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3日13:49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立项以后,立即启动了研究的各项工作。课题组于2018年4月14日在兰州大学举行了开题论证会,与会专家党圣元研究员、赵宪章教授、谭好哲教授、丁国旗教授、宋伟教授、季水河教授以及赖大仁教授等对项目进行具体评议,高度评价了课题研究的意义,认为课题组准备充分,前期研究基础良好,机制保障措施有力,有望取得高质量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并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课题研究做出了总结评议,对课题研究定位、问题选择及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表决,一致同意项目通过开题,并对项目实现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寄予厚望。

自开题以来,课题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文明互鉴与丝路审美文化的流动性”“民心相通与丝路审美文化的感觉共同体”“丝路审美文化互通与审美品味的生成”“丝路审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问题域中逐渐聚焦问题。从物质、图像、文学、活态以及创意等审美载体的形式上对丝路审美文化的复杂形态进行区分,概括了丝路审美文化的属性特征,比如“多元系统性”“歧感共通性”“熔铸生成性”“活态空间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动性”和“融通生产性”等多重属性,并且对其范式论意义进行阐述,对丝路审美文化的原生与再生及其生产机制展开跨学科研究,“深描”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层次结构,不断探索理论创新的方法和研究路径,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进展。截至目前,课题组已经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88篇,其中英文论文11篇,A&HCI论文1篇,CSSCI (包括扩展版)论文26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首席专家围绕项目研究组织丛书2套,已经出版1部,即将出版5部;依托项目研究,主办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和国内辑刊《丝路审美文化研究》并由项目首席专家担任主编,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主持“丝路审美文化”学术专栏;主办学术研讨会共7次,其中国际会议2次,国内会议5次;建设“丝绸之路审美文化专题数据库”,开通“丝路审美文化互通”微信公众号平台;田野调查涉及比利时、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举办“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1期,即将举办第2期。项目研究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各子课题进展情况分述如下:

1.第一子课题“丝路物质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负责。

该子课题的问题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其一,丝路审美文化的属性特征问题研究。丝路审美文化是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体现于物质、图像、文学、行为(活态)、创意等领域的文化。在“丝绸之路”这个广袤深邃的历史地理空间,审美文化的中外互通构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多元系统”,穿梭渗透于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会通集聚为知识生产和资本分配的新场域,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发挥基础功能与枢纽作用,对其“多元系统性”“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通性”和“融通生产性”等属性特征有了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进的《论丝路审美文化的属性特征及其范式论意义》(《思想战线》2019年第4期);张进等的《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7月)等。其二,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研究。梳理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与理论方法,考察物质文化的蕴含、物质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进与姚富瑞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物质媒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张进和张同德的《理解物质文化》(甘肃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等。其叁,丝路审美物质与丝路共同体的问题研究。探究作为生活及生产资料的审美物质与审美共同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进与李日容的《物性存在论》(《世界哲学》2018年第4期)、张进与王晓婷的《后现代科学视域中“物的返魅”》(《跨文化研究》2017年第2辑)等。其四,物的丝路旅行与物的伦理性问题研究。探究丝路物质审美文化互通中物的审美表征及其意义生成,考察物的意义生产与消费中的伦理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进与姚富瑞的《物的伦理性》(《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信毅的《宗教性装饰睡莲纹样形成之探源》《从神圣到世俗:丝路外来植物睡莲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获得》(《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2019年7月;《丝路审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

2.第二子课题“丝路图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由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负责。

