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为世界谋大同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担当

蒋斌2019年12月13日08:25来源:

原标题:为世界谋大同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担当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和使命担当,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诠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渊源、目标指向和实践探索,对于讲好新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人们超越了地域的、民族的狭隘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正在于追求人类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按照马克思的设想,这些“自由人”真正摆脱了人身依附,在政治上完全平等,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能以自由劳动者的身份按照合理计划自觉联合起来从事劳动,进而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构成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对天下太平、大同社会的向往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和追求,使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描述的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世界谋大同的主张,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精神。1918年4月,毛泽东同志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时,就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展现了宏伟抱负和国际担当。党的二大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确立为党的最高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为第叁世界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改革开放后,基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判断,中国致力于通过自身发展,谋求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切实担当起大国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为世界谋大同的主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国际主义精神的彰显。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普遍存在对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事实,但在一些国家却兴起逆全球化思潮,一些做法干扰和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现实经验和发展态势表明,世界各国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面对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当今时代,人类命运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命运直接联系在一起。为世界谋大同的主张,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

2、为世界谋大同的目标指向

经济发展上互利共赢。解决人类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发展经济。世界各国应同舟共济,携手发展,共同应对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打造合作新平台,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政治道路上求同存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发展道路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国家之间应该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形势。

文化建设上交流互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同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表现形态、价值追求,但根源于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切,其心灵情感、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保护上清洁美丽。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为此,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通过永续发展为世界大同提供重要基础。

3、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探索

进入新时代,中国将自身前途命运与世界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国胸襟和担当。

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爱好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面对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和促进世界和平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

为发展世界经济贡献力量。中国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无论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稳健的政策、坚实的经济基础,都在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发展中起到重要拉动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增进互利合作、释放发展潜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瞄准制约经济发展痛点,助力互联互通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人民,帮助其增强发展能力。当前,经济全球化逆流涌动、多边主义受到冲击,中国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多次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成为世界发展的稳定之锚。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针对全球治理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核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的维护,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应对,提出了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这些将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变革。

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愿景的倡议,其旨趣在于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倡议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共识,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一经提出,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智慧。

(作者:蒋斌,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