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① 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础.总课题执行情况:
其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课题“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17窜顿础194)自2017
年11月正式立项后,课题组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遂开始紧张而有序地工作。2018年1月13日,该课题举行开题论证会,以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和厦门大学刘永华教授为代表的专家组,在对课题的前期论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课题后续研究的具体路径、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等,给出了许多极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根据开题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原有的研究方案及实施路径进行了必要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次论证的正式文本,并分寄给参与课题的所有研究人员,以作为该课题研究的框架性意见。对于这次开题论证会的情况及相关成果,澎湃新闻有报道。
其二,2018年初,课题组开设了“全球客家通史”公众号,陆续向海内外推送课题组成员的相关原创性成果以及相关学术活动,全年共推送课题组成员专题论文、学术活动及田野考察总结报导等20余篇。作为宣传推介活动的环节之一,2018年8月10-15日,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率领课题组10多位成员,赴闽西连城、永定和上杭等地进行田野考察和资料收集工作,并拍摄、制作多个有关客家历史与文化的微视频,向海内外客家社区以及学术界推送。2018年9月10-13日,首席专家王东教授应邀参加在河南洛阳举行的“世界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发表《清代客家知识精英的“客家中原”论及当代启示》的主旨演讲,获得海内外300多位与会学者的好评。在洛阳期间,王东教授还接受当地报纸及电视台的采访,就“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的基本立意、整体设想、学术价值等回答记者的提问,并重点就如何通过“全球客家通史”这一特定形式来铸造全球客家人的“共同记忆”,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洛阳晚报》2018.9.17)。2018年12月,课题首席专家邀请各子课题负责人召开年度总结会议,一方面交流与总结全年的研究成果和整体进展,另一方面又就课题的后续开展进行统筹与协调。
其叁,进入2019年以来,课题首席专家在协调与推动各子课题研究的同时,重点就课题所涉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相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如发表在《史林》2019年第3期上的《客家研究的“知识谱系”:从“地方性知识”到“客家学”》,以及发表在《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上的《科大卫与明清华南宗族研究》等,都是极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探索。这些成果一方面回应了海内外学术界在客家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关切,另一方面又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对总课题希望达成的研究宗旨及其在理论范式方面的突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2019年6月20-23日,课题组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利用在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参加“首届客家学论坛”的机会,全面总结了今年上半年的工作,仔细分析了各子课题推进中所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并重点就今年下半年各子课题的田野调查工作以及研究成果的定期发表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全面的部署。
整体来看,该课题自正式开题以来,无论是田野考察、资料收集与整理,还是理论研究、各子课题的协调推进等方面,都进行得平稳有序。有些子课题,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一方面突出地体现在该课题一年多年所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方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在相关子课题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的重要突破之中(详后)。
叠.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根据课题申报书的总体设计,该课题共分6个子课题,在此基础上最后形成实证性与理论原创性兼备、结构严谨的6卷本《全球客家通史》。在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又就各卷的具体研究内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以及“通史”体系的建构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申报书的总体设计和专家的意见,一年多来,各子课题负责人率领其团队成员,围绕各子课题的主要任务、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开展田野调查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一方面从事专题研究。其中,子课题一《客家源流及其形成问题研究》、子课题二《客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子课题叁《客家文化的发展与承传》、子课题四《客家向国内的播迁与发展》(上,内地),由于各子课题负责人及其团队在相关领域已有长期的耕耘,既有成果也比较丰富,因此,进展都比较顺利。