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2日14:16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⑴.经过前期认真准备、多方联系,2018年12月9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编辑会第一次会议在日本二松学舍大学举行。

与会专家经过讨论商议,根据开题论证会专家组意见,确定了“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编辑委员会成员、各卷中日方主编。各分卷主编一一介绍了各分卷的执笔人员选定标准、内容构成及书稿进展情况后,就内容构成的合理性及最终稿提交时间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交流,为项目下阶段的顺利实施指明了方向。

附: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编辑委员会成员、各卷中方日方主编:

〈通史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卷:徐建新(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河内春人(关东学院大学)

隋唐五代卷:葛继勇(郑州大学)?森公章(东洋大学)

宋元卷:赵莹波(上海大学)?山内晋次(神户女子大学)

明清卷:陈小法(浙江工商大学)?松浦章(关西大学)

近代卷:王升远(复旦大学)?张伟雄(札幌大学)

〈专题编〉

金石简牍卷:葛继勇(郑州大学)?叁上喜孝(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

书籍交流卷:王勇(浙江大学)?榎本淳一(大正大学)

游历纪行卷:陈捷(东京大学)?榎本渉(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笔谈文献卷:王勇(浙江大学)?町泉寿郎(二松学舍大学)

画像资料卷:寿舒舒(浙江农林大学)?黑田智(金泽大学)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⑴2017年12月26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开题论证会在郑州大学举行。会上,项目首席专家、外语学院葛继勇教授汇报了课题研究价值、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总体研究规划、写作提纲。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该课题研究规划与写作提纲,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⑵2018年4月26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韦立新教授应邀来访并做学术讲座。会后,韦立新教授围绕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课题“宋元时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等,与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交流了意见。

⑶2018年5月4日至5日,“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发展高端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本次论坛邀请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重点基地、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刘岳兵教授,做题为“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演讲。会后,刘岳兵教授与本课题组成员围绕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课题“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等等进行了交流,交换了意见。

⑷为了推进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子课题的顺利进展,子课题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陈小法教授策划的“东亚汉文境外行记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6月9日在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楼202会议室隆重举行。会后,陈小法教授围绕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之《游历纪行卷》的内容构成、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下一步研究计划等,与会专家学者、课题组部分成员交流了意见。

⑸为了加强与日本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顺利开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修改完善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着作,受课题组成员、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教授町泉寿郎先生邀请,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于2018年9月13日至2019年3月12日启程赴日本东京,从事为期半年的学术研究,在调研整理数据、收集文献资料的同时,与日本学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宣介了本项目的学术成果。

⑹2018年9月21日至23日,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王勇教授、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丁莉教授应邀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做学术报告。项目组成员与大家分享自己最重要或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此次会议不仅拓展了学科的宽度,而且加深了研究的深度。现场反响十分热烈。

⑺2018年12月9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编辑会第一次会议在东京举行。(参见上述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⑻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协办,“大唐文明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发表了多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从研究对象的时代看,主要集中在唐代和清末;从国别看,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的交流。从研究内容看,有关东亚笔谈研究的论文最多,共有5篇,其次是有关绘画、诗歌、游记的论文各2篇。在专题研讨中,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大唐文明以及东亚文化交流的高水平研究,实现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极大丰富了研究内涵。

本次会议作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濒迟;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驳迟;》实施中的重要一环,盛情邀请了国内各地及日本、英国等多国百余名学者,为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新活力。

⑼2018年10月23日,国际知名学者、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松浦章先生为郑州大学师生作了题为“江户时代长崎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术报告。会后,松浦章教授围绕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子课题“明清时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下一步研究计划等,与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课题组部分成员交流了意见。

⑽2018年12月7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之《笔谈文献卷》中日方主编浙江大学王勇教授、日本二松学舍大学町泉寿郎教授联合举办“近世东アジア地域における医师の国际移动や学术交流――医学関係の笔谈记録を中心に――”国际学术研讨会,召集中日韩叁国研究人员15名,以东亚医学笔谈为中心进行了富有成效地交流与探讨。会后,子课题负责人王勇教授、日方主编町泉寿郎教授围绕着《笔谈文献卷》的进展情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以及下一步研究计划及工作方案等,与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进行了探讨。

⑾2019年5月25日,由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学研究中心(筹)联合举办的“东亚文化视域内的年号”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本校及上海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位学者向会议提交了论文,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近40名师生聆听了会议报告。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应邀参加本次会议,以《隐喻的时间:元号“令和”》为题作了学术报告。

⑿2019年6月5日,子课题负责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升远教授应邀访问郑州大学,为师生做“日本文化人战争责任研究的六个层面”专题学术报告。会后,王升远教授围绕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课题的进展情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以及下一步研究计划及工作方案等等,与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交流了意见。

