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自2017年11月立项以来,首席专家陈伟武教授即领导全体项目组成员,根据既定研究计划,开展具体工作。截至2019年6月,项目组全体成员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由于研究需要,项目组充分吸收了立项时的专家评审意见,与玄门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技术合作。2018年6月,完成了“战国文字诂林数据库”后端(丑迟迟辫://驳耻濒颈苍.虫尘迟别濒.肠辞尘/)搭建,为下一步的数据搜集整理工作提供了后台支撑。2019年5月,初步完成了数据库前端(丑迟迟辫://驳耻濒颈苍.虫尘迟别濒.肠辞尘/丑辞尘别/)搭建,为已入库的数据提供呈现互动方案。
在完善数据库后端建设之后,项目组根据研究计划及总体部署逐步完成了各数据的录入,总数据的录入与各子项目研究等多个进程同时进行。
2018年5月,召开了“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项目计划及研究价值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2018年7月—2019年5月,项目组采用分专题研究的方法,就吴越文字、叁晋货币文字、清华七、上博一等多个专题进行考释提要的撰写。
2018年7—8月,项目组搜集了08年以前的战国文字领域研究文献,整理编目并输入数据库,共计4600余条。
2018年9月—2019年4月,项目组在原定计划“提取代表性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研究对象,对所有已公布出土战国文字资料的字形均进行搜集整理和切片,目前已完成清华简、上博简、睡虎地秦简、新蔡简、郭店简、放马滩秦简、岳麓简等多批简牍材料及吴越文字、叁晋文字、齐鲁文字等的字形切片,图片总数量达130000余张。
2018年11月—2019年6月,项目组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统计,在《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的基础上,完成了战国文字字头的提取,并对所有隶定字进行了读音、笔画数、首笔、说文部首、说文卷数等多项属性的标注。完成了通用汉字的导入,共计3695个字头及4256个异体字。对于骋叠18030字符集以外的汉字,项目组正在制作字体以完成信息化录入。
2019年4月,召开了“《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新书发布会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高端论坛”。
项目组目前已经在海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1篇。课题组已完成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3篇;出版大型工具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18册;出版学术着作2部,分别是:《愈愚斋磨牙集二集(古文字与汉语史研究丛稿)》和《孙稚雏学术丛稿》);论文集1部(《古文字论坛》第叁辑);主办学术会议2次。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之一:楚系文字诂林(简牍)
本子课题在负责人陈斯鹏教授的指导下,包山简、望山简、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曾侯乙墓简、新蔡简、各小批散见楚简的字头与相关考释文献目录已基本完成电子化,录入数据库。大部分楚系简牍材料均已完成字形切片,共计图片66671张。目前子课题成员着力于撰写各批次楚简释字提要,其中清华简释字提要已基本完成,即将录入数据库。
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已发表论文10篇,其中4篇发表于颁厂厂颁滨来源刊物,如:
《释“霝君子”——兼论出土文献中字词的神我之别》(陈伟武);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书(七)虚词札记》(陈斯鹏);
《青岛土山屯6号汉墓木牍所记“疏牙”为牙签考》(范常喜);
《清华七〈子犯子余〉“錧梏”试解》(范常喜);
《〈包山楚简〉遣策所记“旌?”新考》(范常喜);
《〈上博七〉札记二则》(范常喜);
《〈殷高宗问于三寿〉“ =先反”句补说》(李美辰);
《〈越公其事〉“ ”字试释》(陈晓聪);
《读清华简札记二则》(刘伟浠);
《郭店楚简〈老子〉“哺”字补释》(林焕泽)。
此外,在本子课题研究方向上,已完成硕士论文2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文字集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疑难字词诂林》。另有1篇博士论文《清华简字词关系专题研究》即将完成。
(2)子课题之二:楚系文字诂林(非简牍)
本子课题在负责人范常喜教授的指导下,对楚系缣帛、青铜器、玺印、封泥、陶器、货币、漆木器、玉石等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字形切片、文献搜集与扫描、考释提要撰写等工作。由于本课题材料庞杂,在研究时采用了分国别或分种类逐个攻破的办法。目前已完成楚系金文资料、吴越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其中吴越文字资料也已完成字形切片,共计图片11993张,即将录入数据库。相关考释提要正在撰写。
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已发表论文3篇,其中1篇发表于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外杯”试解》(范常喜);
