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项目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自“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立项以来,项目依托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在研究队伍、场地、设备、管理等方面予以有力支持,课题组全体成员严肃认真对待课题任务,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认真负责,定期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研究工作得到有条不紊推进,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成效显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辑成《先秦乐学文献资料汇编》(初稿),总计48万余字,初步完成了本项目主体工程之基础部分。按照项目计划和要求,本项目有叁大任务:即文献集成、专题研究和资料库建设,相应地最终成果形式为《先秦乐学文献集成》《先秦乐学文献专题研究》和“先秦乐学电子文献资料库”。其中文献集成是本项目研究的主体,工程量也最为浩大、繁重。文献集成包括子课题1、2、3、6的内容,即《先秦乐学出土文献汇编集释》《先秦乐学传世文献汇编集释》《先秦乐学研究文献汇编》《先秦乐学轶文献汇编集释》。辑成的《先秦乐学资料汇编》包括子课题1、2汇编部分的基本内容。《先秦乐学资料汇编》的辑成,标志着本项目主体工程之基础部分已经完成。汇编不仅为集释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子课题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2.发表乐学研究论文12篇。12篇中,发表于《中国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10篇,国外刊物1篇,会议论文1篇。且均以本项目为唯一标注。这些论文围绕乐学基本理论问题、先秦出土文献与乐学、先秦传世文献与乐学等方面展开,表现出课题组在文献整理方面良好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同时也表明子课题4“先秦乐学文献专题研究”的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且取得了较好成绩。以此为基础,课题组编辑了《乐学研究初集》。《初集》收录乐学研究论文18篇,旨在以论文结集的方式对项目研究加以总结、规范和指导,同时也是课题组面向学界的一次集体“亮相”。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共有子课题6个,各子课题负责人认真负责,相互间分工合作,目前各子课题进展顺利,均已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具体情况如下:
1. 子课题1“先秦乐学出土文献汇编集释”,已完成对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帛中的乐学资料“汇编”,辑出乐学资料26余万字。下一步是对辑出资料进行精细处理,并正式启动“集释”方面的工作。
2.子课题2“先秦乐学传世文献汇编集释”,主要任务为对先秦乐学传世文献进行“汇编”和“集释”。目前已基本完成“汇编”部分,对近50种先秦传世文献进行了全面调查,辑出其中包含的乐学资料21余万字。因涉及体例、版本、校勘、辨伪、训诂等多方面问题,目前还在对所辑出的乐学资料逐条进行审核。与此同时,也对“集释”部分做了一定的文献调查、资料收集工作。
3.子课题3“先秦乐学研究文献汇编”,现已在投标时所做文献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史部典籍(主要是史志、典志体政书)所载乐学文献做了初步的搜罗与阅读。此外,对先秦乐学研究文献在古代典籍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古代乐学与中国学术相互融摄、演变的基本过程与脉络作了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4.子课题4“先秦乐学文献专题研究”,已全面铺开,且取得了较好成绩。课题组成员从不同角度,结合各自的工作任务,展开乐学问题研究,撰出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也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专题,如“《乐记》研究”“出土文献与乐学研究”等,但今后还要加强统筹规划,使论题更为集中,成果更具系统性。
5.子课题5“先秦乐学电子文献资料库”,根据开题专家意见,并报国家社科规划办批准,该子课题由原来的“先秦乐学文献数据库建设”变更为“先秦乐学电子文献资料库建设”。“资料库”将随着其它子课题的展开而不断展开,其任务就是及时收集、录入不同阶段项目研究的资料,第一阶段的收集、录入工作完成良好。
6.子课题6“先秦乐学轶文献汇编集释”,是根据评审专家和开题专家意见,并报国家社科规划办批准的增补子课题。其内容重要,但涉及面广,资料查找和处理难度大。目前,正在资料调查、收集中。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自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严格按照项目目标任务要求,紧紧围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具体情况如下:
1.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2018年4月28日,召开“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贵州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专家和课题组成员60余人参加论证会。
