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本项目“中国古管乐器文献、图像及文物资料集成与研究”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7年11月15日,正式接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达的“重大项目立项通知书”及“专家评审意见”;2018年3月22日,本项目课题组经过积极的准备,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了该重大项目的开题论证会。自此,项目进入正式启动实施,及至2019年6月底本次项目的中期评估,已历时1年另3个月左右,兹将这一期间的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及子课题实施进展略作如下汇报: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的实施进展
本项目计划完成历时5年,预期成果:包括专着、论文及资料集等成果形式,共计约280万字;预计完成时间:2022年12月31日。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框架大致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集成性的资料整理与汇编,即包括古管乐器的文献载述、图像资料、出土文物与传世、存世乐管等叁个方面资料之集大成者,汇编成一部包括图文并茂的中国古管乐器的大型典册在内的系列丛书。
第二部分则是学术性的源流探赜与专题考论,即是在前一部分文献、图像及文物的丰厚资料集成的基础上,结合对贾湖骨龠(骨笛)出土30多年来研究资料的综合论证和深度探赜,撰成一部灿然可稽的中国古管乐器的源流史专着。
本阶段实施的主要为第一部分的古管乐器资料集成与汇编,总体执行情况良好,特别是在文献、图像和文物资料的收集和寻访中,有着前所未有的新发现;本项目的首席专家通过多种沟通和协调,与四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及双方责任单位签章,确认按照投标书所设定的研究目标,分别签定了子课题实施的“协议书”,每个子课题首批拨付的启动经费5万元,本项目的各子课题研究在负责人的主持下,已全面启动展开,以下分而述之:
子课题之一:管乐器的文献学史料辑录、汇编与研究结集。
该子课题主要包含叁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历代涉乐文献中的管乐史料辑录”、二是“古代艺文类的管乐资料汇编”、叁是“古龠史料研究的专题文论结集”。该子课题的负责人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曾美月教授,2018年12月召开课题组会议,签定项目“协议书”,子课题拨付的经费5万元,独立预算,在项目总经费中执行报销。
该子课题负责人极其课题组成员以中国古代管类乐器为焦点,开展对管类乐器文献的全部搜集工作,力争“一网打尽”式搜查与辑录,所涉古代文献包括:官修24史、常用的类书、全唐诗全宋词等文学作品、各代会要、十叁经等。收集内容涉及管类乐器(包括律管)的形制、制作材料、吹奏方法、音乐特质、管乐听觉审美、管乐文化阐释等众多方面。
目前为止,已搜阅的“24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叁国志》《宋书》《齐书》等正史中的乐志,以及《周礼》《礼记》《尔雅》等经籍、《北堂书钞》《山堂肆考》《艺文类聚》等类书、《唐会要》《通典》《通志》等政书,搜集相关文字约8万字,为该课题的管乐文献资料汇编的“经籍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已搜文学类资料有《诗经》《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以及《绝妙好词》等作品;由于该子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古代笔记的整理研究,中国历代笔记中的管乐器文献也一并纳入《中国古管乐器文献资料辑录与汇编》之中。目前,此类文献搜集的文本资料大约近10文字,是为该课题文献资料汇编的“艺文卷”部分成果。
此外,本课题对古管乐器文献的搜罗,还注意到了一些通常不被关注古籍版本,如各种《事类赋》系列、《诗韵集成》系列,以及《经济类编》、《子史辑要》等,这方面的资料,本项目的首席专家就现有的藏书已作了相应的整理汇编。
对于“古龠史料研究的专题文论结集”的辑编,已收集相关的文论20多篇,约10多万文字,对这一特殊史料的进一步搜集和综合学术阐释,关乎中国古管乐器的正本清源,乃至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等重大问题,将在该子课题研究的下一阶段具体实施。