《读〈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札记二则》(范常喜);
《宋人传抄鸟虫书钟铭“ 志 事者侯”句释读——兼据金文、楚简辨正<史记·五帝本纪>“變”“燮”异文》(陈哲)。
此外,在本子课题研究方向上,已完成硕士论文1篇《吴越文字编》,另有硕士论文《楚系金文字释综览及相关问题研究》即将完成。
(3)子课题之叁:秦系文字诂林
本子课题在负责人田炜教授的指导下,现已完成秦金文、玉石文字、简牍文字、漆器文字、秦玺印封泥文字和秦陶文等文字材料中的字头提取和相关文献目录梳理工作,并已录入数据库。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放马滩秦简、岳麓秦简等多种秦系文字材料已经完成字形切片,共计图片57313张,即将导入数据库。目前正在撰写秦文字考释提要,并着力对疑难字词进行重点研究。
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已发表论文3篇,其中2篇发表于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中的“宄”字及其他》(梁鹤);
《岳麓秦简〈数〉的抄写年代考辩》(翁明鹏);
《说秦简牍中“徼”的含义及时空问题》(翁明鹏)。
此外,在本子课题研究方向上,已完成硕士论文《〈岳麓书院藏秦简(肆)〉集释》,另有博士论文《秦简牍字词关系研究》,硕士论文《秦汉简牍两种用字分化现象考察》及《秦汉简牍法律文献言说类动词研究》即将完成。
(4)子课题之四:晋系文字诂林
本子课题在负责人吴良宝教授的指导下,项目开展过程中多次与其它子课题成员商讨相关问题,已对子课题中所涉及的材料进行了穷尽性的搜集并保持实时更新。目前已完成晋系金文、货币文字、玉石文字、陶玺文字的字头提取和相关文献目录的梳理工作,所涉字形切片已完成二分之一,共计有图片32793张,正逐步导入数据库。子课题进度超出预期,“晋系文字诂林·货币篇”相关内容已初步完成,“晋系文字诂林·金文篇”撰写正有序推进。
作为阶段性成果,在本子课题研究方向上,已完成博士论文1篇《晋系货币文字整理与研究》,另有博士论文《晋系金文研究》即将完成。
(5)子课题之五:齐燕文字诂林
本子课题在负责人施谢捷教授的指导下,已顺利完成字头提取、考释文献目录整理;字形图片也已基本收集完毕,计有图片30921张,即将导入数据库;“齐系文字诂林”、“燕系文字诂林”也在编撰中。
(6)子课题之六:传抄古文诂林
本子课题在负责人林志强教授的指导下,已完成《传抄古文字编》初稿,大体收录传世字书和碑志石刻两类文献所见古文形体;字头与相关考释文献目录已基本完成电子化,录入数据库。项目组成员正在撰写传抄古文考释提要,预期2020年年初完成并录入数据库。
作为阶段性成果,在本子课题研究方向上,课题组成员已在颁厂厂颁滨来源刊物上发表论文《传抄古文疏证十二则》(刘伟浠)。此外博士论文《传抄古文与出土文字合证》也即将完成。
(7)子课题之七:战国文字诂林数据库
本子课题在负责人刘志基教授的指导下,与来自有米科技、深灵科技、玄门科技等多个公司的技术专家组成研发团队,目前已搭建完成数据库前端网页与后端框架。前端网页的部件、部首、笔画、拼音等多种检索功能已基本实现。后端架构设计上,经项目组专家讨论,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增加隶定异体字表以解决战国文字复杂的字际关系问题,增加读音表以充分结合上古音研究的前沿成果,增加“着录文献表”以方便使用者核对原文献。着录文献表与原有的字头表、字形表、提要表、考释文献表共同构成“字形全息动态数据库”和“研究考释动态数据库”两个子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项目组设计了编辑—一审—二审的工作流程,从而确立了科学有效的纠错机制。
在研发过程中,项目组分别于2018年3月22日、2018年6月26日、2018年9月28日、2019年3月29日进行了4次研发会议,于2018年7月1日、2019年4月18日进行了2次视频会议。
目前表单数据正在陆续录入,其中已审核完成字头表数据3695条,隶定异体字表数据4256条,读音表数据3695条,字形表数据3450条,考释文献表数据4387条,着录文献表数据399条,系统日志26747条。尚有大量线下数据正在导入与审核中。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项目组根据项目计划开展战国文字考释文献论着、战国文字原始材料等调查研究。项目组成员充分利用海内外图书馆纸本及电子资料、相关学术网站及数据库(简帛网等)、学术类公众号等平台,整理战国文字考释论着目录,搜集战国文字原始材料,为项目的顺利开展积累了深厚的文献基础。
项目组成员对战国文字考释文献论着目录调研工作十分重视,陈伟武教授、陈斯鹏教授、范常喜教授、田炜教授等多次利用赴北京、香港、澳门及韩国、日本等地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工作。
2018年8月,范常喜教授带领研究生实地参观湖南省博物馆、荆门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信阳博物馆、长台关楚墓等,目验出土战国器物,就出土文献整理、名物形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交流。
2019年6月,田炜教授组织博士后及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走访广州当地博物馆,实地考察出土文物。