该子课题的问题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其一,丝路图像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问题研究。考察作为丝路审美文化熔铸结晶的图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性,探讨丝路图像、影像和声像的审美变形机制,揭示文化创意时代图像的意义系统在构建审美共通感过程中的文化符号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大桥和陈晓彤的《飞天图像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产机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等。其二,丝路审美文化中的视觉政治问题研究。探讨各国在表述“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时,其影像叙事模式、维度和手法上的差异性,剖析蕴含其中的符号协商、表征拨用和审美认同等问题,揭示世界范围内丝路审美资本分配的新动向和新趋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进与蒲睿的《丝绸之路上的话语政治与影像政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等。其三,丝路审美文化中的审美表达问题研究。集中考察丝路审美文化的时空造境、创意表达、审美认同、情感结构等维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陈响园与邵思源的《<又见敦煌>:丝路精神的审美表达与情感认同》(《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缐会胜的《丝路狮文化的呈献、表征与特征》(《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2019年7月)、徐滔的论文《骆驼在隋唐时期的图文表征》(《丝路审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聂成军的The Grotesque Body and Its Representational Dimension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等。其四,丝路图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史前史问题研究。在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大视野下研究问题,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史前艺术史,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史晓明的《试论阿勒泰山区洞穴彩绘岩画的作者来源——以基因信息为基点》(《新疆艺术(汉文)》2018年第5期)、斯捷潘诺夫与司俊琴的《另一种视角:中国学生眼中的俄罗斯绘画》(《丝路审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王璞的《河西走廊史前东西互通审美文化研究》(《丝路审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

3.第叁子课题“丝路文学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由兰州大学李利芳教授负责。

该子课题的问题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其一,文学生产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和衍生问题研究。围绕丝路沿线文学审美文化及其中外互通问题,探究文学经典的重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冯玉雷与冯雅颂的《新时期敦煌文学的建构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王志鹏的《玉门关在唐诗中的歌唱及其文学意义》(《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2019年7月)等。其二,文学的跨语际、跨媒介旅行与审美意义生产问题研究。揭示文学经典的丝路旅行与审美意义的再生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李琴的《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年2月)、许栋梁的《超越他者形象的“西域”:空间生产、文化间性与审美融通》(《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2019年7月)等。其三,丝路文学审美文化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问题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进与张丹旸的《从文本到事件——兼论“世界文学”的事件性》(《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9期)、张进与蒲睿的《从文学语言论到文学述行论——论述行语对文学诸要素的阐连功能》(《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年第2期)、张进和许栋梁的Meta-comparison and the Ethical Unconsciousnes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8年第1期)等。其四,丝路文化互通与丝路文学的美学意义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司俊琴的《中亚东干文学中乡村叙事的流变与俄罗斯文学资源》(《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2019年7月)、王萍的《<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五凉文学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18年第6期)等。

4.第四子课题“丝路活态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由比利时鲁汶大学和安特卫普大学的Ching Lin PANG(彭静莲)教授负责。

该子课题的问题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其一,丝路活态文化中的审美风尚问题研究。探究丝路风尚审美文化的流通,从理论上揭示丝路风尚审美文化的多元系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进的《论丝路风尚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多元系统》(《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2019年7月)、张进的On the Poly-system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姚富瑞的《趣味与时尚:丝路审美领域和表意性的物质性》(《丝路审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其二,丝路活态审美文化与感觉共同体的构建问题研究。通过牛肉面、茶叶等对人的味觉感知系统的重塑,探究多元杂糅的味觉感知体系与情感的、文化的共通体的有机融合,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大桥与漆飞的Lanzhou Beef Noodles:Taste Community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兰州牛肉面: 丝路审美文化的互通与味觉共同体的建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8年第1期)、斯别兰斯卡娅与司俊琴的《西伯利亚和茶叶大通道,兼论俄罗斯的茶文化》(《丝路审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其三,丝路活态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习俗问题研究。揭示文化碰撞中的情感结构、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彭静莲与石甜的《把握商机,还是“饮食色情”?——比利时安特卫普市的中餐馆》(《丝路审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其四,丝路活态审美文化中的展演问题研究。集中探索丝路演艺文化的施事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萍的《玉垒花灯戏:社区移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玉垒花灯戏表演剧目特点刍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民间文学对民间小戏研究的理论贡献》(《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等。

