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戏曲文物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0:12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接到立项书后,我们按照相关规定与要求,积极展开工作,于2017年11月25日召开立项通报与下一步工作安排会,确定工作思路。2017年12月23日进行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专家组成员有:王长华,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国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廖可斌,北京大学教授;杜桂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天曦,山西师范大学教授;亢西民,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董斌主持。2018年1月7日,再次召开工作推进会。2018年3月10日,开会研究编纂体例。现已确定最终成果丛书名称为《中国戏曲文物文献汇编》,并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全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每个子课题均召开多次工作推进会。同时,按计划分组、分批外出进行田野调查。各位成员按计划进行工作,进展顺利。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共发表有标注的学术论文10篇,获得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叁等奖1项。

子课题进展情况:

1. 中国古戏台资料整理与编纂,已收集现存15座金元戏台相关资料与测绘图,不同时期照片,即将开展VR(虚拟现实)影像制作。现存80 座明代戏台资料基本收集完备,本次提交8座以为示例。同时,经过30多年的积累,首席专家与课题组成员收集到2000余座古戏台相关资料。

2. 戏曲碑刻资料整理与编纂,已经编纂完成《中国戏曲文物文献汇编》之《戏曲碑刻(一)》,收录宋、金、元、明代戏曲碑刻138通,25万字。书稿已交出版社,预计2019年10月出版。

3. 戏曲雕塑绘画与服饰道具及乐器等资料整理与编纂。《戏曲雕塑绘画》以历时性原则,在对现存戏曲雕塑和绘画进行拍摄、记录的基础上,整理与编纂现存戏曲雕塑绘画的原始资料,收录专门性相关文物类别,并对其加以“介绍”,主要介绍该类别文物的来源、规格和属性等。书稿以图片、词条的形式呈现。有条件的附相关雕塑、绘画的照片。书稿主要是对宋、辽、金、元代有关戏曲的雕塑绘画进行辑录,突出集成性、基础性特征。本成果收录北宋戏曲雕塑30组、126件,戏曲绘画12幅;南宋戏曲雕塑10组、78件,戏曲绘画7幅;辽代戏曲雕塑4组、约100件,戏曲绘画14幅;金代戏曲雕塑41组、262件,戏曲绘画6幅;元代戏曲雕塑9组、24件,戏曲绘画14幅。共计戏曲雕塑94组、约590件,戏曲绘画53幅。

4. 稀见演剧文献资料整理与编纂。根据开题报告会专家建议,本子课题名称由原“文物类戏曲抄刻本资料整理与编纂”更名为现名。《稀见演剧文献(一)》初步整理出《扇鼓神谱》、《周乐星图》、《唐乐星图》等三个较为重要的演剧抄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春台班戏目》,同时还对《上党赛社》和《上党古赛写卷十四种笺注》中的演剧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初步整理成果字数约15万字。

5. 舞台题记资料整理与编纂。本课题组在《中国戏曲文物志》“舞台题记卷”基础上,广泛搜集文献、文物资料,并进行了大量田野考察,对全国舞台题记进行了再次全面收录,目前已完成基本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并对所有全国已公布和现存的舞台题记进行了文字整理,形成词条类文字汇编20余万字,全国舞台题记涉及513处戏台,共3018条,其中47条舞台题记公布图片77张。

6. 中国戏曲文物学专题研究,已经发表论文10篇,正在进行相关专题,如“中国古代剧场史”等研究。

7. 中国戏曲文物文献资料数据库建设,需在后续的较多成果完成时进行。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田野调查是本课题基础研究方法。课题立项以来,先后有师生,分20余次,到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浙江、福建、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如项目申报后,我们就邀请戏曲史、戏曲文物专家廖奔先生来指导工作,作学术讲座,并一起到山西临汾、高平、太原等地考察。同时,与河南郑州华夏艺术博物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了一些新发现的珍贵戏曲文物资料,每年8、9月在郑州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议。

同时,我们自设“全国戏曲专题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现状调研”课题,由子课题负责人陈继华带队,年轻教师与博士、硕士研究生等组成馆藏戏曲文物调查小组,对分布全国共计51所戏曲专题博物馆展开调查。从2019年1月15日开始,至2019年7月15日,历时半年,对东北地区(吉、黑)、西北地区(甘、陕)、华北地区(京、津、晋)、华中地区(湘)、 华东地区(赣、苏、沪)共计21所博物馆,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的运营和馆藏文物现状两大方面。