截至目前,以上各子课题已完成主要资料的长编工作,有些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已陆续发表。按此进度,可望在2021年完成初稿。至于子课题五《客家向国内的播迁与发展》(下,台港澳)和子课题六《客家向海外的播迁与全球客家的发展趋势》,由于涉及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台港澳地区、乃至国外,地域过于分散,全面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难度很大,故而,成为本课题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加以突破。经过首席专家的协调与推动,目前这二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已陆续补充和加强了研究阵容,尤其是把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在相关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补充到研究团队之中。2019年7月中下旬,首席专家和这二个子课题的大多数成员,将借共赴马来西亚参加学术会议之机,一方面进一步讨论、规划和推动这二个子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将就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攻关,力争在这二个子课所涉及的领域取得全面的突破。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年多来,课题组就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度的调查与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其一,课题首席专家王东教授,充分利用其所服务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拥有强大的非洲史研究团队、在非洲坦桑利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建有“海外工作站”的优势,通过学术出访、研究生赴非交流等种种形式,系统摸排、调查非洲相关国家的客家移民史档案及相关文献,目前已发现并辑录了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和南非等国家的客家移民史料多种,涉及非洲客家移民的法、英文档案、客家移民家族档案、客家移民庙宇资料、公司经营文献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辑成《非洲客家移民史料初编》约30万字。2019年9月,王东教授将带领课题组相关成员再赴非洲,进一步调查和补充相关资料。
其二,子课题负责人肖文评教授,结合所负责课题的研究内容,编辑出版了《&濒迟;岭东日报.潮嘉新闻&驳迟;梅州华侨史料汇编》(上、下册,78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该书系统地辑录和整理了《岭东日报》有关20世纪早期梅州地区客家籍华侨华人的史料,从而为子课题《客家向海外的拓展与全球客家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其叁,子课题责任单位之一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团队,在肖文评教授的带领下,系统地搜集、整理粤东梅州地区的民间文献资料,编成《清代至民国时期梅州珍稀文书》凡20卷,涉及清代至民国时期梅州地区民间的契约、收据、分家合同、田赋缴纳等1万余份文书。目前,这20卷文献已纳入由曹树基教授和陈支平教授主编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客家珍稀文书丛刊》(共100卷)之中(第一至二十卷),于2019年7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四,子课题负责人、马亚西亚学者王琛发教授,充分发挥其长期研究新、马华侨华人史的优势,积极联络越南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系统开展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家和地区的客家移民史料的收集与整理,目前已收集、整理了各种客家移民碑铭、墓志、侨批、庙宇、会馆、商业等各类文献资料及大批实物材料,并辑成《东南亚和南亚客家移民史料初编》约50万字。2019年7月20-29日,课题组首席专家王东教授将带领课题组相关人员赴马来西亚,汇同王琛发教授团队,就已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的编辑与出版,进行研究和规划。
就学术交流的情况来看,一年多来,课题组首席专家以及各子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成员,参加海内外重要学术会议20多场次,发表会议论文20多篇。2018年12月,课题组还在第一责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年度工作总结会,一方面交流与总结全年的研究成果和整体进展,另一方面又就课题的后续研究进行筹划与协调。2019年6月,课题组大多数成员又聚首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全面地总结了今年上半年的工作。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一年多来,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在国内权威期刊以及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专题论文、书评、学术评论30多篇,其中重要专题论文10多篇,出版资料整理与研究类着作20多部(卷)(详请参阅《阶段性成果清单》)。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础.该课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其一,如何通过“通史”的着作形式把全球客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全面、系统地呈现出来,直接关涉到该课题最后能否达成其预定的研究目标。随着各子课题研究的推展,这个问题开始越来突出地摆到整个课题组的面前。而提出恰恰是在这个看似“形式”的方面,迄今尚无任何可供参照的写作框架。这就要求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要在后续的研究中,首先要就这个关涉到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其二,各子课题之间如何在清晰地划定其研究边界的同时,又能彼此呼应、相互促进,目前尚存着不少急待解决的难题。
