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资料编年整理与研究(1901-1949)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2日09:46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8年3月23日开题后,课题组认真贯彻首席专家和开题会议专家组建议,严格按照课题规划内容、方案开展研究工作。我们分别召开两次课题研讨会,要求在研究工作启动之始即重点突出编年特点,梳理和研究乡村建设资料所体现出的历史脉络;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整体上研究计划进展较为理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五个子课题均按计划推进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

(1) “文论编”主要选取有关乡村建设思想、理论、主张、方案和各种措施的论述,以及时人对这些内容质疑、批判和讨论的文章。已经收集到部分刊物(发表相关文论较集中者),如《北碚月刊》《村治》《村治月刊》《教育与职业》《教育与民众》《民间半月刊》《民众教育月刊》《农村》《农村建设月刊》《山东民众教育月刊》《乡村建设月刊》《中国农村》《中国建设》《农村经济》《河南政治月刊》《东方杂志》的乡村建设文论;并借助于各种数据库下载到电子版。其中相对集中的《大公报》论文达300余篇,其他刊物论文600篇左右。其中,部分资料已经作了word化录入。

(2)“着述篇”子课题组按照科研计划安排,于2018.01-2019.06的一年半中,进行了1901-1949年间出版的乡村建设理论着述的文献学梳理,进行了部分着述文献的编目与文字录入工作。首先,依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民国丛书》《近代乡村建设史料汇编》等大型工具书,对早期乡村建设理论着述(1919-1929)、乡村建设思想高涨期的理论着述(1929-1937)、抗战时期乡村建设着述(1937-1945)、战后的乡村建设理论着述(1945-1949)进行了着述分类与部分编目,基本梳理出了研究时段内的主要乡村建设理论着述。

其次,对部分乡村建设理论着述进行文字录入与比勘。《乡村建设理论》(1937)、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1946)、卢作孚《乡村建设》(1929)等重要着作先期进行了文字录入。

其叁,从着述篇的文献梳理与着作编目中,可以提炼20世纪前期城乡关系背景下乡村建设理念与理论的流变。不同时期的乡村问题、社会各界的乡村关怀、思想理论界的乡村讨论展现了一条乡村建设理论着述的思想主线。目前在资料整理赴同时,亦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与研究。

(3)“档案编”部分主要侧重于以下方面:

其一,对重庆市璧山区档案的整理。截止到2019年6月,对于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所藏华西实验区档案已经基本完成收集,数字化(转录为飞辞谤诲)工作也在进行中。

其二,对重庆市档案馆中乡村建设档案的整理。2018年10月至11月,派遣万海荞、孙健伟两人到重庆市档案馆查阅嘉陵江叁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档案;2019年3月至6月,派遣谢健到重庆市档案馆收集相关档案资料,主要涉及平教会档案、私立乡村建设学院档案。目前对于嘉陵江叁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档案完成了大体目录编排,收集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与此同时,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潘洵教授所主持的《北碚抗战史》合作,共享相关资料。

其叁,对江西省档案馆资料的整理。2019年6月,派遣胡梦、史玉渤等赴江西省档案馆查阅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资料,目前正在进行中。

其四,其他档案馆资料的整理。2018年8月,派遣曾宪斌赴湖南省档案馆、衡山县档案馆查阅湖南乡村建设、衡山实验县等相关资料,已完成目录整理及部分收集。2018年10月,派遣孙建伟赴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查阅国民政府县政实验、江宁实验县等相关资料,已完成目录整理及部分收集。

其五,海外档案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2018年,王雪利用赴台交流学习机会,前往“国史馆”、党史会等地查阅民国乡村建设、私立乡村建设学院等资料,已完成目录整理及部分收集。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教授利用赴美交流机会,曾赴哥伦比亚大学珍本手稿馆查阅晏阳初档案,拍摄有部分照片,包括晏阳初演讲稿、《告语人民》英文原版等。

(4)“志事编”子课题进展情况。子课题组按照科研计划安排,于2018.1-2019.6的一年半中,进行资料的整体性、系统性搜集和部分文献的文字录入工作:

首先从现有书目汇编和丛书中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文献作整体把握,从民国图书数据库、《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 社会科学总类部分》、《民国文献类编》、《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 第1卷 1912-1949 》等工具书和文献汇编中选择关联书籍,集中整理其中与志事有关的73部著作。

其次,对民国期刊中的乡村建设资料进行整体把握,对有一定影响、连续性较长的5种如《乡村建设》《村治》《教育与民众》《民间》《北碚月刊》进行重点整理,再结合大成老旧、全国报刊索引两大数据库,已有900多条篇目,资料录入15万字。

