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通过社会心理学途径推动国民心理建设和柔性管理,研究的总体思路在于通过对当前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现状与其心理学内涵、机制的分析,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模型,最后依据该模型,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宜中国社会的引导政策,从根本上引导国民将“绿色”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目前项目正按照既定计划有序推进,执行情况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于党的十八大中第一次提出,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第一,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知;第二,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思路和举措;第叁,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庄严承诺。本课题立项的初衷高度契合“十九大”的精神,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理论和实际的初步探讨,这也使我们的研究团队对课题的研究意义与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更好地适应“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本课题作了一些调整,总体执行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前国民的社会心态及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现状,研究国民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可能途径,探索国民心理建设与柔性管理的心理学路径。
2018年7月至9月,本课题组成员分别调研了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岳阳市、邵阳市、江西省九江市、河南省郑州市、山东省枣庄市、云南省楚雄市、广东省肇庆市、贵州省遵义市。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绿色生活方式相关的问题与关键词,明确概念的核心特征,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围绕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国民的基本认知状况进行调研。
(2)围绕如何了解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现状,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知、情、意、行”四维度模型,并据此开发国民绿色生活方式测量工具。
在之前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社会心态与认知现状的访谈调研基础上,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本课题组对全国各地区进行了调研,以明晰绿色生活方式的结构以及开发测量工具进行了问卷发放,最终形成了国民绿色生活方式量表,量表包括环境态度、环保意志、绿色情感与环保行为四个维度。同时对人口学变量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了在性别、职业、居住结构、社会阶层等人口学变量上,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也发现了一定程度上态度与行为倾向不一致的现象。
(3)充实和完善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大数据研究,除了利用之前使用的问卷星平台施放问卷以外,还增加了与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合作,设计了相关问卷的网页版,以此获取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数据。并与各大超市建立合作,获取用户购买绿色产物的相关数据。
未来将继续进行大数据调查,建立国民绿色生活方式数据库,并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如超市购买绿色产物、支付宝参与蚂蚁森林活动、日常生活中所用水电等)相联系,充分了解国民认知层面与实际层面相协调的绿色生活方式。
(4)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影响人们绿色生活方式的因素以及引起环境态度与环保行为之间差距的因素,据此阐明能够增加人们亲环境行为、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具体心理学路径。
在现阶段的实证研究中,我们聚焦于环保自我担当、社会规范、自然共情特质、环境感知、普遍信任等因素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这对我们有效揭示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未来将继续进行该方面的实证研究,期望构建出全面、系统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为引导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途径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总体进展顺利,已初步制定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测量工具,并取得了部分实证研究与脑电研究的进展。已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3篇,撰写相关论文10篇,提交工作报告1份。已完成着作书稿《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学途径:国民心理建设》约31万字。召开专家论证会1次,召开正式学术研讨会3次,召开组内学术研讨会56次,课题组研究人员参加培训5次。
下面分别介绍本项目包含的五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子课题1: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态及认知现状——基于大数据(平台)调研
子课题1旨在了解国民生活方式的社会心态及认知现状,目前子课题1进展顺利,已完成了部分内容,已对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态有了初步的了解,该成果已于2019年5月12日报送至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合作创办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并且课题已进入大数据调研阶段。
在了解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现状之前,本课题组编制了相关的测量工具。
确定测量工具后,我们获得了1051份有效问卷,并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现状。过往研究表明,在环境态度、绿色情感以及环保行为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我们在量表施测的过程中,亦发现了这些差异现象:
第一,女性更为关注环境问题。相对于男性,女性对环境问题更加敏感,在有关环境的情绪体验上强度更大,但行为上两者差别不大,这可能源自于女性更加敏感、情绪丰富的特质。
第二,代际差异明显。年龄差异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到,以80年代为分界线,相对于80年代之后出生的群体,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践行着更为环保、节俭的生活方式。
第叁,母亲学历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父亲的最高学历对子女并无显着影响,而母亲的最高学历有着重要影响,这可能又一次佐证了当前中国典型的“丧偶式”育儿现象,以及母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这种观点。