5.第五子课题“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的金元浦教授负责。

该子课题的问题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其一,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的中国形象问题研究。回观了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历史遭遇,指出“文化中国”是描绘中国文化且对中华民族拥有广泛影响的新概念,“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立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金元浦的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ultural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陈开举的Reconstructing Chinese National Image under Dual Socio-Cultural Transformation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gh-Speed Rail and WeCha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8年第1期)等。其二,丝路创意文化中的审美消费问题研究。在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大视野下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创意审美文化在电影领域的衍生和再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杨静等的Imagining Globalization in a Chinese Chick Flick(Literature/Film Quarterly,2019年第1期,A&HCI)、杨静的Hollywood’s Presentation of Ethnic Heritage in The Joy Luck Clu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等。其三,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再利用与创意审美文化问题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柴冬冬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再利用与创意审美文化范式的出场》(《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2019年7月)、戴建国的《遗产与身份:西安城市事件的设计与城市营销》(《丝路审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其四,丝路图像审美文化中的熔铸共生问题研究。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创意审美文化在视觉领域的衍生和再生,广泛汲取丝路审美文化资源,以共享的审美物质载体沟通多元的文化要素,从而促进丝绸之路文化群体的互通和交流,呈现共生并存的审美经验。在多元的审美文化交流中诸文化经验相互叠合,通过舞蹈、图像和音乐刺激视听觉,多元的文化熔铸为一体的审美艺术品,最终在审美文化的交融中生发熔铸为全人类的“审美共同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大桥与刘晨的Silk Road, Flower Rain: Sino-foreign Inter-exchange and Multivariate Overlapping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丝路花雨>:丝路审美文化的中外互通和多元叠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陈开举等的Death of the Video Shop: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ercial Circulation of Art Products in the Digital Era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Guangdong Audiovisual C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等。

总之,自项目立项以来,本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良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国际合作、学术会议、学术交流、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梳理以及成果宣传推介诸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及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组织项目组成员赴丝路沿线国家,如比利时、法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次审美文化资源调查活动,收集到部分丝绸之路欧洲段、东南亚段及丝绸之路史前史等重要的一手资料。

2018年11月,首席专家张进带领项目组成员一行5人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法国巴黎进行丝路审美文化考察活动。

2018年1月,受项目组委托和资助,第四子课题负责人Ching Lin PANG(彭静莲)教授一行3人赴日本对作为重要的丝路审美文化的兰州(马子禄)牛肉面在日本的运营和传播情况进行人类学调查,获得了重要的一手资料。

2018年10月,项目组第二子课题负责人王大桥教授赴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进行了相关资料检索和收集工作。

2018年8月,首席专家张进、第四子课题负责人Ching Lin PANG(彭静莲)与部分课题组成员赴马家窑、榆中和兰州市重要文化空间进行系列田野调查,为课题研究收集了部分重要的一手资料。

2019年4月,首席专家张进、第四子课题负责人Ching Lin PANG(彭静莲)、第二子课题负责人王大桥、课题组成员向丽、Priscilla带领项目组成员一行10数人分赴河西走廊这一史前丝路最开放的“文化接触带”进行审美文化资源的系统调查,召开项目推进会分会,并与玉门博物馆等地方相关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

2018年1月,项目组在兰州大学召开了由部分子课题负责人及相关成员共15人参加的寒假工作会议,确定项目规划,全面启动项目研究工作。

2018年4月,项目组在兰州大学召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开题报告会暨中国经验的审美表达”学术研讨会。

2018年8月,“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1期在兰州大学举行,由项目组彭静莲教授和张进教授主讲。

2018年8月,项目组在兰州大学召开“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推进会议”。

2018年11月,项目组与安特卫普大学和浙江大学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联合举办了以“时尚研究、美学与饮食文化的转译过程:比利时、中国和日本为例”为主题的“中欧丝路审美文化双边高层论坛”。

2019年4月,“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目推进会”在兰州召开。

2019年4月,项目组在玉门博物馆召开“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玉门分论坛”。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召开阶段性发布会

2019年7月20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教育社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教育报、凤凰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兰州晨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共计五十余人出席了发布会,并就丝路审美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国旗研究员、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教授、兰州大学李利芳教授对项目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赞赏。

发布会以及立项以来的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受到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报)、中国日报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等国家媒体和省市电视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国社会科学网及其海外版以“充分挖掘丝路审美文化资源”为题报道了张进与金元浦教授、彭修银教授的学术讨论;金元浦教授与张进教授分别就“丝路审美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推进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接受了科学网和中国社会科学网的专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

本项目成员分散在世界多地,为了实现项目研究资料信息的共享和互通,项目组开通了“丝路审美文化互通”微信公众号平台,为项目研究成果的推介提供了必要的平台保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项目组在课题研究的推进过程中,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强国家重大项目的辐射力,建设丝路审美文化共同体以辅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工程,这是项目之所以进展顺利的重要根基,也是项目今后研究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方向。

