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文大藏经未收宋元明清佛教仪式文献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0:00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包括文献编目、文献整理和文献研究叁个子课题。研究计划是,对此前通过各种渠道从全国各地民间和古旧书市场收集到的2000余册历代大藏经未收宋元明清佛教仪式文献进行编目、整理和研究,并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同类新资料。2018年3月10日举行了开题论证会。目前进展总体情况较为顺利,编目、录文整理和研究等叁个子课题都有创获,达到了工作计划中预期的目的。

首先是在项目立项后,编目子课题即参考方广锠教授敦煌遗书编目体例,按流水号编序的方式,对既有2000余册佛教仪式文献进行编目,目前已完成的流水号为1983,实际册数已经达到2000多册(一个号有时包括2-3册甚至更多),编目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剩余部分将在9月完成。目前完成的目录总字数,已经有30余万字。

其次是录文整理子课题已初步录文整理佛教仪式文献100余万字。包括《冥王科》《目连科》《香山科》《牛王科》《泰山仪》《水陆仪》《地藏科仪》《拜香书》《禳关科》《安龙奠土仪》等。《报恩科》《楞严科》《叁慧圆通大斋道场仪》《金刚科》和《地狱科》都增加了两种以上的新校本。当然,由于科仪书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清代至民国时期抄本较多,每一种书均有多个抄本,校勘整理的工作量较大。目前已完成两篇硕士论文(《牛王科》《泰山仪》),相关整理文本的清稿,将在对已收集到各种本子一一校勘后分别完成。

其叁是研究子课题出版或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已出版专着1种(包括《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主编或合作主编4种(《经典、仪式与民间信仰》《汉文佛教文献研究》《寻踪敦煌古书&濒迟;金刚经&驳迟;》《明清以来善书丛编摆初辑闭》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如《契嵩本&濒迟;坛经&驳迟;新发现》,《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4期;《水陆斋的成立考察——以新发现资料为中心》,收于洪修平主编《佛教文化研究》第六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宝卷新研——以罗祖&濒迟;五部六册&驳迟;征引四种宝卷为中心》《有关〈天竺灵签〉的考察》《“文头娄法”研究》《对于赞导和唱导——以〈太上黄录斋仪·赞导〉为中心》,上四文并载侯冲主编《经典、仪式与民间信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从斋供看中国佛教仪式》,《法音》2019年第2期;《敦煌遗书多主题文献的释读、拟名和称引》,收于王卡、汪桂平主编《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新见科仪&濒迟;泰山仪&驳迟;研究》《黄天道新资料&濒迟;九莲宝赞&驳迟;及其研究价值》,上二文并载范纯武编《历史、艺术与台湾人文论丛》第十六辑,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年;《敦煌遗书所见&濒迟;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驳迟;异本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2期;《韩国藏〈十王经〉异本初探》,《文献》2019年第3期,等等。另有数篇基于现有文献撰写的论文将应约在某颁厂厂颁滨刊物发表。

编目工作在2019年9月完成后,家底将基本摸清,课题下一步主要工作即重要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就有了基础,故课题工作重点将按原计划转移到文本叙录、整理和专题研究上。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到今年6月份,为充实原有文献并将其与道、巫和民间宗教展开比较研究,我们在原有文献基础上,已经有目的地选择、购买了新的佛教、道教、巫教和民间宗教文献资料500余册,其中不乏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珍贵抄本,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研究资料,为下一步作拓展研究和影印相关重要文献夯实了基础。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

(一)调研6次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先后组织了6次调研,不仅扩大了资料搜集的范围,而且还为下一步利用仪式文献资料研究仪式实践、仪式图像和石刻仪式文献奠定了基础。

1、2018年2月17日至3月3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侯冲及课题组成员张贤明、曹凌、刘宝峰、杨天奇、李甜、刘素香和羊丽玲,到贵州省遵义市石阡县白沙镇,考察、参与五天过职佛教仪式一场,七天荐亡佛教仪式一场,通过参加大型法会活动,丰富了课题组成员对佛教仪式实践的感性认识。