第四,家人合住的绿色意义。婚姻状况上的差异表明,相对于未婚状态,已婚人士的生活方式更为健康环保,同时,相对于单身状态,恋爱状态的人们生活方式也更为绿色,这与前人研究结论:“单身会制造更多垃圾”相一致。
第五,亲近自然的重要性。相对于其他职业,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生活方式更为环保与节俭,由于经济收入(排除年收入百万的群体)对生活方式并无明显影响,我们在解释这种差异时,排除了这些人员收入较低的可能,认为更可能的原因在于从事此类行业的人员与自然更贴近,因而在态度与行为上更加环保。
第六,社会阶层与经济阶层差异。主观家庭经济阶层越高的群体,生活方式越环保,但在主观得分为10(最高值)的人群开始发生巨大反转,结合前文所示,可知年收入百万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也许在生活方式上更为铺张。这一点与社会阶层的结果有所不同,主观社会阶层越高的群体,有着更为绿色的生活方式,且主观得分为10的人群差异更为明显。
第七,出生与生长地为生活方式根源。出生地、生长地与现居地的分析结果表明,现居地是农村还是城市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无影响,而出生地与生长地为农村的群体有着更为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这固然与经济发展之后城乡差距缩小有着重要关联,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出生地与生长地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或许也可以反映从小培养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第八,绿色生活方式存在态度-行为差距。通过本研究绿色态度与行为两个分量表的差值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有一部分人们存在态度-行为不一致的倾向,而且这种不一致均为消极的不一致——绿色态度强,行为执行弱,这可能跟人格特质、情境阻碍、购买力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初步了解当前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现状之后,未来本课题组将进一步进行大规模施测,进一步探究造成国民绿色生活方式差异的因素,构建相关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为实证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子课题2: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结构测量及指标体系的建构
子课题2旨在建构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结构测量及指标体系,目前子课题2进展顺利,根据原计划已完成了国民绿色生活方式量表的编制,并已撰写相关论文《绿色生活方式的结构与测量》,已投稿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根据绿色生活方式的定义,即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按照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可知绿色生活方式是环保心智活动与环保实践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心智活动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因此我们假设国民绿色生活方式量表的维度为:环境态度、绿色情感、环保意志与环保行为。
在编制测量工具的过程中,首先,本课题组通过整理与分析前人文献,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以 “绿色生活方式”为主题的讨论会,拟定了多项开放式调查题目,如:“您认为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您认为什么是环境态度?”、“您认为环境态度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您认为什么是环保行为?”、“您曾践行过哪些环保行为?”、“您认为什么是绿色情感?”、“您体验过哪些绿色情感?”等等。最终确定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调查应着重于日常生活,应通过生活细节来反映国民的生活方式。其次,访谈以241名各地被试作为对象,共回收241份有效问卷。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开放式问卷进行分析,运用Rost Wordparser软件对文本关键字进行提取与统计,并进行开放式编码。为了保证量表内容的科学性,先后6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将绿色生活方式归纳为四个因子:环境态度、环保行为、绿色情感、环保意志。最后,依据绿色生活方式“知、情、意、行”的理论构想,编写《绿色生活方式量表》的草稿。最后,进行大规模施测,获得了240份预测样本、388份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以及647份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并通过合理的统计方式对样本进行分析。
最终本课题组编制出国民绿色生活方式量表,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919,分半信度系数为0.876,0.868;量表与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中高等相关,各维度间存在显著的中低等相关;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与理论构想基本一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此外,量表能较好区分那些环境态度与环保行为有不一致倾向的个体。因此,本研究制定的绿色生活方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并可为区分环境态度-行为差距倾向的个体提供一定的参考指标。
未来将以建立常模与大数据库为目标,进一步实施大规模施测,并结合当前“垃圾分类”的热点,在调查问卷中增加“绿色知识”的相关测量问题,进一步完善量表工具,并建立有效的、可以充分反映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现状的指标体系。
子课题3: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课题3着重于社会心理机制的探讨,重点考察了环保自我担当、社会规范、自然共情特质、环境感知以及时间成本等变量对绿色生活方式或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目前课题3进展良好,部分行为实验取得了一定结果,并已撰写《社会规范与自然共情特质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环保自我担当、时间距离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环境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时间成本和信息反馈对绿色出行的影响》、《失地农民俭的生活方式》等8篇论文。
在课题3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总结了与人们绿色生活方式相关的一系列结果:(1)环保自我担当影响绿色购买行为,环保自我担当启动组被试比控制组被试做出更多的绿色购买行为选择。在启动被试的环保自我担当之后,被试在短期时间距离下做出更多的绿色购买行为选择。该结果证实了环保自我担当对绿色购买行为重要的作用,这为如何促进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2)在践行亲环境行为过程中自然共情特质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作用发生了分离,社会规范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践行亲环境行为,再次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个体的内在人格特质:自然共情特质。换句话说,相对于外在的社会规范情境因素,个体内在的人格特质:自然共情特质对个体请环境行为的影响更为稳健;(3)时间成本和信息反馈对个体绿色出行会产生影响。在无时间成本条件下,激活了个体理想自我的表征,使其表现出高度的环保倾向;而在有时间成本条件下,信息反馈缩短了个体与行为后果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了个体绿色出行行为。
