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赋学编年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0:06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本项目课题组于2017年11月获得立项通知以后,即进入紧张而井然有序的工作。本项目是对先秦至清代的赋学人物、作品以及与赋学相关的制度、事件进行的编年系月,辞赋文学的起点我们确定为屈原和他创作的楚辞。本选题的编年时限自屈原诞生至清帝退位,即公元前340年至1912年,凡两千二百五十一年。本选题立足文献,对历代的赋学文献进行全面的摸底排比,通过勾稽考订,爬梳整理,对赋学编年系月,尽量全面地展示其在具体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中的嬗变轨迹及其发展演进的内外动力。因此,相比较而言,本项目的工作量是极其巨大的,为此,我们组织了几乎涵盖辞赋研究中坚力量的强大学术团队。经过近一年半的辛劳工作,现就具体进展情况等作一汇报。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我们的工作严格按照课题设计的研究路径展开。第一步,调查现存赋学文献基本情况;第二步,以赋作为中心,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考订有关文献中的讹误,大致按照年代先后,将文献资料排序; 第三步,录入、校对既有文献资料;第四步,将每个时代区间的文献资料,更细致地考证排列,按时间先后调整顺序,完成中国赋学编年史的主干;第五步,对文献资料反复阅读,不断充实;第六步,撰成立体、全方位展现赋学系统的《中国赋学编年史》;第七步,修改完善,结项。

从总体来看,第一步工作,即文献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各子课题组都整理了详细的赋学文献索引,并标注出重要版本和馆藏情况。第二步工作,即文献收集的工作接近尾声,常规文献整理基本完成,一些特殊文献,比如石刻、民间赋体文献、一些稀见文献等,正积极筹备收集工作。在收集的同时,录入工作,即第叁步工作同步展开,同时,做了考订辨析,产生了一批前期立足文献的研究成果。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学编年史课题组(子课题一):本课题组参加者7人,并有10名硕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先秦两汉段已经完成赋学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辞赋作品的编年,魏晋南北朝段完成赋学文献的收集整理,重要辞赋作品的编年业已完成,正在收集道藏、大藏经以及医学文章当中的赋学资料。

隋唐五代宋辽金赋学编年史课题组(子课题二):本课题组参加者7人,并有近20名硕士、博士生参与其中。由于文献收集比较充分,可资参考的学界成果较多,本课题组进展相对较快。本课题目前已经完成唐代、元代辞赋的编年工作,宋代辞赋的编年接近尾声,辞赋编年部分作为前期成果马上可以出版。同时,在课题进展中,产生了一批客观的前期成果。目前的工作是在辞赋编年的基础上删减充实,详略去取,向呈现全面、立体、客观的赋学编年史迈进。同时,石刻、碑刻、笔记等文献中的赋学资料的收集正在展开,赋学事件等的考订工作也在进行中。

元明赋学编年史课题组(子课题叁):本课题组参加者7人,并有10名硕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本课题元代辞赋的编年已经完成,明代辞赋的收集整理工作正在进行。明代辞赋的存世量大,但是学界对其收集整理的工作相对滞后,因此,本课题组的资料收集相当艰巨,针对《历代辞赋总汇》明代部分的补订已经完成,马上可以作为前期成果出版。

清代赋学编年史课题组(子课题四):本课题组参加者7人,并有18名硕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清代辞赋是历代存世辞赋中最多的,占到存世辞赋总量的60%还多,而且,目前学界的整理相当不完善。本课题组是各组中任务最为艰巨的,这个时段的编年本着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以具有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辞赋作品为核心进行编年。目前清初期和后期的资料收集和辞赋编年任务过半,清中期赋学编年的资料收集正在进行中。在工作中,产生了一批客观的成果。