项目成果之所以进展顺利,得益于国际学术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项目组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和安特卫普大学联合创办了“中欧丝路审美文化双边高层论坛”,已举办第1届(2018年11月,比利时安特卫普),第2届拟于2019年11月在中国兰州举办;项目组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和安特卫普大学的彭静莲团队共同创办“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已举办第1期(2018年8月,中国兰州),第2期将于2019年8月在兰州大学举办。

依托重大项目,项目组创办学术期刊。于2018年创办以发表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成果为主要栏目的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每年出版2期,已出版两期,已刊载10余篇国内外学者有关丝路审美文化的研究成果;创办了国内学术辑刊《丝路审美文化研究》,已出版第1辑。另外,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开辟了“丝路审美文化”学术专栏。这些工作在引导研究方向,凝聚研究问题以及建设学术团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自立项一年多以来,整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水平显着提升,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题本身的前沿性较强,研究对象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因而团队的研究方法仍需进一步提高和规范化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1.张进:《论丝路审美文化的属性特征及其范式论意义》

该文原刊于《思想战线》2019年第4期。“丝路审美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体现于物质、图像、文学、行为(活态)、创意等领域的现象和产物中的文化。在“丝绸之路”这个广袤深邃的历史地理空间,审美文化的流通,构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多元系统”,穿梭渗透于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会通集聚为知识生产和资本分配的新场域,以其“多元系统性”“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通性”和“融通生产性”等属性特征,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发挥基础功能与枢纽作用。文章对丝路审美文化属性特征的归纳和论述,也是对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思维盲区的诊断,同时还是对我们所希冀的方法论和新范式的阐述。方法论的意义就在于,它能与研究对象相契合;范式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方法论层面,而是涵摄了世界观、思想理论、方法手段和价值准则。进而言之,“范式”并不只是对已有研究对象的重新审视方式,而是对研究对象的重新构筑和系统“深描”。“丝路审美文化”抑或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式之“一币两面”的同时彰显。

2.张进等着:《融通中外的丝路审美文化》

该书2019年7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40万字),以“丝路审美文化问题研究”为核心,主要探讨丝路审美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立场,以及“民心相通”问题与审美品味生产作为经济增长动因问题;考察丝路沿线那些具有一定审美内容和审美维度的物的流通和交往活动,如何形成“丝绸之路感觉共同体”并进而促进“民心相通”,最终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和根柢;进而揭示丝路审美文化在沿线民族文化“人文化成”过程中的“意义结构”和“生成机制”;同时试图建构丝路审美文化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该书2019年7月在兰州大学举办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上发布,受到中国社会科学网、今日头条、甘肃科技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3.金元浦: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ultural China”

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ultural China”(《文化复兴和“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原刊于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全球化成为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新时期丝绸之路的再发现,带动了“丝路审美文化”的研究,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在互通互建、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为审美文化的流通提供了强大的交流场域。互联互通的文化交流语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新的文化复兴策略和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途径。文章在对文化全球化进行详细解读的过程中,指出正是文化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打破了西方主流文化的单向传播模式,为构建全球平等的公共区域或公共空间提供了平台,刺激了文化的复兴。在这种语境中,作者回观了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历史遭遇,指出“文化中国”是描绘中国文化且对中华民族拥有广泛影响的新概念,“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立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4.王大桥、漆飞:Lanzhou Beef Noodles:Taste Community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

Lanzhou Beef Noodles:Taste Community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兰州牛肉面:丝路审美文化的互通与味觉共同体的建立》)原刊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8年第1期。该文探讨作为一种典型的融合型食物的兰州牛肉面如何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与不同文化融合在对于味觉的共同体中。作者通过文化深描法考察兰州牛肉面的物质构成基础,发现域外农作物小麦、辣椒以及各种香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断与本土农作物和地方烹饪方法融合,改写并重塑了丝路沿线人民的饮食习惯与味觉感知方式,实现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有机融合。兰州牛肉面的物质形态本身、饮食行为与文学作品、图像、影像、音乐中的艺术符码共同建构起食物的味觉表征系统,塑造城市文化记忆并呈现日常审美经验。在全球移民化浪潮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牛肉面通过对人的味觉感知系统的重塑实现了“舌尖上的文化共享”,因此味觉的共同体亦是情感的共同体。多元杂糅的味觉感知体系与情感的、文化的共通体有机融合,构成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歧感的共同体”。