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机制,与前期理论构想一致,为系统地构建国民绿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与推进相关的行为实验,最终结合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结果,撰写专着《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子课题4: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子课题4旨在从神经生理水平探究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相关的脑神经机制,揭示个体在进行亲环境行为时的加工进程与神经基础。目前该课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脑电实验从环境决策出发,探索决策加工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加工的时间进程,同时围绕环境身份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这一问题,采用反应时技术、高时间分辨率的ERP 技术,以启动范式为主,从行为、时间进程等多个角度和水平,进一步考察其特征,揭示环境身份对环境决策影响的认知神经特性,本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结果,撰写了相关论文《环境身份对环境决策加工的影响》。
由于目前只采用了贰搁笔技术来探讨相关的神经机制,未来研究将在贰搁笔数据结果的基础上,采用蹿惭搁滨技术,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神经机制进行更深层次、更多层面的探讨,并撰写相关专着《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子课题5: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柔性管理实证与对策研究
子课题5是在以上4个子课题的基础上,根据调研结果中显示的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现状与认知状态,以及在实证研究中揭示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治理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对不同阶层和群体以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路径为基础提出对应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措施。它试图从柔性管理方面入手,针对我国国民目前绿色心态与实际行为的特点,在环境价值观与环保自我担当的建立、社会规范的形成以及有效的环保行为的践行等方面进行心理建设,采用“绿色助推”的方式,提出有效引导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柔性管理政策,并检验其有效性。
由于该课题需要建立在前4个课题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政策性和理论性的着作,因此,目前进展不大,但已在进行中。未来该子课题将继续根据原计划,在调查结果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柔性管理政策》,并根据提出的管理政策,选取3个社区进行初步施行,在6个月后检验该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子课题进度和预计完成时间
-目前进度-预计完成时间
子课题1-完成部分内容,成果撰写中;持续进行国民绿色生活方式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2019年12月
子课题2-完成部分内容,成果撰写中;持续进行大规模施测以建构常模与大数据库-2021年6月
子课题3-完成部分行为实验,将进行进一步探索-2020年12月
子课题4-完成部分脑电实验,将进行进一步探索-2020年12月
子课题5-本课题重点,通过调研结果与实证研究探索形成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心理学路径-2021年6月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进行期间,课题组组织实施了国民绿色生活方式大调查(2018-2019),赴湖南省叁座城市,以及江西省九江市、河南省郑州市、山东省枣庄市、云南省楚雄市、广东省肇庆市、贵州省遵义市等实地调研,并完成了多批次小调查的数据采集工作,整理了500余篇相关文献资料,组织召开了项目开题论证会、绿色生活方式专题研讨会、绿色助推与柔性管理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课题组成员赴云南昆明、山东济南、吉林长春、广东深圳等地参加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种级别、类型的国内学术研讨会数次。具体情况如下:
1.组织承办专题研讨会、学术论坛:
(1)2018年4月14日,进行讨论参会人员包括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莫雷(华南师范大学)、李红(深圳大学)、姚树桥(中南大学)、杨敏(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陈湘文(湖南省哲学社科规划办)、欧阳峣(湖南师范大学)等专家与领导,此外课题的首席专家钟毅平教授,各子课题负责人刘勋(中科院心理所)、高定国(中山大学)、郭永玉(南京师范大学)、马跃如(中南大学)、范伟(湖南师范大学)等教授均参加了论证会。
(2)2018年5-6月,举行了调查访谈专题培训,邀请湖南科技大学谭千保教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访谈培训,共举办5期。
(3)2018年7月20-22日,课题组首席专家钟毅平教授带领部分课题组成员参与了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8年学术会议,各课题组成员均在会议专题论坛上进行了相关报告。
(4)2018年10月25-27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学术会议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传承与发展》。
(5)2018年11月2-4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专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报告。
(6)2018年12月20-22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由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深圳市心理学会主办的2018年心理学科高峰论坛。
(7)2019年4月19-22日,课题组首席专家钟毅平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会议,课题组成员在会议专题上报告了相关研究进展。
(8)2019年6月20日,课题组申请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专题论坛成功,7月19-22日,课题组首席专家钟毅平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课题组成员在专题论坛上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报告。
2. 数据采集、实地调研
(1)2018年7-9月,本课题组成员分别调研了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岳阳市、邵阳市、江西省九江市、河南省郑州市、山东省枣庄市、云南省楚雄市、广东省肇庆市、贵州省遵义市。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绿色生活方式相关的问题与关键词,明确概念的核心特征,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围绕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国民的基本认知状况进行调研。
(2)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国民绿色生活方式大调查,收集相关问卷数据。
3.国内外项目合作交流