2018年3月29日至30日,“古韵新声 双遗同和——宁波古戏台保护利用高峰论坛”在浙江省宁波举行,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由中国文物基金会展览与交流专项委员会承办。来自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各地文物、文化、旅游部门等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王潞伟副教授就《中国古戏台遗存及文化价值》作了汇报。

2018年3月20日至26日,我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团队应北美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研究会之邀,赴美国华盛顿特区参加该研究会2018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赴美会议团队一行6人,由我院院长延保全教授担任团长,团队成员包括戏剧与影视学院姚春敏教授、陈继华副教授、甄洪永副教授、许江娥博士和传媒学院樊晓君博士。

2018年12月11日,由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和越南戏剧家协会主办、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承办的中越传统戏剧交流周活动在越南河内开幕。来自梅兰芳纪念馆、山西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越南国家文化艺术研究院、越南嘲剧院等高校与演出机构的40余名戏剧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延保全教授参加了戏剧交流周的相关活动,延教授在研讨会上做了《格局·视野·路径——中国传统戏剧传承与发展的多元探索》的报告。

2019年3月20日至26日,学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团队应北美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研究会之邀,赴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参加了该研究会201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赴美会议团队一行6人,由车文明教授担任团长,团队成员包括戏剧与影视学院延保全教授、传媒学院曹飞教授、戏剧与影视学院陈继华副教授、孔美艳副教授和杨慧博士。此外,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博士生王萌和王加昕同学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9年7月4日至7日,悉尼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戏曲:时空变迁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悉尼大学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共同举办,会议分两个阶段,分别在悉尼大学中国中心(苏州)与山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国内着名院校及科研院所30多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就中华戏曲在美国、俄罗斯、缅甸、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传承,世界戏剧研究前沿、戏曲文物研究的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为中外学者学习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学术平台,为我校实施开放办学,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在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网报道了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每一次学术会议上,都介绍本项目。发表论文共被知网下载768次。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个别文物文献资料由于尚未公布或相关人员、部门的“防范意识”,不宜获取。如稀见演剧文献中的民间祭祀礼仪抄本,有的很难看到原件,只有整理公布的第二手资料,很难核对原着。有的文物,如一些碑刻与多数舞台题记等原物已经不存,不能进行比对,只能从文字规范、标点规范等常规常识出发进行整理。第二,戏曲文物数量庞大,短时间内很难收集全面。第叁,成果宣传推介方面做得不到位。今后,要仔细耐心寻找原始文物文献,通过反复研究,认真推敲,集体讨论等方式尽力做到求真求实,尽力减少直至杜绝差错,力争出精品,经得住历史检验。加强成果宣传推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整理研究时,不断发现以前公布的成果中的错误,有的是别人的,有些还是自己的,正所谓学海无涯。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在实际进行中,原来的研究计划略有变化,如《戏台卷》《戏曲碑刻卷》原定“宋金元”1册,现在变更为“宋金元明”1册等,但是不会改变项目成果性质。

“出土文物文献”1册,根据开题专家组建议,拟取消。

“赛社礼仪抄本”原定4册,可能不到4册。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①代表性成果介绍

1.《古戏台(一)》介绍

古戏台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属于双遗产范畴,其价值不言而喻。戏台自产生以来便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其形制、布局的变化无不与戏曲演出有着密切的关联。其类型大致有商业性演出场所之戏台、神庙中戏台、宫廷内戏台、私家园林内戏台以及临时搭建的戏台等几种。而从戏台遗存的数量、形制及时代传承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神庙戏台在中国戏台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比地下发掘文物而言,留存至今的金元时期戏台作为地上建筑文物遗存,显得异常珍贵。这些金元时期的戏台为研究中国戏曲演出面貌,尤其是金元时期的戏曲演出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目前发现的金元时期戏台15座,全部位于山西省境内,显示出山西古戏台遗存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性。目前对金元时期戏台已完成全部实地踏查、测绘、记录等工作,收集了不同时期相关图片近千幅。其中,最新发现的一座金元风格戏台位于山西长治潞城区李庄村武庙内,课题组成员王潞伟已撰文《新发现的一座金元风格舞楼:山西潞城李庄武庙舞楼考》 拟于《中华戏曲》第58辑发表。经实地调查,从总体风格、屋顶形制、檐柱特征、斗栱用材及立面高度、台基形制及平面布局等多方面分析比较,确为一座典型的金元时期舞楼木构建筑。对于金元舞楼(神庙剧场)的演进变革,学界普遍认为,金元舞楼的格局逐渐由紧邻正殿到与慢慢正殿拉开了距离,在“娱神”宗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空出了前面用于“娱人”空间;舞楼形制上由四面透空的“四面观”逐渐演变为“三面观”、“一面观”。但是笔者通过近十年的调查考证,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古代神庙剧场的变革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神庙“舞楼”建筑不仅具有时代差异,而且具有地域差别,各地“舞楼”形态样貌同中有异,体现出历史现实中舞楼变革演进的非同步性与非一致性。

