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脱贫攻坚要着力解决“两不愁叁保障”突出问题

陈效林2019年12月25日08:09来源:

原标题:脱贫攻坚要着力解决“两不愁叁保障”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叁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扶贫脱贫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9年8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叁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指出,总的看,脱贫攻坚成效是明显的。一是脱贫摘帽有序推进;二是“两不愁”总体实现;叁是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即将完成;四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文章同时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两不愁叁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完成的质量。

  

  目前,“两不愁”已经总体实现,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在大部分地区也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是面临着进一步稳定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挑战。“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不应只关注当年的贫困户是否达到脱贫的标准,更应在永久脱贫上下功夫,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最大可能地减少贫困家庭的返贫现象。脱贫攻坚阶段,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二是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口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还面临困难。明年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未来要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继续坚持精准施策,促进扶贫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大格局。总体而言,“两不愁叁保障”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叁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必须在抓好“两不愁”的长效巩固机制的同时加以切实解决。

  

  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解决“两不愁叁保障”突出问题,要处理好政府主导扶贫工作和利用市场机制提升扶贫效果之间的关系,按时保质取得脱贫攻坚的彻底胜利。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结合各地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脱贫攻坚政策,积极提供相应资源,加强督查巡查。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级政府要深入扶贫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加大督查巡查,监督和解决好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责任不落实、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问题,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质量。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他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商品流通和市场交易等方式,在贫困地区投资建设,能够带来直接的脱贫效果:既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各类适宜的商品和服务,吸引贫困群众参与就业,也可以为贫困地区带来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经营理念,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巩固脱贫效果。

  

  “两不愁叁保障”突出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授之以鱼”,解决深度贫困,实现直接脱贫,更需要“授之以渔”,增加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的效果,实现长期脱贫。

  首先,政府在扶贫工作的不同阶段,针对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扶贫的策略应有所不同。与脱贫阶段给予帮扶对象现金或物品等扶持不同,在巩固脱贫成果的阶段,更需要加强对贫困人群的技能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并为这些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要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提供招商引资政策、创造创新创业机会等,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激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区域层面来看,防止返贫需要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以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带动贫困户的持续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公司,支持贫困地区的公司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其次,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未来一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特殊时期,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还要为乡村振兴做好思想观念、规划目标、政策举措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作者:陈效林,系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财基地特聘研究员)

(责编:孙爽、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