2、2018年9月21日至24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侯冲与课题组成员张贤明陪汉学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夏维明教授一同到贵州省遵义市绥阳、正安二县考察牛王庙,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牛王信仰相关仪式文本、图像资料,了解相关宗教仪式活动。夏维明教授的成果将作为本课题组阶段成果之一发表。

3、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侯冲到重庆大足、四川安岳二地考察石刻造像,搜集到一系列能将石刻造像与水陆法会、水陆仪及叁圣神(山王、华光和药王)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资料,为从仪式文献解读中国古代石刻造像提供了新的视角。

4、2019年2月中下旬,课题组首席专家侯冲利用寒假之机,到云南省图书馆查阅《楞严解冤释结道场仪》《冥王科》等大型科仪,这批原藏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宗祠的保存相对完整的佛教仪式文献,为利用早期文献资料解读明代以降汉传佛教仪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5、2019年5月28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侯冲到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炼铁乡,考察搜集佛教仪式文献资料,进一步加强了课题组与民间仪式专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6、2019年6月18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侯冲到山东济南灵岩寺,考察并搜集宋元明清碑刻中与佛寺斋会宗教活动、僧团丧葬仪式相关资料,细化并丰富了仪式文献在宋元碑刻文献中的认识,为理解宋代以降中国佛教仪式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例证。

(二)学术交流

一方面是以我为主展开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是应邀举行学术讲座或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1、自立项以来,课题组除开题报告会听取专家意见外,已举行学术研讨会1场,学术讲座8场。1场学术研讨会将在2019年9月下旬举行。

(1)学术研讨会。2018年3月24-2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宗教仪式研究工作坊(首届中国宗教仪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越南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课题组多名成员出席并发表论文,以探讨文献与田野、传统与现代、宗教修行与社会实践等为议题,对中国传统宗教仪式的历史、现状作专题研究。此次工作坊共收到论文16篇,举行了七场论文发表会和一场圆桌讨论,依据宗教仪式文献、敦煌遗书、疑伪经、碑铭、石刻、壁画、纸扎等不同介质的文献和田野调查的结果,就中国宗教仪式的文献与田野、传统与现代、宗教修行与社会实践等诸多议题展开了讨论。不少成果与侯冲教授等人2018年春节期间赴贵州石阡白沙调查的收获有密切关系。

2019年9月19-23日,将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仪式文献与明清小说”工作坊,以《西游记》与仪式文献为主要研讨论题。已有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北京、辽宁等地的10余名学者应邀与会,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2)举办学术讲座。先后10余次邀请海内外相关研究专家王见川、陈庆英、井内真帆、张文良、道津绫乃、冈本一平、夏维明、王大伟、邢东风、麦文彪、业露华等着名学者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举行学术讲座。

2、自立项以来,课题组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应邀作学术讲座12场,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自2018年以来,课题组首席专家侯冲先后在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大理大学,就敦煌遗书、《坛经》及中国宗教仪式文献尤其是佛教水陆仪举行专题学术讲座;课题组成员方广锠、王招国、伍小劼和曹凌分别应邀在法国远东学院、韩国东国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单位作学术讲座,论题涉及佛教文献数字化整理、禅宗新发现文献《金沙论》、敦煌遗书中道教斋文等。此外,课题组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撰写的与会论文,除介绍新发现的契嵩本《坛经》外,还挖掘敦煌遗书中的仪式文献,根据汉文大藏经未收、但在民间又有广泛流传的仪式资料,对相关专题展开讨论。如配合《梁皇忏》举行法事的《梁皇忏仪》;用于祈保牛马畜牲平安无疾的《牛王清斋仪》;举行佛道教宗教仪式使用的香及其内涵;配合仪式展开的水陆画、挂画及其宗教内涵;明代用于习仪活动并有广泛流传的《请送诸天科》等;用于举行水陆法会,彰显水陆法会演变轨迹的《开坛科》《破狱科》等。极具原创性。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对于本课题成果的宣传推介,主要通过以下叁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出版专题着作,发表学术论文。如出版专着《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经典、仪式与民间信仰》等,发表《水陆斋的成立考察——以新发现资料为中心》等专题学术论文,向学界介绍新资料,提出学术新观点,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影响。二是通过举办工作坊,参加学术会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完成仪式文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彰显中国佛教仪式文献研究的学术价值。叁是建立微信学术公众号“上师大宗教学”,将与本课题相关成果推介到网络中。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叁个。第一个是与本课题有直接关系的成果,除文献编目外,大都是由课题首席专家具体实施和完成,课题组其他成员的参与度还不够,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系列研究成果。这一方面缘于国内外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较少,目前只有课题主持人对这一领域关注的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形成阶段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除张贤明近年一直致力于文献的搜集之外,其他人对本课题研究尚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故暂不能在短期形成有影响的成果。当然,缘于本课题的工作,首先需要完成文献编目,摸清家底,然后才能借助目录系统的帮助,有效地将相关资料分类汇集,挑选有代表性的仪式文本编撰叙录,选择某些重要文献作专题整理和研究。