此外,项目组广泛调查相关专业的同类数据库,并组织研究生进行了竞品调研和使用体验反馈,形成了调研报告与数据库需求分析文档,为“战国文字诂林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参考意见。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这一重大项目力求全面地网罗相关的战国文字考释成果,并以数据库的形式呈现。相关文献搜集齐备、科学整理,是研究工作的必要前提。曾宪通、陈伟武主编的大型战国文字集释工具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2018)这一前期成果已涵盖2008年以前及部分2008—2016年海内外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项目组重点整理2016—2019年期间海内外战国文字论着、着录等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电子化)工作,在课题组成员指导下的研究生已完成《晋系货币文字的整理与研究》《吴越文字编》《&濒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驳迟;文字集释》等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学位论文,即是本课题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成果的直接反映。
3.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项目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累计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近30余篇,既开拓了项目组成员的学术视野,又提高了项目组的研究水平,为项目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情况如下:
(1)学术会议与国际合作
陈伟武:
① 2017年11月18—19日,赴北京参加由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第一届北京大学古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释“霝君子”——兼论出土文献中字词的神我之别》。
② 2017年12月10—13日,赴澳门参加由澳门汉字学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汉字与中华文化研讨会暨澳门汉字学会第四届年会”,提交论文《<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前言》。
③ 2017年12月14—15日,赴香港参加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古籍新诠——先秦两汉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释战国楚简“宝”字的两种异体》。
④ 2018年9月26—27日,参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博物馆主办的“简帛书法与文字研讨会”。
⑤ 2018年10月9—11日,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的“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二届年会”,主题报告《容希白和于思泊两位先生的金石之交》。
⑥ 2018年10月13—15日,参加“《古汉语研究》创刊30周年纪念会暨汉语言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⑦ 2018年10月20—23日,赴西安参加澳门汉字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汉字与中华文化研讨会暨澳门汉字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提交论文《秦汉文字释读散札》。
⑧ 2018年11月14—16日,赴福州参加福建师大文学院、万卷楼合办的“《国文天地》《中国文字》期刊建设研讨会”。
⑨ 2018年11月17—18日,赴北京参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读上博简第九册小札》。
陈斯鹏:
① 2017年12月10—12日参加由澳门汉字学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汉字与中华文化研讨会暨澳门汉字学会第四届年会”,宣读论文《楚玺“谨交”“谨通捕”考释》。
② 2018年11月17—18日参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旧释“粦”字及相关问题检讨》。
③ 2018年11月24—25日参加复旦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古代汉语大型辞书编纂问题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从秦汉简看“谮”的词义问题》。
④ 2019年6月10—12日参加江苏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七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作题为《清华大学所藏竹书〈邦家之政〉校证》的演讲。
田炜:
① 2017年12月13—15日,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主办的“古籍新诠──先秦两汉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化研究所五十周年庆典”,分组讨论宣读论文《谈谈用字规范对破读的限制》。
② 2018年8月17—20日,参加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文字、文献与文明——第七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任会议召集人。
范常喜:
① 2017年12月10—13日,参加由澳门汉字学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汉字与中华文化研讨会暨澳门汉字学会第四届年会”,宣读论文《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札记三则》。
② 2018年3月15—18日,参加由日本女子大学主办的“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による戦国秦漢期新出土資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读论文《从望山遣册简所记旌旗名释〈上博九·卜书〉中三个兆象名》。
③ 2018年7月2日,参加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工作坊”,宣读论文《战国楚简“詽寻”与秦汉简法律用语“詽诇”合证》。
④ 2018年8月17—20日,参加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研究所主办的“文字、文献与文明——第七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青岛土山屯6号汉墓遣策木牍所记“疏牙”为牙签考》。
⑤ 2018年9月25—27日,参加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博物馆等主办的“中国简帛文字与书法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上博八〈李颂〉“深利幵豆”试释》。
⑥ 2018年10月9—11日,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的“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宣读论文《清华简〈系年〉“鶾骼玉 ”小考》。
⑦ 2018年11月9—12日,参加由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宣读论文《睡虎地秦简“缦(鞔)履”与〈说文〉“鞔”字合证》。
⑧ 2018年12月29—30日,参加由南京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纪念方光焘、黄淬伯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清华六〈子仪〉首简“公益及三谋敷之”小考》。
⑨ 2019年1月4—10日,参加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岳麓书院藏秦简(陆)》释文审订研讨会”。
(2)学术交流
陈伟武:
① 2018年5月11日,应邀赴中国传媒大学作题为《〈孙子兵法〉与简帛兵学文献》的学术讲座。
② 2018年7月30日,应邀赴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作题为《古文字资料与上古汉语词汇研究漫谈》的学术讲座。
③ 2018年8月27日,应邀赴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作题为《选堂先生与古文字学》的学术讲座。
陈斯鹏:2019年4月18日应邀赴北京语言大学作题为《从用字习惯、字词关系到历史汉字学》的学术讲座。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成果发布会
(1)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
2018年5月12日,由陈伟武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深灵科技公司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了评估和指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中山大学中文系官方网站发布了会议信息,国学网、广东省文化站先后转载此文。
(2)《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新书发布会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高端论坛
2019年4月27日,《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以下简称《集释》)新书发布会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高端论坛在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举行。发布会与高端论坛由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中华书局、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联合主办,与会人员四十余人。北京大学李家浩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长江学者)李守奎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冯胜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沉培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对项目前期成果《集释》作出了积极评价,大力肯定了作者团队淡泊勤恳的学风与默默奉献的学术情怀。随后,与会学者对“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的开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中国评论通讯社、香港商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腾讯网、增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大会进行了报道,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2.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