子课题之二:管乐图像学资料的集成与“斜吹”乐管的甄辨
本子课题所涉图像搜集涉及的“文本图像”和“文物图像”两方面的资料,“文本图像”即古代典籍中所见的古管乐器绘图;而“文物图像”则是涉及考古与传世的大量音乐文物的图像,包括洞窟、寺庙和墓葬的壁画,砖雕、画像石,各类乐俑,以及相关的青铜器、漆器、瓷器上的图案,民间或传世的绘画作品等,所涉面广,至为繁杂。
该子课题的原有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的刘勇教授因工作关系的变动,由其推荐变更为该院的音乐学系副主任王军教授担任,此变更去年报批,并于2019年签定子课题实施“协议书”,同时,该子课题正式启动。这一阶段采集搜罗的古管乐器图像资料主要是墓葬、壁画中的筚篥、排箫、笛、笙四种,大都是《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所未见载的新发现,分列略述如下:
1、奏筚篥图像12项(甘肃天水隋唐时期石棺床墓石雕执筚篥俑/河北宣化纪年唐墓乐俑陶吹觱篥俑/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乐俑/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骑马乐俑/北周莫仁相、莫仁诞墓风帽骑马乐佣/唐孙承嗣夫妇墓乐俑/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墓砖雕/山西襄汾侯村金代纪年墓砖雕/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山西金墓画像雕砖等)
2、奏笛图像30项(舞阳吹笛俑/灵宝张湾5号墓陶楼乐舞俑/南阳王寨乐舞画像石/宴乐渔猎纹铜壶/嘉祥纸坊乐舞图画像石/嘉祥五老洼奏乐杂技图画像石/滕州郝寨仪仗奏乐图画像石/滕州黄家岭乐舞杂技图画像石/合江东汉乐舞画像石/内江乐舞百戏画像石/汉吹笛铜俑/成都万佛寺观音造像伎乐石刻/邯郸南响堂山7号窟伎乐石刻/山西大同云波路北魏墓惭10竖笛乐俑等)
3、吹箫图像10项(西安韦曲高望堆北朝墓骑马鼓吹仪仗俑/河南安阳市置度村八号隋墓吹箫伎乐俑/太原隋代虞弘墓乐俑/甘肃天水隋唐时期石棺床墓石雕吹排箫俑/河南孟津县上店村唐代墓乐俑/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骑马吹排箫俑/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乐俑/唐殷仲容夫妇墓乐俑)
4、吹笙图像13项(四川绵阳市朱家梁子东汉崖墓惭6捧笙俑/河南安阳市置度村八号吹笙伎乐俑/甘肃天水隋唐时期石棺床墓石雕执笙俑/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吹笙女乐俑/唐孙承嗣夫妇墓吹笙俑/四川宝兴撒斯达惭1吹笙乐俑/重庆市丰都县汇南墓群2002年度发掘吹笙乐俑/唐彩绘陶吹笙女坐俑/清刻花描金云龙纹笙等)
该课题下一阶段将在扩大资料搜寻查找范围的同时,更要在图像的识别研究上作富有学术含量归类编列,完成“文物图像”卷的初稿,并着手古管乐器“文本图像”的集编。
子课题之叁:考古出土乐管与传世乐管图文大典集编
本研究的预期最终成果《中国古管乐器大典》,是为图、文并茂的大型典册,其图为古管乐器的实物照片,与图像学的材料不同,但会借鉴到“文本图像”和“文物图像”的资料,而典册的文字阐释,则更是离不开大量管乐文献学材料的引证和支撑。
该课题负责人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清雷先生因现特聘为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子课题“协议书”近期在河南大学签定;而其子课题的实施自去年即已启动,现阶段的《中国古管乐器大典》部分初稿目前已经完成约20万字,图片388幅,表格55个。共收录257例457件古管乐器。其中骨类乐管共50例(102件),石类乐管共53例(84件),陶类乐管94例(146件),匏类乐管14例(23件),竹类乐管46例(102件)。并就当代考古出土古管乐器的不同质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对中国古管乐器进行着录:
第一章 骨类乐管 共收录50例(102件),第一节 出土乐管共计21例(51件):单管乐器21例(51件),其中边棱类乐器16例(41件);第二节 传世乐管共计28例(48件):单管乐器28例(48件),其中边棱类乐器25例(44件)。
第二章 石类乐管 共收录53例(84件)。第一节 出土乐管共8例(22件):单管乐器共6例(20件),其中边棱类乐器2例(2件);第二节 传世乐管共计45例(62件):单管乐器共45例(62件),其中边棱类乐器41例(57件)。
第三章 陶类乐管 共收录94例(146件)。第一节 出土乐管共计69例(92件):单管乐器69例(92件),其中边棱类乐器共67例(90件);第二节 传世乐管共计25例(54件):单管乐器25例(54件),其中边棱类乐器共24例(53件)。
