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6日11:22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近两年来,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依照原计划共同努力,有步聚地、多方位地展开研究,在资料收集、文献整理、问卷制定、数据分析、基础研究、数据库建设诸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绩。

自2017年12月到2019年7月,课题组召开叁次讨论会,着重布局五年的长期目标、布置一年的研究计划、讨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及需要进一步推进的工作。课题组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栏、《中医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阶段性成果15篇。该研究大概分两个路向和阶段进行:一是探究中医原创思维的本原,阐明中医原创思维的构成要素和本质特征;二是对不同中医行业人士的中医原创思维认知差异的分析,试图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构建中医原创思维数据集合理论模型。二者的圆满完成有利于为下一步探寻中医原创思维的内部言语机制、阐明其认知机理,以及实现中医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近两年来,各子课题组严格按照项目开题报告的要求,调集最强的学术力量,保证最优的研究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质量。虽然在具体工作中,各子课题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都基本保质保量地按既定目标向前推进。

第一子课题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中医理论思维进行系统搜集、分类鉴别、汇总整理。具体言之,本课题组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已经开始,目前收集符合要求的古籍200余部,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一些重要文献整理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在对文献梳理、分类、汇总之时,并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筛选、辨析,探究中医学受易、儒、道、佛等多种文化形态的滋养。现已撰写稿子近5万字,为下一步投稿作了充分准备。

第二子课题提炼中医原创思维哲学方法相关的概念、术语、命题,并对这些概念、术语、命题进行归纳分析,对概念术语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本课题组已深入研究相关的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挖掘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发表了几篇论文。目前课题组仍需加大研究力度,一方面深入探究中医概念、术语的内在本质,另一方面需要拜访一些门老中医和专家参加,汲取中医临床思维智慧,以求提升研究高度。

第叁子课题设计中医原创思维调查问卷:以中医原创思维哲学理论和认知方法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之前课题组已有调查问卷,设计中医原创思维调查问卷,修改完善不同中医群体对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差异研究调查表。该课题组是以第一子课题组的材料为参考,目前的设计问卷工作已经达到原先规定的任务要求。

第四子课题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思维模式的认知调控功能理论,初步提出“中医认知理论模型”。本课题组借助现代认知科学信息加工理论作为本模型构建的工具,有其相对的适用限度。就思维本身的整体性和共时性来说,这种分析显然还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思维的结构和运作机制,因此需要辨证看待,工作难度比较大。然而,经过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多方努力,非课题组国内外专家的悉力支持,逐步克服了一些困难,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第五子课题尝试用格式塔的整体理论诠释中医原创思维以象、数、气的整体模式在策略选择、推理和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运用,但是它需要几年的临床跟诊或两次跟踪的实践工夫,故而不可能短时间内即可见效,不过,本课题组已经展开探究,并作出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1调查研究情况

调查研究是学术研究之根柢。为此,课题组在2017年11月的开题报告中,高度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签订的工作合同中,亦对文献调查的广度与深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虽然各子课题研究目标不一,调查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尽相同,但各子课题组都要求研究人员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展开工作,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督查核验机制,整个调查研究工作推进有序,扎实充分。

本阶段已完成博士、硕士研究生410人的原创思维问卷调查研究(原课题申报计划200-300人),录入完成相关数据的录入,建立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研究。1名研究生以此研究为主要内容,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篇。目前,正在进行副高职以上相关医院的医师的原创思维问卷调查研究,拟计划纳入调查100人以上(原课题申报计划30-50人),已完成60多人问卷调查,目前调查继续进行之中,并随之录入相关数据。计划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问卷资料后,将有1名研究生以此研究为主要内容,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篇。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的深度访谈方案、采访提纲和采访对象名单已初步拟出,拟计划各8-12人左右(原课题申报计划国医大师5人、全国名中医8-10人)。

2.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整理古代中医文献(如医案、医话等),收集当代中医临床案例,总结中医临床思维特征,设计中医原创思维调查问卷。对古代医案和当代名医医案进一步挖掘相关信息,并予以信息化和数据化处理。

2.3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深知学术交流对课题的重要性。近两年来,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学术研究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术会议、工作会议、项目协作等环节增强学术交流的强度与效能。

(1)项目组近两年来组织多次学术会议与工作会议,商讨项目工作情况,咨询各方意见建议,拓展项目影响力。

项目组及各子课题组严格按照开题报告的要求组织各级各类会议。这些会议大致分两个类别:一是旨在项目指导与推广、集思广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会的大型学术会议;一类是旨在布置具体任务、交换工作经验以及督查检测研究成果、主要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参加的小型工作会议。近两年来,各子课题组织的小型工作会议共约10余次,共召开各种学术沙龙、业务研讨会10余次。项目组组织3次大型学术会议,结合小型会议内容,总结出主体精神如下:

①会议阐述了课题构架,明确了课题任务分工,强调了课题开展的意义,对课题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会专家围绕项目的创新突破、组织协调、重点难点、推进环节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基本上达成研究共识。几次会议上,王琦国医大师对项目的总体设计进行的介绍,作出了宏观布局;子课题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王志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钱会南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韩布新研究员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郭刚教授分别对各自负责的子课题进行了汇报,并给出长期与近期的研究计划。会议的召开,对迅速启动项目研究、指明研究方向以及阶段性的研究皆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项目旨在丰富和发展有关中医原创思维方法论体系,指导中医实践应用,为中医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从叁个问题来指出中医发展的现状,第一是中医发展现状出现萎缩现象。第二现在中医药面临东西方文化撞击,中医人必须在坚守自我的前提是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化吸收,丰富自身,使之获得新的提升,迎接文化挑战。第叁个问题是我们需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要有中华文明的血脉历史担当,体现当代的价值。

③本课题组集中思想在于“返本开新”的探究,既保持文化自信的“根”,又拥有不断对接前沿科学的“新”。王琦教授指出,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魂,是中医精神的基因,它是中医独特的精神标志。所以首先要解决理论思维的问题,对接科学前沿的理论思维,我们要来研究中医学这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它原本的思维本质,以及这个思维对未来走向的把握和引领作用,我们不是回到原地,而是要解决中医学未来怎么做,对当代的文化、医学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所有这些研究的问题,它的价值要体现在原创思维理论构建以及如何应用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伟副校长在肯定王琦教授高瞻远瞩的学术视角、深邃的哲学思考之外,希望课题组还要做好中医学理论领域能够真正起到“钥匙”作用的工作,从根上推动中医学发展,树立中医学自信,包括中华的文化自信,突破中医学狭隘的圈子,从交叉学科中争取更大的“蛋糕”;包括团队合作,打破学科的壁垒和界限,只要对发展有益的各路学科,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起完全平等自由交流、碰撞,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除在前述各学术研讨会上推介阶段性研究成果外,还在各大院校机构、报刊媒体上进行宣传。如,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上报道了该项目的立项(2017年11月15日),标题是“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获批立项”,指出该项目是北中医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领域的第二个立项项目,是我校在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的又一重要发展,体现了我校中医原创思维研究在社科领域的重大突破;半年之后,又对开题会进行宣传(2018年5月11日),题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启动会召开》,着重推介了“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提出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与之同时,本课题组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开题预备会之前就打出横幅宣传广告和组织文章在网站报道,宣传国家设立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会议结束后,各大媒体组织了一些宣传文章,在不同的网站和重要报刊上进行报道,如《中国中医药报》(5月7日),题目是“中医原创思维方法论研究启动”;《光明中医》(5月9日),题目是“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的‘根’和‘魂’”;《健康报》(5月10日)同样用“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的‘根’和‘魂’”做题目进行报道;上海中医药大学官网转载《中国中医药报》对于“中医原创思维方法论研究启动”精神。这些宣传被转载的网站非常多,其中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在线网、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网等等,确实扩大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的学术影响。

课题组还撰写过《中医原创思维方法论研究的时代追问》等有关文章,已经发表论文15篇,已通过审稿并被采用的论文10多篇。目前已有成稿、向各刊物投稿并在审查过程中有20篇左右。两次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一篇被采纳,另一篇在审稿中。鉴于此,我们今后仍然会继续撰写相关文章,向专刊投稿。

课题组按照有关规定,每半年撰写一份《工作简报》,详细汇报半年研究工作的进度与具体情况,及时向学校科技处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最新研究成果;每个子课题组一年撰写年度进展报告书,详细介绍每年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研究基础、研究内容等。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自从获批立项以来,本课题组的研究虽然已有了可喜的初步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协调性、攻关性的问题,仍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改进措施,以便取得更大的成绩。

首先,课题组各子课题组目前研究基本能按计划正常进行,但已出现有些快慢不均的现象。各组研究进展快慢不等的情况,说明各组承担的任务是不均等的,存在着任务分工的难易程度,活动过程的有效监督还欠缺。针对之,各课题组下一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做到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

其次,落实研究计划还有待于跟进,需以提高研究水准。我们下一步不仅保证研究进度,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研究质量,产出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而且,由于参加课题的人员较多,风格各异,如何使观点、风格统一、跟进大方向将是今后协调的重点。

最后,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专栏论文,是我们保障课题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课题组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平时管理颇难,因此举办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也有利于首席专家对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对课题进行管理。本课题组下一步尝试组织专栏论文,通过专栏论文,预期获得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王琦:《中医原创思维方法论研究的时代追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4日