其叁,子课题五《客家向国内的播迁与发展》(下,台港澳),由于涉及到台港澳叁个区域,资料分布范围广,田野调查难度大。如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显然难度很大。
其四,子课题六《客家向海外的拓展与全球客家的发展趋势》,实际上是一部对中国以外的全球客家历史及其现状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由于涉及的空间范围无远弗届,各种文献资料所牵涉到的语言文字,更是形形色色。故而,仅仅就资料的收集、整理而言,就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该课题,是摆在整个课题组面前一个最大难题。
叠.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组拟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其一,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首先要对“通史”的着作形式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通史”着述方案。近年来,“全球史”研究蔚成风气,其中的诸多研究理念和别具一格的编纂方法,值得本课题组的领会和参照。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将在认识思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形成专题论文《全球客家通史的编纂:理论、方法及其他》,以作为该课题最后成果呈现的框架性意见。
其二,针对各子课题既要边界清晰又要相互呼应、彼此促进的难题,首席专家将加强统筹与协调,并尽快编写出《全球客家通史的编纂:各子课题的分合、时间断限、主要内容及实施细则》,以保证各子课题既分工明确,又能此呼彼应。
其叁,针对子课题五资料分散、田野调查难度大的问题,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将在既有研究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研究人员,特别是增加台港地区的学者,以克服既有的难题。
其四,针对子课题六所存在的难题,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将通过如下措施予以解决:首先,进一步扩充研究人员,特别是南亚(如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如印度尼西亚等)各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学者;其次,与首席专家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非洲史研究团队充分合作,以填补长期以来非洲地区研究的空白;再次,透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海外工站,增补欧美在该领域的学者。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代表性成果介绍
一年多来,课题组围绕总课题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各子课题的主要内容,开
展扎扎实实的研究,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主要有:
其一,《客家研究的“知识谱系”:从“地方性知识”到“客家学”》,该成果为专题论文,凡2.3万字,发表在历史学叠类权威期刊《史林》2019年第3期,作者为首席专家王东教授和杨扬博士。
该文既是一份客家研究学术史的回顾性成果,又从全新的角度深层次地梳理了19世纪初叶至20世纪30年代客家历史与文化书写及其理论建构的社会文化脉络。作者借用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提出并论证了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乃是客家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轴心时期”,再由此而揭示“轴心时期”的“元典建构”及其整体特征。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主体力量是广西的客家移民及其后裔)的影响,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以及外交官员,也开始讨论客家的历史与文化。客家的书写,由此而进入“后轴心”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是不断重复“轴心期”元典的精神,即强调客家来自中原、客家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正宗等等,另一方面则透过“大历史”与“小历史”的连接,把“元典”的论述与客家地区(主要是粤东地区,也就是清代的嘉应州)的区域开发史、人口发展史以及地方历史与文化对接下来,并形成系统性论述。这种连接与引申,是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过程中的“知识考古”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方面随着“进化”、“优胜劣汰”等西学新知的传入,另一方面又因应“排满”、“革命”的时代需要,客家籍知识分子遂把对于客家历史与文化的书写,与一系列急迫的时代课题相绾结。正是在这种应因与绾结中,围绕客家历史与文化书写,终于从一种“地方性的知识”,上升成为现代人文学术语境下的“客家学”。