(1)2018年5月16日,钟毅平教授与湖南科技大学心理系谭千保教授就访谈调查工作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以提升课题组成员访谈技巧为目的培训内容。
(2)2019年5月12日,钟毅平教授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周亦斌副教授就国民绿色生活方式大调查网站以及微博热点数据调查工作进行了讨论。
(3)2019年6-7月,邀请周亦斌副教授针对国民绿色生活方式大调查设计网页,并成功上线至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平台。
(4)2019年6-9月,钟毅平教授与奥斯陆大学心理系Reber Rolf教授就数据调查工作进行了合作。
(5)2019年7月8日,钟毅平教授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周亦斌副教授以及工程与设计学院的卢笑老师,就国民绿色环保数字化图像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讨论。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9年4月20日,举行了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研究成果发布会,钟毅平教授、范伟副教授(视频会议)、陈杰副教授等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老师以及课题组成员均参与,此外,还邀请了湖南科技大学心理系谭千保教授参加发布会并发言和报告。
(2)研究成果《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学途径:指标工具的构建与基本现状的考察》于2019年5月12日报送至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合作创办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课题研究现存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如下:
第一,质性研究不足与实践探索不足。作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金重大项目,本课题立项关注的是培育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心理学路径,虽然课题立项的初衷与“十九大”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是在侧重方面上有所不同。2019年以来,上海首先掀起了“垃圾分类”热潮,6月3日,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认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习总书记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从侧面反映出培育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关键不仅在于认知层面的提升,更在于增加切实的环保行为,因此质性研究与实践探索是重点之重。课题设计的总体思路虽然有两个子课题涉及了质性研究,但总体而言质性研究与实践调研过少,且没有重视人们实际的环保行为。因此,本课题希望能据此对研究做出一定的调整,在后续研究中,一是持续进行大数据调查与追踪调查,分析国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变化,二是重视国民实际的环保行为,如超市购买绿色产物、每月水电使用量等,叁是分析环境态度与实际行为之间产生差距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引导国民形成真正的绿色生活方式,让人们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①代表性成果介绍
(1)论文“The Effect of Preceding Self-Control on Prosocial Behavior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we”发表于SSCI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该文围绕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后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敬畏减弱了自制力不足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从侧面证实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绿色行为这一观点,文章自今年发表以来,已获得836个网站点击量,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2)论文“Sociality Mental Modes Modulate the Processing of Advice-Giv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发表于SSCI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该文采用ERPs技术探讨了个体社交心理模式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效解释了情境对公民绿色行为的影响。文章自发表以来已被引用2次,获得网站点击1673次。
(3)论文“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odulates the behavioral and neural responses during moral decision-making”发表在SCI期刊《Neuroscience letters》上,该文采用ERPs技术考察了人际关系对亲社会决策中认知和情绪过程的影响,文章自发表以来以被引用1次。
②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多次参加学术会议报告项目进展,包括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2018.7):探讨环境身份和环保自我担当对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大学生对于绿色出行的内隐态度;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2019.4):探讨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在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置换中由俭入奢,再由奢入俭的演变过程,以及自我类别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并已申请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2019.7)“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学途径——国民心理建设”专题论坛报告会汇报分享项目进展和成果。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 4 个月(2019.07-2019.10):
①课题组使用编制的问卷深入有关省(市)进行施测,收集数据,完成建模;
②课题组交流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整理每个人的研究进展。
第二阶段18个月(2019.11-2021.04):
①课题组召开若干小型研讨会,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课题讨论;
②课题组就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③课题承担者分头进行研究,子课题2、3 和4 需要完成实验研究;
④撰写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 12 个月(2021.05-2022.04):
①课题组内部讨论并对研究成果提出修改意见;
②征求课题组以外的专家、学者意见;
③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8 个月(2022.05-2022.12):
①对研究成果进行审定;
②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再修改和补充;
③印刷材料,交付课题评审、结项。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