也有对元代戏台判定的质疑之声,课题组成员王潞伟撰文《山西芮城永乐宫龙虎殿“戏台”非建于元代考》,发表于《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作者认为对前人调查考述的结论,不应囿于旧说,盲目认同。通过对永乐宫相关文献的解读、建筑形制特征的比较、潘德冲棺椁演剧图推断以及全国道教宫观戏台的调查统计等几个方面分析,判断永乐宫龙虎殿山门兼搭板戏台建筑为元代兴建存在诸多疑点,当为后期对其局部改造所为。

对于明代戏台的调查研究,目前收集到相关戏台80余处,已基本进行了实地踏查、测量、拍摄记录,后续撰写、示意图绘制还在有序进行。本次提交8座作为示例。

2.《戏曲碑刻(一)》介绍

戏曲碑刻是戏曲文物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戏曲碑刻留存约有3000余通,可以分为专门类戏曲碑刻与非专门类戏曲碑刻。戏曲碑刻有祭祀碑、禁示碑、题名碑、功德碑等,内容主要为创修剧场、迎神赛社演剧、梨园会馆记录、庙产戏田、戏曲活动规范、民间法规与罚戏、捐资题名、梨园谢恩、庙貌图等。碑刻信息量大,许多为民间遗存,未进入官方文献以及文人笔记系统,因而所发现公布者多为原创性成果。戏曲碑刻文献对于剧场史的构建、梨园行业、民间戏曲活动的再现、古代戏曲观念的演变、戏曲民俗的展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戏曲碑刻(一)》收录专门性戏曲碑刻和早期有典型意义的非专门性戏曲碑刻全文,并对全文进行点校,前加“介绍”,主要介绍碑刻的来源、规格、属性等。其余以碑刻词条的形式呈现。有条件的附碑刻拓本照片。书稿主要是宋、金、元和明代有关戏曲的碑刻辑录,突出集成性、基础性、原创性特征。本成果收录宋代戏曲碑刻9通、金代戏曲碑刻15通,元代戏曲碑刻31通,明代戏曲碑刻80通,共计138通。《中国戏曲文物文献汇编》之《戏曲碑刻(一)》已交商务印书馆,2019年10月出版。

所收碑刻有新的发现:《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叁年(970),原在山西省阳城县寺头乡马寨村南岭成汤庙,现存阳城县博物馆。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早于之前所发现的宋天禧四年(1020)《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整整半个世纪。其中“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碑文中描述了宋初民间祠庙的建筑形制,对于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碑刻记载了民间祠庙祭祀用乐为胡部乐,此乐由唐至宋,经由乐户的传承而兴盛。碑刻显示宋初神庙祭祀贡品包括象牙、麒麟等域外宝物,这类物品在宋初民间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此外,课题组成员颜伟博士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张仰村玉皇庙发现金大定八年(1168)刊立的《昊天玉帝行宫之碑》,其中碑阴上有“散乐人”的记载,呈现出金代散乐班社的家族性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金代北方散乐人的组织形式。文章即将在《中华戏曲》58辑发表,碑文将在书稿二校时加入。

目前发现的6通宋代舞亭碑刻之中的一半应视为课题组成员首次发现与研究成果,其余所收亦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师生发现为多。

此外,还有元至元叁十年(1293)刊《重修泰山庙碑》。泰山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上王乡郭村,碑存庙内。碑为残碑,上下部均毁,仅存中段。碑文叙述至元年间北郭村民众因泰山庙规模未备,增广旧制,添展叁门,重修献殿,建牛王祠,重修戏台之事。此为戏曲碑刻中“戏台”名称最早出现者,颇有价值。