第二个是本课题开展以来,基于补充相关新资料和展开专题比较研究的需要,已购买了500余册新资料,购书经费将出现短缺。根据立项和开题时的专家意见,本课题在立项后,在拓展资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通过孔夫子旧书网及之前建立的内部联系网,新购入清代至民国时期佛教、道教、巫教和民间宗教仪式文献500余册,在丰富既有文献的同时,为下一步对佛教与道教、佛教与巫教、佛教与民间宗教仪式文献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近年来旧书涨价较快,不少珍贵典籍售价成千上万,目前购书经费已经超过20万,购书经费已不足支付。

第叁个是缺乏畅通的宣传渠道。近年来,宗教问题一定程度上有过度敏感的倾向。涉及宗教的着作、论文及新闻报道,都不同程度受得限制。纯粹的中国古代宗教研究的学术会议综述和报道,因为涉及宗教而得不到发布;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的着述,也因为涉及宗教而不易出版和发表。这些,对课题成果的宣传推介无疑是有一定程度影响的。

(二)改进措施

上述研究中存在的叁个主要问题,课题组可以完全自主解决的是第一个。2019年9月前初步完成编目工作后,我们既可以通过便利的目录检索,选择重要资料依次叙录,也可以通过目录检索将同一专题资料分类集中起来,分别进行录文整理,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资料的查阅和比较分析,撰写相关专题研究论文。由于开展重要文献叙录、专题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后续工作中,将有望形成由课题组群力完成的、有重要影响的系列成果。此前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不复存在。至于后两个主要问题,购书经费不足,希望得到国家社科规划办的滚动资助;宣传和推介则将在严格遵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出版论着,发表论文,发布研究动态,扩大对成果的宣传和推介。

(叁)研究心得

1、新资料有助于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当原始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不仅有助于推进既有研究,而且其价值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可能是研究突破瓶颈的重要助力。本课题立项后,在购入大批新的清代至民国时期佛教、道教、巫教和民间宗教仪式文献的过程中,我们既丰富、深化了对既有传世文献的认识,又拓展了既有的认知领域,对中国古代宗教仪式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近年审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结项成果的过程中,通过与审读成果的比较,这一印象尤其突出。不少成果由于项目主持人此前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没有能扩大对新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了无新意,提交申请结项成果的质量明显不足。而我们在既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由于进一步搜集了大批新资料,或者通过进一步研究新资料,或者在新资料帮助下重新解读传世文献,都将能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批量的创新性成果。

2、仪式文献资料只有放在仪式具体实践中才能得到全面而如实的解读。宗教既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实践活动。不存在没有具体实践活动的宗教。仪式文献与具体宗教实践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研究宗教仪式文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宗教仪式的实践活动。但是,如果研究者本身对宗教实践活动缺乏了解,对古代宗教仪式文献的释读,就可能流于从文本到文本,落不到实处。如此前对敦煌遗书中变文,对民间流传宝卷的释读,都由于脱离了对其实践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只注意到用于唱念的仪式文献,而忽略了用于表达仪式活动实践所要达到目的的文献的释读,从开始对这批文献的理解和释读就不全面。我们以斋供作为中国宗教的仪式的释读平台,既关注仪式唱念活动的主体文献,更注意表达仪式目的的配套文献,不论是研究思路还是研究结论,都可以通过仪式具体实践活动来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将纠正此前研究中存在的偏颇。

