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宗日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2日14:07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宗日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于2017年10月开始进行课题框架和结构设计,2018年5月18日通过专家开题论证,共设有3个子课题,预计2022年8月完成结项报告。

目前,各子课题人员和经费安排到位,各项学术研究有序推进,现将项目进展情况叙述如下。

1. 总体执行情况:

2017年11月-2018年4月:由首席专家会同各子课题负责人,多次论证并完成了整个课题的框架、结构和所有细节的设计,编制报告提纲。将具体的研究领域分配给每位课题组,明确各成员任务,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计划和进度。

2018年5月-2019年6月:2018年5月18日,项目开题论证通过。首席专家统筹总体工作,各子课题负责人和参与人按照计划,积极认真参与课题资料整理和研究。目前已经完成基础考古资料的汇总,对宗日遗址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全面收集与宗日遗址整理和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建立起比较系统的信息数据库。技术研究中的测年样本采集、人骨数据分析、植物遗存浮选和动物骨骼的采样工作已经完成。调查或复查了青海省共和盆地部分相关遗址区。

2. 子课题一:遗迹、遗物的整理、描述

课题组全面、准确记录考古发掘各类遗存的基本信息,目前已完成对宗日遗址考古发掘的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录像资料的系统梳理和汇总工作。对分藏于各处的实物遗存与原始发掘记录进行复查、核实,按照遗存单位完成遗迹、遗物基本信息的描述。形成约30万字的报告初稿,已经交由首席专家审阅。

整个工作过程中重视资料信息的电子化,初步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信息数据库。

3. 子课题二:生态、生业与技术的研究

课题组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有序进行采样和分析工作。目前已完成测年样本采集、人骨数据分析、植物遗存浮选和动物骨骼的采样工作。

4. 子课题三:宗日遗址综合研究

课题组已完成器物分期与墓葬分期,对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人群与社会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已形成约5万字的文稿,已交由首席专家审阅。

课题组部分成员于2018年7-9月在青海省开展野外考古调查工作,对遗址周边环境和同类遗存分布区域进行调查和复查,开展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综合研究,补充和丰富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在文献资料收集方面,依托西北大学图书资源和“中国期刊网”等网络数据库,全面地收集了甘青地区史前-青铜时代的考古资料,并对周邻地区的文献资料也进行搜集。同时,密切关注国外的学术动态,收集了相当数量国外学者的研资料。

在准确、全面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视文献资料的电子化,初步建立了本项目的文献资料信息库。

在国际交流方面,子课题二成员杨瑞琛博士于2018年8月-2019年7月赴法国交流学习一年。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8年5月18日,召开专家开题论证会,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莅临参会。首席专家陈洪海汇报项目情况,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20余人参会。专家组针对课题汇报和项目内容进行了认真详细讨论,并形成专家意见书。

一、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 主要问题:

(1)如何将宗日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公布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日遗址发掘者和资料的整理者对于遗迹现象和出土遗物的把握程度和采用的资料发布形式,会对于学术界对于宗日遗址甚至甘青地区史前时期文化的整体认识带来极大影响。

(2)宗日遗址的发掘已经过去了20余年,当时的发掘质量、记录内容、样本采集等等受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所限制,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课题研究的需求。宗日遗址的实物遗存则分藏于。信息采集、核对及录入工作,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2. 改进措施:

(1)针对资料的整理,课题组首先按照遗存单元客观描述、发布原始资料,也就是把全部的墓葬、灰坑等遗迹单位的位置、形状、结构、葬具、人骨、随葬品等内容完整有序的描述清楚,文字、图表、照片有机结合,为研究者提供最为详尽、客观地资料。

(2)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派不同的课题组成员对分藏于各处的实物遗存与原始发掘记录进行复查、核实,进行信息汇总,对缺失类别样品重新采集,保证为报告的汇编提供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资料。

3. 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1)为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新发现的实物资料,而且拥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无疑将成为宗日遗址和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2)转换研究视角。从重视遗物形态转为遗物形态与埋葬习俗并重;从致力于编年与文化序列的研究,转变为人群构成及相互关系研究。同时运用多学科优势,研究人骨、动植物遗存。

(3)创新研究方法。传统分类比较基础上增加统计方法,由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通过数据的聚合倾向区分不同的人们群体;同时引进人骨研究、陶器成份分析与产地研究、动植物学与环境研究等新的技术手段,使得研究结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其科学性。

(4)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得到了高层次、全方位的锤炼,极大地扩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全体成员的学术水平与组织能力,同时也增强了责任心与使命感。

(5)青藏高原史前时期人类文明进程是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国外学者已取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因此,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对话十分有必要。这样有助于形成合力,使课题组取得更丰硕、更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成果1:师亚璇:《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分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12月,陕西西安。

基本内容: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资料十分丰富,本文从考古发掘资料出发,从“死亡的聚落”—墓地的视角来探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文章按照马家窑期、半山一马厂期、齐家期和青铜时代诸文化时期的年代序列,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聚落考古理念,分析不同时期墓地内部综合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墓地集中分布程度等划分不同时期墓地的空间分布区,探讨各分布区内不同墓地之间是否出现等级差异或分化现象;再从墓地数量、墓地规模以及墓地位置等内容,综合分析史前时期墓地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在环境和文化两大背景下,考察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时空分布变化的背景及意义。

主要观点:通过统计与分析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相关资料,运用聚落考古学理念,对马家窑期、半山—马厂期、齐家期以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墓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概括出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葬的四个发展阶段及特点:

马家窑期,在全新世大暖期的背景下,甘肃东部人群越过陇山进入甘青地区,墓地分布范围广泛,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状态。墓地数量少,墓地规模普遍较小,不同墓地之间相互平等,马家窑文化厚葬之风初步出现,墓地尚处于甘青文化圈初步发展阶段。

半山—马厂期,在气候条件相对优良的情况下,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墓地集中分布在湟水中下游狭窄的河谷地带。墓地数量明显增加,墓地规模扩大,出现了特大型中心墓地,墓地内部以及不同墓地之间出现了贫富差距或等级分化现象,墓地发展至鼎盛时期。但随着南部宗日文化和东部齐家文化的压迫,墓地空间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呈现出向北、向西退缩的趋势。

齐家文化时期,早期阶段自东向西扩张,分布范围涵盖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文化大统一格局。中期阶段受到距今4000 年左右气候突变事件的影响,农业经济趋于衰退,墓地主要向南、向东分布,墓地数量降低,墓地规模也有所减小,墓地内部以及不同墓地之间等级分化现象明显,墓地由盛转衰。

青铜时代诸文化时期,气候条件持续干冷,齐家期统一的文化格局被打破,经济生活方式进一步转变,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墓地规模普遍减小,社会分化现象趋于减弱,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文化衰退的现象。

学术价值:文章初步总结了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显示了当时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兴起与衰落,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2019年下半年,各子课题研究广泛开展,子课题间互相借鉴科研成果,并提交现有的研究成果,发表2-3篇阶段性分析报告。子课题一基本完成。

2020年子课题二、叁基本完成,负责人负责将其负责的子课题统稿,开始组织外审和修改,发表3-5篇研究成果报告。召开学术研讨会论证课题前期工作与后期安排。

2021年叁个子课题工作任务完成,子课题负责人负责将其负责的子课题统稿,寻找外部专家进行外审,根据外审意见进行修改。在年底前将各项研究成果汇总。

2022年3月,将课题按考古报告形式进行最终编辑,完成整个报告初稿,由首席专家负责整个课题的统稿工作,并视情况提出修改意见。8月将课题按考古报告形式进行最终编辑完成,申请项目结题验收。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