第四章 匏类乐管 共收录14例(23件)。第一节 出土乐管共计8例(14件):单管乐器4例(4件),其中边棱类乐器共4例(4件),多管乐器4例(10件),其中边棱类乐器共4例(10件);第二节 传世乐管共计6例(9件):单管乐器2例(2件),其中边棱类乐器2例(2件),多管乐器4例(7件),其中簧哨类乐器4例(7件)。
第五章 竹类乐管 共收录46例(102件)。第一节 出土乐管共计8例(13件):单管乐器4例(4件),其中边棱类乐器共4例(4件),簧哨类乐器4例(9件);第二节 传世乐管共计36例(87件):单管乐器33例(84件),其中边棱类乐器共21例(63件);簧哨类乐器共12例(21件);多管乐器3例(3件),其中边棱类乐器共3例(3件)。
子课题之四:贾湖遗址叁批出土骨龠(骨笛)的综合考察与研究
鉴于贾湖“骨龠”非同寻常的乐管形态及其非凡的文化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特设了“贾湖遗址叁批出土“骨龠”(骨笛)的综合考察和研究”的子课题,以贾湖遗址先后叁批出土的40多支“骨龠”为统观考察目标,全面系统地对贾湖“骨龠”出土30年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性论证,主要包括“测音与乐律学研究”、“考名与乐管渊源探究”和“仿制与音响复原研究”叁个方面的内容,此属本项目第二阶段的研究计划。
该子课题的负责人原由贾湖骨龠的着名发掘人、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居中教授担任,由于该项研究涉及到国宝级文物贾湖骨龠的出土原件的调取,经多方协商和沟通,决定将该项子课题的直接外拨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并与该院签定子课题“协议书”,且由该院参加贾湖骨龠发掘的蓝万里副研究员具体负责子课题的实施;初步商定于今年下半年,对2013年新发掘出土的部分骨龠进行清理,并对其中相对完整的五孔骨龠、二孔骨龠及一支七孔骨龠进行测音采样的音响测试盒解读,尔后,再与前两批出土骨龠进行综合考察研究,研究发表的成果共享。
本子课题的签约于2019年5月27日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进行,翌日,课题组一行五人由张居中先生率领,乘专车前往出土骨龠的舞阳县贾湖新石器遗址进行实地的探访与考察,瞻仰了这一难得的人类史前的音乐圣地。
子课题之五:中国管乐源流史的探赜与撰述
本子课题亦属第二阶段的研究计划,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汇集的文献、图学及考古文物的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多重证据的探赜阐论,总体勾勒出中国古管乐器在数千年文明长河中的一条清晰的发展变革之脉络,撰成一部源流明晰的《中国管乐源流史》专着。
该子课题的负责人原由项目首席专家兼任,经多方考量权衡和对古管乐器研究人才梯队的培养出发,决定由上海音乐学院的博士后、南京艺术学院的王晓俊教授来具体负责该子课题的实施,变更报告尚待批复中;源流史撰述的总体框架和部分内容大体已具。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考察和采集古管乐器的文物、图像资料
本阶段的项目实施,对古管乐器的图像和文物资料作了小范围的特定的考察调研,主要是官方博物馆之外的民间散见的古管乐器文物资料的寻访、考察、鉴定和采集,这其中最为珍贵的发现是涉及到龙山文化的山东寿光十数支形制各异的远古骨管乐器。
1)考察走访山东“薛家遗址”
2019年的4、5月间,有山东寿光的民间收藏者前来求鉴一批骨管乐器,谓其皆出土于郊区的“薛家遗址”,这批骨管形制各异,经探索研究试吹,确认为远古遗器,令人惊异。在当地民间文化藏家寇建微先生的邀请下,亲临寿光北郊的“薛家遗址”的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于寇先生居所作了出土骨管乐器吹口与现代钻孔技术的微像对比,基本确认这批骨制管乐器确为古管流传而来;同时,在寇先生的陪同下,来到遗址所在地深入考察与采集,于现场捡到一系列古代陶片和古代骨头;随后,拜访了长期居住在遗址附近的当地一家刘姓农户,调查访谈了解该遗址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器物出土的相关情况。其后,为这批骨管乐器的年代测定,又约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球与环境物理研究所的测年专家前往遗址进行了遗土采样,年代的测定尚在进行中。这是本项目民间调研发现的极其珍贵难得的文物资料。
2)寻“筹”辨像河南开封双塔