碑刻集中所收戏曲碑刻虽然多数属于已公布过的,有的还不止一次发表,只有少数属于最新发现,但是性质还是有所不同。第一,这次是集成式的,将已发现的宋、金、元戏曲碑刻全部收集,明代比较重要的戏曲碑刻也搜罗殆尽,共计138通。第二,精益求精,反复比对拓本,认真核对原文,再三推敲句读,发现并纠正了以前不少错误,几乎每一通碑刻中均有矫正,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中差别。第三,对部分时代较早,内容重要的碑刻,虽然原碑不存,亦酌情收录:如成都市锦江区大圣慈寺宋熙宁元年(1068)《寿宁院记》、闻喜县蒙古宪宗九年(1259)《兴真观碑铭(并序)》、临汾市元至元十二年(1275)《平阳路景行里新修岱岳行祠记》、渑池县昭济侯庙元至大三年(1310)《重修昭济侯献殿舞亭记》、 白水县冯雷村雷公亚父庙元至正十二年(1352)《重修雷公亚父庙记》、襄汾县城隍庙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新修城隍庙记》、晋中市榆次区城隍庙明正德六年(1511)《城隍神庙碑》等。

此外,还附有92幅碑刻拓本与线描图,弥足珍贵。总之,这是目前收录最全、最多,质量最好的宋、金、元、明代戏曲碑刻集。

3.《戏曲雕塑绘画(一)》介绍

戏曲雕塑与绘画是指以戏曲(含戏曲形成期之前的戏剧与泛戏剧形式)人物或故事为题材的各类雕塑与绘画的文化遗存,是对演出场面或场景的定格、还原、加工与延展。作为空间艺术,戏曲雕塑与绘画因其立体性、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在时空艺术之戏剧的形象再现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与独特的价值。在没有影像技术的古代,留存下来的戏曲雕塑与绘画尤其珍贵。

《戏曲雕塑绘画》以历时性原则,在对现存戏曲雕塑和戏画进行拍摄、记录的基础上,整理与编纂现存戏曲雕塑与戏画的原始资料,收录专门性相关文物类别,并对其前加“介绍”,主要介绍该类别文物的来源、规格、属性等。以图片、词条的形式呈现。有条件的附相关雕塑、绘画的照片。书稿主要是宋、辽、金、元有关戏曲的雕塑绘画辑录,突出集成性、基础性特征。本成果收录北宋戏曲雕塑30组、126件,戏曲绘画12幅;南宋戏曲雕塑10组、78件,戏曲绘画7幅;辽代戏曲雕塑4组、约100件,戏曲绘画14幅;金代戏曲雕塑41组、262件,戏曲绘画6幅;元代戏曲雕塑9组、24件,戏曲绘画14幅。共计戏曲雕塑94组、约590件,戏曲绘画53幅。

所收戏曲雕塑有新的发现:如河南省叁门峡市义马市狂口村发掘出一座砖砌仿木结构金墓,其中随葬的杂剧砖雕的发现为该次发掘最为重要的收获。经课题组成员张裕涵博士与曹飞教授考证,它与1959年发掘的侯马金代董明墓以及1988年发掘的义马矿务局机修厂金墓中的杂剧砖雕较为相似,均是珍贵的戏曲文物。义马狂口村杂剧砖雕展示了一场两段式的杂剧演出:左边副净、副末在进行“艳段”演出,右边则为正杂剧表演。这说明在金代晚期,在杂剧中仍然有分段演出的形式存在,只不过“艳段”“正杂剧”“杂扮”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出。这种演出形式对元代杂剧也有一定影响。其次,是宋金杂剧北移的重要链条和证据。该墓杂剧砖雕的发掘,说明在宋金之交杂剧由汴京地区向晋南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义马作为交通枢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宋辽金元为戏画发展期。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的发掘为近年来考古研究的一大热点,对于其中乐舞壁画的研究成果尤其丰硕。对于其壁画内容,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散乐。但具体到“散乐”的概念范畴中,对于宣化辽墓群中散乐壁画所表演的乐曲,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课题组成员赵丹荣博士通过对其乐器配置进行研究,以现存辽墓壁画的散乐图中所绘乐器与文献记载中的乐器相比照,打击类乐器和竹类吹奏乐器是辽代散乐乐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丝类弹拨乐器次之,这与唐宋散乐乐器以鼓、板、笛为主也是相符的,印证了“辽代散乐与唐宋散乐一脉相承”这一结论。进一步考证其所演曲目应为鼓笛曲。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又一座散乐壁画墓的发掘,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辽金时期散乐发展的面貌。

