册上业主姓名的登载形式研究,对土地归户以至于地权分配等研究,至关重要,但业主姓名在鱼鳞册中有将两个业主姓名合写一个姓名的方式,有将叁个字的业主姓名略写成两个字的,有以学名作业主姓名者,有以俗名作业主姓名者,有以祖名作业主姓名者,五花八门,致使鱼鳞册所载业主姓名与家谱中的姓名对不上,也与地契上所载姓名对不上,于是学界普遍怀疑鱼鳞册真实性,但我们只要找出鱼鳞册姓名登记方式的规律,这些问题可迎刃而解,且完全可以与家谱中名字一一对应起来,这已在《清代鱼鳞册所见业主姓名、地权分配及相关问题研究——以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为例》一文中得到充分证明。再如清代中期以来基层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会社的作用长期被忽视了,清代会社之多,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兰溪一都十坊,属于各类会社的地块多达600多块,而整个十坊只有6000多块土地,占10%,这种大规模会社现象,应是研究明清中期以来基层社会转型的重要窗口。诸如上述问题,课题组目前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研究中得到较充分体现。

课题组相信,随着全国第一次系统出版鱼鳞册即同治兰溪鱼鳞册(原件746册)的出版,全国首个鱼鳞册数据库的建成以及课题组对浙江鱼鳞册的深入研究,这些皆会对明清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出版兰溪同治鱼鳞册(原件746册)。

2.建成兰溪鱼鳞册数据库(共10万页,60万块土地,以及附属在土地上的印章、加条、批注、票单等数百万个信息),并含数十个数据计算模型以供查询与研究。

3.继续搜集或购买实征册、家谱以及紧密相关的契约文书。

4. 我们还将以清代兰溪县为例,对清代兰溪土地制度、基层组织控制方式、土地交易模式、赋役征收模式和流程以及宗族构成、民间会社、民间信仰、水利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总体研究,力求第一次以县单位作一个历史中观研究的实例,改变以往历史研究以宏观与微观研究为主的状况。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