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多卷本《中国宗教美术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0:02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总体情况

目前总体进展处于收集材料、撰写重要章节和大纲的修订阶段,一些重要的内容已经编写完成,比如《中国墓室壁画史论》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外,一些论文发表,比如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系列论文3篇、《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发表系列论文3篇等。

2、子课题情况

(1)总论分卷:发表了系列论文7篇,在兼顾子课题展开的基础上对写作大纲做了部分调整:并且在考量中国宗教美术世界发展史上地位的基础上,准备增加原始宗教美术的章节,已经收集这方面的文献材料,特别关注最新的考古成果。此外,《中国墓室壁画史论》入选中华外译项目。

(2)儒教美术发展史分卷:目前在儒教的教义上做了自成体系的理论准备,对儒教发展与儒教美术发展做了相关性研究,并对叁教合一的宗教美术结构做了系统思考。

(3)佛教美术发展史分卷:发表了《揭谛神图像初考》(《法音》)等数篇论文,目前西南佛教美术进展比较快,并且收集了西南地区一些新的佛教田野材料。此外,对佛教美术的图像史与佛教美术的相关性做了一些新的思考,准备在个案上做一些特别的强调。

(4)道教美术发展史分卷:发表《六朝时期的“山水”、地图与道教》(《民族艺术》)等论文。

(5)少数民族宗教美术分卷:对写作范围做了调整,在更加突出地域性上兼顾整体特征,使得一些棘手问题可以解决。

(6)民间宗教美术发展史分卷,主要在进行收集材料阶段,分文献材料和田野考察材料两部分,文献材料已经基本收集完成,田野考察材料增加了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获取了一些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

(1)主持人和民间宗教美术史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国际“东亚宗教”考察的中国项目,其中考察了河南济源济渎庙和王屋山宫观(国家祭祀和道教宫观)、山东潍坊东镇庙(国家祭祀和道教宫观)和辽宁盘锦北镇庙(国家祭祀和民间宗教),重点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皇家主持的河海祭祀。

(2)2018年,部分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参与者到法国巴黎参加国际学术会,考察了法国各大博物馆的相关馆藏。2019年,部分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参与者到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会,在洛杉矶和旧金山考察了两地相关博物馆的相关馆藏。此外,部分子课题负责人还考察了香港、澳门的宗教美术遗存和相关馆藏。

(3)2018年和2019年,部分课题负责人考察了西安、泸州、兰州、呼和浩特和扬州等地的宗教美术遗存、相关博物馆。

(4)课题成员参加了2个国家艺术基金工作坊,其中对壁画的保留和美术遗存的保护有了深入了解。

2、学术交流

(1)课题成员国内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丝路文明与宗教美术学术研讨会”等10余次学术会议,多次大会发言。

(2)部分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国际道教年会的法国巴黎年会和美国洛杉矶年会,提交相关论文11篇。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美术版)和《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发表系列论文,扩大了课题影响。

(2)在海外学术会和国内高端学术会上提交相关论文,强调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重要意义。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参加的子课题负责人在各个高校,并且多为学术骨干,所以共同商议的机会不多,影响到相关交流。

(2)改进措施:目前建立了微信群和蚕蚕群,大大加强了交流;此外,有些重要的海外学术会和国内高端学术会的信息大家交流,争取共同赴会,提交论文,促进交流和扩大影响。

(3)意见建议:建议相关部门举行课题交流会,这样好促进交流,了解好的经验。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目前课题组已完成27项成果,其中着作3部,肠蝉蝉肠颈论文6篇,海外和港台地区国际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近30人次。以下为主要成果介绍:

1、《中国墓室壁画史论》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1)基本内容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包含一个总论和叁编共15章,以及附录“中国墓室壁画年表”。

总论包括“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中国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和“中国墓室壁画的当代意义”叁个章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阐述。

第一编是“中国墓室壁画的兴盛期——汉魏晋南北朝”,发展史描述外有“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图像体系”和“南北朝帝陵壁画墓的图像体系”两个专题讨论。

第二编是“中国墓室壁画的繁荣期——隋唐宋辽金元”,发展史描述外有“唐代号墓为陵的世俗化趋势与宗教意义”和“北宋墓室壁画的墓主人图与平民化”两个专题。

第叁编是“中国墓室壁画的衰退期——明清”,发展史描述外有“墓室壁画与文学的文本关系比较——汉赋与汉画的个案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墓室壁画的比较——埃及墓室壁画的个案比较”、“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和“壁画墓遗存中壁画面积的统计与意义”四个专题。