全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经由对“轴心期”、“元典”、“知识考古学”、“地方性知识”、“知识谱系学”等分析工具的借用、援引和延伸讨论,把百多年间客家籍知识精英的客家历史与文化书写,嵌入到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之中,透过不同历史情境下的话语,来梳理其书写的曲折和变化,勾勒出百多年间围绕客家历史与文化所建构起来的“知识谱系”。这样的梳理与分析,不仅能够加深对于客家历史学术史的认识,而且对于理解现代学术语境下人文知识的建构、生产与社会变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文的部分内容和主要观点,在2018年9月10-13日于河南洛阳举行的“世界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主旨演讲中首次发表,当即引起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演讲结束后,马亚西亚学朱君明先生遂邀请演讲者参加于次年7月在吉隆坡举行的“世界客家文化论坛”,并发表30分钟的“主题演讲”。2018年9月17日的《洛阳晚报》,也用了相当的篇幅报道了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
其二,《迁移经验与文化认同:以清代浙西南与赣西北的客家移民为例》,该成果为专题论文,凡3.8万字,收录于台湾学者庄英章和黄宣卫主编之《客家移民与在地发展》(第63-9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8.7出版)一书,作者为首席专家王东教授。
该文通过对清代浙江西南部和江西西北部两个地区客家移民史的实证性比较研究,以检讨和验证西方社会学领域的“族群理论”应用于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适应性问题。全文通过有清一代分迁到浙江西南部和江西北北部两个不同区域的客家移民之文化适应过程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来自同一文化群的客家移民,在分迁到不同的区域之后,由于迁移经验的差异,其文化适应策略与认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全文透过大量第一手文献材料,详细地分析了清代客家移民的迁移经验与其文化适应策略以及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作者发现:移民的迁移经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每一种都会影响到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调适。不管是移民产生的动因、移民迁入的时间图式、移民迁入后的空间分布图式、移民的生计模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还是土着社会文化系统,以及官方安置移民的政策等等,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适应或文化认同。更为重要的是,以上这些因素,都不是单独发挥作用,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影响,从而在错综复杂的交互过程中,对移民与土着的关系,进而对移民的定居落籍和文化调适施以各种影响。
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时下流行的“族群”分类理论,固然能够给研究者提供典范性的概念工具或分析模式,但却不能替代研究者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内移民迁移经验的历史分析。照搬西方的“族群”分析理论或模式,来讨论客家移民的历史与文化,往往会顾此而失彼。
其叁,《清代民国时期梅州珍稀文书》,系客家民间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类着作,由子课题负责人肖文评教授等编纂,收入曹树基、陈支平主编之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客家珍稀文书丛刊》第1至第20卷,凡20册,约300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客家地区传统乡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系。但由于直接反映乡村具体经济活动的民间文献等研究资料的缺乏,故而,长期以来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有鉴于此,本课题立项之后,即把第一手民间文献资料的系统调查、搜集与整理作为突破的方向之一。子课题负责人肖文评教授率领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其服务的嘉应学院地处客家腹地——梅州的地缘优势,长期以来一直在梅州地区从事田野调查工作,并对梅州地区各区县的民间文献进行系统的调查、搜集与整理,从而形成这套凡20卷、约300万字的《清代民国时期梅州珍稀文书》。
这套文献包括清至民国时期梅州地区民间的契约、收据、分家合同、田赋缴纳等文书10000余件,按村落、姓氏进行归户,并撰写提要。这套文献的编纂及其出版,对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地区、特别是粤东客家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基于一年多来总课题以及各子课题所开展的工作,下一步的整体工作计划如下:
其一,2019.7-2020.6,课题首席专家将在与各子课题负责人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就总课题成果的最终呈现方式,形成专题论文《全球客家通史的编纂:理论、方法及其他》,以作为该课题最后成果呈现的框架性意见。2020.7-2020.12,首席专家在加强对各子课题统筹与协调的同时,完成《全球客家通史的编纂:各子课题的分合、时间断限、主要内容及实施细则》的编写,以保证各子课题既分工明确,又能此呼彼应。
其二,2019.7-2020.12,子课题一、二、叁、四各卷,在完成资料长编的基础上,正式开始成稿工作,并围绕各自的重点内容,发表系列研究成果;2021.1.2021.12,以上四个子课题基本完成初稿的写作。
其叁,2019.7-2019.12,子课题五、六分别完成对台港澳、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田野调查以及文献摸排工作;2020.1-2020.12,首席专家和子课题五、六之负责人,在总结田野调查和台港澳及海外客家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完成《台港澳客家重要历史文献集成》和《海外客家重要历史文献集成》两个系列,并申请国家出版基金,陆续予以出版。2021.1-2021.12,子课题五、六基本完成初稿的写作,并根据研究重点,陆续发表系列论文。
其四,2022.1-2022.6,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就各子课题的初稿进行增补、修订,基本完成定稿;2022.7-2022.12,首席专家就六个子课题的成果进行通稿,完成结项工作。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