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基于《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6日10:25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2017年11月15日立项,按课题设计2018年3月启动。2018年至2019年的研究任务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类型、构词形态类型、名词范畴的类型与动词范畴的类型、语序类型、简单结构类型与复杂结构类型、词汇类型、边缘语言结构类型等类型学研究参项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研究数据库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指导课题组成员开展田野调查和相关类型学参项的语料搜集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数据库建设补充新材料。

根据课题要求,个子课题展开了相关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前人发表论着涉及的语音类型、构词形态类型、名词范畴的类型与动词范畴的类型、语序类型、简单结构类型与复杂结构类型、词汇类型、边缘语言结构类型等类型学研究参项的文献资料,目前已经收集整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献资料,范围涉及各期刊刊发的论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系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系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系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标注丛书以及相关学者的独立专着,并完成大约25万字的论着索引和数据,共个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搜集有关参项语料时直接链接和查找参考文献。

为方便个课题组成员了解《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的内容和相关类型学参项,课题负责人组织具有专业八级英文水平的课题负责人的博士研究生翻译《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目前已经完成语音类型、构词形态类型、名词范畴的类型与动词范畴的类型等重要内容的翻译。

在学术活动方面,课题先后于2018-2019年组织并参加了5次学术研讨会以及个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相关重要学术研讨会,诸如国际汉藏语暨语言学会议、国际语言类型学会议等。在调查研究方面,课题负责人先后于2017-2019年组织相关人员依据课题设计,对四川雅江倒话、四川木里苗语、贵州麻江绕家话、青海五屯话、贵州赫章小花苗苗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将与后续的工作中对有关语言或方言土语进行调查研究以丰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语料。相关课题组成员也依托相关课题进行了与本课题有关的内容的调查。

依据课题设计,2018-2019年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搜集文献语料,故而可以认为本课题目前暂无重要成果发表,只是课题组成员发表和出版了与本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和专着。

本课题涉及中国少数民族130多种语言,尽管前人的成果丰富,但内容各有侧重,课题很多参项的语料,特别是构词形态类型、名词范畴的类型与动词范畴的类型的语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从已有成果获取足够材料,这是课题研究中遇到的较大问题。同时,本课题的课题组成员较多,这对推进课题研究是非常有好处的,但课题组成员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研究的把握有所不同和几乎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在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时间投入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迟滞了课题的进度。在本课题研究中,由于工作的需要,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决定让课题负责人由研究室调到编辑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编辑部工作的组织和稿件编校中,严重影响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时势推进,这是也本课题目前碰到的问题。目前课题的进度总体上符合课题设计的时间点,对遇到的问题逐步在解决,在近一年内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的有关课题将陆续结项,可以在时间上保障投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同时,课题负责人已基本理顺编辑部的相关工作,于后每年将可以有6个月的时间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题设计有充分保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本课题课题组成员在2017-2019年间出版学术专着7部,发表学术论文41篇,其中,李云兵的《苗瑶语比较研究》涉及苗瑶语的语音类型、构词法、形态类型、语序类型,一定程度上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研究的描写和书写模式;乌日格喜乐图的《鄂温克语语音声学研究》研究了鄂温克语的韵律、语音类型、声学特征、语音的发声态,既有语音类型的研究,也有实验语音的实证研究,为课题研究中的语音类型研究提供了语言本体与实证相结合的基本模式;陈国庆的《孟高棉语次要音节研究》研究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音节结构,特别是因元音弱化形成的半个音节的结构,对课题研究中语音类型之音节结构类型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王锋、韦学纯、布日古德、韦韧的成果为古文字研究,为课题边缘结构类型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文献材料。其他学术论文涉及语音极语音类型、词汇、语法、语法化、语法范畴、词汇化等领域,以专题形式讨论相关问题,不同程度地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参项的素材。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课题设计为5年完成。第一年的目标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摘选、归类和重新分析,第二年对归类、重行分析的资料录入计算机,为课题研究的数据库建设做准备,并为课题研究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提供有效参项数据;第叁年完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描写和解释,初步完成课题设计的预期目标;第四年用语言地理学的方法把相关参项数据库通过地图软件绘制于基础图或用地理信息系统标绘于电子地图;第五年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地图相互验证校验,完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地图集”,对子课题完成的子课题成果合编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研究”。

本课题第一、二年的工作的时间节点为:

(1)2018年3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总体设计方案和课题实施方案,搭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的基本参项和数据库结构。

(2)2018年4月,课题启动,举行课题开题论证,研讨课题总体设计方案及研究步骤,明确课题分工情况,确定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范围和归类标准,确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的基本参项和数据库结构。

(3)2018年5月-2019年12月,各子课题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的基本参项和数据库结构进行文献收集、整理、归类并录入计算机。根据需要,各子课题负责人指导课题组成员开展田野调查,补充和完善语料并初步建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形成课题的阶段性数据库成果。

本课题第叁、四、五年的工作的时间节点为:

(4)2020年1月-2020年12月,各子课题开展所承担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描写和解释,初步完成课题设计的预期目标,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研究”,形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5)2020年12月,举办课题组学术研讨会和评论会,目的是研讨初步完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研究”阶段性成果,由课题成员宣讲其负责完成的内容,以评论的方式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进行修改和提升。

(6)2021年1月-2021年12月,组织专人根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的数据,用地图软件或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地图集”,并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地图集”进行相互校验和核实。

(7)2022年1月-7月,课题首席专家会同各子课题负责人对子课题完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类型数据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地图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研究”子课题成果进行合编。

(8)2022年8月-11月,由首席专家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审查课题的最终成果,发现问题及时修订。与此同时,由首席专家负责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出版策划和宣传工作。

(9)2022年12月,提交课题的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鉴定。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