附录一为“中国墓室壁画年表”,以考古报告为基础共梳理887座壁画墓。

(2)主要观点

其一,本书为第一部中国墓室壁画史论着作,作者在通史性层面上,以重生信仰为理论支持,完整描述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史。作为一部通史性着作,本书主要从理论、材料及艺术史地位方面解决以下叁个问题:在理论方面,明确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得到重生信仰支持。在材料方面,第一次编写含有汉画像石遗存在内的中国墓室壁画年表,并首次提出墓室壁画面积指标;在世界艺术史地位方面,重点描述中国墓室壁画严格特征认识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拟价值。

其二,本书讨论中,最为困难的是尝试界定重生信仰:重生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死转化的一个信仰体系,以魂魄观念和祖先崇拜为核心观念,并包含了礼制、孝道、等级观念等传统文化内容,其终极实在是依托墓葬建筑而完成的生死转化。这是一个“死既长生”的宗教体验,接受儒家的“事死如生”观念,与道佛有别,在汉代形成,汉以下历代沿革,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并对儒教有所补充的信仰体系,同时在民间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中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广泛影响。

其叁,本书在编写体例上注意材料优先原则,在逻辑上,设立题材体系、分布体系和发展阶段叁项内容,叁者皆围绕题材递进展开,具有很好的关系递进的完整表达。同时在艺术理论层面,首次提出墓室壁画艺术价值需要二次审美来实现。

(3)学术价值与意义

其一,目前学术界第一部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以通史结构描述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史面貌。其二,本书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同时讨论了其儒学意义。其叁,建立了艺术学、宗教学、考古学叁者同构的宏观结构,同时建立遗存梳理、分布体系、发展阶段的操作结构。其四,强调中国墓室壁画的文脉,提出世界墓室壁画比较的可能。其五,首次制作了完整的中国墓室壁画遗存年表,勾勒出中国墓室壁画基本体量。

2、《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修订

(1)基本内容

其一,全书7卷,总论1卷,描述总体概貌;分卷6卷,有东部卷、中部卷和西部卷,覆盖11个当代省级行政区。

其二,分卷以遗存梳理、形制类型和题材类型叁个体系展开。

其叁,图文并茂,图片随文,重要图片增加文字描述。

(2)主要观点

其一,墓室壁画可以与地面上的佛教石窟艺术比肩而立;同时,墓室壁画也是文化传承和交流载体,在其传承与交流中,中原文化发挥主导性。

其二,墓室壁画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遗存集中,世界范围内也多出现于文明古国,因此墓室壁画是丝绸之路、也是世界文明古国应当关注的艺术高峰。

其叁,墓室壁画是综合性艺术载体,可多方面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特征。

(3)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等

其一,内容前沿性

突出体系性。中国墓室壁画的遗存有50%左右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由此而强调丝绸之路存在的体系性特征及意义。

突出文脉价值。壁画墓从西汉至晚清都有遗存发现,提供了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墓葬图像样本,由此强调丝绸之路的文脉价值。

突出本土文化的主导性。描述本土文化主导性带来的东渐西被文化现象,由此强调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辐射力。

其二,观点创新

一次系统描述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艺术成就。一带一路是艺术通衢,但以往多佛教艺术研究,本丛书第一次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墓室壁画体系,突出丝绸之路体系性带来的丰富性。

第一次强调中国墓室壁画的世界意义。中国墓室壁画在世界范围内遗存最多、沿革有序,并且主流社会和非主流社会都曾投入巨大热情,因此中国墓室壁画具有不可比性的艺术贡献,由此突出丝绸之路的艺术贡献。

强调墓室壁画的体系性而避免低端性和碎片化。避免单纯讲故事,以完整的类型、精美的图片和平白的行文组成合理而明快的体系结构。

首次系统比较中国和埃及、墨西哥的墓室壁画艺术成就。

其叁,获2017年“江苏好书”和2017年“陶风杯优秀成果”。

3、汪小洋等系列论文

(1)《中国社会科学报》(美术版)2018年9月-12月系列论文3篇

该系列论文目的是在世界宗教美术的层面上探讨中国墓室壁画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础、篇名

《世界墓室壁画的研究体系与意义》,汪小洋

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体系与不死信仰,王倩

玛雅墓室壁画的发展与特征,吴思佳

叠、内容提要

第一篇内容摘要:世界宗教美术发展史上,墓室壁画是一个重要艺术现象,历史悠久,遗存分布广泛。不过,学术界对墓室壁画关注不够,相对于中国的石窟壁画和西方的教堂壁画等地面壁画,墓室壁画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足,而且缺少研究体系和学术空间的描述。

