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全明笔记整理与研究”项目获得批准后,首席专家陈才训教授曾就项目的整理宗旨、原则乃至工作流程等问题,请教了詹福瑞、郭英德、杜桂萍、刘跃进、左东岭、张国星、刘勇强、廖可斌、潘建国、刘石、朱万曙、李圣华等专家学者,通过和这些专家交流,获得了许多指导性建议。子课题负责人徐大军教授、陈国军教授、王昕教授等积极工作,广泛与学界同仁交流,为项目的开展进行了很好的前期准备。曾推出《全宋笔记》的大象出版社张前进、吴绍明编审以及有关专家也及时介入了项目的具体工作,将他们丰富的出版经验和学术理念用于项目实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凡此,推进了项目工作的有效展开,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各子课题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已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笔记101种,相关专家正在对笔记整理稿进行审订。本项目的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拟整理明人笔记600余种,在大象出版社出版《全明笔记》整理本100册左右;
(2)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篇左右;
(3)初步完成与明人笔记相关的专题研究;
(4)建设一个具有一定检索功能的电子文献平台。
因项目体量庞大,目前已有课题组成员共49人,整理与研究工作正在有序有效展开。已发表相关论文17篇,已完成相关学位论文6部(《江西宰辅文人笔记研究》《明代苏州文氏家族笔记研究》《陆深笔记作品研究》《钱希言小说创作研究》《“叁陆”小说研究》《祝允明小说创作研究》);已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笔记101种(目录见下),将有计划地交大象出版社编辑。
陈才训《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3月)一书,其中部分章节对明代笔记中所反映的文人生活风尚及其对小说插图等“副文本”的影响予以深入论述,对明代笔记中所反映的明代书坊资料予以充分利用,对明代笔记中的小说资料予以充分阐释。
马兴波《明代笔记考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一书,对200余种明人笔记之得名、笔记作者、基本内容、版本情况等做了系统梳理,每种笔记下分“作者小传”、“内容提要”、“版本述略”等几部分,有助于全面认识明代笔记概况。
2017年12月建立了以项目为名称的微信群,专门用于项目组成员在笔记整理与研究中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立项伊始,根据前期科研基础和项目开题时众多专家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对本项目所涉及的明人笔记文献的版本情况、类别、整理凡例、学术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进一步协调、统一了“笔记”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全明笔记目录。同时,项目组还吸纳了在文献整理和明代文学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中青年学者加入。首席专家及子课题负责人与曾推出《全宋笔记》的大象出版社的相关编辑及专家加强了联系,就笔记整理进行切磋交流,讨论并完善了整理凡例,为项目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项目组成员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活动。2018年9月7日-8日,项目主持人陈才训专门赴大象出版社,与负责出版《全宋笔记》的相关编辑人员进行充分交流,听取他们对于全明笔记整理的建议,并商讨笔记成果出版事宜。2018年8月、2019年5月、2019年6月,项目组成员曾分别赴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查阅明人笔记资料;2018年11月-2019年2月,项目组成员利用在台湾访学之便,到台湾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查阅明人笔记文献。本项目从立项起先后召开了多次规模不等的工作会议:
第一次会议,2018年1月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召开“全明笔记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会议由詹福瑞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家图书馆、大象出版社、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组部分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笔记”内涵与外延、笔记种类、底本选定、数据库建设、全明笔记的发展与演变等问题展开研讨;并就全明笔记整理的凡例、目录范围及相关研究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该次会议内容曾于2018年1月以《工作简报》形式上报省社科规划办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黑龙江社会科学网”对此次会议作了专题报道。