本课题的“文物图像”资料的研究,还将承担一个特殊的学术使命,那就是对各类文物中的“斜吹”乐管图像资料进行广泛的搜集和甄辨,这也是中国古管乐器研究中涉及管乐源头的、亟待填补的重要空白。本年6月底,在完成了与河南大学签定子课题“协议书”之后,就地对开封市闻名遐迩的双塔——“铁塔”和“繁塔”进行了实地考察巡辨,发现了两处都有不同的珍贵斜吹“筹”乐器的伎乐人图像,形象非常明确生动,与当地大相国寺的乐僧传承的“筹”乐器相得益彰,皆为近千年的北宋之遗;而这两处的吹筹伎乐人的图像也都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包括“续卷”)所缺录,对本项目的资料搜罗来说颇足珍贵。
除以上的考察调研外,本项目还对民间知名的红山文化的收藏家网名“东胡”的郝凤亮先生进行了专程拜访,面鉴并试吹了他所收藏的红山文化一支精细的五孔骨龠(鹤类尺骨制成)和两支四、五孔的粗管骨龠(谓是人骨所制),拍取了相关实物照片,并相约对其它乐管再度面鉴。此外,还走访了南京礼乐文化有限公司拥有部分骨管乐器收藏的于东波先生,并与其签定了委托其公司对礼乐文化祭孔籥舞中的古龠资料采集、乐管试制等相关项目的协议书。
2、学术交流与专题讲座
1)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颁滨惭颁滨惭)年会的学术交流
2018年9月中旬,本项目的首席专家刘正国和子项目负责人张居中(中国科技大学)作为特邀专家,应约参加了由湖北博物馆、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颁滨惭颁滨惭)2018年年会”的学术交流,共同联手为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馆长及音乐考古学者们讲解和介绍,对于本国家重大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国贾湖“骨龠”的出土、仿制和音响展示的专题学术讲座。
本场讲座于9月13日晚7:30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由上海音乐学院着名音乐学者萧梅教授主持。上半场由本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居中研究员以“9000年前的世界音乐文化丰碑”为题,介绍了他所领队考古发掘的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中叁批“骨龠”(骨笛)的出土情况;下半场由本项目的首席专家刘正国教授以“中国贾湖‘骨龠’顿别考名·仿制·音响”为题,现场解读并实器演示了这一绝世乐管的玄妙音响,引起了到会的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反响,产生了本项目原先所计划宣传推介活动的古龠学术研讨会同样的国际性影响和效果。
2)叁场贾湖骨龠的专题讲座
2019年4--5月间 ,本项目首席专家刘正国应邀在上海、北京和河南南阳举办了三场题为“中华音乐文明九千年——国宝文物贾湖”骨龠“的出土、仿制与音响解读”的学术讲座:
第一场讲座为4月18日的“第36届 ‘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的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举行,由上海师大音乐学院施忠主持。
第二场讲座于5月23日应邀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的综合教学楼举行,此系本项目首席专家的叁顾中国音乐学院,由音乐学系王军教授学术主持。
第叁场讲座于5月30日在南阳师范学院大学术厅内举行,数百师生聆听了该场讲座,出土骨龠的近邻舞阳县的宣传部门闻讯到场全程拍摄录像,讲座历时近叁个小时,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反响。
叁、项目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作为在研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由上海市哲社办批准获得2018年度宣传推介的资助,项目的宣传推介活动,包括香港的海外展示、国际性会议的专题讲座以及失传久远的古籁乐管在当代的重现视频制作,以及“龠”类乐管的专场讲座式音乐会,可谓是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中华古管乐器文化及九千年音乐文明的宣传推介;既有学术性的深层探赜、又有艺术性的舞台呈现、更还有直观性的乐器实器的创新音频视频的呈示,此为一般的社科基金项目所不能;本项目的各项宣传推介活动,实际上是将书面案头的中国古管乐器的重要理论成果,转化为可听可视的乐管乐曲的实器演示呈现,其活动的创新性前 沿性和学术性都是一般社科项目的宣传推介活动所不能具有的。