雕塑绘画集中所收戏曲雕塑、绘画虽然多数属于已公布过的,有的还不止一次发表,只有少数属于最新发现,但是性质还是有所不同。第一,这次是集成式的,将已发现的宋、辽、金、元戏曲雕塑、绘画全部收集。第二,精益求精,反复考证,发现并纠正了之前演出角色及演奏音乐方面的判定错误。

总之,这是目前收录最全、最多的宋、辽、金、元时期戏曲雕塑绘画集。

4.《稀见演剧文献(一)》介绍

稀见演剧文献是指在传世演剧文献之外、民间又无大量遗存的演剧文献,主要包括一些民间私人珍藏的祭祀礼仪抄本与戏班账簿等。民间私人珍藏的祭祀演剧抄本以山西潞城南舍万历二年(1574)祭祀仪式抄本《唐乐星图》及《周乐星图》《扇鼓神谱》等为代表。这批珍贵的明清赛社演剧礼仪抄本,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先后发现了20余种,给我们提供了一笔丰厚的戏曲文化史料。此外,民间尚存的戏班账簿、戏折、戏目、戏票和戏报等珍贵的抄刻本,为我们研究地方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稀见演剧文献》在全面收集民间祭祀演剧礼仪抄本的基础上,不论是否公布发表皆进行整理、点校,并对相关版本进行鉴定、辨别、考证,完成戏曲抄刻本的校雠工作,旨在形成一部体系完备、目次清晰的现存稀见演剧文献资料汇编。同时,从文物学与文献学两个向度,对一些民间珍藏的戏班账簿、戏目、戏票和戏报等进行收集和整理,编订类别、形成相关资料汇编,以丰富和完善当下戏曲文物研究和戏曲史研究。

2000年台北市施合郑基金会出版杨孟衡校注的《上党古赛写卷十四种笺注》收录民间赛社演剧礼仪抄本14种,2011年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杜同海主编的《上党赛社》,附录了部分演剧礼仪抄本的影印件。《周乐星图》《扇鼓神谱》《春台班戏目》等演剧文献则散见于《中华戏曲》等戏曲研究期刊、集刊中。现在准备出版的稀见演剧文献主要是对民间演剧礼仪抄本的全方位收集、整理与校雠,将已出版部分和未点校、未出版的部分合为一部史料总集。同时,以《乾隆叁十九年春台班戏目》的整理为线索,有意识地对民间班社的戏目、戏单、账簿、戏票等演出史料进行归类、整理与点校,构成一部完整的稀见演剧史料汇编。

《稀见演剧文献(一)》初步整理出《扇鼓神谱》、《周乐星图》、《唐乐星图》等叁个较为重要的演剧抄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春台班戏目》,同时还对《上党赛社》和《上党古赛写卷十四种笺注》中的演剧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初步整理成果字数约15万字。下一步将加快速度,提高校对精度,争取至2019年10月能提交商务印书馆出版。

以山西潞城南舍万历二年(1574)祭祀仪式抄本《周乐星图》(《礼节传簿》)、《扇鼓神谱》为代表的一系列明清赛社礼仪抄本给我们提供了一笔丰厚的戏曲文化史料,它不但让我们详细知晓了明代北方农村迎神赛社及演出活动的全部过程与内容,还给我们开列出一部乐舞、戏剧演出节目单,其中有唐宋大曲和金元俗曲、供盏队戏、正队戏、院本、杂剧、传奇。院本、队戏的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两种早已失之记载的古老戏剧样式,献殿上敬献的乐舞戏曲中已有少量南戏折子戏,透露出南曲北传的信息,神庙戏台上演出的全部是队戏、院本、杂剧,说明直至明代中叶,南戏、传奇仍未占领北方舞台。《春台班戏目》收录老徽班连台本戏、叁国戏、杂出提纲戏、总讲提纲戏、私寓演出戏、全班所演戏、初排新戏等各类剧目743种(含重目),最后附道光年间(1821-1850)春台班主要演员演出的剧目237种(含重目)。除了皮黄、乱弹诸腔剧目外,昆曲剧目在该戏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该戏目辑录众多徽班剧目,极大补充戏曲史该领域的研究资料,是研究徽班戏目、声腔和表演艺术发展的珍贵文献。

5.《舞台题记》介绍

该子课题目前已完成基本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并对所有全国已公布和现存的舞台题记进行了文字整理,形成词条类文字汇编20余万字,全国舞台题记涉及513处戏台,共3018条,其中47条舞台题记公布图片77张。