第二篇内容摘要:将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体系置于同一时期的地中海图像体系,我们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不是米诺人的独创,而是此时整个地中海图像世界共享的一种叙事模式。同一时期的埃及墓室壁画,纸草书、《死者之书》和黎凡特地区的文物图像,以及乌伽特的文物图像,均描述了此种不死乐园的信仰图景。换言之,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描绘的不死信仰,是此时地中海地区彼世信仰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克里特彩绘陶棺图像体系本质上是神话图像体系,它在克里特地区已形成一种图像叙事范式,对于古希腊壁画的图像叙事模式与表现风格,以及古希腊神话与史诗的宇宙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叁篇内容摘要:墓室壁画是世界美术史上重要形式,中国与玛雅的墓室壁画遗存数量巨大,艺术价值高。中国墓室壁画已经有了十分成熟的研究体系和丰硕的成果。因此,可以提供一个以墓室壁画为指标的文化交流参照系,进一步阐明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和“一带一路”的意义,认识墓室壁画的全球性价值。

(2)《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年第2期系列论文

该系列论文设想比较东亚文化圈、地中海文化圈和中美洲文化圈中的宗教美术发展概况,重点是一些代表性遗存的梳理和思考。

础、篇名

墓室壁画与丝绸之路的宗教美术创新研究——兼论世界墓室壁画的比较意义,汪小洋

玛雅墓室壁画的宗教意义——以帕卡尔石棺线刻图像为例,吴思佳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王诗晓

叠、内容提要

在世界艺术发展史层面上进行墓室壁画的比较,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难在世界各地的材料收集让人生畏,也难在这一领域很少有可参考的理论成果。不过,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非常明确,一方面,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墓室壁画遗存,也有着最多的相关理论成果,这样的基础可以为世界墓室壁画比较提出明确支持;另一方面,世界墓室壁画比较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开阔的文化交流视野,目前“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在研究指向上主要是中亚和南亚方向,墓室壁画比较可以覆盖这些方向,同时又可以指向地中海沿岸和中美洲方向。本期3篇论文各有侧重,或“一带一路”的宗教美术创新,或与中美洲玛雅墓室壁画的比较,或与古埃及墓室壁画的比较。

4、陈铮代表性论文

(1)《六朝时期的“山水”、地图与道教》

《民族艺术》,2018年第5期

(2)主要内容

早期山水画史被误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有一些错误就是张彦远本人造成的。他不太重视文献考据,有的时候会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当成真事,而有的时候又不求甚解、粗枝大叶,把一些地图——特别是小型地图——收入他的《历代名画记》,可是这些"图"并不是"画"。不过,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此,而是隐藏在这些小型地图背后的思想观念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的原始意义,这对后人理解早期山水画带来很大的干扰。一方面,一些地图被读成山水画,使得后者的出现时间被人为前置;而另一方面,六朝时期道教信仰与实践在山水画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又被严重忽视。

5、汪小洋会议论文

《墓室壁画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的创新》,2018年10月

全国丝路文明与宗教美术学术研讨会,大会主旨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现代美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内容提要:

近几年,丝绸之路文明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宗教美术研究也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当这两个关注热点结合的时候,有没有出现很好的创新成果?

从学术史看,丝绸之路文明的研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研究领域,上世纪初就有大批的学者投入其中,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几乎所有方向都有学者涉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学术发展需要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创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当然也是一个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课题,我们结合墓室壁画的研究来展开讨论。

从创新过程的维度看,目前的创新主要有新材料创新、新结构创新和新领域创新这样叁条创新路径。

概言之,世界墓室壁画比较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墓室壁画既可以获得世界宗教美术史上更高的地位,同时也可以为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提供丰富而独特的研究成果。因此,墓室壁画是中国最纯粹的本土传统艺术,也是具有世界不可比性的传统艺术,当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艺术高峰。

6、汪小洋会议论文

《余杭飞天的分歧与意义》,2019年7月

佛教文化传播及交流学术研讨会,大会主旨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主办

内容提要:

2011年至2012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杭博物馆在余杭区小林镇陈家木桥村西的小横山上,发掘东晋南朝墓112座,墓群中画像砖墓有20座,其中的飞天图像引起特别关注,不仅数量比较多,造型也非常好看。但是,有学者将其界定为道教图像“飞仙”,因此余杭飞天存在分歧。我们认为,余杭飞天是佛教图像,属于“东南飞天”板块,其图像有写实等特征,相反飞仙图像论据不足。余杭飞天发现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墓室壁画中的飞天是稀有品种,余杭飞天在墓室壁画中出现,说明本土墓葬艺术对早期佛教传播有贡献,这样的贡献比道教艺术明确;另一方面,余杭飞天出现的时间很早,与敦煌飞天同时,其考古成果带来了海上丝绸之路影响的可能性。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9年底完成初稿,然后做一个统一调整和补充,为结题做具体的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薄弱的子课题进行专题辅导。

2、各子课题负责人应当多做材料方面的补充工作,包括新理论材料的梳理、新考古材料的梳理和新研究成果的梳理,在这些梳理的基础上对重大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认真补充。

3、注意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联系,参加一些高端研讨会,有条件举办一个高端研讨会;另外,关注海外会议的参与与于重大考古成果的考察。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