赋学作家作品索引、现当代赋学研究编年课题组(子课题五):本课题参加者7人。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完成对当代辞赋着作的编年,论文的搜集编年正在进行中。产生了几篇对辞赋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的文章。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项目是一项大型的中国赋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工程,因此必须严格遵循辞赋学、古典文献学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这无疑是本课题学术操作方法的重要依据和学术成果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本项目组具体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调查文献典籍。本项目除了对历代辞赋进行调查编年外,还对与之相关的赋论、赋学事件等进行调查编年,因此,调查文献的工作量非常之大。目前,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藏于各地图书馆的稀缺书籍中的辞赋文献进行了编目调查,对石刻、方志、医书等文献也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民间文献的摸底业已展开。我们的研究就是立足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的基础之上的,目前由于经费的原因,许多资料我们只能够利用自己所在城市、学校的图书馆来完成,一些基本文献的调查也是这样。

其次,我们召开了几次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课题小型研讨。2018年3月31日,我们在山东大学召开了“中国文学编年学术研讨暨 ‘中国赋学编年史’开题论证会”,邀请全国这一领域知名专家30余名与会,本次会议针对文学编年的性质、意义以及赋学编年的特点等展开广泛研讨,对本项目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对重写中国文学史的思路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同时,2018年11月在长沙,利用中国辞赋学会召开学术年会的机会, 我们召集与会的本项目参与人员和相关专家举行学术研讨,对项目的进展和遇到的学术问题等进行深入研讨,收获颇丰。同时,在2018年6月、10月,2019年5月,针对不同课题组遇到的问题,我们分别在长沙和济南召集了课题组参与者和相关专家进行课题研讨,针对工作中的具体学术问题进行研讨。

第叁,项目团队积极进行沟通和学术交流。协商并确定各子课题的人员分工和工作流程。因为各子课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很杂,各子课题之间也有衔接之处,各课题组内部也多有交叉之处,因此必须在工作中很好地协商并确定人员分工和工作流程,以免子项目课题组内部工作中的重复和遗漏。为此,各子课题参加者经过认真而深入的讨论,基本上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并确定了各子课题的工作流程。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的立项和推进,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我们积极通过媒体发布本项目的研究思路、进展情况等。

2018年3月31日,《山东大学报》刊出王彬的报道《中国赋学编年史开题》,对本项目作了全面介绍。

王彬、赵骥在《文史哲》2018年第1期撰文《龚克昌教授的中国辞赋研究》,以相当篇幅介绍了本课题的相关情况,尤其是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经历。

秦玮、刘培在《山东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撰文《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开拓与反思》,对本项目中涉及骚体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我们的成果状况随时在“中国赋学会”微信公众号上随时向同行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项目立足文献考证,通过对赋学的编年来回归历史现场,展示辞赋与社会各层面的互动关联。因此,文献考订工作是我们的基础,这个问题我们在课题设计阶段已经充分考虑了,但是就目前工作实际来看,认识仍嫌不足。尤其是在还原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现的对传统文学史叙述和历史叙述具有颠覆性结论,反映了本项目厚重的学术史价值,这对课题成员的文献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客观地还原历史面貌就成了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对此,只有广泛地占有材料,详细地考证史实,才是此问题解决的基本之道。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对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若在编年中展现出武帝独尊儒术和强干弱枝的内容,则对此赋的创作动机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与传统的对此赋创作的表述是不一致的,传统的表述太过肤浅。像这样的发现在项目的推进中比比皆是。

基于研究中文献考证的重要性,我们拟在经费的使用上增加资料费的投入,同时增强会议和学术交流的投入,以期我们的前期成果能够尽快让学界了解、批评。

由于本项目工作量巨大,课题组人员众多,尤其是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人员众多,这也是本项目在设计之初提出的“通过项目来锻炼研究队伍”的具体体现,因此,项目开支中劳务费所占比重较大,资料费相对较少。较少的资料费与本项目目前将文献考订作为核心工作的取向是不一致的,只能依靠各地各校的图书馆来支撑研究,这使得课题成员疲惫不堪,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拟争取更多经费,弥补资料费用的缺口,尽量做到每个子项目课题组和主要成员拥有一套基本的赋学研究文献。

