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项目批准后,在专家的建议下,项目由原来的5个子项目增加到9个子项目,并获得批准。项目内容和子项目扩大了近一倍,研究内容不仅扩充了也保证了项目向纵深发展,项目的研究目标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召开了大小规模的会议30余次(其中百人以上的学术会议3次),项目成果丰硕,发表80多篇论文,并正在策划完成我国第一套情报学学术丛书。项目总体执行及进展情况简述如下:
(1)项目重视协调管理
在项目开题论证和子课题规划阶段,项目组组织情报学界专家开展了多次研讨,在黄长着教授和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马费成教授等专家多次指导下,经情报学界专家的反复论证,最终达成一致,根据项目性质和纵深发展的需要,将子课题数量由五个扩充为九个,并报请批准。这样的扩充丰富了项目研究内容,相应地,项目组成员也增加到涵盖40余所不同类型高校和情报研究所的130余人。
因子课题数量较多,为避免各子课题研究内容交叉重复,项目组召开了多次项目协调研讨会,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统筹管理,以使各子课题成为一个逻辑衔接、边界清晰的有机整体。
(2)项目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7月中旬,项目共发表论文86篇,其中,中文论文71篇,占比82.56%,累计字数86.81万,总页数614页;英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15篇,占比17.44%,累计字数5.39万,总页数119页。86篇论文共含239张图、218个表,这些论文中,本学科权威期刊论文(《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共计16篇,占比18.60%。项目自立项以来的20个月左右时间中,平均每月发文4篇以上;这些论文仅在发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被引便达到48次(含厂颁滨被引2次),项目首席专家2018年5月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论文至今被引高达8次。论文作者来源丰富,既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北京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地方院校和研究院所,也包括国防科技大学、江苏警官学院、军事科学院等军事类院校和研究院所,这确保了项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军用与民用相补充。此外,论文作者中含有大量的博、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将有望成为项目研究延续的后备队伍。
项目正在谋划项目最终成果的出版,这是我国情报学界第一次完整出版情报学术丛书的计划,《丛书》将涉及情报学理论、技术、方法、情报教育、人才培养以及情报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预计出版《丛书》12卷本,大纲初稿已经完成,已召开过一次大纲初稿专家论证会,邀请了国内十数名情报学与情报实践专家莅临指导,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目前大纲正在修改完善中,将在8月份对书稿的写作要求、书间协调、统一规范论证会。这套丛书的总字数预计可达300万字以上。
此外,项目调研了国内外情报学教学体系课程,调研了社会对数据科学人才的需求情况,并与情报学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这些数据资料为情报学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客观依据。
上述项目研究成果中,基本上涵盖了项目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所有主题,主要包括:情报学学科建设、情报工作、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情报学教育、国外情报学发展等。在情报学学科建设方面,以往平行发展的军事情报学、安全情报学、公安情报学和科技与社科情报学在这里汇集,探讨学科建设大计,为后续的军民情报学融合奠定了基础。此外,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还力图从大数据环境中谋求新的生长点;在情报工作方面, 一方面将情报工程学思想落地实践,从“生产”的视角研究了情报产物产出的流程和方法;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大情报观,从“国家”这个层面研究情报工作的功能与管理。此外,情报3.0、大数据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发展环境下情报工作的开拓、创新引起项目研究关注;在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方面,引文分析法与大数据环境下的文本挖掘相结合,将引用行为分析和学术评价向精细化推进。而在理论研究中,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式和理论内核这样的本质性问题出发探索情报学理论问题;在情报学教育方面,回应情报学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属性,从社会对情报人才的调研出发,探讨情报学课程体系的变革;在国外情报学发展研究方面,集中于美国、俄罗斯这样的情报大国的情报管理体制研究,以期从中获得借鉴。
(3)项目号召力、凝聚力不断加强
项目组执笔撰写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这一共识在情报学界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许多情报学期刊均对此进行了报道,许多情报学学术会议都提及《共识》。此外,项目组组织召开了首届《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大型情报学交流研讨会,这一研讨会已发展成为中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学术年会,目前已连续举办两届。今年11月将召开第叁届会议。另外,本项目在部分情报学期刊上设立了重大项目研究专栏,众多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使得这一项目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强,面向转型发展的情报学科学共同体正在形成。
(4)按经费使用已超