5.张进等:“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专题系列论文

该系列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丝路审美文化”专栏,是对丝路衍生再生类审美文化产物及其涉及的“多元系统性”“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通性”和“融通生产性”等问题的集中探讨。张进、蒲睿的《丝绸之路上的话语政治与影像政治》以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主流电视媒体推出的“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中心,探讨各国在表述“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时,其影像叙事模式、维度和手法上的差异性,剖析蕴含其中的符号协商、表征拨用和审美认同等问题,揭示世界范围内丝路审美资本分配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王大桥、陈晓彤的《飞天图像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产机制》考察作为丝路审美文化熔铸结晶的飞天图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性,探讨飞天图像、影像和声像的审美变形机制,揭示文化创意时代飞天图像的意义系统在构建审美共通感过程中的文化符号价值。陈响园、邵思源的《&濒迟;又见敦煌&驳迟;:丝路精神的审美表达和情感认同》集中考察丝路情境体验剧《又见敦煌》的时空造境、创意表达和审美认同等艺术特征,分析新生的敦煌意象所承载的丝路精神、集体记忆和情感结构,揭示多重表征下的敦煌意象在审美创意空间中延展升华的动力系统。

6.张进、姚富瑞:《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物质媒介研究》

该文原刊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审美文化”是介乎“道”与“器”、理论与实践、科技与道德之间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有的研究,或一头扎进“道”的层面,在观念、理论和形而上向度展开;或一心扑向“器”的层面,在经济、实用和器物向度探讨。而对介乎“道”与“器”之间的“审美文化”的研究,恰恰有所忽略,对于丝路沿线审美文化资源中外互通问题的研究更是远远不够。出于解决这一困境的目的,提供“丝路物质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文章从马克思主义视域出发重新梳理出物质媒介研究的叁条路径:首先是在物对人的控制与支配意义上来不断批判资本主义物化结构,关注的是媒介作为一种强权集团代理(政治或商业,精英或阶级)的角色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理解丝路审美文化研究中出现的影像政治、话语政治等问题;其次是在物对人的提高与促进意义上,来理解新技术与新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在此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物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问题;最后是在人与物双向演进和互动的意义上来探究媒介文化。这些研究路径启发我们在对“丝绸之路”研究过程中超越“道”“器”二分的壁垒,着重“审美文化”这一居间层的研究。

7.杨静等:Imagining Globalization in a Chinese Chick Flick

该文原刊于美国出版的A&HCI英文刊物“Literature/Film Quarterly”2019年第1期。Imagining Globalization in a Chinese Chick Flick(《想象全球化:以中国小妞电影为例》)在“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的大视野下,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创意审美文化在电影领域的衍生和再生,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滚蛋吧!肿瘤君》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好莱坞小妞电影模式对中国小妞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女性为主导的都市浪漫电影的激增是中国电影商业转型期间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转型既受到好莱坞小妞电影模式的影响,也拥有本土化特色。影片以好莱坞女性电影为范例,对本土素材进行包装,为探索中国人的欲望、希望和焦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通过与主流话语的协商共生以及与国际社会的谈判,《滚蛋吧!肿瘤君》在历史的结合点上创造了身份形成的共同基础,它既塑造又适应了国际化、未来化的公众和主流的想象。

8.李琴:《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研究》

《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研究》2019年2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的大视野下,始终强调国外与国内语境、文化与诗学语境、创作实践与批评活动之间的“互动”“对话”、相互作用和双向选择,为丝路文学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照。作者紧跟社会历史发展步伐,立足新的文艺文化现实,选取新出现的议题和论域,对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通俗文学及其翻译的再次勃兴做出了及时和全面的研究论析,对新世纪以来外国通俗文学与中国本土通俗文学之间的互动共成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阐发。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上,该书都取得了重要的创获,为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增添了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观点,也提出了新问题、新议题和新论域。