通过项目的推进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理论性的文学文化叙述必须立足文献,必须立足历史的真实,出于一定理论框架构建的目的而对历史的肆意夸大缩小、遮蔽凸显、扭曲变形等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历史现场和细部缺如的游谈无根、似是而非的学术讨论是非常不足取的。同时我们也强烈地感到,本项目的成败与否,对拨正学术研究的正路和向上一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真扎实,孜孜以求才能不负廓清学风的历史使命。

由于研究工作推进中经费的使用会因研究理念的深化而发生一些调整,因此,我们希望在经费的使用上能够更加灵活一些,使经费用在刀刃上。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刘培:《论宋代辞赋中国家形象的演变》2018年11月在《社会科学战线》第11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在宋初,不是武力威慑,而是文化优势,亦即儒家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浸润程度,被朝野上下格外关注,成为国家屹立于万国之上的优势。国家形象要彰显的,是立足文化优势所取得的万国来朝和帝王与民同乐、躬行王道之治的局面。熙宁变法以后,出于加强皇权的政治需要,对皇权独断合法性和神圣性的强调,成了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国家形象通过祥瑞纷呈、万国辐辏的渲染来强调其所向披靡、自由挥洒的任性气质。南宋初期辞赋中的国家形象由恩威并重转向内敛和平,由神圣庄严转向平易朴实,这种转变不仅昭示着学术文化在两宋之际的重要转型,也昭示着传统中国整个皇权专制时期学术文化的重大转型。在高宗之后的国家形象发展中,经由文化阶层的共同构建,形成了一种焕发着和平、宁静、秩序之光辉的乡土中国形象,耕读传家、积善继世、风俗淳美、安土重迁,成了国家形象的底色。

2.何新文;黄爱武:《中国古代散文史将赋纳入书写范围刍议——从古代赋文体论述的角度观照》2019年1月在《湖北社会科学》第1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现当代文学史界对于古代赋文体的认识颇不一致,或认为赋是韵文,或认为赋是散文,或认为散体赋是散文、骚体赋是韵文。影响到散文史、散文选本以及诗歌史着作,就呈现出或叙论赋或不叙论赋、或选录赋或不选录赋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赋的文体属性缺乏明确认识。而考察中国古代的赋文体论述,则可发现自两汉至明清的论赋者始终坚持着“赋出于诗”、赋“要皆属诗”、“赋当以诗为体、而不当以文为体”的基本认识,体认着赋为"有韵之文"的文体归属。因此,尊重并吸取古代赋体论述的科学见解,消除当代文学史着作及散文选本将赋列入散文范围的误解,不仅能纠正以赋隶文和韵散不辨的分属混乱,也能减少赋篇选录和学术研究的交叉重复。

3.刘培:《耕读传家观念与士绅文化形态——以南宋文学中岩桂意象的生成为中心》2018年11月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南宋以来,理学向各个阶层滋长蔓延并强有力地塑造着人们的观念世界,耕读传家也被赋予了立德兴家的崭新意义。与理学缔造士绅阶层同步而行的,是南宋文学书写中的岩桂意象承载着耕读传家观念的种种内涵和意趣也在不断丰富。南宋文学中的岩桂意象不仅从屈原、淮南小山那里继承了高洁不凡的内涵,还生发出了抱道自守的意义。不惟如此,南宋人主张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岩桂意象调和了金榜题名与敬德修业的两种人生,使其统一起来。桂岩象喻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是以士绅阶层文化为基础的。士绅阶层宗尚理学,理学通过士绅将家庭伦理和家族伦理归结于耕读传家的生活理念,岩桂象喻则是这种理念的具象化呈现。岩桂作为江南各地随处生长的树种,与其他具有比德价值的卉木一起,共同构筑了士绅文化的艺术境界。