2019年5月,项目组将《〈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新书发布会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高端论坛顺利举行》文稿投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未采用。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开展以来,人力、技术、设备等方面遇到一些难题。
人力方面:由于出土战国文献数量巨大且辨识难度很高,只有具备一定古文字基础的专业人员才能科学切割文字原始材料。而实际工作中,即便将全体科研人员投入切字工作也是远远不够的,字形切片工作繁复而低效,占用了大量的科研时间。综合种种考虑,项目组根据出土战国文献不同材料的性质,编写了专门的分类字形切割导则,培训一批对古文字有兴趣的学生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并给予了助研津贴,已切取的字形图片达130000余张,但仍有大量的图片需要修饰、校订,许多字形模糊的切片,切取时费时费力,人力方面问题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技术方面:古文字字形异体众多,字词关系复杂,存在许多集外字,需要使用图片来代替字符。在录入数据表时,数据库各表单部分字段要求图文混排,这对数据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数据库中图片和电子文献的增加,数据库的架构和索引设计均需要进一步优化。
设备方面:为迎合轻量化的要求,项目组采用了基于飞别产的数据库设计,由于数据库含有海量高清图片资源,计算和内存需求极大,需要租用高容量、大带宽的云服务器。随着数据库数据量日趋增长,给科研经费的使用带来了压力。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在“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项目进行过程中,为更好地服务学界,建成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项目组增加了许多研究内容,使得工作量和研究难度也有所增加。
1.数据库存储的图片从代表性字形改为所有战国文字材料字形。我们原定从已有的文字编工具书中提取代表性字形,但为了尽可能地发挥数据库的规模效应,避免遗漏和重复收录,我们改为从原始着录书中普查所有已公布的战国文字资料,并逐一切片收集。
2.增加了战国金文着录表。新见战国金文资料不断刊布,散见于各种公私着录书与报刊杂志,查检难度较大。旧有着录表时效性趋低,目前尚未见专门辑录战国金文着录信息的着录表。为保证各系战国金文原始材料搜集的完备性与清晰度,项目组组织研究生编制秦、楚、齐、燕、叁晋各系战国金文着录表,为项目各个子课题的推进提供便利。
3.增加了战国文字字词关系表。字词关系研究是战国文字研究的一大专题,也是项目组成员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各系之间字词关系有同有异,字词考释不能脱离所属系别文字的字词关系实际情况,因此编制战国文字字词关系表有助于保证《战国文字诂林》按语的准确性,提升《战国文字诂林》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曾宪通、陈伟武主编《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于2018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战国文献新见材料层出不穷,与甲骨文、金文在规模上呈鼎足之势。《集释》成书历时十余年,融汇了中山大学叁代学人的共同心血,对2007年以前出土战国文献中所见近8000个字、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集释,囊括了陶文、玺文、金文、货币文、玉石文、简帛文等各门类资料,为历史、考古、语言学等相关学科利用战国文献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2.陈伟武《愈愚斋磨牙二集——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丛稿》(中西书局,2018)收入作者论文、书评、述介等各类学术性文章共44篇,内容涉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古代史研究、汉语方言研究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在战国简帛文献的文字考释、用字习惯、史料校释等问题上有深入研究。
3.陈伟武主编《古文字论坛》第叁辑(中西书局,2018)收录文章45篇,内容除古文字学者对甲骨、金文、简帛等的研究论文外,还收录了容庚日记、演讲致辞、陈炜湛教授的回忆札记、研究述略等。其中不乏对清华简、郭店楚简、楚帛书等出土战国文献材料中疑难字词考释的佳作。
4.孙稚雏《孙稚雏学术丛稿》(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是作者历年学术论着代表作的集结,共收录其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内容涵盖汉语言文字、古文字与出土文献、青铜器、书法、学术史、推广普通话等诸多专题。
5.陈斯鹏《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书(七)虚词札记》(《上古汉语研究》第叁辑,2019)共收楚简虚词札记五则,分别讨论了《子犯子余》中的虚词“犹”“是”“用”“则”、《赵简子》中的“将”以及《越王其事》中“疋”字的用法。该文一方面疏通了清华简几处简文文义,另一方面也从出土文献的角度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参考。