9.冯玉雷、冯雅颂:《新时期敦煌文学的建构与发展》

该文原刊于《兰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敦煌文学作为“丝路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敦煌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历史、宗教、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能够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因而对敦煌文学的研究是“丝路审美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广义来看,除敦煌文献遗存外,敦煌文学还包括见载于史籍、汉简、碑铭等媒介之上,主要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为创作题材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甚至还可以涵括近代和现当代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记者、作家、诗人等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为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这条着名的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充分开发利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通过文学作品、艺术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等多种形式挖掘和表现敦煌、丝路文化,有利于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

10.史晓明:《试论阿勒泰山区洞穴彩绘岩画的作者来源——以基因信息为基点》

该文原刊于《新疆艺术(汉文)》2018年第5期。文章在“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的大视野下,通过基因数据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史前艺术史,探索新疆阿勒泰史前旧石器时代洞穴彩绘岩画及作者的来龙去脉。作者通过详细的文献材料和他人的考古发现,试图说明阿勒泰山区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彩绘岩画可能并非源自欧洲,它的源头极有可能直接源于走出非洲的后裔人群。并进一步阐明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现代智人的共同祖先——非洲亚当和夏娃,在走出非洲之前,岩画就作为一种原始文化遗存,诞生在非洲大陆并随着他们的足迹遍及四面八方,这也就是岩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为何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一般性理由。文章对阿勒泰山区史前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彩绘岩画来源的探讨,正是丝路审美文化熔铸生成和融通生产的具体体现。作者以基因数据研究史前艺术史,是“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的一个典型的个案。

11.王大桥、刘晨:Silk Road, Flower Rain:Sino-foreign Inter-exchange and Multivariate Overlapping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

Silk Road,Flower Rain:Sino-foreign Inter-exchange and Multivariate Overlapping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丝路花雨》:丝路审美文化的中外互通和多元叠合)原刊于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文章在“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大视野下,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创意审美文化在舞台剧领域的衍生和再生,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丝路花雨》广泛汲取丝路审美文化资源,以共享的审美物质载体沟通多元的文化要素,从而促进丝绸之路文化群体的互通和交流,呈现共生并存的审美经验。在多元的审美文化交流中诸文化经验相互叠合,通过舞蹈、图像和音乐刺激视听觉,多元的文化熔铸为一体的审美艺术品,最终在审美文化的交融中生发熔铸为全人类的“审美共同体”。“审美共同体”既以其共通性承载文化交流,也以原生性艺术的再生化而适应当代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审美化趋势,通过专业化的改造而参与经济领域。

12. 张进、张同德译:《理解物质文化》

该译着由伊恩·伍德沃德着,2018年5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传统上,对丝路审美文化的理解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人们在面对丝路审美文化时只重视其精神性而轻视其物质性;二是一种可称之为“源头主义”的“目的论谬误”,这种观念认为找到丝路流传物的“源头”即是这种物的文化含义得以解释的头等大事。然而,《理解物质文化》这本译着则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等层面撞击并解构了这两大误区。本书从物质文化的蕴含、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物之运作叁个方面具体展开,梳理了当代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综合考察了论述物、商品、消费和符号象征的当代经典学术着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洁而又多视角的物质文化研究路径。其竭力表明的观点即为物在很多重要方面拥有某种掌控我们人类的力量;人们需要借助物来了解自我、表现自我,并通过物建构起一个意义的宇宙,借助物来界定出明晰而又稳定的文化范畴、调度运用区别性的价值观、展现出自我与他者的方方面面。这种理论思考为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照。该书2019年7月在兰州大学举办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上发布,受到中国社会科学网、今日头条、甘肃科技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项目研究的问题逐渐聚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文明互鉴与丝路审美文化的流动性”“民心相通与丝路审美文化的感觉共同体”“丝路审美文化互通与审美品味的生成”“丝路审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域,围绕这些问题域将展开具体深入的研究工作。因为项目的研究对象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随着研究资料的进一步拓展,将会衍生出新的学术问题,课题组对此也有相应的理论准备。

