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在安徽省先行先试,由区委区政府统筹安排,由各街镇根据具体情况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实践创新,然后依据基层生动而丰富的实践成果,再进行“合并同类项”,在省内形成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包河模式”。
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化。面对大规模空间变迁与重组带来的社会需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多元化以及民众自我意识的强化等社会现实,社区治理必须因应这些新问题新矛盾造成的社会张力而做出治理体制与机制的系统创新。“包河模式”就是这种创新的结晶,透过其充满活力且丰富多彩的社区治理实践,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共性: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这一坚强的政治保障。无论是滨湖世纪社区的“红色家访”,还是方兴社区的“楼栋自治”,抑或万年埠街道的“一米阳光”党群服务站,都是转变党建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聚合力量与资源,促进社区服务,满足群众需求,让党建走进楼栋,走进千家万户,走入人民的心里,也就是所谓的“组织进楼、服务进家”。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时时想着人民的诉求,事事为人民而谋,这是“包河模式”的本质内涵。包河区叁级服务中心的设立、睦邻中心的创设、大社区治理体制实验、街道体制由“向上对口”转变为“向下对应”的改革等,形式有异,但本质相同,皆是以如何最大限度、最为便捷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需求为治理的目标所在。
积极践行“德治”“法治”“自治”叁治融合的治理路径。包河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除了强化各级治理主体的法治意识以及居民自治能力外,还特别注重新民风新民俗在治理中的重要功能。社区治理在文化维度上就是社会风俗习惯随时代需要而有继承的发展与变迁过程。“包河模式”有个十分显着的特色,就是对城市化带来的陌生社会,实施“陌邻”转“睦邻”的治理举措,比如“八个到家”服务,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德治的典范,取得了显着的社会善治效应。
积极采纳智能技术,施行智慧治理。包河区“大共治”平台的核心要义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区)治理中的积极采用,街道级的方兴社区更是安徽省智慧社区建设的样板。智慧治理不仅是新技术的采纳,更是治理理念和治理路径的创新,它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治理空间的扩展与转换,实现了服务供给的零时延,从而能够更加人性化、精准化地快速回应社会需求。
(作者:吴宗友,系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