第二次会议,2018年12月8日,来自黑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等等单位的部分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就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进度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了笔记整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又进一步完善了笔记底本的选择原则、整理凡例等。
除上述会议外,自2018年,首席专家曾多次与部分项目组成员召开座谈会,协调、解决笔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顺利推进项目工作。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成果在进行中,因此尚未召开成果发布会。
曾于2018年1月报送《工作简报》,通过黑龙江大学社科处上报省社科规划办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黑龙江社会科学网”并作专题报道,“东北网”也做了专题报道。
本项目具体的科研依托机构为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为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现建设有网页(丑迟迟辫://125.223.1.154/)发布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果。同时,由陈才训教授主编的《明清文学与文献》学术辑刊,已于第七、八辑开始刊发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并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明清文学与文献》每年一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每年年底出版。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项目是一项规模宏大、任务繁重的文献整理工作,涉及全明近300年的600余种笔记,对明代文学与历史文化研究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明代笔记文献浩繁,所涉明人笔记文献的搜集、影印、整理等工作极为繁重,足够的时间、人力与财力的投入,始终是该项目开展以来面对的一个巨大难题。
第一,全明笔记跨越时段长,且笔记种类十分繁杂,既包括史料笔记、故事性笔记还包括众多的学术笔记,且不说明人笔记文献数量极其浩繁,更甚者许多稀见明人笔记收藏于各地图书馆乃至台湾图书馆,加之许多笔记底本不易获得,整理成本巨大,整理难度随之增加。明人笔记多有孤本和善本,而该项目又强调底本和参校本的学术价值,部分笔记文献因不易查找、难以复制、价钱昂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项目的顺利进展。
第二,本项目体量巨大,申报时拟完成的主要成果是整理600余种明人笔记,并发表相关研究论着等,因此参加项目人数众多,目前已经有49人,分别来自黑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人员覆盖面广,这固然对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有积极意义,同时也造成组织工作困难。
第叁,因项目工作量大,尤其文献资料的索取耗资不菲;参与项目人员达49人,
第四,项目研究时间紧张。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研究周期一般规定为五年,但就本项目实际工作量而言,相当于其他重大招标项目的数倍,因此,五年时间远远不够。
第五,虽然面临不少客观困难,但项目组定会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协调,在保证成果质量的前提下,推动项目顺利开展。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该项目拟对有明一代600余种笔记进行系统整理,涉及笔记文献数量巨大,实际上相当于几个重大招标项目的体量;而且一些稀见明人笔记收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其底本不易获得,整理难度随之增加。因此,利用项目中期检查评估的机会,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提出项目延期两年的申请,恳请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实际工作量予以批准(已附上重大招标项目“全明笔记整理与研究”变更审批表)。