3、中国宗教仪式文献需要全面的综合的研究。相对于闪米特系统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一神信仰来说,中国宗教可以称为多神信仰。一个人既可以只信仰一种宗教,也可以同时信仰几种宗教,而且不同宗教所信仰的神祇往往是共有的。相应地,中国宗教仪式文献不仅具有多神信仰的特点,往往也同时具有多教色彩的特点。不仅不同宗教使用相同的仪式文献,而且不同仪式文献中的神祇往往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只是在实际应用中,将“佛”改为“道”或“圣”“巫”,将“菩萨”改为“天尊”,将“佛法僧”改为“道经师”等。所以名为“泰山仪”的仪式文献,既有道教的,也有佛教的;除了上面所说的互换外,其他大部分内容都相同。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独研究佛教的,或者只是单独研究道教,或者只是其他某一宗教,就可以因为研究对象单一、不完全而无法得出全面而公允的结论。这也是我们在课题立项后花大价钱搜集佛教之外道教、巫教及民间宗教仪式文献的主要原因。

(四)意见建议

建议增加对新资料搜集和购买的资助。在国内外公私图书馆馆中,目前所知收藏有佛教仪式文献的只有云南省图书馆和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资料室,而且数量较少,两个地方的藏本加起来仅有100余册。因此,本课题对汉文大藏经未收宋元明清佛教仪式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主要是本课题首席专家此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2000余册清明抄本或刊本。这些资料搜集的渠道较为广泛,前期仅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书交易的费用即超过40余万,如果加上线下的现金交易,总费用不低于60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国家越来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60万元自然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但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个人来说,则不是一个小数字。当然,我们前期的投入和努力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本课题有幸被纳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并得到80万元的资助。我们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更多更新的资料,争取尽我们自己的所能,做好做圆满这一项目。从本课题经费使用情况来说,目前项目购书经费已经存在空缺,而后面叁年时间内,肯定还要购买其他新资料,特建议增加对新资料搜集和购买的资助。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一)侯冲着《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

本书是目前第一部从学术角度对中国佛教仪式作专门研究的专题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全书在将佛教仪式二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挖掘佛藏经律、敦煌遗书、俄藏黑水城遗书以及传世佛教仪轨文本中相关材料,通过将道安叁例、唱导、水陆法会、预修斋供等放在斋僧平台之上进行考察,研究中国佛教斋供仪式的起源、组成、核心内容、分类和程序,探讨了中国佛教最有代表性的尤其是宋代以后影响最深远的水陆法会等佛教仪式,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开拓了中国佛教研究的新领域。在原来主要只是对中国佛教作思想研究的学术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作为中国佛教仪式研究的首部专着,本书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夏维明教授在2018年10月5日的来信中称:“我非常感谢您把您的大作《中国佛教仪式研究》送给我。这本书的贡献太大了。是开辟一条学者没走过的路。”