其叁,对民国有乡村建设类专栏的大众报刊进行资料录入,如《大公报·乡村建设》《益世报·农村周刊》,资料录入约10万余字。

其四,在前期资料基础上,形成对全国乡村建设团体与乡村建设试办区或试验区的基本了解,各类机构和基地50余个,重点对定县、邹平、青岛的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对梁漱溟文集、晏阳初文集、卢作孚文集进行了初步编目及整理,后期将进一步结合全国地区进行资料搜集整理。 对乡村建设活动进程的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化与扩展当前乡村建设研究阵地化与主流化局面,两广、绥远、湖南等地建设进程构成了近代乡村建设更立体的面相。

(5)“杂录编”子课题进展情况。我们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曾去往全国重点地区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找寻到不少有价值的乡建资料。详情见下:

(1)《在河北定县乡间的一段日记》,四川省图书馆藏。

(2)《调查乡村建设纪要》,四川省图书馆藏。

(3)《新村市》,四川省图书馆藏。

(4)《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四川省图书馆藏。

(5)《日本之农村都市》,西南大学图书馆藏。

(6)《日本的新农村》,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7)《李村乡区建设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

(8)《丹麦之农村建设》,天津图书馆藏。

(9)《挪威乡村学校》,天津图书馆藏。

(10)《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第一届同学录》,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号:闯101-12-0399-001。

(11)《南京市政府乡村建设筹备办法》,南京市档案馆藏,档号:1001-001-0619(00)-0002。

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愈发感觉清末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资料是极其庞大的数目,仅就目前所见的日记、游记和一些考察史料就占据较大的比重。如何整理和取舍这些庞大的史料,的确需要仔细斟酌。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情况:

(1)“着述编”课题组于2018年10月12日吸收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李晗欣等四名同学,由团队指导进行近代乡村建设资料着述篇资料整理及研究工作;并对山东根据地乡村建设进行调研。2018年11月27日,子课题负责人魏本权赴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乡村建设学院进行考察学习,对其研究领域及方向、研究特色、中心运行机制等进行综合考察。

(2)“档案编”课题组2018年10月至11月,派遣万海荞、孙健伟两人到重庆市档案馆查阅嘉陵江叁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档案;2019年3月至6月,派遣谢健到重庆市档案馆收集相关档案资料,主要涉及平教会档案、私立乡村建设学院档案。2019年6月,派遣胡梦、史玉渤等赴江西省档案馆调研。

2,学术交流情况:(1)“文论编”子课题于2019年4月17—19日,经子课题负责人熊亚平提议,由其所在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了“近代以来华北城市与乡村变迁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60篇左右,其中有10多篇以乡村建设为研究主题,另有10余篇的研究主题也与乡村建设有一定关系。会后,子课题负责人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从城乡变迁视角审视华北区域史》一文,对会议讨论情况予以介绍和总结。

(2)“着述编”课题组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临沂大学举行山东革命根据地史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革命与建设”为研讨主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乡村建设有深入研讨。

2018年8月14日—17日,子课题负责人魏本权赴韩国天安市参加“中国近代时期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社会发展趋势”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做了《1949年山东沂蒙专区的春耕生产动员》的学术演讲。

2019年4月17—19日,五个子课题负责人及其部分成员分别参加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办的“近代以来的华北城市与乡村”学术研讨会;2018年11月29日,五个子课题负责人及其部分成员分别参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参加“华北历史研究”协作座谈会。

2019年6月29-30日,五个子课题负责人及其部分成员参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第一届华北区域史学术研讨会。

(3)“档案编”课题组目前档案编课题组正与璧山区档案馆合作编辑出版《乡村建设工作经验谈》档案资料选辑,已基本完成初稿,预计年内出版。

(4)“志事编”课题组参加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2019年4月17—19日举办的“近代以来的华北城市与乡村”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资源、路径与成效:华北乡村建设的青岛、邹平、定县模式比较》。

(5)“杂录编”课题组负责人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主要有以下内容:2018年 5月 12 日,在复旦大学参加“第五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就抗战时期中共革命根据地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2018年 9月 15 日,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参加“唯物史观与民国人物”学术研讨会,就近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与同行专家和者进深入交流。2018 年 9月 22 日,在河北大学参加第七期“中国近代史论坛”,就近代中国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与同行专家和学者进深入交流。2019年5月1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第六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就抗战时期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2019年5月18日,参加“第二届抗日战争史研究新趋向学术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就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在资料整理研究基础上,本课题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发表了一系列相应的研究论文,最主要代表性成果有:

1,王先明、王雪:《乡村治理的困境与探索——以民国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中心》《人文杂志》2018年第11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近代以来,伴随着政体转制和社会转型进程,乡村社会秩序及其治理模式的重建也日形急迫。民国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乡村治理模式的相关设计和实践,力图实现建设与治理的统一,以期达于乡民自觉自治自理乡村公共事务的理想状态。这一模式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中的一种尝试,其独特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以“治理”视角考量,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虽未明显论及“治理”一词,却于无形之中体现着当代意涵。本文认为,围绕乡村治理,以梁漱溟为主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以下简称“乡建院”)模式是整个乡村治理模式转型过程中之一种,着力于建设和治理统一,使乡村社会成员“注意关切公共事情,向前活动,表见组织能力”,其独特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2,王先明:《从社会运动到学科建设的转向——试论“私立乡村建设学院”与民国乡建运动》《安徽史学》2018年第2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私立乡村建设学院”,是将乡村建设与高等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式学校。它的创设标志着乡村建设运动的第叁次转向,是乡建运动走向新阶段的开始。这所学院在“学术自由”“研习体制”和“自治管理”多方面开创新制,别具特色。无论是从乡村建设运动角度还是从近代教育制度取向上而言,它都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学术界既有研究对此问题甚少关注,主要研究成果或者集中于乡村建设运动本身以及其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深度影响方面,或者侧重于乡村建设代表人物思想与实践探讨,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对于乡村建设运动和相关人物的历史评价上。本文在梳理相关档案资料基础上,就私立乡村建设学院与乡村建设运动和新学教育的内在联系加评析,认为无论是从乡村建设运动角度还是从近代教育历史取向上而言,它都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本文被《新华文摘》(网络版)转载。

3,王先明、胡梦:《从理论阐释到政策实施——国民政府社会建设事业建构问题评述》《学术研究》2017年第7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民国以来,以建设为诉求的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继兴起,从另一个层面表达了新的时代诉求。社会建设思想的传播与实践活动相互影响,不仅加大了国民政府对社会建设事业的关注力度,更推进了国民政府实施社会建设活动的陆续展开。梳理国民政府社会建设政策和实施的演进历程,体察其思想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洞察其历史性缺失,于今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对于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实践问题,目前学界已经有较多成果。但主要集中于阐发理论价值和思想内涵,或者讨论社会建设的具体实务,对其理论、政策与实务机关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则少有关涉。本文则从理论与政策实施角度,聚焦于国民政府社会建设实务机构的建构过程,以期有助于此论题的深入。本文在《新华文摘》数字平台上转载。

4,王先明:《绅董与晚清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历史变动》《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道咸之际,逐步出现了一个以绅董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的权属体系。这一具有历史趋向性的变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例不用绅”的惯制,建构了绅董自主(官为督察)的地方社会治理模式,从而又导致传统的“官役制”逐步被弱化。这一“隐性制度”因地而宜,规制上各有不同,但其“地方事尽归绅董”的历史走向却大体一致。值得关注的是,绅董治理地方社会的权属范围十分广泛,完全溢出了“官役体制”所属内容。随着清末新政实施,绅董对于地方治理权属又超越了“旧政”规范,并在地方自治制度的构建中,走向了地方治理体制的近代转型。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突破了既往研究中将乡村社会权势主体归结为士绅或乡绅的“阶层论”认识,具体而深入地揭示了“绅董”为基层社会权力主体,并存在一个绅董的权力机制运作模式,将此一学术论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魏本权:《民国前期的农民生活改造思潮(1917-1937)》(《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0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该文从梳理民国前期相关调查及议论切入,考察了当时普遍恶化的农民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民生活改造运动,认为这一运动空论有余而务实不足;生活的问题远在生活之外,重新激发中国乡村的生机与活力,立足城乡一体发展,方可实现农民生活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从农民生活改造角度观察乡村建设的绩效与成效,探讨了20世纪二叁十年代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活之关系。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论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关注,被2019年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终特刊《争鸣》引用观点。

6,李尹蒂:《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农学的兴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本文对西方传教士对于西方农学农政知识在中国的介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着力研究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农学兴起的关联。传教士们对泰西农政院、西方农器和农务化学的描述与介绍,带来新式农学,士渐知农,并以比附的方式接纳了西法农学。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本文发表后引起学界关注,并为“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7,王先明:《从“工业先行”到“优农发展”的战略转变——新中国建设路向的选择与调整》《河北学刊》2019年第7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如何尽快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探索是已经获全国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新任务。这个道路探索的艰难和曲折,完全超出了原先的预想。从1956年全面建设展开之后,毛泽东及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就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于中国发展的路线,适合于中国建设的道路。实践中形成的历史教训和历史经验,在反复的思考和比较中,很快获得理论的提升,从而完成了从“先工”到“优农”的战略转向。