第二,2018年1月3日,该项目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项目组邀请国家图书馆詹福瑞,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杜桂萍,中国社科院刘跃进、张国星,北京大学廖可斌、刘勇强、潘建国,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清华大学刘石,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河北师范大学王长华,浙江师范大学李圣华等组成专家组;傅承洲、徐大军、王昕、陈国军、张献忠等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也参加了开题报告会;还特邀推出《全宋笔记》的大象出版社张前进编审、吴韶明编审出席研讨会。开题报告会由詹福瑞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评议专家组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充分肯定项目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高度评价了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案。专家组也提出了如下修改意见:
首先,对于笔记选目。全明笔记选目过于宽泛,建议课题组在进一步明确“笔记”内涵的前提下,将那些题材相对专一集中、结构体系严整的诗话、词话、官箴、语录、清言、谱录、画论、工农医类、杂史等专门书籍,以及那些有意虚构、纯粹的志怪传奇小说,予以剔除。集中整理那些笔记专书,暂不整理那些散见于丛书的单条笔记。
其次,对于笔记整理凡例。全明笔记整理属于特大型文献整理,其基本价值在于普及、推广明人笔记,而非深度整理单种笔记,因此建议项目组在选好每种笔记底本的基础上标注句读,不做校勘即可,相关附录也非必要。当然,要为每种笔记撰写富于学术含量的“校点说明”和“提要”。
再次,对于笔记数据库。鉴于全明笔记数量巨大,如此大的数据库建设耗资不菲,建议项目组在整理完全明笔记后,建设一个具有一定检索功能的电子文献平台即可,这同样能起到检阅全明笔记的目的。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1.代表性成果介绍
成果之一,项目组已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笔记101种(其中首席专家独立完成1-17种笔记的整理),这些笔记整理稿目前正由专家审订,具体笔记名录如下:
1.《询刍录》(陈沂)2.《维祯录》(陈沂)3.《畜德录》(陈沂)4.《复斋日记》(许浩)5.《两湖麈谈录》(许浩)6.《损斋备忘录》(梅纯)7.《南翁梦录》(黎澄)8.《桑榆漫志》(陶辅)9.《林泉随笔》(张纶)10.《医闾漫记》(贺钦)11.《病逸漫记》(陆釴)12.《濯缨亭笔记》(戴冠)13.《读书一得》(黄训)14.《静虚斋惜阴录》(顾应祥)15.《南园漫录》(张志淳)16.《两山墨谈》(陈霆)17.《樗斋漫录》(许自昌)18.《六研斋笔记》一笔、二笔、叁笔(李日华)19.《云南机务抄黄》(张紞)20.《蔗山笔麈》(商辂)21.《朝鲜纪事》(倪谦)22.《苹野纂闻》(伍余福)23.《西征日录》(杨一清)24.《制府杂录》(杨一清)25.《郢事纪略》(王禹声)26.《震泽纪闻》(王鏊)27.《震泽长语》(王鏊)28.《续震泽纪闻》(王禹声)29.《西洋朝贡典录》(黄省曾)30.《星槎胜览》(费信)31.《瀛涯胜览》(马欢)32.《苏谈》(杨循吉)33.《吴中故语》(杨循吉)34.《吴中往哲记》、续集(杨循吉)35.《金山杂志》(杨循吉)36.《蓬窗类纪》(黄暐)37.《暖姝由笔》(徐充)38.《对客燕谈》(邵宝)39.《云林遗事》(顾元庆)40.《檐曝偶谈》(顾元庆)41.《西轩客谈》(顾元庆)42.《灼薪剧谈》(朱承爵)43.《真珠船》(胡侍)44.《墅谈》(胡侍)45.《山樵暇语》(俞弁)46.《野记》(祝允明)47.《前闻记》(祝允明)48.《猥谈》(祝允明)49.《读书笔记》(祝允明)50.《农田馀话》(长谷真逸)51.《炎徼纪闻》(田汝成)52.《西湖游览志》(田汝成)53.《西湖游览志余》(田汝成)54.《西吴里语》(宋雷)55.《吴兴掌故集》(徐献忠)56.《吴兴备志》(董斯张)57.《客座赘语》(顾起元)58.《翦胜野闻》(徐祯卿)59.《北窗琐语》(余永麟)60.《方洲杂言》(张宁)61.《河上楮谈》(朱孟震)62.《汾上续谈》(朱孟震)63.《浣水续谈》(朱孟震)64.《游宦余谈》(朱孟震)65.《西南夷风土记》(朱孟震)66.《说颐》(余懋学)67.《梅花草堂笔谈》(张大复)68.《闻雁斋笔谈》(张大复)69.《戏瑕》(钱希言)70.《析酲漫录》(陈懋仁)71.《泉南杂志》(陈懋仁)72.《辍耰述》(陈全之)73.《卮林》十卷补遗一卷(周婴)74.《先拨志始》(文秉)75.《琅琊漫钞》(文林)76.《泾林杂记》(周复俊)77.《世纬》(袁裹)78.《玉池谈屑》(徐泰)79.《二谷读书记》(侯一元)80.《病榻遗言》(高拱)81.《垄起杂事》(刘泌)82.《下陴纪谈》(皇甫录)83.《近峰纪略》(皇甫录)84.《近峰闻略》(皇甫录)85.《皇明纪略》(皇甫录)86.《石田杂记》(沉周)87.《客座新闻》(沉周)88.《徐襄阳西园杂记》(徐咸)89.《鷃林子》(赵釴)90.《马氏日抄》(马愈)91.《责备余谈》(方鹏)92.《续观感录》(方鹏)93.《七修类稿》(郎瑛)94.《七修续稿》(郎瑛)95.《留青日札》(田艺蘅)96.《味水轩日记》(李日华)97.《紫桃轩杂缀》(李日华)98.《紫桃轩又缀(李日华)99.《六研斋笔记》、二笔、叁笔(李日华)100.《篷栊夜话》(李日华)101.《涌幢小品》(朱国桢)。