1.项目首席专家在整体协调各子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动已列入出版计划作为阶段性成果的专著和译著共计6种的出版工作,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与国内辑刊《丝路审美文化研究》的发行工作,并在项目结项之前组织召开5次学术会议,其中国际学术会议两次:“中欧丝路审美文化双边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已于2018年11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对项目的研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拟定于2020年11月召开“中欧丝路审美文化双边高层论坛”第二次会议,拟定于2021年11月召开“中欧丝路审美文化双边高层论坛”第三次会议;拟定组织召开国内学术会议3次:2019年12月召开“丝路审美文化高端论坛暨课题中期研究推进会”,2021年12月召开“丝路审美文化研究中的中国话语高端论坛暨课题终期报告协调会”,2022年8月召开“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结项成果定稿会”。首席专家将撰写一部25万字左右的学术专著,作为整个项目结项成果的导论,该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导 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

第一章 丝路审美文化的属性特征

第二章 丝路审美文化的生成机制

第三章 物的互通与丝路审美交流

第四章 丝路审美文化的视觉表达

第五章 丝路文学的跨媒介性及其美学意义

第六章 流动的空间:活态的丝路审美文化

第七章 丝路审美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

结 语 美学话语的实践品性与现实介入性

2.各子课题的工作计划分述如下:

(1)第一子课题工作计划(负责人:叶舒宪教授)

该子课题分为“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成机制”和“丝路物质审美文化中的美学问题”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计划于2020年底前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到4篇,具体的论题暂拟如下:《作物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产》《香料的丝路流通及其对丝路味觉共同体的建构》《钴金属的丝路互通及其“青花”审美趣味的形成》《奢侈品的丝路互通及其对中国古代审美风尚的生成》;2021年12月前,计划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到3篇,具体的论题如下:《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属性特征》《生产生活工具的丝路互通及其对审美“身体感”的塑造》《丝路物质审美文化互通与丝路审美共同体建设》。2019年下半年拟召开子课题组内工作会议,讨论“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成机制”这个专题的系列论文的写作初稿;2020年上半年子课题组内拟召开小型研讨会或学术工作坊,讨论最终结项成果的初稿写作框架。该子课题最终结项成果为学术专着《丝路物质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该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导 论 丝路物质审美文化中的“文”与“物”

第一章 丝路物质审美文化及其基本类型和属性特征

第二章 丝路物质文化中外互通及其对审美意识的熔铸

第三章 丝路神圣物的中外互通及其对审美趣味的生产

第四章 丝路奢侈品的中外互通及其对审美风尚的塑造

第五章 生产生活资料的丝路互通及对“身体感”的生产

结 语 “物的文化传记”与丝路审美文化共同体建设

(2)第二子课题工作计划(负责人:王大桥教授)

该子课题分为“丝路图像文本的历史生成及其类型特征”和“丝路图像审美文化中的美学问题”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计划在2020年12月前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到4篇,具体的论题暂拟如下:《丝织物及器具纹饰与丝路图像审美文化互通》《丝路岩画及石窟艺术与图像审美文化的中外互通》《丝路舞蹈及戏剧与图像审美文化互通》《丝路图像审美文化的再生与美学表达》;2021年12月前,计划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到3篇,具体的论题如下:《丝路图像中的美学“见”识和世界“观”》《丝路文化中外互通中的审美认同》《文明的冲突与艺术的和解》。2019年下半年拟召开子课题组内工作会议,讨论“丝路图像文本的历史生成及其类型特征”这个专题的系列论文的写作初稿;2020年上半年子课题组内拟召开小型研讨会或学术工作坊,讨论最终结项成果的初稿写作框架。该子课题最终结项成果为学术专着《丝路图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该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导 论 丝路图像中的美学“见”识和世界“观”

第一章 中外互通与丝路视觉意识的形成

第二章 丝路图像审美文化及其文本类型

第三章 审美认同与丝路图像审美文化

第四章 丝路图像与视觉共同体的建立

第五章 图像生产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

结 语 图像政治与丝路审美文化研究

(3)第叁子课题工作计划(负责人:李利芳教授)

