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先秦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了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的家训传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在长期的教化实践基础上,传统家训注重运用日复一日的日常训诫、身教示范、奖惩激励、家风熏陶、家训制订等方法,有效促进了古代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循理化之、积诚感之的日常训诫法
重视在衣食住行、冠婚丧祭等各种家庭生活中强化对子孙的德育训导与告诫,是传统家训教化活动的一大特色,也是最为普遍的方法。在严慈相济基本原则下,传统家训主张通过“循理以化之,积诚以感之”的说理方法训示教诫子孙。一方面,注重采用生动化的说理方法训示教诫家人族众。传统家训往往以“远采古圣,近揆行事”为基本说理原则,循序渐进阐明义理。依据说理论据的不同,可大体将传统家训说理方法分为叁种。一是采纳古代圣贤嘉言懿行以勉励家人族众的以古论今法。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是古人推崇的圣贤代表。二是借鉴当时典型人物和事例以训诫家人族众的以今论今法。叁是运用日常事例向教化对象阐述人生哲理的以小见大法。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身教示范法
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的紧密性,而家人之间朝夕相处、同居一室的家庭生活则使家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高度相关,这就使得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尤为有效可行。一方面,在言传与身教的问题上,传统家训在肯定言教的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身教的重要性,“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另一方面,传统家训主张教化主体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教化家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家训教化主体作为“一家之长”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治理好家庭家族,“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长尊,则家治。若看得尊长不尊,如何齐得它!要在尊长自修”。家训主体以身作则的一般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仁爱严明、谨守礼法、言行一致。家长的以身作则首要体现为具有仁者爱人的品质和严明教子的特征。其次,家长需率先垂范,自身首先做到谨守礼法。司马光强调“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惟此方能总治好一家大小之务。家长谨守礼法表现为自觉主动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在言行上率先践行,还需公正无私,遇事秉公持正、爱憎不偏。
奖以劝善,罚以惩恶的奖惩激励法
传统家训在家庭治理中主张以奖惩激励法引导家人族众向善向上、知非改过。一方面,注重采用奖以劝善的正面激励法。奖励是家长为家人族众树立正面榜样,激发他们向上向善的意愿,勉励他们见贤思齐。概括说来,传统家训奖善以劝善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践行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道德方面。二是嘉奖杰出妇女方面。叁是在读书仕进方面。家族多会资助本族贫寒子弟解决读书费用问题,若通过科举考试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入朝为官,家族会有不同程度的奖励。四是有功于家族者。对于修建祠堂、建立义学、拓广义田等有贡献者,皆进行奖赏。此外,恪尽职守完成家族任务等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奖励。在奖励方式方面,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精神性奖励,一是物质性奖励。精神性奖励包括家长族长的口头表扬、书面表扬,给家族杰出人物优待礼遇,撰写传记或个人优秀事迹载入谱牒、刻石刻碑,上请官府进行表彰等。口头表扬是给予族内人员精神性鼓励最为普遍的形式,书面表扬则较为正式,一些家族专门制定《劝惩簿》,造“劝惩牌”,将族人的善言善行记入《功簿》和“劝牌”,昭示族众,给予族众孝子贤孙、杰出人才等以一定的优待礼遇。物质性奖励包括奖钱、奖物等。另一方面,注重采用惩以罚恶的负面激励法。对违反家法族规或者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家庭家族成员予以一定形式的惩罚,是家训教化的又一有效方法,与奖以劝善的方法相辅相成。
父祖提倡、子孙践行的家风熏陶法
家风是在父祖倡导与践行、子孙传承与发扬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用以涵养个体品德、规范个体行为的一个家庭中的传统风尚。传统家训重视建设和传承各色优良家风,主张在无形的熏陶感染中开展家庭教化。第一,孝友家风。孝友家风注重培养子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的德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为人友善。第二,忠信家风。忠信家风重视子弟精忠报国、与人为善品德的培养,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忠贞报国、处世忠厚。第叁,勤俭家风。勤奋家风勉励子弟勤于学业、勤于耕作、勤于经商等,以此立身丰家。第四,耕读家风。耕读家风又称农士家风,教诫子弟饱读诗书时也知稼穑之事,手秉耒耜时亦知诗书之义,从而使其在读书耕作的过程中强身健体、涵养德性、增长知识。第五,清白家风。重视家声,不为子孙留过多田畴邸肆、粟麦金帛是传统清白家风的首要内涵;严以修身、不为自己谋私利,严以治家、不为家人谋私利则是传统清白家风的重要内涵。
撰写修订、刊刻重刻的文本制订法
为“提撕子孙,整齐门内”,传统家训制订主体往往根据社会主流规范、祖上遗训、自身经验专门撰写、修订、重刊家训,利用家训文本教诫子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撰写家范是传统家训制订主体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以训诫子孙的教化活动,在规训程度上有言行劝导、规制、禁止叁个程度的区别。依据社会主流规范、古代嘉言懿行、祖上遗训以及个人经验,将对家人的训诫撰写成多种体裁的家训文本以训诫家人族众,是家训活动行之有效的教化方式。第二,修订家范是传统家训制订主体对家训文本的拾遗补缺和与时俱进的重新解读,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家庭教育活动,是对家训活动的推崇和强化。第叁,重刊家范,即重刊本族家范、其他家族优秀家范、历史上的优秀家范,这是广泛性的社会教育活动,从而促进了古代主流规范的民间化。苏轼曾说“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人间,不必皆从于己出,清代黄书琳在重刊《颜氏家训》序中进一步引申了苏轼的观点,认为“父兄之教子弟,亦犹是也,以古人之训其家者,各训乃家,不更事逸而功倍乎”。这也就是不断重刊本族家训、其他家族优秀家训、历史优秀家训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阅读延伸
古代家训之“最”
●最早的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用心良苦。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着名的家训名言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的一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最完整的家训是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最大公无私的家训是包拯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的这则家训足为世人风范。(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