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实施一年半来,总体情况较好。2018年1月初召开了开题报告会,之后各个子项目启动研究工作,至今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亚洲东北部区域子项目中,日本文学完成了芥川奖和直木奖两大文学奖项的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并发表了阶段性论文成果1篇;韩国文学完成了2015、2016、2017、2018的年谱资料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朝鲜文学收集了2010-2014五年的年谱资料,正在翻译整理中;蒙古文学已经收集了2000-2015年的年谱资料,正在翻译整理中。亚洲东南部区域子项目中,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四国的年谱资料收集整理情况较好,完成了各自国家重要文学奖项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完成了2017、2018两年年谱的整理和编写工作,发表了阶段性成果论文1篇;亚洲南部区域子项目已经完成了重要奖项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以及2017、2018两年文学年谱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阶段性成果论文2篇。亚洲西部与北非区域子项目中,阿拉伯文学完成了2011-2018年的年谱整理和编写工作;土耳其完成了2017、2018两年的文学年谱编写工作,以及重要文学奖项的资料收集;伊朗完成了2017、2018两年的文学年谱编写工作,以及重要文学奖项的资料收集,并发表了阶段性成果论文7篇;中亚哈萨克斯坦完成了2017、2018两年的文学年谱编写工作。非洲区域子项目已经完成10万余字的年谱资料收集整理,并发表阶段性成果论文9篇。
整个项目共计发表阶段性成果论文20篇,由于项目刚启动一年半,主要还是在收集整理资料的阶段,预计未来两年会有比较大的进展。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由于本项目涵盖整个亚洲和非洲,涉及42个语种,课题组成员约120人,召开整个课题组成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大,并且各个子项目之间文学内容与形式都差异较大,发展状况很不相同,组织整个课题的大型会议的预期效果不会具有太多的实效性。鉴于各个子项目内部的内在统一性更大,因此,本项目采取各个子项目不定期召开小型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交流经验;然后,项目首席专家每学期与各个子项目负责人进行多次沟通,密切掌握各个子项目的进展情况。这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会议是2018年6月30日召开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内课题组成员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成员30余人与会。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亚洲东北部区域子项目2018年9日10日至17日间邀请了日本当代着名作家古川日出男访问北京,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举办了讲演会、座谈会,针对21世纪日本文学的相关话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就目前一年半的实施状况来看,每个子项目收集资料的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由于本项目是基础性研究,阶段性成果主要是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的形式,有知网等网络传播和推介,因此没有再进行专门的成果宣传推介工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项目资料收集的主要手段是依靠互联网,然而亚非有些国家的网络数据库建设还比较落后,或因文学不够丰富,或因对文学的重视度不够,难以搜索到与文学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是目前本项目遭遇的最大困难,而这个困难是课题组成员本身难以独自克服和解决的。期待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对象国的网络数据库建设更加完善。
本项目实施一年半来,项目组成员都感觉到了新世纪亚非国家文学研究的重要性,都感觉到了新世纪的文学与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密切关联。因此,对新世纪东方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对整个东方学科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论文“《菩提树》:伊朗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双重“物崇拜”隐喻”
基本内容:在伊朗作家阿赫玛德·马赫穆德的长篇小说《菩提树》(2000年)中,菩提树崇拜作为一种“物崇拜”,隐喻了伊朗在现代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宗教狂热和全盘西化两种极端情况。小说描述了宗教狂热使宗教从个人内心的信仰转变为外在的“物崇拜”,揭示了宗教狂热背后实际上是政治权力的角逐。同时,全盘西化带来的物质主义“物崇拜”犹如菩提树的疯狂生长,成为掌控伊朗社会的新殖民手段。小说展示了由物质欲望建筑起来的“菩提树城”背后实际上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完全崩溃。