1、香港文化中心大堂音乐会的贾湖“骨龠”宣传推介
该活动于6月8—10应香港着名指挥家闫惠昌先生的特别约请,由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刘正国教授赴香港参加了香港中乐团“耳听千卷、乐行万里”新乐季发布会活动,宣传推介并演示了具有九千年历史可考的国宝级文物中国贾湖“骨龠”(骨笛)的奇妙音响。该“新乐季发布会”于6月9日(星期六)在香港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由香港中乐团进行大堂音乐会演奏,到场香港观众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济济一堂,人气鼎沸、场面宏观。
大堂音乐会其间,闫惠昌特别重点介绍了刘正国教授从古龠乐器研究与演奏艺术的开发,到承担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主要负责人(首席专家)之职的卓越成果,并给予了热情洋溢地赞赏。
接下来刘正国教授讲解并介绍被纳入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的国宝级文物贾湖“骨龠”的出土情况和文化阐释,并现场展示了他用鹰鹤类尺骨成功仿制的贾湖“七孔龠”(第一批出土)、“五孔龠”(第叁批出土)、“无孔骨管”(第二批出土)以及由此而研发的“纸筒吹律”“双筒吹律”等古管乐器的奇妙音响,演奏的乐曲有:《梁祝》、主题片段、《山鹰》和《阿细跳月》等,展现了中华九千年音乐文明的“斜吹”古管乐器的独特之魅力,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啧啧称奇和热烈反响,全场掌声不断。
接下来的2019年2月的香港艺术节其间,刘正国教授再度赴港举办中国古龠乐器的工作坊活动与香港中乐团、土耳其乐团合作演出“九千年的邂逅”音乐会。新乐季活动的成功参与,是为在研的国家重大项目所奉行的“让世界知道:音乐文明九千年的中国”之旨的一次难得的海外宣传推介之机。
2、失传久远的“籁”乐管再现演奏视频(惭痴)录制与宣传
本重大项目的“中国古管乐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廓清中国古管乐器的西传和东渐问题,这是一个具原创意义的命题,涉及中国管乐源流史上的意义重大。总的来说,中国管乐“东渐”之遗踪并不难寻 但中国管乐“西传”的问题,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带颠覆性的崭新命题;本课题在撰的中期成果《中国远古“籁”乐管的西传探论》一文,就原创性地提出了西亚一带的阿拉伯“奈依”乐管很可能是传自中国,并一直保留了汉语“籁”的音译;但在中国本土,“籁”乐管却失传久远,难觅其踪。
有鉴于此,本项目在多年民间斜吹乐管考察和反复试制的基础上,于2018年成功地创制出五孔古籁,经本课题组成员宋蓉洁等与上海“清晨录音棚”联络并与之签约,进行了“籁”乐器演奏音频、视频的宣传资料制作的初步合作,录制两首原创的“古籁”演奏的作品:《月照台》和《锦绣溪畔的思念》,使中国本土消失了至两三千年的西传乐管“奈依”(籁)在当代得到了重现。视频MV的制作均在前后屏幕中标明:“上海市哲社规划办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国家重大项目宣传推介资助”的字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宣传推介活动利用现代视听手段和网络传媒,进行的“古籁再现 胡笳遗声”专题视频制作(后续更将有国宝文物贾湖“骨龠”的实材仿制品演奏的音视频录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此次古籁乐管的两首乐曲的MV视频节目录制,在微信公众号、优酷及相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现代网络上进行宣传和展示,对本项目的古管乐器研究和推介上,收到了非同寻常的社会效果,普及和扩大中华九千年管乐文明的影响,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本项目宣传推介活动的独到之处。
3、“遗风余韵九千年”讲座式音乐会的宣传推介
2018年12月5日,作为本项目2018年度宣传推介的重要压轴的一场“遗风余韵九千年——刘正国古龠专题讲座式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音乐会广告标明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古管乐器宣传推介”,同时纳入上海音院民族音乐系“第五届管乐艺术节”的活动之一。音乐会由着名笛子大师詹永明教授主持,本项目首席专家刘正国教授现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管乐界的专家同行讲解并演奏具有九千年遗风余韵的中国斜吹的“龠”类各种古管乐器的独特魅力,演奏乐器包括贾湖出土的“骨龠”、民族民间遗存的“乃依”(塔吉克族)、“潮尔”(蒙古族)、“竹筹”(汉族)以及刘正国创制的“九孔龠”、“五孔籁”等,是为中国“龠”类古管乐器在当代的系统化学术性呈现。