(二)侯冲撰《汉文佛教仪式文献语境中的莲宗》

本文是“第二届中国佛教史论坛”大会发言论文。目前尚未正式刊印发表。该文利用民间搜集的系列文献,梳理了莲宗在宋代以降在佛教仪式文献中的轨迹。西北大学李利安教授在论坛学术总结(丑迟迟辫://飞飞飞.蝉辞丑耻.肠辞尘/补/257651081冲774492)中说:“第四类宗派问题是有关学派或宗派的拓展性问题,有两位教授,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周广荣教授,一位是上海师范大学的侯冲教授……对于侯冲教授的研究,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应该说,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在如此多的佛教学者当中,能够关注佛教仪式类文献,并把它上升到一个学术的视野来进行研究的,他应该是第一人。这是我非常景仰的一种研究,因为我们知道,过去中国佛教学术界,注重佛教文学,佛教哲学,佛教通史等等,但是比较淡化佛教的信仰。在佛教信仰这一巨大的资源当中,佛教的科仪与法事这些文化现象,更加不受重视。《大藏经》里收集的这类资料也不多,更增加了很多研究的难度。侯冲教授多年来不断地积累这类资料,并把这些资料放到学术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此来认识整个中国佛教史,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史、一个哲学史、一个思想史,甚至也可以说,不是一般的政治和宗教的关系史,它是一个具有神圣意义的信仰史。在这个角度下来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科仪类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侯冲教授在这次会议上提供的科仪类文献研究和会议主题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他过去讨论过仪式类文献和禅、净之间的关系,这次探讨的是和白莲教的关系。当然白莲教从广义的宗派概念上来讲,也是一个宗派,只是它的异端性很强,被剔除在正统佛教之外了。这个特别的但同样具有佛教文化内涵的宗派,在科仪类文献中如何存在?我想,科仪和宗派的关系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这对探索佛教仪式乃至整个中国佛教信仰实践体系的建构,都有重要的意义。侯教授在此次会议上的论文给这种观察提供了支撑,所以是非常有价值的。”

(叁)侯冲撰《契嵩本&濒迟;坛经&驳迟;新发现》

本文是对中国佛教原创性文献《坛经》的新研究。刊于《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4期。自20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关注《坛经》并发表相关论文以后,《坛经》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发表的相关论着仅编成的目录已经厚如城砖。虽然成果较多,但一方面对《坛经》版本的认识没有超出胡适的结论,另一方面是一直不能确定契嵩本《坛经》的文本内容。本文根据新发现明洪武六年刊本《坛经》的四个覆刻本,一则明确指出明洪武六年刊本就是契嵩本《坛经》,二则指出该书是契嵩在旧本《坛经》基础上,综合了《景德传灯录》等非《坛经》文献编纂而成,并全面开启了在经文正文中加注的模式。该发现帮助我们明确了何为契嵩本《坛经》,现存《坛经》诸本具体内容,以及《坛经》由敦煌本、存中本、惠昕本、契嵩本、过渡本、德异本、宗宝本和德清本不断被改编的历程。不仅印证了胡适的研究结论,还指出在利用《坛经》研究禅宗乃至唐代以降中国佛教史时,有必要在辨析《坛经》不同版本的基础上展开。

中国佛教文献研究专家、复旦大学陈士强教授2018年9月15日下午发短信说:“今天在《世界宗教研究》上看到您对于契嵩本坛经的见解,击节赞叹,研究禅籍的人很多,由于是老资料,要作新解,很难。你以新资料作新见,拓展了学界的视野,这是名符其实的个人创见。特向您致以祝贺!”

(四)侯冲撰《水陆斋的成立考察——以新发现资料为中心》

本文收于洪修平主编《佛教文化研究》第六辑,2018年9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以近年搜集到的一批水陆斋新资料为中心,对中国古代水陆斋相关情况提出了新的思考。提出了解斋僧,是理解水陆斋,解释诸多水陆仪及相关文本的基础。水陆斋的各种功能,在斋僧中基本都可以找到。水陆斋的“斋”,既指宗教法会,同时亦包括饭食的含义。不存在与斋食无关的水陆斋。不同历史时期,水陆斋的称名往往不同。水陆斋最早的称名是无遮斋(无遮大会、无遮大斋、无遮道场等),后来又称为无遮水陆或水陆无遮,最后才称为水陆斋(水陆道场、水陆法会等)。水陆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由斋僧到施饿鬼食的演变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仪式文本也往往不同。迄今尚未发现完全一样的两种水陆仪。因此,每一种《水陆仪》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水陆斋,都只是水陆斋的个案。不论水陆斋的名称如何不同,表现形态如何变化,以斋僧为平台,以施主、仪式专家和斋意为基本核心元素的叁位一体的斋僧模式不变。水陆斋的诸多不同和诸多形态,都是斋僧模式的不同扩展、演变和细化。水陆斋仪文和水陆斋意文的多样性、丰富性,因为有了斋僧这个平台而得到合理的认识和解释。

