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重大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及数据库建设”,是通过子课题的同时研究从而推动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立项后,除了子课题四所涉及的数据库建设外,各子课题负责人依据本课题申报书的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以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按照“全面调查——系统研究——揭示规律——实践应用”的步骤,各子课题研究都已经取得独立的研究成果,并初步通过应用得到认可。至今,本课题已初步完成了各子课题研究规定的基本内容,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研究进展顺利。
截止目前,课题组研究总体执行情况是:
已经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篇。其中,厂厂颁滨论文2篇,颁厂厂颁论文3篇。
参加国内外学术报告10余人次。其中,首席专家3次赴法国档案学院、法国海外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图书档案处交流,1次在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上做主题报告,4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报告4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多次。
对比主要阶段性成果要求,课题组已基本完成,但在研究报告的撰写、数据库建设方面有所滞后。下一个阶段,课题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课题组应在综合已有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研究内容并加强实践应用;
其次,课题组积极撰写研究报告、数据库设计方案,提升研究内容并加大在实践中的应用,形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而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1调查研究情况
立项以来,课题组紧密结合项目研究需要,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边疆民族地区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和数据库建设的历史、现状和需求进行调研。2018年暑假至今,已经安排团队教师、研究生10余人以及本校档案学专业本科生30余人,到北京、云南、贵州、辽宁、福建等地调研,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贵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等单位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其后,课题组结合研究主题所框定的范围,将访谈重点放在云南省和贵州省两个省份。
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深入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形成了《我国珍贵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求研究》(刊发于专业学术期刊《兰台世界》)、《我国档案保护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创新趋向》(刊发于专业学术期刊《浙江档案》)、《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历史与展望》和《保护管理视角下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录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刊发于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档案研究》)等多篇调研成果。
此外,调研成果将由首席专家于今年7月7-10日召开的“2019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上,做了《云贵地区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的主题报告。首席专家受邀参加2019年10月14-18日由武汉大学、法国档案学院联办的《武汉大学2019年海外学术周》活动,并做主题报告,报告主题初定为《数字人文下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档案保护与开发》。
总体看来,通过已有相关调查工作的开展及调查结果的梳理与分析,课题组已基本掌握了边疆民族地区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及数据库建设的实际情况。这基本满足了本项目研究的需求,也为下一步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学术交流情况
依托“边疆民族地区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及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宣传推广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本课题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方面,首席专家在获得《武汉大学海外学术培育项目》资助后,不断开展相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6月,法国海外科学院前任院长、法国骑士勋章获得者Bruno Delmas院士前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洽谈“中法档案文献遗产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并做《法语档案工作者,法语国家和法语档案》专题讲座;2017年年底,法国档案学院“中法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建立,首席专家应法国海外科学研究院秘书长Pierre Gény和联合国驻日内瓦档案办事处邀请,前往欧洲参加了《数字时代的档案保管和再利用—中法两国的实践》专题研讨会,并以“The Three Systems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为主题进行了发言。2018年12月11日,受法国档案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图书档案与知识管理部邀请,首席专家、王晓光教授和课题组成员王平副教授、王玉珏副教授前往法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就高端学术领域合作项目进行洽谈,并考察了法国档案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数字化、数据库建设项目,考察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及敦煌手稿特藏的保护。2019年3月,法国档案学院院长Michelle Bubenicek和Bruno Delmas教授,法国海外科学研究院秘书长Pierre Gény等一行五人抵达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并高度肯定了我们同法国之间的合作。
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美国档案教育与研究协会年会(AERI, Archiv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2018年7月9-13日,黄玉婧博士、孙晶琼博士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阿拉巴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信息与传媒学院参加AERI2018年会,分别以“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Archival Heritages Protection in China”,“The Classified Storag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in China: Survey and Challenge”为主题进行了口头宣读;2019年7月8-12日,姬荣伟博士、刘晗博士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档案研究中心(Liverpool University Centre for Archive Studies)参加AERI2019年会,并分别以“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rgeted Conservation Theory for Archival Documentary Heritage”和“The Spacial Expans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National Archives of China——Research on LAM-based Collaboration”为主题进行口头宣读。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同行间的交流,而且对于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也大有益处。