6.范常喜《“外杯”试解》(《文物》第9期,2018年)根据出土的汉代耳杯刻文及木牍材料推测出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东室出土耳杯底部刻的楚文字“外杯”,指的应是置于外厨的耳杯。
7.范常喜《清华七〈子犯子余〉“錧梏”试解》(《中国文字学报》第9辑,2018)将清华简中旧释“桊 ”、读为“桎梏”的刑具改释为“ ”、读为“錧梏”,认为与上博简“桎梏”为同义异文。此文对先秦刑具名物词的研究有示范意义。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项目开展以后,考虑到战国文字新材料日益增多带来的整理难度加大与相应的劳务费逐年递增两方面的因素,课题组对各个子项目的后续计划做了适当调整,删去了提前完成的部分,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1.子项目之一:楚系文字诂林(简牍)
2019.07—2020.01,整理录入楚系简牍文字字形图片,撰写释字提要。
2020.02—2021.02,撰写文字考释按语,制成字释综览。
2021.03—2022.02,完成楚系文字诂林(简牍),发表与考释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
2022.03—2023.02,协助完成《战国文字诂林》编纂,撰写按语。
2023.03—2023.09,增补近年新出材料及研究成果,提交专家审阅。
2023.10—2023.12,准备结项材料。
2.子项目之二:楚系文字诂林(非简牍)
2019.07—2020.02:整理录入楚系非简牍文字字形图片,撰写释字提要。
2020.03—2021.03:撰写文字考释按语,制成字释综览。
2021.04—2022.02:完成楚系文字诂林(非简牍),并发表与考释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
2022.03—2023.02:协助完成《战国文字诂林》编纂,撰写按语。
2023.03—2023.09:修订成果,并收录新成果,延请专家审订,进行出版。
2023.10—2023.12:结项申请,准备结项。
3.子项目之叁:秦系文字诂林
2019.07—2020.02:整理录入楚系非简牍文字字形图片,撰写释字提要。
2020.03—2021.03:撰写文字考释按语,输入数据库。
2021.04—2022.02:完成秦系文字诂林,并发表与考释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
2022.03—2023.02:协助完成《战国文字诂林》编纂,撰写按语。
4.子项目之四:晋系文字诂林
2019.07—2020.02:整理录入晋系文字字形图片,撰写释字提要。
2020.03—2021.03:撰写文字考释按语,输入数据库。
2021.04—2022.02:完成晋系文字诂林,并发表与考释内容相关的研究性成果。
2022.03—2023.02:协助完成《战国文字诂林》编纂,撰写按语。
2023.03—2023.09:修订及收录新材料、新成果,延请专家审稿。
2023.10—2023.12:结项申请,准备论证。
5.子项目之五:齐燕文字诂林
2019.07—2020.02:整理录入齐燕文字字形图片,撰写释字提要。
2020.03—2021.01:撰写文字考释按语,制成字释综览。
2021.02—2022.02:完成《齐燕文字诂林》编纂,并发表与考释内容相关的研究性成果。
2022.03—2023.02:协助完成《战国文字诂林》编纂,撰写按语。
2023.03—2023.09:修订及收录新材料、新成果,请专家提意见。
2023.10—2023.12:结项申请,准备结项。
6.子项目之六:传抄古文诂林
2019.07—2020.01:整理录入传抄古文字形图片,撰写释字提要。
2020.02—2021.01:撰写传抄古文考释按语,输入数据库。
2021.02—2022.01:完成《传抄古文诂林》,发表与传抄古文考释相关的研究性论文。
2022.02—2023.02:协助完成《战国文字诂林》编纂,撰写按语。
7.子项目之七:战国文字诂林数据库
该子项目下一阶段研究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为相关数据的录入整理,阶段二为数据库的审订增补。
阶段一:
(1)2019.07-2022.01:在已有的字头表、字形表、提要表数据的基础上继续增补修订;增加战国金文着录表、战国文字字词关系表。
(2)2021.02-2022.02:考释提要、提要简按则由其他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进一步增补,录入数据库;项目组审订出土战国文献释文,录入数据库“辞例”字段。
(3)2019.07-2022.02:完成考释字形图片与原文献电子版、考释提要与电子版原文一一对应的数据库后端勾连,实现单击即显示的数据库前端功能。
阶段二:
(1)2022.03-2023.02:在数据库后端根据每个字头的检索呈现《战国文字诂林》,为每个字头撰写总按语,更新数据库。编纂过程中如遇数据库数据有误,则随出校记。根据校记对数据库进行修订增补。审核已录入数据,邀请专家学者试用,根据反馈意见优化数据库功能。
(2)2023.03-2023.06:搜集课题研究过程中新出的材料和新见的成果,补入数据库各表单,建立滚动更新机制。
在以上七个子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后续的总体规划如下:
2023.03—2023.09:修订《战国文字诂林》,并收录新材料、新成果,延请专家审订,进行出版;开放“战国文字诂林”数据库体验版权,邀请专家试用,向专家征询改进建议,以补充完善数据库,解决试用期间发现的数据库漏洞。
2023.10—2023.12:结项申请,准备结项。
项目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