4.刘培:《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辞赋的华夷之辨》2018年9月在《文学遗产》第5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在宋代,华夷之辨已经失去了以华化夷的含义,而主要指对地理边界与文化边界的坚守、捍卫。南宋孝宗时期,华夷之辨思想中含有浓烈的民族排斥的观念,形成一种种族或文化上的等级名分制。隆兴和议之后,复仇之念渐趋消沉而夷夏之防更为严厉,这是华夏文化面临灭绝危机所激发出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延续文化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有着空前动人的悲壮色彩。随着主流思想转向从心灵捍卫道统,捍卫民族尊严,人格追求也由重气节转向重节操。琼花、梅花、岁寒叁友等象喻意义的演变与凝固,负载着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所激发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尤其是梅花象喻,已深深融汇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民族斗志的精神图腾。

5.刘培:《岩桂意象的生成与南宋科场文化形态》2018年5月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南宋时期,岩桂逐渐取代桂木而成为桂树、桂花意象的代表。同时,这一意象又融会贯通过去的桂意象内涵而生发出立德兴家等含义。桂文化内蕴的这种转变与理学对人们生活观念的塑造是同步的,而且是密切相关的。南宋咸淳二年发生在着名理学人士郑寀的元孙与理学大家王柏、金履祥之间的小风波,折射出科场风气的变化。科场文化,处于当时士绅生活观念的重要位置,月宫折桂与奕世清芬这两个方面都被给予高度重视,并试图得以调和和统一。读书是为了立德兴家,科场并非其终极目标,金榜题名标志着家族在读书立德方面的成功。遍植江南的桂花,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和祈愿。

6. 刘培:《耕读传家观念的重塑与强化——以南宋中后期辞赋为中心》2018年9月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发表,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8.6摘录。cssci

内容提要:南宋时期,理学在民间坚持不懈地传道授业,通过对士绅阶层的潜移默化,已对整个社会的生活观念进行了规范与重塑。耕读传家是乡土中国生活观念的底色,它的兴起和发展与理学的塑造有着相当深刻的内在关联。辞赋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疏离对人生问题的思索而转向展现田园乡居生活。家庭的意义受到重视,耕读传家、诗礼继世被视为致太平的基石。在理学思想规范下,修身齐家在耕读养性中得到落实,耕读生活也是道德伦理实践的过程。耕读传家信念需要个体通过对生活的体会、感悟,达到“孔颜之乐”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生的内在超越。此外,耕读传家本身包含着立德与科举两种趋向,它们并不是对立的。经过理学的濡染,南宋中后期辞赋中的耕读描写反映的已经是士绅阶层普遍的生活观念。

7.刘培:《理学对人生的塑造与规范——以朱熹辞赋为中心》2018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南宋最受人关注的文化事件是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理学立足于道德与秩序,追寻存在本然以及一切知识的源头,确立一种贯通自然、社会与人类的绝对真理。理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规范是在性与理的范畴之内进行的。在朱熹等理学家看来,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君子的使命是接续道统,践行道德人生,由人性而臻于天理。理学同样指出了成就君子的门径,居敬穷理是造就君子人格的实践工夫,格物致知则是其认知工夫。在理学精心设计的人生历程中,通过不断的修养、磨砺,祛除人心之蔽,领略天理流行,可以上升到曾点气象的精神境界。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中后期的辞赋创作深受理学思想的濡染,形成了平实、渊雅的美学风格,但这一时期的辞赋缺少灵动的情思与勃勃的生气也是不争的事实。

8.刘培:《元祐学术与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以苏轼为中心的考察》2018年5月在《齐鲁学刊》第3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元祐学术共同的思想品格是追求秩序的完善和对仁政理想的传承。在王安石变法的话语背景下,苏轼等元祐党人在辞赋创作中对社会历史的重视,对心灵秩序与自然、社会秩序如何统一的深入思索,都展现了传统儒家的理想。以苏轼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维护现存秩序的焦虑。文学对历史的书写,融汇着元祐君子对变法的态度。苏轼探寻的是统摄人事与自然的规律性,他的思想没有充分地和儒家的纲常结合起来,因而更具开放性和超越性。非唯苏轼,贯通天道自然也是北宋后期文学创作的普遍追求。为了捍卫思想方面的主导地位,元祐学术将道统的内涵赋予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个人与社会、自然、宇宙得到统一,从而完成了对儒学的革新。