2.成立“中国乐学研究中心”。2018年4月28日,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乐学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学界成立的第一家乐学研究中心。中心成员主要以“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为主干,包括长沙、北京、天津、杭州、贵阳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
3.召开高端乐学研究会议。2019年6月22日,召开首届中国乐学高端论坛暨“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推进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济南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会议。
4.定期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至今已召开工作会议10次。定期工作会议可以确保研究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融洽,研究工作规范、高效、有序推进。
5.定期召开读书会。至今已召开“乐学研究”读书会6次。读书会内容包括原典研读、问题研讨、专家讲座、成员论文发表等。读书会对于学术交流合作、专业培训起到了重要作用。
6.参加学术会议和调研活动。课题组多人赴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汉、杭州等地高校、博物馆、图书馆调研,参加学术会议。调研内容包括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经验,学术交流,文献与文物调查、观摩,图书资料查阅、购置,等。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项目立项后,课题组研究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对项目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报道和推介,具体包括:
1.重点推介项目代表性研究成果。项目首席专家杨合林教授所撰《澄百流以一源 发潜德之幽光——略论古代乐学研究的价值》一文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并于4月25日在“湖南师大社科学报”微信公众号向社会推介。
3.开设“乐学研究”专栏发表系列研究成果。在《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5期分别开设“乐学研究”专栏,共刊发学术论文6篇。两刊均为中国社会科学来源期刊(颁厂厂颁滨),对于推介本项目研究成果效果显着。
4.编辑课题组研究成果《乐学研究初集》论文集。论文集向2019年6月22日召开的首届中国乐学高端论坛暨“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推进会提交,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研究,课题组深感本项目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也意识到要完成好任务,难度大,问题较多。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需改进、完善之处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并壮大研究团队。本项目以“乐学研究”为目标,已经汇集了一支学科背景多元、人员分布于长沙、北京、天津、杭州、贵阳等多地的研究队伍。目前团队核心人员稳定,且均能集中精力,专心一意,从事本项目研究。我们也已注意到,在已有的基础上,还需注意研究的后劲,因此将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继续下工夫。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充分发挥现有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同时延请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来团队进行学术讲座和专业培训;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对其学习兴趣、方向选择予以充分指导,以充实研究团队的后备力量。另外,不断扩大交流合作的开放度,加强与海外中国乐学专家、学者的协同创新,将是课题组以后要加强的方面。
2.坚持读书会等集体研修活动。自项目开题以来,课题组坚持开展每月一次的读书会活动,在提高团队学术水平、增进团队协作精神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活动,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且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经典乐学文献的细读。注意吸收古今注疏成果,坚持剖章析句的研习方法,充分夯实基础。第二,乐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让团队人员,在各自的学科背景之外,依循本项目“乐学”之内涵,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与整体意识,在具体研究中,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使本项目的研究具有可持续的学术发展。在操作上,分层次研习经学、乐理、古籍整理等基本理论与知识,从而为乐学文献整理以及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打好基础,使团队人员之间的学术对话顺畅、有效,研究工作有序推进。相应地还应开展一些集体调研、访问、观摩、考察、田野调查等活动,多方面、全方位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创造力。
