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0:48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本项目按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实际情况共分为五个子课题组,分别为“白族卷”“纳西族卷”“彝族卷”、“回族土家族卷”、“羌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卷”。自从立项之后便按照总体规划,于2018年3月15日举行开题报告会及西南民族文学研讨会,邀请中国社科院刘跃进教授为评审专家组组长,中国社科院汤晓青,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聂鸿音,西北大学李浩,北京大学廖可斌,詹福瑞,福建师范大学郭丹,四川师范大学赵义山等专家参加会议,对课题研究范围、学术价值、困难与创新点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指导。课题组成员就任务分工,存在问题、成果形式等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决定将整理的重点放在校点工作,尽力将现存的古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收集齐全,完成一套高质量的校点本。认真讨论制定了详实可行的点校条例,作为实施细则指导录入和点校工作。其后按部就班,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第正式开展版本调研收集和相关研究整理工作并取得实际成效,由于多种原因,各子课题组推进情况各有差异。其中多洛肯教授主持的“白族卷”子课题组成效显着,经过普查和调研,已经基本完成大部分明清诗人版本资料的收集和复制,数量是西南各族中是最多的。同时还公开发表较多的阶段性成果,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发表《明清白族文学家族诗歌创作述论》等系列论文,并陆续整理其中几个少数民族文学别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杨林军“纳西族卷”课题组是目前实际推进最快的,数量也是较大,约30多种,多数版本集中于丽江地区,经过努力已基本收集,同时完成绝大部分文字录入工作,并对其中约叁分之一进行了校对,完成了少量叙录的撰写工作。该卷文字稿已经交付巴蜀书社,拟申报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作为阶段性成果单独出版。“彝族卷”由于子课题负责人王菊教授在国外访学一年尚未归国,因而只是初步完成了彝族诗文集的调研普查工作,将收藏于国家民委彝族文献中心的部分彝族诗人文集进行了复制,分散在贵州的一些彝族诗文集尚待收集。“回族土家族卷”子课题目前基本完成回族诗文集的版本收集,同时完成回族着名诗人马之龙《雪楼诗抄》六卷和沙琛《点苍山人诗抄》八卷附录一卷的整理,初步完成清代土家族诗人文集的普查调研,并收集到陈景星《迭岫楼诗草》、陈汝燮(答猿)诗集等,并完成部分录入工作。发现大量过去未曾记录的土家族诗人文集线索,比预计多出十余种,有待于进一步收集整理。曾明教授主持的“羌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卷”各族诗人文集零星而分散,课题组成员克服困难,已经收集到羌族诗人董湘琴诗集和布依族诗人等多种版本,并进行初步录入。课题组运用多种传统与现代大数据条件下技术检索手段,结合明清总集丛刊及目录文献最新研究学术成果,国家图书馆和西南地区图书馆以及民族文献中心调研排查,收集九个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80余种,版本包括铅印、抄本、刻本等多种形式,将分别进行录入和校点整理。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首席专家徐希平近年参加相关学术会议10余次,先后于2017年、2018和2019年连续在四川凉山西昌学院、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宁夏银川北方民族大学主持叁届民族文学史料学研讨会,发表有关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有关系列论文,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此外还到青海师范大学和宁夏大学进行青藏地区、西北地区民族文学史料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2019年5月,参加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文学研究70年学术研讨会”,发表民族文学史料研究论文,产生较大影响。此外还到华中师大参加“文本世界的内与外——中文一流学科建设研讨会”、到汶川先参加第叁届羌族文学研讨会,湘潭大学出席“第五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此外还应邀到西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史十余所大学分别作“羌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闻一多与民族文学”“杜甫对民族文学的影响”“李白与民族文学”、“杜甫与民族文学”等学术讲座,多洛肯教授、杨林军教授和孙纪文教授也分别多次参加民族文学史料研讨会。国际合作方面,徐希平教授于2018年11月赴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与该校“一带一路与中国研究中心”领导商议进一步加强合作事宜。多洛肯教授2019年6月分别赴乌兹别克斯坦孔子学院、东方学院、世界语言大学、塔什干国立乌兹别克语言文学大学、塔什干中华民族文化中心、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达成一系列国际合作协议。曾明教授2018年9月应澳门邀请出席相关合作论坛,王菊教授在美国进行近一年半的访学。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按照立项要求,于2018年3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除了邀请专家组对课题提出建议外,还邀请了省社科规划办黄兵莅临指导并提出意见。《中国社会科学报》驻西南记者也到场帮助和指导。有关报道在《中国社会科学网》3月17日以此为题做了长篇深度报道,《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民族宗教网》等都予以转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2019年3月14日《中国民族报》再次刊登《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文献首次或系统整理》一文,对本课题主要工作和观点及价值意义等予以报道。同样引起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以“筑牢民族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为题于首页重点推荐。此外有关民族文学史料学会亦有系列相关学术综述及宣传报道。相关报道亦同时通过西南民族大学校园网发布,向学校科技处汇报并上呈。多洛肯教授教授发表的出版的相关阶段性成果荣获甘肃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01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推出该项目系列成果,由徐希平《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略论》,孙纪文《明清云南回族诗人的诗学倾向》和丁志军博士《改土归流与川东南土家族汉文诗的繁荣》叁篇文章组成。这是对该课题的一次集中宣传推介,对于扩大课题的学术影响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少数民族汉语诗文文献与一般别集不同,常有较为生僻的异体字,我们在凡例中规定处理办法,即在正文中直接改为规范繁体字,但一定要出校记。俗字、异体字、别字、讹字多,已经形成了少数民族文献的一种特色。对于这些字在校记中予以保留,是在体现民族汉语文献的语言文字学价值。同时校改为规范繁体字又方便一般读者的阅读。同时,少数民族诗文集作者生平和版本详略差异较大,给叙录写作也造成一定的困难,我们规定了各篇叙录的基本内容,如果生平和版本流变资料较为缺乏的,可增加对作品主要内容特色的介绍,以达到叙录文字大致相当,便于以后叙录独立成册。同时还要进一步强调加强录入后的校对工作。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本课题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子课题划分主要按照现存的少数民族,而实际上还有零星的已经消亡的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文集,如唐五代时的李珣和宋代宇文虚中等,是否纳入丛刊还当再行斟酌。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代表性成果介绍

