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云贵、四川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破坏较少,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原生性与多样性得以完好保存,形成了独特的绿色生态竞争优势。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形式。
民族生态文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特殊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民族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都在实践中适应和改造其生存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造就了各民族独特的原生文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第叁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不断扩大,其中文化产业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居住在不同区域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两面性:一方面,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区域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上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其无序发展,急于求成、不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肆意破坏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将人文景观千篇一律改造成商业街,将自然环境改造成亭台楼阁等行为,已造成生态资源浪费,破坏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结构,不利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体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等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据2018年数据显示,东部地区达到规模以上的文化相关产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688亿元,占全国77.0%;在生态资源较丰富的西部及东北地区分别为7618亿元和943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5%和1.1%。从数据上看,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利用民族区域文化,统筹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带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四位一体化,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民族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经济”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他强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一种“可承受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为基础,既不会因盲目追求经济量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经济危机,也不会因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随后,联合国又将“绿色经济”定义为:改善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地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的经济模式。但是,绿色经济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物,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
我国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对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丰富、更具体的现实意义:一是民族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着生态效益较低的问题,影响其产业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所以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向。二是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发展既要遵循文化产业客观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律。叁是依托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发展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避免产物雷同现象,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多样性发展。四是当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叁者共同作用、相互提升时,可以提升“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优势,使其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型产业。
近几年,我国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当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公司往往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生态环境,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特定的民族文化时空性决定了,一旦培育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人文社会遭到破坏,该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便会遭到破坏甚至逐渐消亡。民族文化中生态的脆弱性和不可逆性,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制定发展民族生态文化产业相关政策
民族文化产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无疑为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地方政府应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经济创新体系,完善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市场化的民族文化产业政策制度供给,从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和绿色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对于肆意破坏民族区域生态环境和过度排放污染物的公司必须严加惩治,实施奖惩机制,设立相关专项基金,合理税收,决不能牺牲文化利益、生态利益来换取经济利益。
加强绿色生态下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公众对绿色生态下民族文化发展理念的认知决定其对绿色发展的态度,要使消费者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产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模式。同时发挥公益性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不以营利为目的,建立更多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等,让更多的群众深入了解绿色生态发展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要真正做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长远,让全社会参与其中。当每一位公民通过严格意义上的自我约束与规范,使绿色生态消费成为民族文化产业的一种常态后,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是全民族共同的责任,我们要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和绿色生态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把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念逐步变成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诉求,依托自然环境基础,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创建产业生态化的社会新风气。
要实行绿色产出和营销策略,就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关的民族文化公司在产业的产物、运作、资源等模式中,要渗透绿色生态与独特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全面掌握市场与消费者对于民族文化产业的绿色生态需求信息,增强产业生态化的科研创新力度,采取“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方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扩大公司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公司要从产业生态规模化经营出发,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对管理模式的创新,延长产业链,扩大影响范围。只有这样,公司绿色生态创新产物成果才能顺利转化,消费者才会产生对绿色生态消费的欲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公司要采取绿色品牌战略,保证生态竞争实力得到增强,将外部资源利用起来,取得绿色标志与产物认证,在社会中塑造良好的形象,维持自身信誉。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集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具有品牌特色的产业,并依托区域特色生态环境,建设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区,最终形成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群,扩大民族文化产业的空间市场。
总之,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引导、法制法规保障等制度体系,借助税收体系、投资投向、产业结构等市场管理手段以及通过宣传教育、网络媒体等舆论环境,构建政府、市场、公司等多层次、复合型机制,促进区域各民族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一般项目“环境规制、产业变动与绿色蜕变期劳动力再配置结构优化研究”(18叠闯尝1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