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首席专家高志英教授统筹安排四个子课题组的田野点,协调各子课题组成员的合作搭配,带队或指导了对河南、云南、吉林的田野点调查;督促各子课题组分别在知网、百度学术等处广泛搜集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记载资料与研究成果的汉文、英文与信仰基督教的少数民族的文字资料,整理调研资料。
现有公开发表并注明受此项目资助的论文1篇(础贬颁滨),近期拟刊发论文4篇,拟出版专着4部,完成调查报告10余篇。
各子课题研究进度:
(一)第一子课题组:负责人唐晓峰率领子课题成员对河南、上海等田野点进行田野调查,重点收集资料;同时系统搜集有关中国农村基督教中国化历程的中文、英文与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资料。该课题组主要关注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搜集了近千页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与农村教会相关的资料,并完成了专着《鸦片战争以来农村基督教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框架部分,在补充收集资料后将开始撰写。
(二)第二子课题组:负责人黄剑波重点调研内地农村基督教问题,顺利搭建调查研究团队;举办课题组成员会议,研讨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2019年6月20-22日在西安举办第二次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跟进前期进展,研讨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部署下一步调研;重点选取河南叁个地区作为农村基督教问题的调查点,并由原先的3个田野点扩展到漯河、郑州、任丘等六个地区;整理调研资料20余万字。现于础贬颁滨刊物《道风》上刊发了《从实证研究看汉语神学的未来》(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50期,2019年1月1日:笔131-154)一文。
(叁)第叁子课题组:负责人艾菊红带领课题组成员主要关注东北的农村基督教问题并进行跨国比较。初步完成了对韩国基督教本土化历程的资料收集,整理了近20万字的调查报告《基督教在韩国的本土化》。后对东北朝鲜族农村和城市的基督教现状进行了初步调研,完成了对在韩国的朝鲜族基督徒的调查,已整理完访谈资料,完成了《空心化的延边朝鲜族村庄与汉族》(2万字)、《延边州在京朝鲜族的基督教信仰情况》(约3万字)与《在韩朝鲜族的基督教信仰情况及身份认同》(3万字)等调查报告。
(四)第四子课题组:在成果中,课题组成员李守雷的专着《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地域适应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获得云南省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
(五)首席专家课题组: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台湾、云南等多地开展了田野调查,主要关注基督教在跨境民族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以及中缅交界地区所形成的基督教文化带及其在边疆农村地区的问题。
二、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经过1年的调研,走访了韩国、台湾、河南、云南、吉林等多个田野点,每个子课题组收集整理调研资料均超20万字,共计100余万字。
唐晓峰课题组重在收集基督教历史资料,赴上海档案馆等处收集资料,初步资料达100万字,形成研究成果资料5万字。黄剑波课题组收集了河南基督教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河南郑州、周口、洛阳叁地进行实地调研,形成初步资料20万字。艾菊红课题组已经完成对东北朝鲜族基督教发展历史的资料收集和梳理工作,并赴韩国开展了田野调查,完成对韩国基督教本土化的资料收集和梳理,此后又在北京、延边、河南等地开展调查。孙浩然课题组收集分析了历史上全国农村基督教教案事件,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调研了云南、台湾农村基督教信仰问题,并参与其他叁个子课题组的部分调研工作。高志英课题组在云南的独龙江、福贡、片马、泸水、芒市、耿马、孟定、西双版纳等地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对这些地区在基督教中国化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及表现出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形成了20余万字的调查报告。
课题组成员在调研和文献整理基础上,形成了第一批研究成果,并通过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成果的分享和研讨。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论坛20余次,主持的活动有:
1.首席专家高志英2018年6月份主持了第十一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全球化与中国西南”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人类学家就基督教与跨境民族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地讨论;2019年5月、6月于云南大学开办反思民族志工作坊;
2.子课题负责人黄剑波于2018年6月29日—7月3日在泉州主持了“第叁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与宗教研究的相关人士就基督教本土化的问题进行探讨;
3.子课题负责人唐晓峰主持了2018年9月22-23日于北京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分论坛,研讨了基督教发展与乡村振兴等问题。
课题组成员多数都参加了以上四个会议,及2018年7月1日至3日于泉州举办的"第四届宗教人类学论坛",2019年5月24日至26日于云南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宗教人类学论坛"等会议。通过会议这个平台进行了研究成果的交流,统一研究进度。其中子课题负责人艾菊红研究员提交论文《一个多元族群村庄的天主教》与《宗教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了基督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本土化及宗教圣境作为地方性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获得一致好评。
首席专家和四个子课题负责人带领各自的研究团队收集原始资料和文献数据,通过蚕蚕、微信、邮箱及时分享资料成果,提高了资料使用效率。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无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资料及时形成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一是刊物的审批时间久,第二是课题组成员欠缺拉帮带的习惯。
研究心得:
1.应设课题专职科研秘书一名,具体负责课题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整理等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2.课题负责人组建研究团队时,应形成共识性很强的二级团队,以便实现梯级管理和沟通;
3.团队应实行目标管理制,规定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的课题的参与时间、及预期的科研成果,从而实现团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借助现代通讯工具,如微信群、蚕蚕群和集体邮箱等,以便及时沟通协调;
5.通过举办会议,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能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已刊发、出版的部分成果:
1、课题组成员黄剑波、胡梦茵于《道风》(础贬颁滨)发表了名为《从实证研究看汉语神学的未来》(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50期,2019年1月1日:笔131-154)的论文。文中指出实证研究为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对于基督教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的叁个假设表明范式在整个社会科学学科和基督教本身的发展中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假设是基督教被视为一个“问题”,实证研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适当的解决方案;第二个假设是实证研究遵循科学价值中立原则,因此被视为标准研究样本,而基督教以及所有其他宗教则仅被归结为文化、经济或社会的其他方面;第叁个预设,也是最具创新性的方法,是将基督教视为“基督教/宗教”,作为简单的还原论,这种方法的实证研究试图证明人类主体与超越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试图揭示人类主体如何在其宗教实践中认知、理解和行动。
2、课题组成员李守雷的专着《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地域适应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11月出版,该书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和哈尼族村寨中的基督教的今昔对比,借助扎实的田野材料,对基督教在该地区的地域适应过程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已完成的部分调查报告:
1、《基督教在韩国的本土化》是艾菊红带领成员完成的调查报告,通过对韩国的基督教牧师的访谈及对其历史的梳理,捋顺了基督教在韩国的本土化过程,成为了可与国内的基督教本土化过程进行比较的文本。该课题组还完成了《空心化的延边朝鲜族村庄与汉族》、《延边州在京朝鲜族的基督教信仰情况》等调查报告。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2019年7月-10月:唐晓峰课题组前往上海档案馆等地收集资料;黄剑波课题组继续在河南的6个田野点开展调查;艾菊红课题组再次赴延边进行调查,并由延边大学李梅花老师在延边进行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孙浩然课题组继续在云南中部及西双版纳等地调查;高志英课题组在滇西北、滇西、滇西南一带开展田野调查。
2019年10月-2020年3月:专着、论文、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形成初稿;
2020年4月-2020年7月:资料的完善与定稿;
2020年8月-12月:辅助项目负责人完成结项工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