1、徐希平《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别集整理之历史概况与现实意义》,文章认为:纵观西南少数民族汉文文集文献研究和整理情况,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研究状况还是较为薄弱,无论是刻本、稿本、抄本,多未整理,散于各处,极不便于研究,不利于对其文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总体评价,也不利于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民族文献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整合力量,加大力度,发掘整理,抢救保护。

西南各民族汉文别集文献整理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西南各少数民族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交融的足迹生生不息,丰富的羌族文学不仅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蕴藏着其历经忧患而绵延坚韧、不失特色的生存密码。各族文学不仅与汉文学关系密切,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学亦互相渗透和影响。由此可以探讨中华多民族文学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与普遍规律,同时对各民族对汉语的巨大贡献,汉语文包容多元文化作为多民族文化内涵载体的特性和凝聚各民族智慧结晶重要价值等也会有新的认识。中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月25日印发《对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特别提到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作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的互译出版工作,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作。因此对西南各民族汉文别集文献的进行全方位的清理整合,对于西南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尤具有特殊的意义。由此增进世人对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文学成就的认识了解,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探索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祖国民族团结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该文2018年刊发于《大西南文学论坛》第叁辑,

2、徐希平《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略论》,主要观点为: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创作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创作历史悠久,自汉武帝开发西南到唐宋元各阶段,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成就巨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数量众多,现存白族纳西族等近十个少数民族作家别集超过百种,其中不乏有较大影响者。各族文学不仅与汉文学关系密切,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学亦互相渗透和影响。如明代号称着述第一人的四川着名诗人杨慎后半生基本居住于云南,不遗余力地推荐介绍木公等云南作家,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交流传播和汉语诗文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也可以探讨中华多民族文学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与普遍规律,同时对各民族对汉语的巨大贡献,汉语文包容多元文化作为多民族文化内涵载体的特性和凝聚各民族智慧结晶重要价值等也会有新的认识。该文最初在2019年第叁届民族文学史料研究会作大会主题报告,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的《中国文学研究70年》学术研讨会交流发言,最后于2019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正式发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多洛肯《明清白族文学家族诗歌创作述论》云南大理地区的山川灵淑之气孕育出浪穹何氏家族、剑川赵氏家族、太和杨氏家族、赵州龚氏家族、太和赵氏家族、赵州师氏家族、赵州赵氏家族、剑川张氏家族、鹤庆李氏家族等九个对云南地方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力的白族文学家族。文章试从九个家族的诗文作品存佚情况、诗歌创作的内容、形式以及对唐诗的接受等方面全面考察这九个文学家族的诗歌创作成就,归纳其独特的创作风貌。该文最初刊登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网于2017年11月20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卷》2018年8期等均予以全文转载。多洛肯朱明霞《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及其风貌叙略》认为明清时期土家族涌现了酉阳冉氏、永顺彭氏、容美田氏、石砫马氏四个土司文学家族,其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全面,并将诗文结集刊刻,文学创作递相传承,风气蔚然。四个土司文学家族盛衰时间相近、地域色彩鲜明、兼容儒释道叁教思想、缺乏女性家族成员创作,呈现出独有的审美品格和创作风貌。土司家族取得了丰厚的文学实绩,为土家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该文刊登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9年2期全文转载。多洛肯《论明清纳西族家族文学》认为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丽江土司木氏、大研桑氏、大研牛氏、大研杨氏、石鼓周氏、黄山杨氏、束河和氏七个文学家族,共计叁十人,一门能文,簪缨彩笔。其形成原因与当时的自然生态风貌、政治制度的推动、文教事业的发展、文学家族家庭环境四个因素最为密切,纳西族文学家族创作颇丰,文学创作较为全面,民族特色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贡献卓绝,既为纳西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又利于保存、弘扬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我们进一步阐释纳西族文学家族的内在核心创作价值提供了宝贵经验。该文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10期,被中国民族宗教网等全文转载。

上述系列论文产生较为广泛和重大的社会影响,于2019年一月以《明清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以回族、白族、土家族为例(系列论文)》为题,荣获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一是对已经收集复制回来的版本进行录入,并认真校点,二是对比较难以收集的版本还要加大力度收集。2019年内完成明代十一部诗文集录入和校对工作,完成叙录撰写工作;2019-2020年对清代诗文集进行校对和撰写叙录;对只有线索的书目进行进行搜寻;同时待彝族卷子课题主编王菊教授201910月归国后再进一步调整人员,进行工作部署。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