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2日09:26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7年11月立项以来,整个课题(包括子课题)研究计划的执行顺利。由于各子课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研究基础有别,因而进展速度不一。但总的说来,各个子课题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一些新的发现,研究工作也已启动,主要是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呈现,并大多有阶段性成果发表。这就为整个课题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中,现代中国史学的兴起:从“新史学”到“古史辨”、民国年间史语所派与唯物史观派的并立、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的再出发3个子课题进度较快,无论就资料准备还是专题研究而言,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出了一批阶段性成果。

“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丛书第1辑5种即将出版。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017年12月21日,“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开题报告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首席专家王学典教授介绍项目前期准备的基本情况,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陈其泰教授,复旦大学张广智教授,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台湾大学古伟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东教授,山东大学孟祥才教授、栾丰实教授等学者围绕“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的选题意义、总体框架、研究思路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学者还就20世纪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分期、关键性的理论问题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界定、是否使用阶级概念、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中西史学的关系、20世纪中国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对下一步该项目的展开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18年12月22日,课题组在济南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河北师范大学沉长云教授、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刘晓教授、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赵轶峰教授、苏州大学臧知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楼劲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仇鹿鸣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包伟民教授、黄爱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华瑞教授、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曹家齐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郭培贵教授、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刘玉峰教授等知名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围绕40年来先秦秦汉史、魏晋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领域的研究状况展开热烈讨论,既肯定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年,中国古代史各个阶段的研究都存在着史料的拓展与理论方法创新的特点,又对中国断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偏颇进行了深入反思。这次会议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信息。

2018年9-12月邀请台湾大学古伟瀛教授到山东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研究,对台湾和香港史学的变迁子课题进行具体指导。

同时,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积极外出参加学术交流。2018年12月8日,王学典参加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史学科与学术团队建设项目”首届南开中国史前沿论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史学的回顾与前瞻”。2018年7月7-8日,张越、陈峰参加在南开大学举行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暨纪念杨翼骧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15-16日,陈峰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举办的唯物史观与民国人物研讨会。10月19-21日,杨华、王传参加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的第2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10月26-28日,胡逢祥、张越、陈峰、赵满海参加淮北师范大学举办的“近百年中外史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11月16-18日,张越、陈峰参加武汉大学举办的明清史学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12月14-16日,赵满海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讨会。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蒋海升在《中华读书报》2018年2月7日 05 版发表《20世纪中国史学史如何书写?——作为研究新起点的“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开题报告会》一文,对项目开题情况做了全面细致的报道。

蒋海升在《中华读书报》2019年2月13日 05 版《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的首次聚会——“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会议侧记》。

蒋海升、于晓雨在《文史哲》2019年第1期发表《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的首次“跨界”对话——“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会议侧记》。

此外,多家网络媒体对课题情况进行了宣传报导,此不详列。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现代中国史学的兴起:从“新史学”到“古史辨”、民国年间史语所派与唯物史观派的并立两个子课题之间存在一定交叉。史语所也是现代中国史学兴起中的一个论题,也应予以必要的交代。两个子课题应有进一步的分工配合,衔接才能更加合理顺畅。民国年间史语所派与唯物史观派的并立这一子课题在撰写时应进行扩充,容纳更多的思潮和学派。

相对而言,5个子课题之中,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化及其曲折、台湾和香港史学的变迁两个子课题进展稍慢。下一步要督促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加快研究进度,针对性解决工作过程的遇到的实际困难,其中一项具体措施是借助访问学者计划安排相关人员到责任单位进行专职研究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张越:《商务印书馆历史类出版物与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发展(1897—1949)》,《江海学刊》2018年第1期。

文章指出: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主,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编纂成为中国近代史学开始阶段中国历史书写的最重要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叙事模式。商务版“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分之为各科之专史”的编纂理念及该丛书的40余种专门史,开拓了中国近代史学中的专史研究领域。商务印书馆在史学理论和世界史方面的出版物,分别起到了充实中国近代历史学科的学科理论建设和为草创阶段的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奠定基础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量历史类出版物功不可没。