基本内容:

论文从中医为何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中医能否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具有创新意识、中医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叁个部分,追问了研究“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应回答叁个问题,这也是当代中医发展必须加以应对的叁大挑战,需要做出认真的回应。

主要观点:

当前,中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老专家经验得不到传承,技术方法创新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等。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不解决理论思维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学的命运;其中,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中医走向未来的内驱力。中医发展要做到“四个信”,即中医信、西医信、中国人信和外国人信,只有这样,中医发展才有自信。中医文化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东方文化的问题,乃至人类思想史上的问题。中医原创思维方法论的研究,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其蕴涵的中医复兴是在大文化、大科学、大思想情境中进行的。

学术价值:

这是一篇具有时代强音的觉醒式的研究论文。中医复兴的问题,学界关注度高,但能够抓住核心问题提出来的研究颇少,作者抓住这一学者“棘手”的问题,从设问的方式作出探究,视角新颖,创新明显。作者提出中医的发展命运就是要对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进行研究,找出中医的根,理出中医学科的精神标志,探索中医学科的方法体系,这是中医生存的问题。中医发展要有中医的气质、中医的气派、中医的气魄以及中医的气象。唯有如此,中医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才能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探究中医原有的思维本质,以及这个思维对未来走向的把握和引领作用,从而对接科学前沿的理论思维。

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成果集萃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本文刚发表便被《温暖中医》网站转载,此文有重大突破,当会产生极大影响。

王群,于红,张烁,熊益亮,张其成:《&濒迟;周易&驳迟;变易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医学报》2018年第10期

基本内容:

论文从《周易》以卦爻象的变化组合形象阐述自然、社会、人事的“变易”之理出发,认为中医学亦从运动、变化、发展的“变易”视角去观察和审视生命,去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去探究人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易思想已经成为中医学的灵魂所在。

主要观点:

“变易”思想是贯穿于《周易》的核心思想,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正是建立在以《周易》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学说的构建,还是对辨证论治、叁因制宜等中医临床实践过程,变易思想均发挥着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学术价值:

这是一篇专题性的研究论文,指出变易作为《易》道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对整个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作者分析和研究《周易》变易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医易会通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社会影响:

该文被下载284次,引用2次,此文对医易会通会产生极大影响。

王洪弘,王慧娟,林振邦,熊益亮,刘珊,张其成:《从&濒迟;黄帝内经&驳迟;看古今“数”的差异性》,《环球中医药》2018年第2期

基本内容:

论文通过考察《黄帝内经》中数的应用,以及中西方数学史的发展过程,发现: 数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从计量到通神,从数术到纯粹数学等三个基本过程; 古今数在性质、功能与学科发展方向上等存在差异,并与当时的物质水平、认知水平、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

主要观点:

“数”是古代数术之学的操作系统,是《黄帝内经》基本范畴与理论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反映了古人对于宇宙现象与社会规律的基本认识,其功能与意义和现今数学之数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学术价值:

这是一篇专题性的研究论文,常用词语有数的固定词语有“术数”“天数”“气数”“至数”“常数”“真数”“禁数”“地数”“痏数”“壮数”“大数”和“度数”等12 种; 含有“之数”的词语有“天地之数”“五运之数”“虚实之数”“气之数”“天之数”“刺之数”“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水谷之数”和“经络之数”等9 种;这与现今所熟知的可计量、可运算的“数学之数”具有一定差异性,而古今差异性的挖掘离不开历史的分析。数以载道,数的知识与数术之学在古代学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医的构建与发展正是基于这些最基本的知识与观念。数的性质与应用方式,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宇宙模式等的基本认识,体现了其逻辑论证方式; 数的历史进程从某一角度提示着中医学范畴的发展方向,对研究中医思维、中医范畴与中医历史有着一定帮助。

社会影响:

该文被下载284次,此文对“术数”研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张延丞,张其成:《浅谈象数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年第11期

基本内容:

论文追溯了象数思维与中医学的理论渊源,指出中医学的象数思维以取象比类为基础,通过发现各类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并将这些关联联系到人身,对同类食物和现象进行比对,建立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体自身的象数模型,这种思维方式把人体的生命特征置于自然和社会中进行全方面的比较分析,站在天地人的层面去分析生命的状态变化、疾病的发展因素,获取治疗方法的途径,赋予了中医学广阔的视野和有利于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现象的各种外在和内里的联系。

主要观点:

象数思维在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医基础理论的阐述学习和临床运用方面大量运用了象数思维,源于中国古代的象数思维在中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与临床实践经验一起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两个基本渊源。象数思维也成为了传播中医思维的工具,对于两者的联系性研究对促进中医学的整体发展大有裨益。