该子课题分为“丝路文学审美文化的历史生成和多元系统”和“丝路文学审美文化中外互通中的美学问题”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计划在2020年12月前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到4篇,具体的论题暂拟如下:《丝路儿童文学中外互通的历史和现实》《丝路移民文学与中华文化的“外推”和“内聚》《“丝路文学”与丝路审美文化共同体建构》《文学经典的丝路旅行与审美意义的再生产》;2021年12月前,计划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到3篇,具体的论题如下:《丝路口头类文学的中外互通与审美文化的“再活态化”》《丝路文学作品的语际翻译改编与文学经典的重构》《丝路网络类文学审美文化中外互通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构》。2019年下半年拟召开子课题组内工作会议,讨论“丝路文学审美文化历史生成和多元系统”这个专题的系列论文的写作初稿;2020年上半年子课题组内拟召开小型研讨会或学术工作坊,讨论最终结项成果的初稿写作框架。该子课题最终结项成果为学术专着《丝路文学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该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导 论 丝路文学审美文化的谱系和类型

第一章 中外互通与丝路文学审美文化的形成

第二章 丝路文学审美文化及其生产机制

第三章 丝路文化互通与文学经典的重构

第四章 文学的跨语际跨媒介旅行与审美意义生产

第五章 文学生产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和衍生

结 语 丝路审美文化互通与文学世界共和国建设

(4)第四子课题工作计划(负责人:彭静莲教授)

该子课题分为“丝路活态审美文化的历史生成及其属性特征”和“丝路活态审美文化中的美学问题”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计划在2020年12月前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到4篇,具体的论题暂拟如下:《丝路活态审美风尚中外互通问题研究》《丝路演艺文化中的展演性问题研究》《丝路活态文化中的审美习性问题研究》《丝路活态审美风尚的流动生产性》;2021年12月前,计划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到3篇,具体的论题如下:《丝路节庆文化中的情感结构问题研究》《丝路活态文化中外互通中的审美认同》《融媒介与活态审美文化的再生》。2019年下半年拟召开子课题组内工作会议,讨论“丝路活态审美文化的历史生成及其属性特征”这个专题的系列论文的写作初稿;2020年上半年子课题组内拟召开小型研讨会或学术工作坊,讨论最终结项成果的初稿写作框架。该子课题最终结项成果为学术专着《丝路活态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该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导 论 丝路审美文化的活态空间性

第一章 丝路活态审美文化及其类型特征

第二章 丝路活态审美风尚的流动生产性

第三章 丝路演艺文化中的展演性问题研究

第四章 丝路活态文化中的审美习性问题研究

第五章 丝路文化遗产的再活态化问题研究

结 语 丝路活态空间生产与情感共同体的建立

(5)第五子课题工作计划(负责人:金元浦教授)

该子课题的主要任务在于对作为当代形态的创意审美文化及其在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通情况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宏观提挈,进而系统阐发它在人文化成和共同体建设中的生产功能。该子课题主要研究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条件、丝路中外创意审美文化的发展态势及其比较、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实践路径、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问题与趋势、创意审美文化与中国的丝路人文格局建设等主题。下一阶段计划组织发表两个专题的系列论文,一个主题为“丝路中外创意审美文化的发展态势及其比较”,系列论文的论题暂拟如下:《丝路创意审美文化的空间分布》《丝路创意审美文化的开发类别》《丝路创意审美文化的要素构成》《丝路创意审美文化的生产范式》,计划完成时间为2020年10月;一个专题为“创意审美文化与中国的丝路人文格局建设”,系列论文的论题暂拟如下:《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人文影响》《中国推动丝路文化创意发展的主要政策梳理》《创意审美伦理问题的凸显及其在丝路中外互通中的应对》,计划完成时间为2021年10月。该子课题最终结项成果为学术专着《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写作提纲拟定如下:

导 论 作为特殊生产力要素的丝路审美文化

第一章 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发生语境

第二章 丝路中外创意审美文化的发展态势及其比较

第三章 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实践路径

第四章 丝路创意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问题与趋势

第五章 创意审美文化与中国的丝路人文格局建设

结 语 文化经济时代的丝路审美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

3.丝路审美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

项目立项以来,数据库内容建设已经初步完成。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四大板块:论文数据库、着作数据库、图片数据库、影像数据库,接下来的数据库建设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内容更新,网站维护和运行。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