主要观点:像伊朗这样的东方文明古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既现代化又不西方化,如何既保持传统宗教文化的生命力,又不陷入宗教狂热,这的确是一道十分复杂的命题。小说表现出作家对伊朗现实政治和人类命运的深度关怀与观照。
学术价值:该论文可以促进学界从文化层面了解伊朗这个复杂的区域性大国。
2.论文“权力结构与权力制衡:反思伊朗伊斯兰革命”
基本内容:伊朗在伊斯兰化之前的社会权力结构为宗教集团、王权集团、文士集团叁角支撑。虽然教权位居第一位,但王权由于有文权的依附而壮大力量,由此形成教权与王权相互制衡、相互协作的特征。这种特征在伊朗伊斯兰化之后依然延续。随着1502年萨法维王朝的建立,伊斯兰教什叶派成为伊朗国教,什叶派宗教集团的力量和话语权更加强大,然而由于王权拥有文士集团的有效支持,因此教权与王权依然相互制衡、相互协作。在20世纪的现代进程中,知识分子阶层摆脱了对王权的依附,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随后发生在1953年的“八月政变”使知识分子阶层与王权彻底决裂。巴列维国王发动的白色革命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危机,遭到宗教阶层的强烈抨击。王权与教权之争日益白热化,最终导致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在这场革命中,知识分子阶层与宗教阶层结盟,使王权孤立脆弱,无力与教权抗衡,政权最终被推翻。革命之后的伊朗现政权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沿袭了古代的权力制衡模式,具体表现为“宗教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相互制衡与相互支撑,在这个权力制衡体系中,知识分子阶层置身于二者之中。因此,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政体,具有其自身的内在合理性和稳固性。
主要观点:伊朗现行政体可以说是一个符合伊朗国情的、独具特色的伊斯兰共和国政体。与其说是政教合一,毋宁说是政教二元(亦非政教分离,而是政教二元组合——根植沉淀在伊朗传统文化中的琐罗亚斯德教二元思想),自有其内在制衡系统和内在合理性,是宗教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交织,是伊朗历史文化基因在现代社会的遥远回响,得到了伊朗绝大多数人民的认同。因此,尽管被制裁40年,其政权依然具有较大的稳固性。
学术价值:该论文可以促进学界从政治层面了解伊朗这个复杂的区域性大国。
3.论文“女性·历史·多语言:2017印度年度文学奖项综述”
基本内容:2017年印度文坛表现了对女性题材与历史问题的关注。创作手法上,虚构性作品通过现实与虚构的结合体现对历史的反思与再认识,非虚构性作品重视史料挖掘与互证性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文学水准。文学体裁方面,诗歌获奖作品数量显示出印度传统诗歌大国的特点。此外,文坛对弱势语言文学、弱势群体也有更多的关注。印度语言繁多,南北、东西文化差异明显,但以上特点在各个语种文学中均有体现。
主要观点:2017年度的印度文学重要奖项中女性题材的作品占据了一定的分量,这说明印度当前对女性权益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学术价值:可以促进学界对印度文化多元性的了解。
4.论文“法拉赫的《连接》与但丁“地狱篇”的互文性”
基本内容:努鲁丁·法拉赫的小说多以索马里为背景,其“回归索马里”叁部曲中的第一部《连接》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的内忧外患。法拉赫借由但丁“地狱篇”引文,对比战乱中索马里人民道德信仰的丧失并探索其根源。“连接”不仅是文本之间的关联性,也是主人公吉布勒赫与祖国的不可分割性。本文旨在通过《连接》与“地狱篇”间的互文性比较分析,揭示两者形式与内容上的相关性,将但丁地狱之行与吉布勒赫的索马里之行联系起来,构成索马里与地狱之间的对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连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意图。
主要观点:法拉赫的小说《连接》借鉴但丁《神曲·地狱篇》暗喻了索马里当今政治无能和社会混乱无序的状况。
学术价值:本论文对学界了解东非地区的社会文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5. 论文“抗争、独立于超越--论非洲葡语文学的嬗变”
基本内容:忽视、蔑视、扭曲,这是独立前非洲葡语文学在英语学界的遭遇。而在国内,虽然近几年来对于葡萄牙及巴西的文学研究逐渐兴起,但对于非洲葡语文学的文章仍然几近于无。因此,本文希望呈现安哥拉、佛得角、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五个非洲国家葡语文学的基本面貌,并且试图达成几个目标:纵向上一时间顺序作出清晰的脉络梳理;横向上强调非洲葡语文学的独特之处;以部分重点作家、作品为例说明非洲葡语国家文学的新焦点、新变化。
主要观点:非洲葡语文学具有自身的内在发展特征,但往往被非洲英语研究和巴西葡萄牙语文学研究所挤占,导致非洲葡语文学状况被严重忽视。然而,非洲葡语作家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让非洲葡语文学逐渐崭露头角。
学术价值:本文对学界了解非洲葡萄牙语文学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进一步搜集整理各个国家和语种的文学年谱资料;
(2)把已经搜集的资料进行年谱编写;
(3)在编写年谱的基础上对该国(该语种)文学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和评述,揭示其内在原因和外部因素,进而总结出新世纪东方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