9.刘培:《论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辞赋创作为中心的考察》2018年7月在《中国文学研究》第3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北宋时期,北方、西北一直有强邻窥伺,南宋更是在北方政权的浓重阴影之下苟且偷生。因此,传统话语体系中的“天下”,便逐渐收缩为有明确边界的“国家”,因而,如何处理与强邻的关系,就变得重要起来。赵宋秉持内修文德、辅以威武的御敌之道,对于秦皇汉武的修筑长城的看法,持批判的态度。宋人的理想是修仁德以怀柔远人,憧憬战胜于朝廷的四夷来朝场景。在蒙古崛起、中华文明真正面临威胁的时候,严明夷夏之防,拒绝一切形式的对夷狄政权的认可成了其御戎思想的基本格调。

10. 刘培:《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2018年11月在《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发表,被引3次。cssci

内容提要:随着理学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地方士绅阶层自觉恪守和发扬儒家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崇尚耕读生活,注重地方治理,国家作为强权的象征悄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家族、地方文化形象的加强。因此,这一时期辞赋多表现家庭生活、地方风俗,在精神内核上,地方意识凸显。这是理学政治理念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的一大转关。当时的辞赋多描写淳美的地方官风和太平盛世景象下的民情,赞美地方主政者的儒家人格和精神气质,彰显其教化地方取得的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辞赋不仅表现地方上的科考政绩,还往往用一些矫正补救的手段淡化科考隐含的博取功名富贵的生活态度,如表现当地的孝悌之俗、隐逸之风,等等。这是南宋理学政治下士绅阶层对地方习尚规范和引领的文学表达。

11.代亮:《清初博学鸿儒对征召的抵拒与文化心态——以休致官员群体为中心》2018年1月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清初诸多休致居乡的新朝官员如汪琬等人,对博学鸿儒科征召不无抵拒。他们满足于当下生活状态,以各种理由推辞荐举,入京后亦罕与达官交接,无时无刻不以归乡为念。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自身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衰惫、遗民的熏陶以及避祸求全的政治心理有关。他们对征召的抵拒,直接左右了日后心态的走向,也间接反映出清廷文治政策所获效果的限度,以及清初士林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角色意识的变化,即从兼济天下趋向于独善其身,在疏离政治的同时,热衷于思想学术的总结和传承。

12.邹福清:《言象、理志:张惠言“统乎志”的赋论及批评实践》2018年2月在《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

内容提要:张惠言《七十家赋钞》继承汉代以诗为赋源的观点,提出其赋学的核心命题:赋“统乎志”,包括“言象”和“理志”两个层面,其思维方法就是后来他在《易》学中总结的“比事合象”“以象言志”。张惠言试图消泯赋“统乎志”与魏晋以来“体物”的赋体观之间的冲突,并建构以楚辞为转捩的文体源流系谱和以屈原为大宗的赋家系谱,最终达到推重赋体的目的。在批评实践中,或直陈喻义、追索本事,揭示作者之“志”,或文本互证、勾勒意脉,揭示作者之“志”的呈现方式。既有经学的色彩, 也有辞章学的旨趣。《七十家赋钞》将常州派重经世、桐城派重辞章的学术旨趣融为一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术与文章兼茂的追求。

13.牛海蓉;刘秀秀:《明赋存目及残句考》2019年3月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期发表。肠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明朝科举虽不考赋,但庶吉士馆课试赋制度的实施,仍然大大刺激了明赋的创作。明代现存以“赋”名篇的辞赋及“七体”作品4500多篇,马积高主编《历代辞赋总汇》(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即收3896篇。本文对明赋进行了钩沉与辑佚,得明赋存目91篇,七体1,赋卷1,残句2,以见明赋创作之洋洋大观,并有助于明赋之研究。

14.张帆:《卢祖皋及其蒲江词研究》2019年5月在《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发表。