台湾王见川先生2016年曾撰文指出:“大约自2004年,十余年来,水陆法会的研究有新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新成果,主要以上海师大侯冲为其中代表。他……对有关水陆法会的方方面面,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要想讨论水陆法会,是绕不开侯冲的相关研究。”相对于此前既有水陆斋、水陆法会研究来说,本文由于使用了新资料,提出了新的解读模式和新的研究结论,是国内外学界水陆法会研究的新成果。同样属于讨论水陆法会绕不开的研究成果。

(五)侯冲主编《经典、仪式与民间信仰》

本书是一本会议论文集,收录了美国、荷兰、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台湾与大陆的20余名专家学者的前沿性研究论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全书按内容分佛教仪式、道教仪式、宝卷和教派经典与仪式的关系等议题。所收论文资料扎实,考证规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开拓较深,对经典、仪式与民间信仰研究的方方面面均有独特而具有创新性的论述。具有议题多元化、研究视野国际化的特点,学术价值较高。如果说李世瑜《宝卷新研——与郑振铎先生商榷》引领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数十年的话,那么,本书所收诸多论文,不仅根据对大量新发现资料的细读,彻底解构了李世瑜此文所建构的研究模式,还丰富、完善了中国宗教仪式的研究,同样将在未来中国宗教研究领域起一定的引领作用。

方广锠教授在卷首和卷尾,专门对本书所收论文作了评点,对其学术性和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六)侯冲与王见川等共同主编《明清以来善书丛编》(初辑)

本书为大型资料丛书,共分两辑,由王见川、柯若朴(Philip Clart)、侯冲和范纯武共同主编。初辑1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18年12月出版。根据流行性、影响性和重要性三个原则,主要收录并影印明清时期流行善书《太上感应篇》《五公经》《了凡四训》《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化书》《玉历钞传》《关帝明圣经》《玉定金科辑要》《明心宝鉴》《元宰必读书》《救生船》《传家训》等的不同版本。由于提供了比前人更多的善书原卷及其不同的版本,故将有助于善书的研究与流通。对于中国古代宗教仪式研究来说,本套书也将因为资料的全面丰富,可以让相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避免因资料不全而得出不当甚至错误的结论。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选取1000册以上重要佛教仪式资料,以叙录方式加以介绍,最终形成中国佛教仪式文献的首部概要性成果。

2、根据新搜集到的《楞严科》《地藏科》《药师科》《报恩科》《圆通科》,重新整理这些佛教大科仪,形成新的整理文本。

3、对新搜集到的大型科仪《净土科》《冥王科》《目连科》《金山水陆科》录文整理,充实完善佛教大科仪的种类。

4、对《香山科》《牛王科》《禳关科》《山王科》《受生科》《地狱科》《奠土仪》和《泰山仪》的不同异本作系统的校勘整理,全方位展示佛教科仪的种种表现形态。

5、以《佛门定制》《诸斋定制》为基础,建构以水陆法会总体框架为核心的佛教仪式文献组合模式,为理解和释读汉传佛教仪式文献提供范式。

6、至少以某一清代或民国时期水陆法会《意旨簿》为基础,选取并影印与该《意旨簿》同名且品相上佳的佛教仪式文献,完整复原一场佛教水陆法会的文本组合,作为中国佛教仪式乃至会昌法难以降中国宗教仪式的文本个案。

7、基于变文、科仪与宝卷等仪式文献,对佛教仪式文献所表现的目连信仰、圣僧宾头卢信仰、普庵信仰、受生信仰、药师信仰、地藏十王信仰、东岳信仰和朝山拜香活动作系列专题研究,形成该专题的代表性新成果。

8、基于上述文献资料所展开的佛教仪式与道教、巫教和民间宗教仪式的比较研究,建构宋代及其以降中国宗教仪式的释读范式。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