3.抓好学风建设。在本项目“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文献整理是其基础部分,也是主体部分,自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文献整理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不能马虎。整理者必须要有相应的学术基础,更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们将不断细化“凡例”,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为此,我们已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多次讲解古籍整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范,学习、交流了在古籍整理上的心得体会,并将继续时刻提醒与强化古籍整理所需要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形成优良学风,产出高水平的文献整理成果。
4.充分发挥“中国乐学研究中心”的主脑作用。“乐学研究中心”已担负起实施本项目研究的主脑与组织作用,以后将进一步强化这种作用。中心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出新招,通过灵活机动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中心活力和学术创造力,力争将中心打造成乐学研究、交流和人才集聚的平台。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
1.《先秦乐学资料汇编》(资料汇编)
杨合林(首席专家、子课题2负责人)、陈松青(子课题3负责人)主编。这是本项目研究的本体,也是基础性成果。近两年来,课题组通过对全部先秦传世文献(约50种)和出土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中的先秦乐学材料的全面发掘、清理,首次将散存于世的先秦乐学材料汇编成册,总计48万余字。因为涉及到版本、校勘、辨伪、训释等多种问题,课题组将在审慎、深入地辨析和论证之后作为项目系列成果之一正式出版发行。
2.《乐学研究初集》(论文集)
杨合林、陈松青主编。这是课题组近两年来在先秦乐学文献整理过程中围绕先秦乐学展开研究所取得成果的论文结集。2019年6月22日作为会议论文集向“首届中国乐学高端论坛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推进会”提交,成果在乐学领域的拓展与创新,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并引发热烈反响。目前共设有“乐学综论”“《乐记》研究”“出土文献与乐学研究”“古代音乐研究”和“先秦文化研究”5个专栏,收录论文18篇,总计21万余字。课题组将在对论文作较大补充和修订后作为项目系列成果之一正式出版发行。
3.《澄百流以一源 发潜德之幽光——略论古代乐学研究的价值》(论文)
杨合林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颁刊)2019年第2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推介”专栏附“编者按”并在首篇位置刊发。文章较为全面地论证了古代乐学的历史命运及现代价值,认为“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早期文化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实现一种贯穿“乐”的精神的灵肉相和、人人相和、家国相和、人天相和、天地同和的境界。但经过春秋战国的礼乐分崩,乐学从社会文化结构的中心走向边缘,其内容分化,功能减退,地位下坠,或附经学之骥尾,或为礼学、诗学之附庸。时至今日,古代乐学似乎已成遥远的“绝响”,但清理上古叁代以来乐学存在与运行的轨迹,发掘其内在意蕴与基本精神,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回归中国学术文化传统,解决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4.《论〈乐记〉之“感”》(论文)
杨合林着,《中国文学研究》(颁刊)2019年第3期特辟“乐学研究专题”栏目并在首篇位置刊发。文章认为,“感”是古人认识到的世界万物存在与运行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方式。《乐记》论“感”,始于论“乐”,归于“治道”,主要在文艺活动和社会治理两个层面展开。就文艺活动言,包括“感物生乐”和“感乐化人”;就社会治理言,包括“乐治”“慎感”及“审乐知政”。在字义上,“感”出于“咸”,由“咬合”而“和合”,并演变为作为万物交流普遍形式之“感应”和人特有的心理反应方式之“情感”。《乐记》所论之“感”,深植于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沃土,是古人长期文学艺术活动的产物,属于典型的本土文论话语。
5.《中国古代“乐和”观念之内涵及价值转换》(论文)
陈松青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颁刊)2019年第5期“乐学研究”专栏刊发。中国古代乐论是在“天地神人”的整体观念下展开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生态美学”,“乐和”是它的核心观念。“乐和”观念的内涵是,乐的发生是一个宇宙事件,也即“天地之和”的结果;这种“天地之和”表现为神人之和、“治道”之和与人自身之和;其理想境界是以“中和”为底蕴的简易、清明与广大之美。“乐和”观念可以在文化立场、范畴与内涵等方面实现其价值的当代转换。
6.《〈放马滩秦简〉乐学文献的文化内涵与文学批评意蕴》(论文)
谭德兴(子课题1负责人)著,《中国文学研究》(C刊)2019年第3期 “乐学研究专题”栏目刊发。文章指出,《放马滩秦简》中的大量乐学文献主要涉及五音、十二律吕的生成、六十甲子纳音以及音律与五行、五方等配置关系。五音和十二律吕主要用于占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趋吉避害的行为指南。这些乐学文献显示了战国后期乐学范畴和理论的发展水平,以及乐的实用功利色彩。与先秦及秦以降乐学内容相较,可以发现,秦简的乐学发展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特点,特别是对秦以降中国乐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7. 《荣仲方鼎铭文所见诸子之官及其职掌》(论文)
