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自2017年11月项目批准以来,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相关的调研、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目前调研工作已完成大半,资料搜集工作基本完成,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并通过会议形式统一了各卷的研究思路和理念。各子课题均按照预订计划有序地开展研究,各卷的撰写大纲已基本完成。
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邀请多位业内专家举办了项目开题报告会,经过一天的讨论,充分吸纳各位专家的意见,确定了项目的研究方向和计划。2018年7月,召集子课题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对西安及其附近的帝陵资料进行了详细调研,包括秦始皇陵、西汉十一陵、唐十八陵等。2018年10月,对西夏王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获取相关的研究资料。2018年12月,为推进项目的研究,邀请国内有关帝王陵寝的田野考古一线学者和研究专家30余位,举办了“继承与创新: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学术研讨会,通过两天的会议,课题组了解到最新的考古资料,并根据各历史阶段陵寝制度的共性与个性,系统梳理了项目研究的具体思路,拟定了各卷详细的研究大纲。
各子课题均根据各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开展资料搜集和整理的工作,先秦卷的研究重点在于东周时期,列国王陵的考古资料已搜集完备,并对《左传》、《吕氏春秋》、《国语》、《礼记》、《仪礼》等文献中对于陵寝、丧葬的记载进行了梳理。秦汉卷已基本完成了考古资料的收集工作,特别是将最新的东汉帝陵资料纳入到研究中,文献资料包括前四史等正史资料,还包括《帝王世纪》、《水经注》等资料。魏晋南北朝卷的资料相对较复杂,涉及多个政权,尤其少数民族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是本卷撰写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相关的研究资料基本完备。隋唐卷的负责人长期从事田野一线工作,考古资料收集完整,包括一系列新的发掘材料,撰写大纲已经明晰。宋辽金元卷同样涉及多个政权,除了元代没有起陵外,其余帝陵的考古资料陆续公布,目前考古简报和报告、正史记载等资料已基本搜集完成,相关的笔记小说资料正在整理过程中。明清卷的撰写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子课题负责人前期已分别对明清皇陵有过深入的研究,近一年又分别对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明代藩王墓资料又做了细致的实地调研,补充了明代帝王陵寝的研究资料。目前已着手准备将明清时期的皇陵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试图究明明清皇陵之间的传承性,以及自身特征形成的文化因素来源问题。
通过一年半的调研以及会议交流等活动,课题组已统一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和撰写纲要,并综合各卷的研究特点,避免重复研究,拟打算在以往六卷本的基础上,增加总论卷,研究内容包括古代陵寝制度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一些贯穿各历史阶段的共性问题,如古代帝王陵墓的选址、陵前石刻的发展、陵前祭祀、宗教信仰等内容。对于古代帝王陵墓的保护问题也是各卷的共性问题,该部分内容也将纳入到总论卷进行阐述,一方面探究历代王朝对前代帝陵的维护和祭祀,另一方面是对各王陵进行价值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根据目前所公布的研究资料,分裂时期的帝陵资料相对欠缺,如五代皇陵是解决唐、宋皇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而研究资料基本处于空白。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代表性成果一
韩国河、张鸿亮:《东汉陵园建筑布局的相关研究》,《考古与文物》待刊。
主要观点:东汉陵园的勘探主要集中在邙山陵区,发掘则以朱仓惭722、惭707与白草坡陵园面积较大。陵园布局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存在标准与简化两种模式。标准模式中紧邻封土东侧、南侧2组建筑单元构成内陵园,其余3组建筑单元则分布于内陵园之外的东北部,各建筑单元可依次与“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相对应。东汉陵园的“上陵礼”可能在原陵的“石殿”举行,以“石殿”、“寝殿”为代表的“前朝后寝”模式形成于明帝在位期间。东汉陵园布局还表现出“坐西朝东”向“坐北朝南”转变,其内、外陵园结构可能对唐代陵园的上宫、下宫格局也有一定影响。
学术价值:本文根据近年的发掘新资料,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首次对东汉帝陵陵园布局进行探讨,提出东汉陵园布局存在标准模式和简化模式两类,并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历史背景,这对探究东汉帝陵的内涵以及后世陵园格局的渊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代表性成果二
刘尊志:《汉代墓葬中的玉璧敛葬》,《华夏考古》2018年第6期。
玉璧敛葬是两汉时期具有一定等级墓葬中常见的丧葬行为,相关墓葬有一定数量,敛葬位置与方式较为多样。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玉璧敛葬在西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东汉时则渐趋衰落。汉代墓葬中的玉璧敛葬反映出当时社会相应的丧葬目的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代敛葬制度和习俗的发展和演进。
学术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两汉时期敛葬玉璧的现象,分析玉璧敛葬的位置和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讨论其渊源和发展,这为探究玉璧在两汉时期的文化内涵有较大的价值。
代表性成果叁
刘毅:《河南地区明代藩王府邸、陵墓遗存调查的启示》,《华夏文明》2018年第12期。
主要观点:河南省境内曾经驻守过明朝的11 府亲王,其中周府、唐府等藩王遗留的王府和王陵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厚。王府遗存包括遗留的石狮子、宫墙、后花园高台建筑等。藩王墓葬除潞简王及其次妃赵氏陵园大体保存完好以外,其他各地藩王陵墓已经基本没有。文章认为应强化这些文化遗产所在地周边民众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意识,行政主管部门、文博考古专业人士、归属地民间达成有效的共识,找到利益平衡点,处理好切实保护、合理利用、转借他用的关系。
学术价值:该文系统梳理了河南地区明代王府和藩王墓的分布和保存状况,其中有较多作者实地调研的资料,这对学界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在分析遗存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经过前期的初步调研和会议交流,目前课题组已统一了各卷撰写的主题和思路,考古资料和文献材料的搜集工作已完成大半。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下一步具体的研究计划如下:
2019年7月至9月,首席专家召集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继续开展调研工作。调研重点集中于河南、内蒙古、江苏、浙江、北京、河北等地,了解东汉、西晋、北魏、北宋、辽、南朝、南宋、明、清等皇陵的详细分布、基本内涵、保存现状等。
2019年10月至11月,各子课题针对隋文帝泰陵、汉献帝陵、五代皇陵等开展考古勘探工作,探明各陵封土、地宫、陵园以及陵寝建筑的分布、形制等内容,补充学界研究资料的空白。
2019年12月,召集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召开项目中期研讨会,讨论下一步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
2020年,各子课题系统梳理史料和考古发现等文献资料,从个案入手,围绕历代陵寝制度的主要特征,总结各阶段的典型模式。充分探讨“(丧)葬”与“祭”的关系问题,解读各类设施的内涵。重点阐释历代陵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反映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等。探索帝(王)陵墓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021年~2022年,各子课题撰写并完成最终成果。定期召开碰头会,协调研究进度。由首席专家牵头,整合研究成果,组织召开学术讨论会,宣传推介课题成果。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