目前来看,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津、内蒙古、吉、黑、沪、粤、桂、琼、渝、黔、西藏、甘、青、宁夏、新疆、香港、澳门、台湾18个地区外,其余16个省份均有题记词条收录。从整体数量来看,山西、河北两省占全国题记数量的较大部分,其余省份收录相对较少。较《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文物志》等志书来看,此次舞台题记的整理在所收录的题记数量上有很大进展,全国新增182处戏台,新增1022条题记,较之《中国戏曲文物志》增加三分之一 。

舞台题记,又叫舞台题壁、舞台墨记,戏台墨记,为戏曲演出之“实录”。通俗地说,就是戏曲艺人在某地演出期间题写于舞台,主要是后台、厢房或周边建筑物上涉及演出等的文字及图画。题记之意在永为记耳。这些题记,有简有繁,有略有详,均真实地记录了戏班演出活动的各方面情况:或记述戏班来自何地、班社名称、演出地点、演出原因、演出时间、演出戏价、演出剧目以及班主姓名、主要艺人和伴奏者、题记者;或题画于建筑物上有的与演出有关、有的并无直接关联,有的似有寓意、有的似信手涂鸦的各种人物画和图案;或吐露艺人在演出过程中的艰辛乃至引发的感慨,甚或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不平、晚年归宿的担忧和种种隐秘心声。作为戏曲文物大家庭中的新成员,舞台题记是戏曲班社演出以文字、图画留存下来的实证,它蕴含了颇为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演剧民俗信息,记录保存了文人着述、文献方志从不记载的宝贵史料,内容涉及到神庙文化、民间信仰、宗教祭祀、演剧民俗、艺人生活、声腔剧种等不同方面。因此,就某一个戏曲演出场所的舞台题记来讲,或可称当地的戏曲演出史,统而观之,则是一部写在与戏曲演出有关的建筑物之上的民间戏曲演出史,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和中国戏曲演出史非常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在此次整理过程中,在新增的舞台题记中发现有以下较为特殊且有较大学术价值者:

(一)可能为最早的舞台题记史料

即山西省孝义市宋家庄东岳行宫舞台题记,内容为“汾州 庆成王府 玉翠班到此乐也”第一代明庆成王朱济炫,是晋恭王朱桐的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庆成王在汾州的时间应从永乐十年直至明朝覆国。故虽此条题记并未注明时间,但应是明代无疑。

(二)戏班祭祀戏祖祭文史料

山西盂县藏山“文子祠”戏台后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舞台题记,题记记载了山西“代州五台县,东关河东村常盛班”在藏山演出叁天,尤其是山西平阳府太平县景云都荀董庄孙?安(班主)在此留下极为难得的供奉戏祖唐明皇玄宗皇帝的祭文。由于此题记只留下一张珍贵的黑白照片,由此而异常珍贵。

(叁)跨省流动演出戏班史料

(四)罚戏演出史料

舞台题记一直被认为是一部题写在古戏台之上的”戏曲演出史“,内容丰富,记录了与戏曲演出相关或关系较小的各类信息,是任何类型的文献都不可比拟的。此阶段舞台题记的词条整理,总体上来说较之前是有很大进步的,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而且在整理方式上也更加的规范。当然,由于客观的存在,仍有部分题记未曾收录,所以对于舞台题记的搜集整理并不会到此结束,也许在一些人迹罕至的乡野庙宇之间,仍然有戏曲艺人的墨记留存,等待着我们发现。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 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完成子课题一“古戏台”的金、元、明戏台部分,达到出版标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清代部分一”。2021年1月之后完成后续任务。以课题组成员王潞伟副教授为骨干,调整博士研究生高扬励加盟该组。

2. 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完成子课题二“戏曲碑刻”中清代重要戏曲碑刻全文整理内容,提交出版社。2020年8月之后完成后续任务。新增崔武杰副教授为课题组骨干。

3. 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完成子课题三“戏曲雕塑绘画等”宋、辽、金、元部分,达到出版标准。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完成宋代以前代表性乐舞文物的收集整理。2020年8月之后完成后续任务。

4. 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完善子课题四“稀见演剧文献”第一部的整理点校工作,达到出版标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第二部整理出版。2021年1月之后完成后续任务。新增陈美青、甄洪永 副教授为课题组成员。

5. 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完善子课题五“舞台题记”的精校整理工作,达到出版标准,交付出版社。2020年1月之后完成后续补遗。

6. 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发表论文5-8篇,出版相关研究专著1部。2020年8月之后完成后续任务。

7. 2019年8月,正式启动数据库建设子课题工作,力增按时完成。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