项目运行一年多来,总共使用经费103万元左右,其中下拨经费尚剩余21万元左右,有68万余元费用来自项目组成员个人其他项目结余费用,借用的其他项目费用支出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论文版面费(由于本项目不能支付版面费,而情报学期刊均须支付版面费,目前已发表了80多篇文章,版面费大约17万余元左右);学术会议费(23万余元,包括会议费用和会议支付的专家费)以及差旅费(16万余元因为项目成员众多,参加会议和调研次数多,项目原计划的差旅费指标已用完,故借用了其他项目经费),设备费4万元左右,劳务费6.5万元左右,资料费1.5万元左右。
综上,目前项目研究超额、高质量地完成预期研究计划,这有赖于各子课题分工协作。在统筹管理下,以服从整体安排为原则,各子课题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各子课题研究热情持续高涨,由各子课题相关成员作为导师的学位论文、作为主编的期刊中无不渗透着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各子课题积极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上做主旨发言,提升了项目影响力,例如,苏新宁教授在多个会议上作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的报告;周晓英教授受邀在多个会议上做了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学术报告;章成志教授也就文本挖掘等情报学方法在多个场合进行了学术报告,章成志教授还组织团队连续两次参加计算语言学领域自动文档摘要测评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另外,在项目研究启发下,各子课题成功申请了两项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其中一项是重点项目),对项目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和聚焦。特别是,各子课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例如,国防科技大学高金虎教授团队在安全情报领域发表了16篇论文,占比18.60%,拓展了情报学科问题域;南京理工大学章成志教授团队在情报学方法方面发表了23篇论文,占比26.74%,在情报学方法创新中已形成较大影响力;北京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吴晨生研究员团队在情报工作方面发表了12篇论文,占比13.95%,为发展新时代情报工作提供了方略和路径。同时,每个子课题至少出版一本专着,目前每个子课题的专着大纲已经完成。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在数据调研方面,为指导情报学课程设计,对招聘网站中数据科学相关工作岗位公告进行抓取,共获得经人工标注 10534 条公告数据,构建了基于预训练字嵌入的 BI-LSTM-CRF 神经网络的技能素养实体自动抽取模型,利用最优模型在 11508 条招聘公告中进行实体自动抽取,分析抽取结果,并围绕数据科学技能素养要求为情报学课程发展提出了适当建议。
面向国内的主要招聘网站,通过设定与数据科学相关的关键词,抓取 29460篇职位招聘公告,并在人工标注 11 000 篇数据科学招聘公告实体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数据科学招聘语料库。基于该语料库,通过测试条件随机场和深度学习的相关模型,构建面向数据科学招聘公告的实体自动抽取模型,并搭建相应的平台,更进一步地基于复杂网络对相关的实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在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方面,2017—2019年连续组织了叁次大型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分别在南京大学(两次)、武汉大学召开,与会人数超过叁百人,黄长着教授、马费成教授等专家均在大会上进行了重要发言。
不仅如此,为统筹项目研究,项目组内部也组织了50人以上参与的会议3次;为丛书撰写,项目组召集了10余位丛书主编在南京、北京(两次)、张家界(利用吉首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高峰论坛会议)等地召开会议4次;各子课题为推进各自项目研究,面向子课题内部成员召开了20余次研讨会。总共近30次的项目组内部研讨会,实现了项目的统筹管理、细化分工、责任到人,确保了项目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研究。
此外,项目组成员多人次参加全国情报学博士论文、“华山情报论坛”和“BIRNDL 2018国际研讨会”等国内外高级别学术会议,部分成员在会议上多次主旨发言,扩大了项目影响力。另外,项目组还邀请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丁颖教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特聘教授)作为项目客座研究员,并派遣一名博士生(主要从事本项目研究)前往美国接受丁颖教授联合指导。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项目组成员积极在各种学术会议上针对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汇报,例如,项目首席专家在国内多个高级别会议上受邀做主旨报告;情报学历史研究子课题在6个国内外会议上对情报学研究范式问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情报学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子课题在5个国内会议上对情报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学术汇报。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部分资料获取困难。为确保项目研究不会因此受到消极影响,一方面通过建立多种非正式交流方式(如微信群、研讨会等)开展无以计数的学术探讨,以汲取规律性和原理性知识;另一方面,项目研究在联合相关领域参与成员进行情报资料获取时,抽象出情报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策略。
经费缺口较为突出。这一项目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转型发展,为此,汇集了40余所高校的130余人参与到项目研究中,这为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这样大规模的研究团队会因学术活动的频繁,研究经费的开支增加,目前项目使用经费已经超支,再加之后续将会出版《情报学学术丛书》,这使得项目经费出现了较明显的缺口。因此,项目组欲申请经费追加,以确保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深入开展。