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首席专家近年来围绕重大项目选题,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讲了相关成果,主要包括:
2018年7月19日,参加了四川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地方文献与图书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并做了“档案保护的创新与发展”主题报告。
2018年8月22日,参加了辽宁大学召开的“历史档案保护与整理高端论坛暨第二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并做了“档案保护的形成、发展与创新”主题报告。
2018年9月13日,参加了中山大学召开的“第叁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并做了“项目驱动的档案保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武汉大学的探索”主题报告。
2019年7月7-9日,参加了宁夏召开的“2019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上,并做了“云贵地区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的主题报告。
此外,子课题负责人张美芳教授、赵淑梅教授、陈红燕研究员、龚剑研究馆员等,都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限于篇幅,本表未再一一列举。
三、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通过整体评估发现,尽管各子课题均按照课题研究计划稳步推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子课题研究进展不均衡。本课题研究分为五个子课题,各个子课题研究进度并不一致,有待进一步协同。
第二,前期调研中,对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和需求研究相对充分,而对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的实证研究相对薄弱。
第叁,具有保护属性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据库的构建已经产生了学术成果,但实际应用有待加强。
第四,借鉴其他学科开展研究还不充分,尤其各专家于项目开题报告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还需要对该领域成果仔细研究、合理借鉴。
下一步研究计划是,课题组将从上述问题着手,通过加强子课题的研究,提升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包括:
第一,推动子课题均衡发展。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推动课题组协同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尤其是对于具有保护属性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据库设计、精准保护成果的应用等,推动研究成果走向实践应用。
第叁,借鉴其他学科成果,包括民族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成果的理论深度。
第四,形成新的应用性成果,包括《少数民族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办法》等政策性成果。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代表性成果之一:《档案保护论纲》
成果形式:论文
完成人:周耀林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期刊:《求索》(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发表时间:2018年第5期
基本内容:
档案保护起源很早,在经历了经验性总结、专业化分工以及此后自然科学的应用之后,开始朝着科学化的道路前行,最终促成了二战后档案保护科学的形成。在我国,档案保护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经历了发展后,档案保护在“技术观”“管理观”“记忆观”“遗产观”“安全观”“平台观”方面不断发展,为保护档案的专业活动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发展的动力。“十叁五”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档案保护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创新,主要包括安全创新、理论创新、政策创新、防灾创新、项目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队伍创新、平台创新和成果创新。
主要观点与学术价值:
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档案保护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首次从档案保护的“技术观”“管理观”“记忆观”“遗产观”“安全观”“平台观”方面,将我国档案保护的发展实践进行了理论归纳和全面总结,并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档案保护实践发展的新路径和新要求,为新阶段档案保护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成果社会影响:
发表至今仅9个月,在颁狈碍滨已被下载223次,被引1次。
2.代表性成果之二:《我国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后的思考》
成果形式:论文
完成人:周耀林,姬荣伟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发表期刊:《档案学研究》(权威期刊,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发表时间:2018年第6期
基本内容:
在探析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的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工具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基础上,设计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框架,并从完善基于主体协同的组织框架、强化基于客体认知的风险识别、探索基于工具优化的治理手段、构筑基于制度设计的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的实现策略。
主要观点与学术价值:
该文首次提出了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的概念,认为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是指各参与主体以确保档案馆安全为治理目标,在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应用多种治理工具,基于法律法规、组织管理、监督检查和安全文化的制度保障,实现不同主体间的行为互动、资源共享和利益协调,共同致力于档案馆各类安全问题的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导、档案馆执行,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联防联控联治格局。并基于此构建了我国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的运行框架图,为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的实践运行提供了理论参考。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 我国档案馆安全协同治理机制运行框架图
成果社会影响:
发表至今仅6个月,在颁狈碍滨已被下载296次。
3.代表性成果之叁:《古籍修复学科构建的若干思考》
成果形式:论文
完成人:张美芳
完成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发表期刊:《图书情报工作》(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发表时间:2018年第10期