8,杨东:《从特区到边区——陕甘宁根据地区域名称的政治博弈与生成逻辑》,《人文杂志》2019年底3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乡村革命与建设,是中共革命历史进程中难分轩轾的革命取向。延安作为中共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和立足点,为给乡村革命与建设奠定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共与国民党之间围绕根据地名称展开了长时段的博弈。本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论题。文章认为:“特区”与“边区”虽是抗战之前即已存在的区域之称,而“陕甘宁边区”无疑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政治行政存在,不过其区域名称则在“特区”与“边区”之间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更名互替。个中情由既有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也有中共自身的多重考量,与中共对政治体制的认知也有关系。随着根据地区域范围的不断壮大,陕甘宁边区的名实之争又成为抗战中后期国共两党政治博弈的焦点之争。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生成,自当是中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但国民党的封锁包围却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中外人士络绎不绝,争相进入陕甘宁边区实地考察之后形成的大量记述,不仅大大拓展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影响,为其继续存在和发展赢得了广阔的舆论空间,同时也为中共的发展壮大赢得了难得的政治空间。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学界对陕甘宁边区政权结构体系的阐释颇为常见,但是对于陕甘宁根据地区域称谓的迁衍变革却缺乏详实的寻踪梳理。本文要追寻的是,中共究竟为何在“特区”与“边区”这一称谓问题上出现了曲折反复的变化,国民党与中共的政治博弈中是如何影响陕甘宁根据地的称谓变化,陕甘宁边区又体现着什么样的生成逻辑。

9,柳敏:《资源、路径与成效:华北乡村建设的青岛、邹平、定县模式比较》,会议论文,待刊发。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从华北乡村建设(定县、邹平、青岛)发起人的生命历程角度出发,分析其社会资源与乡村建设工作的联系与差异。他们以自致资源赋予叁地不同的工作路径与实施成效,时代与社会的共性问题与个人资源亦形成叁地乡村建设的外在阻力与内在困境。华北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基点、实施重心各有差异,虽收效不宏,却在探求乡村建设本土化、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引导了知识群体的乡村回望。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将宏观社会结构变迁与微观个人生命历程、领导者的主观愿望与社会资源及其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充分挖掘文献资料基础上,从定县、邹平、青岛叁地乡村建设发起人的生命轨迹、社会资源的比较中,探讨叁者建设路径、成效与困境,深化了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比较研究。

10,谢健、重庆璧山区档案馆编:《乡村建设经验谈》,拟由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从璧山区档案馆保存的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档案文献中,选择了当时从事乡村建设实践工作者的工作总结(涉及扫盲教育、合作社、农地减租、水利工程、人际交往、个人感悟等)方面的内容,汇编成册,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的乡村建设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乡村建设运动工作者,正是在深入乡村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经验;其真切之感,真挚之情,真实之况,真诚之见,点点滴滴,构成了一幅写实的历史画卷。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其实是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整体的呈现。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乡村建设运动领袖的思想和实践较早并较多地为人们所关注,学术界对于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而对于深入乡村的一般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则十分欠缺。《乡村建设经验谈》一书却以独特的眼光聚焦于此,当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会助力于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深入推进。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9年至2020年五个子课题分别对已经收集到的纸质资料进行整理,形成编年目录,经过课题组集体研讨,协调内容后,并按项目要求精选内容进行录入。

2,2020年至2021年,继续查阅国内各大图书馆馆藏书目,尽可能全面地披检民国时期出版的乡村建设理论着述;在完成着述编年的基础上,对相关着述进行理论研究。分别派遣课题组成员赴陕西、山西、四川、广西、浙江、福建等省查阅档案资料;继续利用课题组成员赴海外交流机会收集海外相关档案资料。

3,加强与档案馆合作,以课题组及档案馆名义编辑出版相关档案资料,需要相关合作出版经费,除已经编辑完成即将出版的《乡村建设工作经验谈》外,还将陆续完成类似的阶段性成果。

4,2020至2021年间,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积极沟通,将其所藏大量“中国乡村建设”档案资料完整收录,并进行整理研究。

5,继续举办以“乡村建设与中国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子课题之间以及与全国学术研究的深度交流,推进这一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在课题研究基础上编纂《近代中国乡村建设研究新论选》(五辑)拟于2020年后连续出版。

6,加大研究力度,力争刊发既与乡村建设密切关联的学术性文章,同时撰写对于资料搜集的学理性文章,以支撑本课题的研究水平。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