(2)研究心得
情报学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型学科,充满着活力。因此,研究中我们深有体会:
一是研究空间巨大,需要探索的问题十分丰富,这也使整个研究团队热情持续高涨、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我们也深知责任之重大,我们组织这样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开展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情报学学科的成熟发展。事实证明,我们所组织的研究团队在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等方面相互补充,确保了本项目研究的高质量推进。
二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情报学研究开始泛化,情报工作开始走向偏差和失衡,至今近30年,在这期间,情报学研究的意识与思维、研究范式、研究对象和方法、情报学教育等方面均已凝固,破除这样的研究现状,面临着固有研究带来的重重阻碍,需要破与立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理论素养。近两年来,受本项目研究影响,情报学界以“情报”命名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多、讨论情报学学科建设和情报工作转型的成果数量也显着增多,我们引领了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转型发展探索,初具规模的情报学科学共同体已经形成。
叁是作为重大项目,我们深知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情报学要想逐渐走向成熟,在理论体系上必须有重大的突破,而理论体系的建立又必须解决两个重大问题:哲学基础和方法论。80-90年代期间,我国情报学研究十分重视理论研究,这些成果的理论价值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启示作用。遗憾的是,90年代中期后,理论研究开始淡化,这些基础性理论问题研究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而是产生了断裂,情报学开始转向信息技术研究,这使得至今情报学基础理论仍十分薄弱。80-90年代,情报学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哲学层面的统领作用,以及老叁论、新叁论等横断性学科的方法论意义,这也为本研究的理论突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我们的研究需要在以往理论探索基础上,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围绕范式转换,进一步探索理论变革和创新,这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
(3)意见建议
如前所述,我们的研究规模十分庞大,学术活动十分繁荣,这是这一项目性质和纵深发展的需要。但所带来的问题是经费压力较大,我们希望能够获得经费追加,以确保超额完成项目预期目标。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一)学科建设类代表性成果
(1)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情报学学科崛起之思考摆闯闭.情报学报,2018,37(05):451-459.
文章从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背景分析出发,解析了人们对情报学发展中的一些困惑,提出了情报学学科崛起的几点思考:构建军民融合的大情报观下情报学,培养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的“耳目尖兵参谋引领”式情报人才,实现情报学教学体系变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扬长避短专注情报技术的研究,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指导,促进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融合发展。该文既有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又为情报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情报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该文发表不到一年时间被他引8次。
(2)高金虎. 作为一门学科的国家安全情报学[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01):1-9.
文章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安全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梳理了国家安全情报学的主要研究议题。作者认为,应该厘清国家安全情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边界,对国家安全情报学的相关成果进行学理化提升,吸纳更多的地方学者参与国家安全情报学的研究,融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周晓英,陈燕方.中国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冲突与思考摆闯闭.公安学研究,2019,2(02):27-44,123.
文章梳理了2017年前后情报学发展的大事件,对历史上情报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情报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面向决策服务的情报范式和面向社会服务的信息范式两大研究范式,两大范式各有特点,在新时代需要融合与携手发展。2017 年是情报学发展的转折点,其学科发展动态标志着中国情报学开始从粗放式发展走向精细化发展的道路,情报学开始厘清概念之间的交融关系、明确学科基本体系构成、构筑不同研究范式的基本框架,融合更多关联学科的学术资源。该文从范式角度,厘清了中国情报学的发展特色,以及今后需要研究的放下,为军民情报学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情报学方法类成果
(1)章成志,丁睿祎,王玉琢.基于学术论文全文内容的算法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力研究摆闯闭.情报学报,2018,37(12):1175-1187.