内容提要:卢祖皋是南宋中期颇具时名的婉约词人。卢祖皋现存词96首,以别情、咏物、咏怀、祝寿为主要题材。其词风颇受当时以晚唐诗歌为宗的永嘉四灵“苦吟”诗风和以姜夔为代表的骚雅词派创作风气的影响,工于音律,注重字句的锻炼,体式以小令为主,形成了意象纤雅、词境清远的艺术风格。

15. 秦玮;刘培:《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开拓与反思》2019年5月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发表。cssci

内容提要:楚辞研究代不乏人,成果丰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学术观点,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格局,拓展了楚辞研究的学术空间。不可否认的是,新时期楚辞研究中也存在着话题过于集中、选题流于重复、偏离学术性等问题。但随着研究文献日益丰富、研究方法日趋多样以及文体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未来的楚辞研究将迈入新阶段。

16.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对于屈原&濒迟;离骚&驳迟;诗题与诗旨的重新解读》2019年6月发表于《江汉论坛》2019年第6期。颁蝉蝉肠颈

内容提要:对于屈原《离骚》篇题之义的解释,自汉以来众说纷纭,歧见迭出,并且由此而影响到对《离骚》诗旨的正确理解。有鉴于此,本文从《离骚》文本的内容主旨出发,详考“离骚”一词在《楚辞》作品及楚汉文献中的实际含义,并联系屈原“抒吾忧”和司马迁“抒愤懑”的文学美学思想,从而得出不同以往的结论,认为:(1)以“离骚”为“遭忧”、“别愁”诸说,与《离骚》诗旨不合;(2)“离者离也”,“离骚”即“离忧”,“离去忧患、解脱痛苦”之谓也;(3)屈原、刘安、司马迁均有“离开忧患”、“解脱痛苦”的文学观念;(4)诗题即主题:《离骚》前半写“骚”,后半写“离”,《乱》词总结全诗而写“离骚”,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自沉而死,则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屈原全部现实忧患、生命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17.刘培:《两宋辞赋史(增订本)》,齐鲁书社2019.6。

内容提要:《两宋辞赋史》本书是一部独特的、具有探索性质的文学史,它采用“大文学史”的观念方法,勾勒出广阔的宋代学术画卷。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宋代辞赋的志着。该书2012年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和讨论。在本项目进行过程中,对宋代赋学的编年产生了一批成果,对宋代辞赋认识因之而有较大的充实和修正,这些成果就体现着这次修订中。这次修订,基本上是逐句逐章的改写,修订了全书近60%的内容,较之原书,增加近10万字。对北宋部分各章节均增入了学术思想与辞赋关系的内容,有些部分进行了改写,有些说法进行了调整。南宋部分修订的重点是使各章节论述口径保持一致,修改了一些不太妥当的论述和说法,尤其是对理学与文学关系的论述,尽量做到客观深入。这次增订,通校了全文,对发现的错字病句进行了修改。这次增订,各章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删修改。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项目下一步进入我们工作设计的一下阶段;

1.录入、校对既有文献资料,并不断补充完善新的资料。这个阶段需要购置重要的书籍,以减轻工作人员奔波图书馆的工作量,购置设备费用也会相应增加。

2.阅读、参考古、今人相关研究成果,如年谱、考释之类,考证赋学作品、人物、事件的时间,考订有关文献中的讹误,大致按照年代先后,将文献资料排序。首席专家带领子课题成员,按时间先后顺序系年,完成中国赋学编年史的主干,即赋学文献和赋家的编年。这个阶段需要以师生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参与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会有所增加。

3.对各子课题的材料反复校雠,整合,各课题组成员对自己分内的文献资料反复阅读,详加辨析、仔细研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形成这个时期赋学演进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宏阔思路和细部识见。这个阶段需要组织相应的研讨会和专家咨询。

4.对撰成的初稿全体成员反复研讨修改,将完善后的提交结项。这个阶段推出的成果较多,出版费用的开支会增大。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