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杨长云:黄热病传播模式的发现及其防治

杨长云2020年04月13日18:09来源:

原标题:黄热病传播模式的发现及其防治

&苍产蝉辫;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1878年夏,美国南部地区发生黄热病疫情,12万多人被感染,2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亿美元。最先被确诊的是来自古巴的一位小男孩,其母亲冈萨雷斯的家族在1868-1878年古巴“十年战争”时期往返于美国南部、东部大西洋沿岸与当时的叛乱中心哈瓦那从事走私活动。在此期间,哈瓦那黄热病流行,黄热病病毒通过这些走私路线传播到美国南部地区。

事实上,黄热病病毒及其蚊媒早在16世纪就由西班牙殖民者从西非航行的船只带到西印度群岛。后来,通过沿海商船及其感染者的活动,黄热病病毒被传播到美洲东部地区,并在18、19世纪多次形成疫情。中南美洲在19世纪末日渐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得美国十分重视黄热病的防治。

疫情暴发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医院署第一时间派医务专家到南部地区进行调查。美国公共卫生学会于当年12月初在里士满召开年会,重点讨论黄热病相关事宜,来自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的医疗工作者也参加了此次年会。1879年夏,美国国家卫生委员会建立黄热病委员会,由美国军医、古巴医生组成,并得到当时统治古巴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的配合,在哈瓦那进行疫情调查。

美国军医乔治·斯滕伯格领导的黄热病委员会除了收集大量数据外,在黄热病的病理和传播模式上并无进展,他们期待更广泛的国际合作。1880年5月14日,美国国会接受总统对于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第五届国际卫生大会的提议。在次年1月举行的国际卫生大会上,美国提议把黄热病纳入国际卫生大会重点关注的疫病,国际卫生大会认为黄热病是美洲的地方病而非欧洲的问题,因此这一提议未获通过。这样的结果,促使美洲各国尤其是以卫生官员、医学研究者为主的专业人士和团队,在美洲地区联合探索黄热病病理及其传播模式。

对黄热病传播模式的实验研究首先是由古巴医生卡洛斯·芬利在哈瓦那进行的,芬利先后在巴黎、费城和哈瓦那接受过医学训练。通过对古巴当地的两种蚊子致倦库蚊和埃及伊蚊的观察和实验,芬利提出埃及伊蚊就是黄热病传播的蚊媒,可称为“伊蚊假说”。他将这种观点撰写成文并于1881年8月14日发表,但美国、墨西哥等美洲国家的医生并不赞同。直到1900年9月,以沃尔特·里德为首的跨国研究团队最终证实了“伊蚊假说”。从芬利有意识地使用蚊子做实验,到“伊蚊假说”被证实,至少有叁方面的信息可以反映出黄热病传播模式的发现是跨国知识共享以及合作的结果。

首先是“中间宿主”。黄热病是一种蚊媒传染病,其病毒由某种蚊子传播,这一认识是找到感染源并消灭源头的前提。芬利之所以想到用古巴当地的蚊子做实验,其灵感来自美国寄生虫学家帕特里克·曼森对亚洲丝虫病的研究。曼森曾在厦门海关署担任医务官,通过研究当地的丝虫病,提出以血为食的蚊子是丝虫进入哺乳动物的中间宿主。有学者在伦敦的《柳叶刀》杂志发表文章,报道了曼森的研究成果。芬利通过《柳叶刀》了解到这些信息,于是将研究对象聚焦到古巴的蚊子,进而提出黄热病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的假说。

其次是“外潜伏期”。1879年,美国人亨利·卡特从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毕业,并成为海军陆战队医院署的助理外科医生。多次黄热病疫情的经历,促使卡特致力于调查黄热病的流行病理及其“潜伏期”。在对1898年夏天黄热病疫情严重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两个隔离区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卡特提出“外潜伏期”理论,即从感染病例出现到继发病例出现的这段时间也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1899年末,卡特作为海军陆战队医院署的首席检疫官被派往哈瓦那。在古巴的这段时间,卡特与黄热病委员会医学研究人员分享了自己的发现。这些人员包括研究黄热病传播模式的关键人物,如卡洛斯·芬利、沃尔特·里德和美国细菌学家杰西·拉齐尔。“外潜伏期”理论的提出,对黄热病委员会在发现黄热病病理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解释和帮助。

最后是“临床实验”。黄热病传播模式和病理的最终结果,是1900年由美国陆军部重组的黄热病委员会通过反复临床实验得到的。黄热病委员会负责人乔治·斯滕伯格选择沃尔特·里德少校为研究团队的主管。里德召集自己在马里兰大学的助手、英裔加拿大人詹姆斯·卡罗尔,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授课时认识的杰西·拉齐尔医生,还有已经在哈瓦那第一军事医院从事黄热病研究的古巴人阿里斯蒂德斯·阿格拉蒙特一起共事。1900年6月至9月底,是确定黄热病传播模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负责细菌学工作的拉齐尔。拉齐尔与亨利·卡特以及两名来自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的医生分别碰面,讨论了“外潜伏期”以及病毒持续时间的问题。美国驻古巴的皮纳尔·德尔里奥兵营暴发的黄热病疫情则提供了现实病例。就在此时,主管里德因公务被召唤回首都华盛顿。拉齐尔和其他实验人员决定冒险进行临床实验,以自己为实验对象,并招募了一些志愿者。通过不同分组的反复实验,他们的研究数据和结果证明芬利的假说是正确的——古巴当地的埃及伊蚊就是黄热病病毒的源头和传播媒介。拉齐尔在实验中感染病毒,于9月25日去世。之后返回研究基地的里德,在10月份举行的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年会上发表了拉齐尔的实验结果,自此黄热病的病理和传播模式基本确定。

在确定黄热病传播模式之后,美洲各国开始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举措。美国在哈瓦那的首席卫生长官威廉·戈加斯采取了灭蚊行动,主要措施包括保护病人免遭蚊子叮咬,派人抽干沼泽中的水,为储水设备加装防护盖,用煤油杀死水沟里和积水中的蚊子幼虫等。哈瓦那灭蚊的经验相继传播到古巴各地,以及巴拿马、秘鲁等美洲国家。

除了各国积极开展灭蚊行动,美洲联合防治也成为必然。1901年10月2日在墨西哥城举办的第二届美洲国家国际大会上,与会国家提议通过美洲国家国际联盟建立治理委员会;针对霍乱、黄热病、腺鼠疫、天花和其他严重疫病,美洲国家间要建立起统一隔离检疫制度,并达成正式的卫生协议和相关条例。经过一年的筹备,1902年12月2日至4日,首届美洲国家国际卫生大会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美国、古巴、智利和厄瓜多尔的医学专家和官员被任命为大会组委会委员。在新成立的美洲国家国际卫生局的主导下,美洲各港口城市制定了统一的隔离标准和检疫规章,实现了隔离检疫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联合防治措施,在1911-1912年的第十一届国际卫生大会上,威廉·戈加斯向大会报告了黄热病在古巴和巴拿马地峡被成功消灭的情况。

疫病无国界,黄热病传播模式的发现,是美洲国家尤其是医疗工作者跨国合作的结果,甚至包括与大西洋对岸国家在医学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共享。在此过程中,还直接推动了美洲国家国际卫生局这一跨国合作组织的成立。该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预防疫病在美洲的传播,实施疫情通报制度,对疫区进行紧急救助等。1924年改名为泛美卫生局,并颁布《泛美卫生法典》,旨在守护美洲人民的健康。1947年,泛美卫生局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签订合并协议,最终于1949年4月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西半球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