基本内容:
面对长期以来古籍修复突出实践活动、理论研究弱化、工匠式培养人才等现象,需要强化古籍修复研究,培养高素质修复人才,古籍修复学科建设是推动古籍修复事业发展的内动力。这就要求在分析古籍修复的内涵和特性,明确其他学科与古籍修复的相关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构建古籍修复学科知识体系。文章认为工匠与技术组合是古籍修复学科建设的主要范式,引入现代技术将极大丰富学科内涵,促进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
主要观点与学术价值:
古籍修复是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现代技术等,经过手工或设备处理,去除多余、损坏性的或不利于永久保存因素,使古籍实体或信息基本恢复其原貌的技术,修复是古籍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古籍修复学的学科体系。认为建立古籍修复知识体系的目标是走进研究对象的本质,修复学必须将恢复古籍原貌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材料学、历史和美学是修复核心知识体系。古籍修复学科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古籍修复学科知识体系
成果社会影响:
发表至今13个月,在颁狈碍滨已被下载195次,被引1次。
4.代表性成果之四:《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rgeted Conservation Theory for Archival Documentary Heritage》
成果形式:主题报告
完成人:姬荣伟,周耀林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会议名称:Archiv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2019
会议时间:2019年7月
基本内容:
“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是指在保护实践中,针对具体问题和不同需求,采取的个性化、专业化的保护模式。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设计了精准保护的理论框架,为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专业化和个性化保护提供指导。具体而言,该理论框架由叁个保护层面,两条保护线索,叁个保护环节,四个保护维度及其他多维要素构成。
主要观点与学术价值:
立足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个性化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求与普适性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了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理论框架。这是对我国现行档案分级保护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精准性。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过程
成果社会影响:
在国际学术会议“Archiv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作了主题报告,贡献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提升了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5.代表性成果之五:《面向文档全程保护的元数据捕捉及加工的中间件系统》
成果形式: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完成人:周耀林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登记号:2019厂搁0517286
登记时间:2019年5月24日
基本内容:
该系统面向文档全生命周期保护,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文档元数据捕捉和加工功能,能够通过嵌入运行的方式融入多种档案管理系统和翱础系统,实现对现有系统的文档保护赋能。系统支持主流的档案保护系统和翱础系统架构,通过独立和嵌入运行、低流程干预的元数据捕捉组件,捕捉文档及文档运行过程元数据信息,并将其动态导入独立的元数据数据库,实现元数据捕捉和动态更新功能。系统提供了独立于档案系统和翱础系统的元数据挖掘功能,挖掘文档信息和文档运行轨迹,实现深度语义挖掘和可定制统计分析功能。
成果社会影响:
该成果将应用于嵌入保护属性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应用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数据库的开发。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研究内容
在进一步推动各个子课题研究的同时,着力于以下工作:
①推动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在吸纳我国档案分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念发展带来的机遇,构建具有理论创新性和现实可行性的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理论,探索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精准保护理论的实践应用,进一步促进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实践的发展,是课题组需要下一步加强的研究。
周耀林、姬荣伟于2019年底完成。
②加强具有保护属性的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据库的设计
加强具有保护属性的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据库建设,有助于动态把握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状况,为科学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课题组将在已经获得《面向文档全程保护的元数据捕捉及加工的中间件系统》、《面向长期保存的档案管理职能信息系统》等软件着作权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具有保护属性的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据库的设计。
子课题负责人龚剑研究馆员以及孙晶琼、程齐凯等于2020年3月底完成。
③探索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再生性保护的模式与路径
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是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两条重要路径。如何在实现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原生性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彰显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多元价值,创新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再生性保护的模式和路径,是课题组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麻新纯教授率领的子课题于2020年底完成。
④构建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保障体系
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涉及的主体、要素繁多,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以规范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实践的运行。如何结合我国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实践要求,从法律制定、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管理创新、技术支持、平台支撑等方面构建濒危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保障体系,将是课题组进一步探索的重要方面。
子课题负责人赵淑梅教授及其团队于2020年上半年完成。
(2)成果应用方面
对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标准、办法等文件,以首席专家周耀林教授以及张美芳教授、陈红彦研究员为主,形成3-4篇研究报告。
周耀林教授等于2020年底完成。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