贾海生(子课题4负责人)着,《中国文学研究》(颁刊)2019年第2期刊发。文章对近年发现的有铭铜器荣仲方鼎进行了新的考释和论证,认为铭文不仅透露了周初就已设立了治国子之政的诸子之官,而且还反映了周初立学推行礼乐教化的历史事实。根据相关传世与出土文献的记载,可以推测国子在学中所习之业或是射礼或是养老之礼。荣仲方鼎的发现,不仅为研究西周时代的官制,也为研究中国教育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8.《岳麓秦简中的“作功上”与秦王朝大兴土木——兼论〈诗·豳风·七月〉“上入执宫功”句义》(论文)
杨振红(子课题5负责人)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颁刊)第1期刊发。文章结合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资料,对《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第一组简一条涉及官徒劳役分配规定的法令进行考释,并对作为先秦乐歌歌辞的《诗·豳风·七月》之“上入执宫功”句义提出了新解。
9.《“县官” 之由来与战国秦汉时期的 “天下” 观》(论文)
杨振红著,《中国史研究》(C刊)2019年第1期刊发。文章认为,“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王制”理论下的世界由 “四海、流(荒)、九州、县内”组成,狭义的天下=国家=九州,广义的天下=四海之内(海内)。这一理论约在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形成,是分封制下王畿制度与县制结合 的产物。战国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交通的发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扩展,天下观也发生重大变化,遂有邹衍“大九州”说。但由于王制理论深入人心,故秦始皇仍将新王朝和帝室取名为“县官”,意为居住在县内(王畿)统治天下的官。
10.《从清华简〈子仪〉谈春秋秦乐》(论文)
何家兴(课题组成员)着,《中国文学研究》(颁刊)2018年第2期刊发。文章从文本疏证入手,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考察了春秋秦乐的发达和礼乐制度的完备状况。认为清华简《子仪》所记秦穆公送归子仪是出土文献第一次记载外交场合中的唱和仪式,典礼中的赋歌奏乐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有助于探讨春秋秦乐制度、秦备楚乐、秦穆公诗文素养、春秋诗乐的传播以及文化融合等重大问题。
11.《秦简〈酒令〉的文学史意义》(论文)
何家兴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颁刊)2019年第5期“乐学研究”专栏刊发。文章认为,酒令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它对词令、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大秦简公布的叁首《酒令》语言通俗、生动诙谐,为考察早期酒令的文本形态提供了文献资料。秦简《酒令》属于“秦时杂赋”,作为秦代俗文学的珍贵文本,有助于考察“成相”的分类、赋体的来源、雅俗的互动等文学史课题,也有助于深化对《汉书·艺文志》“诗赋类”的认识,有重要的目录学意义。
12.《论〈乐记〉之“象”》(论文)
张绍时(课题组成员)着,《中国文学研究》(颁刊)2019年第3期“乐学研究专题”栏目刊发。文章认为,“象”在《乐记》中有着丰富内涵,“气以成象”之“象”是直观可感的审美形象,“声者,乐之象也”之“象”是乐的表现形态,“乐者,所以象德也”之“象”强调的是乐的伦理道德功能。“象”在乐中相应地具有本体、媒介、功能等意义。从《易经》之卦符体系到《乐记》之声符体系的发展,可视为“象”从哲学领域向文论领域的转化。《乐记》之“象”及相关命题对古代文论的“物感”说、“意象”论及重“德”思想都有重要影响。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一)项目总体研究计划
项目子课题1、2、3、6之总成果《先秦乐学文献集成》在2022年6月前完成初稿,2023年6月修订完毕。子课题4“先秦乐学文献专题研究”在2023年前出版专着1部,编辑出版乐学研究论文集2-3部。子课题5“先秦乐学电子文献资料库”,在2023年12月前完成。
(二)各子课题工作计划
1.子课题1、2,下一步对“先秦乐学文献汇编”做深细加工、处理,并正式启动“集释”部分工作。2022年6月前完成全部初稿,2023年6月修订完毕。
2.子课题3,从2019年6月开始在现有资料调查和收集基础上,着手“先秦乐学研究文献”汇编工作。2022年6月前完成全部初稿,2023年6月修订完毕。
3.子课题4,加大“先秦乐学文献专题研究”工作力度,不断深化、拓展研究范围,其他课题组成员在文献整理中,继续深入展开文献研究。专题研究成果将陆续编成《乐学研究初集》《二集》《叁集》出版。
4.子课题5,根据项目总体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录入相关资料,并确保资料的规范、真实、可靠。
5.子课题6,继续进行“先秦乐学轶文献”的调查、收集,争取在2020年6月正式着手“汇编”和“集释”工作,2021年完成“汇编”部分,2022年6月完成“集释”部分,2023年6月修订完毕。
(叁)课题组日常工作计划
1.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乐学研讨会。
2.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工作会议。
3.每月召开一次读书会。
4.每年1-2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赴重要的乐学文献、文物保存、收藏地考察、参观。
(四)研究团队建设计划
在2023年12月本项目完成之前,课题组拟完成的研究团队建设计划如下:
1.引进相关专业专职研究人员1-2人。
2.聘请海内外相关专业顶级专家担任课题组顾问3-5人。
3.聘用海内外相关专业专家担任兼职研究员3-5人。
4.招收相关专业博士后2-3人。
5.招收相关专业博士生6-8人,硕士生15-18人。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