就内容而言,初步整理完成的这101种笔记既包括史料笔记、学术笔记,又包括一些故事类笔记,它们全面呈现了明代文学艺术、历史政治、学术文化、文人心态及世俗百态等多维人文图景。因此,这些笔记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及认识价值:
首先,笔记文献整理是该项目的首要任务,而这正是该项目之文献价值的体现。笔记文献整理可为相关明人笔记作家及明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历史等领域研究提供便利。对这些笔记的系统整理,连同后续的明人笔记文献整理工作,可逐步改变明人笔记整理中存在的数量不足、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的缺憾,并最终为学界提供一套齐全完备、编排合理、文献准确的《全明笔记》。
其次,整理者在整理这些笔记文献过程中,为每种笔记撰写了具有学理性的“点校说明”。整理者以开阔的学术视野,从文学、文化、历史等角度,对每种笔记的作者生平、着述时代、卷帙、版本、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等加以系统论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导读性质的、学理性突出的“点校说明”,将为编撰《全明笔记书目提要》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这些明人笔记是一座学术富矿,其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加以系统整理,有助于推进明代文学艺术、文化学术、历史政治等领域的深度研究。
成果之二,陈才训《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一书,其中部分章节对明代笔记中所反映的明代文人清赏清玩等生活风尚及其对小说插图等“副文本”的影响,予以较为深入的探讨;对明代笔记中所反映的明代书坊、书籍刊刻等资料予以充分重视,论述了其对明代小说传播的影响;对明代笔记中保存的小说资料予以充分阐释,挖掘了其小说史意义。该书价值主要有二:
首先,对于明人笔记中包含的文学资料尤其小说资料予以充分重视,为全明笔记相关专题(如“全明笔记中的小说资料”、“全明笔记中的戏曲资料”、“全明笔记中的诗文资料”等)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次,对于明人笔记所反映的明代文人生活风尚、图书刊刻及传播等现象,予以充分重视,揭示了明人笔记丰富的文化史价值。
成果之叁,马兴波《明代笔记考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是第一部对明人笔记进行宏观研究的专着,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辨析了“笔记”与“笔记小说”的概念,并对明代笔记进行了分类与宏观论述,对每类笔记的学术价值予以论述;下编以笔记类别为整体框架、以时间为顺序,从书名由来、作者小传、内容提要和版本述略等角度,对200余种明人笔记的作者生平、基本内容、版本情况等做了系统梳理。该书具有多方面学术价值:
首先,本书对于全面了解明人笔记的发展状况、种类及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既对全明笔记本身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又可进一步深化明代文学与历史文化领域的深入研究。
其次,该书正文对200余种明人笔记版本进行概述,尤其又以附录形式对明代笔记的版本情况做了系统梳理,这有助于学界了解明人笔记的传播及存世情况,是明代笔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较大的文献价值;而该书对笔记及笔记小说内涵及明代笔记类别的归纳,又具一定理论价值,有助于推动明代笔记的纵深研究。
成果之四,发表了相关论文17篇。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自2019年8月开始,在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项目组成员继续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校点工作。在目前初步整理完成的101种明人笔记基础上,预计在2020年底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笔记着作150种以上,在2021年底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笔记着作200种以上,2021年底整理明人笔记着作300种以上。其间,与大象出版社积极沟通,优先出版明人笔记整理本若干册。
2.预计到2021年底,项目组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30篇左右,出版专着1-2部。
3.拟定于2019年12月、2021年7月、2022年5月召开至少4-6次规模不等的项目工作会议,就各子项目的进展情况、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学术研讨、交流,推进项目的有效进展。
4.继续编辑出版《明清文学与文献》(社科文献出版社)第九、第十辑,推广、宣传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