就目前所见到的国家媒体中央电视台的好几档专题节目,如《国家宝藏·贾湖骨笛》、《骨笛传奇》、《假如国宝会说话》以及由着名学者田青主讲的《正午学堂·最简中国音乐史》等,都没有客观真实地揭示贾湖“骨龠”(骨笛)这一9000年绝世乐管的“斜吹”演奏音响,而是以仅有2000多年历史的“笛”乐管的“竖吹”之法来解绎音响,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是为不应有的重大缺憾!本场重大项目宣传推介的音乐会,特以讲座加演奏的形式,用鹰鹤类飞禽的尺骨实材严格仿制的乐管,客观真实地演绎贾湖“骨龠”的真正9000年的原声音响,通过网络和相关电视节目的演播,进一步扩大中国古管乐器文化的受众和传播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重大项目开题实施一年多来,鉴于中国“龠”类乐器的理论探赜和乐管研究在中国古管乐器的清本正源和中华音乐文明史的贯通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重要学术意义,项目在前期研究的重要理论及实践突破上,主要以古管乐器的音乐会和音频视频呈现来进行宣传和推介活动,这种形式具有一般社科项目所达不到的社会影响。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1、《贾湖古笛:聆听来自远古的乐声》(寻古探源), 载《人民日报》2018年1月10日22版(约3000字)。
2、《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回顾》,CCTV《国家宝藏》2018年 1月10日版,《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3月2日版转载(约5000字)。
以上二文作者:张居中(项目“子课题之四”负责人)
本文的作者张居中先生是国宝文物“贾湖骨笛”(骨龠)的考古发掘者,亲历并主持了1986-1987年间贾湖新石器遗址的贾湖骨龠的首批出土、以及其后的两批(2001年、2013年)骨龠的考古发掘整个过程(总共出土骨龠40余支)。该文的撰写,是针对颁颁罢痴正在热播的《国家宝藏·贾湖骨笛》专题节目中传达的一些不实信息和讹闻,以其亲身的经历,对舞阳贾湖骨龠的首批出土的考古发掘经过以及乐管的鉴定测音、考名探究乃至本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将其列为子课题研究的整个历程,进行了客观详实的论叙,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细节,颇正视听。
该文得到了颁颁罢痴《国家宝藏》节目组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在2018年1月10日的官网上全文发表,国家大报《人民日报》也在1月10日的22版面上进行了摘录刊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3、《史前音乐文明特征寻绎》,《中国音乐》2018年第6期(6500字)。
4、《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南艺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年第1期(约11000字)。
以上二文作者:王 军(项目“子课题之三”负责人)
前篇文章将文化和考古材料二者有机结合,寻绎史前音乐文明,认为:史前管乐文明是与同时期的中华文明同步,表现出连续、多元不平衡、相互影响的史前音乐发展特征。
后文针对1996—1998年间陕西神木县的大保当镇陆续发现的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26座,其中14座墓中有画像石,墓门封门石柱上镌刻着精美的包括管乐的乐舞百戏图像。文章认为:该墓葬群的墓主人系匈奴贵族,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匈奴人汉化、生活惬意,匈汉民族和睦相处内容。这是音乐史研究中少有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5、《中国远古“籁”(乃依)乐管的西传探论》,《音乐研究》2019年第5期(丝路音乐专题约稿、待刊,约13000字)。
本文作者:刘正国(项目首席专家)