文章利用学术论文全文内容,对算法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考察算法的影响力。文章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为例,收集整理全国计算语言学会议(颁颁尝)1993—2016年收录的学术论文全文数据,从使用频次、使用位置、使用年代以及使用动机等四个方面全面考察十大经典数据挖掘算法在该领域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算法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十大算法的使用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且厂痴惭算法影响力最高,颁础搁罢与础辫谤颈辞谤颈算法影响力较低。该研究可为基于数据驱动的相关研究者,尤其是为初学者在算法选择时提供参考。
(2)王东波,高瑞卿,叶文豪,周鑫,朱丹浩.不同特征下的学术文本结构功能自动识别研究摆闯闭.情报学报,2018,37(10):997-1008.
文章以学术文本的不同结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SIST)上发表的1579篇论文为数据集,进行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条件随机场三种模型上的预实验,并对比实验结果的性能,最终确定利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做进一步探究。利用条件随机场模型,文章将学术文本结构功能识别问题转化为对句子单元的序列标注问题,寻找最优识别模型并探究不同特征对结构功能识别的影响,最终获得开放测试的调和平均值为92.88%的结构整体识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章节标题中词汇信息和章节内容的特征词汇信息对学术文本的功能结构识别起到巨大作用,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结构的长度特征则干扰条件随机场方法的性能。
(叁)情报工作类代表性成果
(1)马海群,孙瑞英. 大数据时代国家情报工作生态演替趋势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8(06):1-7
文章回顾了大数据时代国家情报工作的不和谐现象,分析了国家情报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解析了国家情报工作必然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生态演替趋势。研究指出,从促进国家情报工作生态演替的动力机制和举措视角来看,国家情报工作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过程,整体上看总是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轨迹和趋势。研究认为,促进国家情报工作系统和谐演替,必须沿着“技术”与“制度”,从技术创新视角和制度创新视角制定相应的措施。
(2)陈成鑫,曾庆华,李丽华. 大数据环境下公安情报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01):10-15.
文章首先阐述了公安情报工作现状和面临挑战、创新发展的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安情报工作的创新发展视角:向“数据”要“战斗力”,运用系统论、整体论思想,有效整合当前人员、系统、数据等内容。提出了公安情报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树立大数据理念,构建公安大情报平台,优化公安情报工作全流程。
(3)刘如,张惠娜,杜丽萍,李梦辉,吴晨生.基于情报3.0工作思路的自动简报系统设计与实现摆闯闭.情报学报,2018,37(02):172-182
文章通过设计基于情报3.0工作思路的自动简报系统框架,构建了自动简报的管理系统、定义了自动简报模型础叠惭,描述了自动生成的路径,并通过科技文献简报实例研究,总结出了情报3.0工作思路下,自动简报的服务范式。
(四)组织撰写并发布《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
2017 年 10 月 29 日,首届 “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 在南京大学召开。在会议研讨过程中,通过凝聚专家智慧,会后有首席专家执笔,并采取通讯交流修改通过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南京共识》涵盖五大内容:(1)重新定位情报学科的发展目标;(2)重新认识情报工作的性质和作用;(3)重新设计情报学课程体系;(4)重新认识理论、技术、方法的重要性;(5)重新认识情报的能力。《南京共识》发布后,业界学者纷纷撰文表示,《南京共识》中建设大情报学的观念,即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的需要出发,将科技情报、社科情报、军事情报、安全情报等连为一体,形成大情报科学,促进各情报领域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支持,实现军民情报学的融合”,为情报学理论体系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新的发展空间;为未来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使我们看到了情报学学科大展宏图的愿景。
(五)开创“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学术年会”
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和中国社科情报学会的支持下,项目组具体承办启动了首届“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开创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年会机制,这一年会至今已举办两届,在情报学界和业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情报事业的发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学术丛书撰写与出版(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
完成《丛书》12卷本的专着撰写、初稿论证、修改稿的定稿。同时,继续项目尚未深入到的研究内容,撰写论文50篇以上。
(2)情报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2019年8月-2019年12月)
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视角下,系统梳理新时代下的情报学学科,审慎定位情报学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构画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学科框架和未来发展道路。进而,指导情报学人才培养,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最终,构建全面、立体、贯穿情报元素的情报学教育体系。
(3)组织“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两次会议(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继续组织中国情报学发展论坛,提高项目研究影响力,为中国情报学和情报事业发展提供汇智平台。
(4)各子课题整合、撰写总报告并申请结项(2021年1月-2021年10月)
将各子课题的研究进行统一整合,并召开各自课题组学术会议,并就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吸收和改进建议。在改进的基础上,撰写课题总报告,并于2021年10月提请结项。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