2、陈峰:《吕振羽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构建》,《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

文章指出:吕振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早期构建者之一。他强调历史学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致力于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吕振羽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实验主义、机械论等倾向进行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他立意“建设科学的中国史的体系”,倡导加强与世界史的比较研究,“树立新史学的考据学”,以开展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吕振羽与翦伯赞共同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形成和完善。

3、郭震旦:《音调难定的本土化——近年来若干相关问题述评》,《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文章指出:近年来,本土化主张逐步在学术界蔓延,成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最引人注意的一个方向性变动。学者们主要从知识论、实践论和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等多个维度来推导中国学术本土化的逻辑。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具体的实践,一些学科的本土化探索已卓有成效。虽然本土化声浪高涨,但本土化主张也受到多方质疑。本土化的揭橥,实质上是在中国经济回归世界中心之后,向那种将中国置于边缘的主流学术格局进行挑战,企图在世界综合国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际重新调整观念世界的力量版图。不论本土化理论自身有何种不自足,本土化对学术自主性的追求,都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它对西方理论的反省,对中国主体性的坚守,也为中国学术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能。但本土化问题十分复杂,其间古今中西密集交叉,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主义、特殊主义、普遍主义杂糅在一起,这些主义之间竞争活跃,尤其在全球化这一不可移易的历史存在中,这些竞争究竟会产生哪个方向的合力,尚难以预料。学术本土化究竟是中国学术涅槃的一次契机,抑或仅仅是由经济繁荣刺激出来的乌托邦幻象,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4、王传:《华南学派史学理论溯源》,《文史哲》2018年第5期。

文章指出:华南学派是目前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治学方法与实践很值得关注和探讨。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植根于中山大学文科建设以来“眼光向下”与跨学科治学的学术传统,师承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并在与海外学者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中形成了共通的治学理念。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及其学术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某些共有特征。探寻该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建设应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下一步研究工作将在总结前期工作得失的基础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克服面临的困难,加快研究进度,保证学术质量,发挥团队优势,做好各子课题之间的协调工作,将研究计划落实到位。

2019—2020年的主要工作是在整理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拟定的结构框架和章节题目,开始撰写各部分内容。通过系统清理材料进一步明确撰写的框架和思路,对本课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做到了如指掌。整理材料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与先前的观点不一致的内容,加以仔细辨析审查,以求获得更合理圆满的解释,必要时甚至要修正先前的假设。按照设计的内容撰写各部分,须齐头并进,同时进行,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避免出现重复或前后矛盾。

在书稿基本成型之后,2021—2022年的任务是对初稿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精细化,最后形成定稿。首先在项目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在项目首席专家的主持下,比照预定标准,寻找初稿存在的差距和缺漏,继续查阅材料、调整思路和修正润饰各部分,力求精益求精。其次,将初稿呈送本领域史学理论史学史及中国史各断代方面的专家学者,并组织几次小型研讨会,广泛征询意见,根据专家同行反馈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订正和补充相关内容,最终形成一部高质量的20世纪中国史学史定稿。2022年,课题全部完成并出版最终成果。

具体到子课题,现代中国史学的兴起:从“新史学”到“古史辨”、民国年间史语所派与唯物史观派的并立、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的再出发3个子课题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既定框架撰写修订书稿;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化及其曲折、台湾和香港史学的变迁两个子课题则需要对原有写作大纲进行调整完善,着重在整合课题组已有成果、反映前沿水平上下功夫。各子课题的研究中要突出原创性,努力提炼有关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概念、新体系。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首席专家应继续发挥核心作用,负责督促推动整个课题的进展情况,组织召开有关整个课题的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工作会议,负责联系开展必要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各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各子课题的写作和实施完成,与首席专家及时沟通子课题进展情况,与其他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保持必要联系。课题组成员应严格按照共同宗旨和具体分工,承担相关研究工作。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