学术价值:

这是一篇专题性的研究论文,指出象数思维与中医藏象理论、临床诊断、用药组方以及中医学象数思维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简单阐述,为将来更深的挖掘做好准备。

社会影响:

该文被下载190次,此文对象数与中医学的关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钱会南:《&濒迟;黄帝内经&驳迟;人文关怀思想解读》,《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基本内容:

论文阐释人赖天地之气以生,随四时注重人文关怀的解读,对于中医学的生长收藏规律而生存,蕴含外界环境与人之密切联系的敬畏之心,强化其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与其临床应用。作者指出人文关怀是通过知识、情感与心理环境,从天人合一之理念出发,深刻提示人非孤立而生存,而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刻把握,此为分析人体生理特征、疾病机制,提供了多元思路,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维护。

主要观点:

人文关怀是医学的特质,主张敬畏生命,珍惜健康,践行以人为本,与病人进行沟通,充分体现“医乃仁术”之理念。

学术价值:

这是一篇专题性的研究论文,指出《黄帝内经》人文关怀思想阐述丰富,倡导以人为本,了解社会环境对人之影响,意在不失人情;剖析诊疗易发之过失,倡导医之四德;诊治贯穿人文关怀,贯彻医患配合,而标本相得。

社会影响:

该文被下载131次,此文对中医学的人文关系以及医患关系会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李芳菲,钱会南:《对比分析李东垣和黄元御对“气一元论”的发挥》,《辽宁中医杂志》2019年第5期

基本内容:

文章选取李东垣和黄元御两位脾胃理论的大家,从理论阐释和治法用药入手,对比分析二人的学术特色,探讨李、黄二人学术思想中对“气一元论”的发挥,表明“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在他们脑中根深蒂固,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自理论的阐发和应用。

主要观点:

“气一元论”是以气作为宇宙万事万物之本源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李东垣论“胃气”与黄元御的“中气学说”都蕴涵着辨证思维相结合。李东垣对元气加以阐发,强调元气是人身的正气,既包括卫外之阳气,又包括内守之阴精,元气依赖胃气的充盈而滋养,元气与脾胃有着后天之本的关系。黄元御强调六经气化思想,以气一元论的整体性为基础,对标本中气理论、亢害承制理论、胜复郁发等相关运气的研究更为深入。

学术价值:

这是一篇专题比较性的研究论文,强调元气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元气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重要医学观点。

社会影响:

该文被下载153次,此文对中医学家的比较研究会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Li QUAN,Zhi-liang WANG, and Xin LIU:A Real-Time Subtask-Assistance Strategy for Adaptive Services Composition,IEICE TRANS. INF. & SYST., VOL.E101–D, NO.5 MAY 2018

基本内容:

论文在用极大簇方法划分子网,找出网络“核”结构,我们共找到了17个“核”。根据“核”的包含关系,画出该中医体质概念体系例的“核”的层次结构。全部“核”的集合中共有47个属性元素(节点数),约占全部60个属性元素(节点数)的78%,共有13个核外元素。

主要观点:

根据终网首入法,将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两个鞍点作为“终网”边界上的关键节点,将体质网络分成两个子网络。其中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和阳虚质组成子网一,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和血瘀质组成子网二。

学术价值:

利用中医“象数思维”理论,通过获取并量化“象”的信息,原创了一种具有学习与认知功能的机器学习方法——网络核分析法,模拟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认知过程。

社会影响:

这是一篇以自然科学视域的数据化的研究,又是以外文文献的研究形式,有利于在国外的传播。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一,落实研究计划,提高研究水准。

目前,课题组各子课题组研究按计划正常进行,尽管有些快慢不均(如唐代部分与其他研究相比稍慢),但总体说来是正常的。课题组成员十分努力,积极开展研究,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实际上,首席专家深深体会到:保证研究进度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研究质量,产出高水准的学术成果。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除在前述各学术研讨会上推介阶段性研究成果外,计划明年上半年召开以朱子《近思录》为专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着重推介“朱子学文献大系?历代朱子学着述丛刊?《近思录》专辑”编纂出版的学术史文献意义和价值。

第叁,提高学术质量,争取各种刊物的转载。论文发表到转载、摘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课题组的论文确实以其较高的学术质量引起了有关刊物的重视。课题组按照有关规定,每半年向上海社科管理部门报送《工作简报》,详细汇报半年研究工作的进度与具体情况。课题组还撰写过《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及现代启示》等有关文章,两次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尽管没有采用,但我们今后仍然会继续撰写相关文章,向专刊投稿。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