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一带的西亚诸国,如波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伊朗、土耳其乃至埃及等国,至今都流行着一种形制简单、吹法质朴的古管乐器——“狈补测”(乃依、奈伊),作为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一种标帜性乐器,“狈补测”乐管也曾被一些东洋学者(日本的田边尚雄、林谦叁等)的考说追溯为中国“笛”类乃至“唢呐”类乐管的源头。而今,随着中国当代音乐考古发掘的贾湖“骨龠”之惊世发现和民族民间多种原始乐管的比类现身,这一考说实已不攻自破。本文的探论,由汉语“籁”字作为古管乐器名的本义发覆,推及文献学材料上的“籁”乐管(龠、箫)西传之蛛丝马迹的寻踪,原创性地提出:中国就是“籁”名乐管起源的本土,古“籁”在中国有着比波斯文明、两河文明乃至古埃及文明更加久远的历史可考!阿拉伯“狈补测”(乃依)应是中国“籁”乐管经由远古的丝绸之路西传而去,且一直保留着汉语“籁”名的音译。
本文为项目的代表性中期成果,对中国古管乐器的正本清源和中华九千年音乐文明的贯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6、《中国古管乐器文物资料的重要新发现——山东寿光民间惊现一批形制各异的远古骨质乐管》,南艺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年第3期(约稿、待刊,约5000字)。
本文作者:刘正国 宋蓉洁(项目课题组成员)
骨管乐器是人类史前音乐文化中杰出的代表性器物,也是目前被世界音乐考古资料所确证的、人类音乐历程中最早出现的旋律乐器。随着中国当代考古发掘的大举和音乐考古学的发展,远古骨管乐器的出土文物资料极其丰富,包括属河南裴李岗时期的贾湖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西北的卡约文化以及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等遗址,都有成批或零散的骨管乐器出土,只是唯独在中国山东一带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发掘中,似乎未见有任何的骨管乐器现身。而事实上,自上古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位于山东寿光市北郊的“薛家遗址”上,随着当地建筑工程的老河道采沙及蔬菜大棚的搭建,就陆续出土过不同时期文化(大汶口、龙山、岳石乃至秦汉)的陶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骨管乐器散入民间的收藏,就目前的调查所知,至少也有20支以上。
本文记叙了2019年4-5月间,刘正国教授受邀对寿光当地民间所采集的十数支长短不一、形制各异的骨质乐管进行了实物鉴定和试验吹奏,并亲临发现这批古管乐器的“薛家遗址”现场进行初步考察和走访,基本认定这些多音孔的骨管确系远古吹管乐器的遗存无疑(具体年代尚待进一步测定)。这一骨管乐器文物资料的新发现,填补了我国远古骨管乐器出土的“南贾湖、北红山、西卡约”,而独无“东龙山”的空白,为探赜中华一贯九千年的管乐文明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宝贵文物资料,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学术价值。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筹备成立项目“系列丛书”的编辑委员会,至迟在2020年间落实并进入各卷本的具体编撰指导和审鉴。
2、首席专家实质介入并敦促各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最终成果的至迟于2021年底完稿(包括电子版及文本书册形式)。
3、鉴于本项目古管乐器资料的特殊性,所涉文献、图像及文物资料的搜寻与爬罗剔抉均离不开实地的考察和调研,初步拟定考察调研的方案大体如下:
1)国内考察和调研
涉及文物图像资料考察调研的主要有:敦煌莫高窟,南阳、鲁南、川西等地的汉画像石,甘肃的魏晋画像砖、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等重要石窟造像等。
涉及传世乐管的考察调研主要有:全国各地博物馆藏品等(含部分民间博物馆);田野调查包括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聚居村落,新疆喀纳斯湖图瓦村落、天山一带的塔族、哈族等地,及内蒙一带和中原一带的的鄂豫皖地区等。
2)外埠考察与调研
涉及中国古管乐器“西传”的西亚一带波斯-阿拉伯的“奈依”乐管考察调研,主要有:伊朗、土耳其、埃及等沿丝路一带的国家。
涉及中国古管乐器“东渐”的主要有:、日本正仓院的传世乐管调研,韩国孔教音乐的庙宇和研究院等,包括台湾故宫博物院等。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