⒀2019年6月12日,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邀请,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求是楼113会议室举办人文讲座“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葛继勇教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民国、新中国、新世纪叁大时期的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情况及其影响。在展望未来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前景时提到,要注重跨地区、跨领域、跨学科的发展,要具备原典意识与理论自觉。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成果发布会: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中期成果《新 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库》(10卷)于2019年6月25日在日本出版,我们将于9月初联合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二松学舍大学以及日本《读卖新闻》等日本媒体、日本大樟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在日本东京大学举行“‘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起点’座谈会暨‘《新 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10卷)’成果发布会”。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⑴本课题名称为“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即需要整合两国学界代表性学术资源,邀请中日两国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由于跨越国际、跨越学科,而且两国学者的学术背景、民族立场不同,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见解各有差异,专业术语表述也会相左。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共同确定编写体例、共同展开合作研究。

“中日合作”首先在立场上要坚持中国学者的主导权。学理上立足于客观的学术研究,正视历史事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史观。在史料上,汲取日本方面的细致考证方法,发掘中国独特的史料群,加强对史料的解读,构建研究信息与资料数据库。对日本学者的误读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部分日本学者的恶意解读要坚决予以批判驳斥,消除毒瘤。

⑵两千余年来沉淀的史料信息,很难在短短几年内悉数网罗,这是一项耗时费力花钱的持久作业,需要持续跟踪国内外学界动态、长期筛选积累各种信息。此外,原史料的所有权与着作权需要予以尊重,尤其是日本方面的资料。

⑶除各卷主编审阅书稿之外,还需要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着名学者审稿,提出修改意见。同时,由于书稿内容专业性较强,把日本学者撰写的日文稿翻译为中文、中国学者提交的汉语稿翻译为日语,均需要邀请既懂专业又通日语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⑷本课题研究需要阐述两千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整体脉络,同时也要兼顾蕴含其中的具体事象。另外,还需要站在更高一些的角度来看,对过去事象的复原再现及其存在价值加以说明阐释,而且这并非意味着研究的终结,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未来的意义,解析出其中蕴含着的永恒真理。

因此,本课题努力从文化史学的视野出发,不仅立足于通史编书系的时空梳理,而且还设置专题编书系进行细微考证,采用跨国、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把个案微观考证和整体宏观分析相结合,对两千多年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过去事象展开综合系统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在此前提下,我们大力推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包括学科综合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多样化的研究手段等,追踪国内外最新前沿,把握其最新动向,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此外,我们也将兼顾“过去史”式、“现在史”式与“未来史”式的思考方法,贯彻“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的逻辑,复原、阐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过去事象及其背后的发展理念。

⑸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地,要聚焦重大现实问题、聚焦思想舆论主战场、聚焦重要的学科领域等。聚焦思想舆论主战场,具体运用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术研究中,需要批判日本学者的“皇国史观”、慎对“一国史观”、坚持“唯物史观”。聚焦重要的学科领域,就是努力解决争议焦点问题、“未解之谜”即“历史悬案”问题等,推动“文化交流史”学科的建设发展。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就是主要攻克目前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记忆、历史认同以及历史事实等叁个层面的不同认识,努力通过实证研究,摆事实讲道理,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深化东亚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今后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需要直面上述问题,绝不回避,利用新史料、新成果,弥补知识缺陷,充分阐释解明,不留后患。对于同一重大事件的性质和结论,力求口径一致,避免各自表述。同时,充分解读原始史料,立足新视野,究明“历史悬案”。在立场上要坚持中国学者的主导权;学理上立足于客观的学术研究,正视历史事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史观。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⑴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与其他许多人文社科研究一样,难免受到意识形态、民族立场、个人学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将秉承“唯物史观”,以可信的材料说话,实事求是,正确地看待、分析和处理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准确地判断现实形势,进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事业的长远友好发展。

⑵目前国内高校大都没有设置“文化交流史”学科,无法整体描述“中日文化交流史”学科本身的内涵特质,很难稳定地培养出本学科人才。2008年,关西大学成立“文化交涉学”,才开始招收从事“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人员。我们希望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下,增设“跨文化交流”二级博士点,与2020年开始招收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整合本学科学术资源,打造学术团队,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史”学科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的顺利实施,推动“文化交流史”学科的建设发展,培养本学科优秀人才,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文明交流互鉴和各国民心相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2019年6月2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日本大阪骋20峰会前夕,日本大樟树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东京株式会社)出版发行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重点项目《新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库》系列丛书(日文版第一辑10卷)。该丛书作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中期成果,备受学界瞩目。

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杨栋梁先生指出:“《新 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库》(10卷)是近年来少有的集合了中日两国学者的重量级丛书,充分体现了中日两国学术界合作与交流的意图。……其学术价值及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意深远;……二是原创性强;……三是作者团队一流。”对该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库》系列丛书(日文版第一辑10卷)书名及作者分别如下:

王勇着《古代をいろどる国际人(炫彩古代的国际人士)》

王勇着《奈良?平安期のブックロード(奈良平安时期的书籍之路)》

葛继勇着《汉诗?汉籍の文化交流史(汉诗?汉籍的文化交流史)》

葛继勇、河野保博着《入唐僧の求法巡礼と唐代交通(入唐僧的求法巡礼和唐代交通)》

王晓平着《诗の交流史(诗之交流史)》

陈翀着《日宋汉籍交流史の诸相(宋日汉籍交流史诸相)》

神鹰德治着《白氏文集诸本の系谱(白氏文集诸本系谱)》

德田武着《大田南亩?岛田翰と清朝文人(大田南亩?岛田翰与清朝文人)》

张伟雄着《日中文人の明治期交游録(中日文人明治交游录)》

邢永凤、李月珊着《孔子の日本伝来と変様(孔子意像传入日本及其变化)》

其中,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的专着《汉诗汉籍文化交流史》,主要研究唐代中日两国的书籍交流史,以此来考察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传至日本的过程以及传至日本后被接收、被改变的过程。本书选取相关传播至日本的汉诗汉籍,梳理如何围绕这些汉诗汉籍展开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发展脉络,究明在此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日社会文化的不同特质。

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与课题组成员河野保博合着《入唐僧的求法巡礼与唐代交通》,主要从人、物、信息这叁个方面探索中日之交流历史。本书以入唐僧圆仁的求法巡礼为中心,考察其撰写的相关文书,梳理援助其在唐活动的相关唐人唐僧,力图究明当时中原地区的佛教与社会实态,复原唐代中原地区的交通路线图。

课题组成员张伟雄教授在《中日文人明治交游录》爬梳整理,考证指出,清末(日本明治初年)中国第一个驻日公使团被派驻日本,他们是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一流的文人。在事关国家利益之时,他们能斗智斗勇与日方不懈交涉。而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外交事务之余,他们能“以文会友”,积极与日本各界人士交往,通过赏樱了解日本的民俗民风,通过笔谈与汉学者探讨西学的利弊。在日本激进的近代化的洪流中,他们仍能把握自我,努力探索传统与近代化并存之道。他们的事迹时至今日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此外,葛继勇《域外出土汉籍简牍与中日书籍之路》(本文为“从‘丝绸之路’到‘书籍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演讲稿,2018年9月21日至23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指出,朝鲜出土的《论语》竹简是汉代推行文书行政至边境郡县的产物,韩国出土的《论语》木简是儒家理念的推广与对外交往延伸的象征;而日本出土的《论语》《千字文》木简则是汉字文化传播至地方的标志。探讨这些典籍木简蕴含的地域功能、使用目的,梳理中国文化在域外本土化过程中的化用与变异,尝试更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东亚汉籍交流传播的方式和特质。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20年3月底之前,努力推出《新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库》系列丛书中文版(第一辑10卷),在国内出版发行。

2、2020年6月底之前,在《日语学习与研究》等在中日学界影响较大的期刊杂志设置“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专栏,努力“深入介绍和总体把握学术史”。在《浙江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日本学刊》等杂志设立“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学术栏目,刊发相关学术论文,推出阶段性学术成果。

3、2019年12月底之前,开题论证会专家组意见,对原计划方案进行修改。初步考虑将原《明清卷》修改为《明代卷》、《清代卷》二卷,邀请该时代中日两国着名学者撰写相关章节,同时删除《近现代卷》,将近代部分的内容移至《清代卷》。我们将努力以新史料为依托、新理论为引导,拓展研究新空间、开拓新视域、展现新成果。

4、2020年6月底之前,完成《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之通史编书系《汉魏两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专题编书系《书籍交流卷》、《笔谈文献》、《金石简牍卷》等共6卷的书稿。由各分卷主编负责召集撰稿人、出版社责任编辑,各组织1次学术研讨会,集中审定该卷的书稿情况,保证书稿的修改进度、翻译质量,提高各卷学术内涵。

5、2021年6月底之前,完成《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之通史编书系《明代卷》、《清代卷》(2卷)、专题编书系《游记纪行卷》、《人物画像卷》(2卷)的书稿,并着手翻译。由各分卷主编负责召集撰稿人、出版社责任编辑组织1次学术研讨会,集中审定该卷的书稿情况,收集会议讨论信息,保证书稿的撰写进度、翻译质量。

6、2019年12月底之前,推动“文化交流史”学科的建设发展。我们希望在“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下,增设“跨文化交流”二级博士点,整合本学科学术资源,打造学术团队,推进“文化交流史”学科的建设发展,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史”学科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7、2020年9月底之前,邀请课题组成员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组建“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审定小组”,每篇书稿至少邀请叁位评审专家给出专业的审稿意见,建立科学严谨的审稿机制,对书稿内容及翻译质量进行综合把关。

8、在推进上述工作进展的同时,进一步蒐集资料与制作数据库。建设“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信息与资料数据库”。努力收录传世文献资料和出土文字资料,在征得原藏者许可的前提下,以笔顿贵文档形式纳入资料库,重要文献则以奥翱搁顿文档形式录入数据库,经文献学专家校对后在互联网上公开,以供有志者使用。基础史料是起点,是原创性的开端。我们将把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解读,力求在史料解读上取得新突破。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