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崔玉平&苍产蝉辫;瞿锦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联通共享

崔玉平&苍产蝉辫;瞿锦秀2020年05月07日08:58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出明确战略定位,其一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成长为对标硅谷的世界科技增长极。但同时,《纲要》也指出“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已有国际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智力资本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高等教育资源是获得智力资本的基础。整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使其开放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湾区高等教育资源联通共享意义

有利于提高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一方面,各高等教育主体通过共享平台,可以及时出售、出租或转让闲置资源,使消费者花更少的成本(时间、精力和货币支出)获得更多的消费需求,既直接盘活高等教育存量资源,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增加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创造效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明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产权并实现产权分割、整合及资产的再次开发共享,可以消化区域内高等教育过剩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有利于湾区内各高等教育资源产权主体联动共赢。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平台的搭建使得人与人、人与组织和服务、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重构,通过“互联网+”使各个主体和事物互联互通,经由日渐成熟的社交网络和信用评价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巩固沉淀已有信任关系,挖掘培育新的信任关系。共享过程产生的社交行为会带来高等教育资源主体社交圈的扩大、人脉资源的拓展和社会关系资本的积累,为高等教育资源主体间合作创造基础,由此带来联动红利、关系资本红利。

有利于湾区创新、协调、绿色的生态建设。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推进本身就是对湾区整体生态的改造,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必然是各高等教育资源主体的开放共享,而各高等教育资源主体是湾区的重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开放共享将直接带来湾区整体生态的开放共享,这必然为湾区发展带来创新活力和绿色生态。同时,共享经济具有大规模复制、众多资源盘活、零边际交易成本的特点,既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成本,还以方便快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公众加入创新创业队伍,提升了创新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此外,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上,每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平台通过建立供需双方相互评价的体系,使得供需双方信息相对透明,信用可量化可证实,最终促进湾区社会信用体系的优化,这有利于湾区建设绿色、协调生态。

湾区高等教育资源联通共享的厂奥翱罢分析

内部优势分析。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基础相对厚实。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有180所高校,涵盖理、工、农、医、文、法、商、管、体、教、艺等各大学科门类,拥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大学等各类型院校。拥有包括1个国际实验室、4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26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多层次实验体系的科研机构。有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公司,这些公司的笔颁罢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在全球排第6位。粤港澳大湾区有高等教育成功合作的经验。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走过20年历史,经历了初级阶段、深入发展阶段到如今的深化阶段,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产教融合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并在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内地与澳门高校的开放合作、澳门骨干教师到内地大学接受培训、澳门学生赴内地上大学,已经成为澳门与内地高校成功合作、融通共荣的标志性举措。

内部劣势分析。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能力分布失衡。有研究通过比较发现,湾区内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分布差距过大且有同质化趋势,这就削弱了湾区各城市间高等教育资源对等开放共享的动力。合作制度、共享平台不完善。处于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和不同体制机制下的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虽然有合作基础,但以市场自发、自下而上的合作为主,战略性、制度性合作仍刚刚开启,许多合作制度还在进一步探讨中,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也尚未完全搭建。湾区文化认同有待形成。粤港澳叁地虽然文化相通,但是湾区文化尤其是制度性文化的认同还没有完全形成,港英文化传统、澳葡文化传统与岭南文化的深度融合还没有完成。内地政校合体、官学相融的高教体制机制还没有得到港澳教育界的认同和包容,这是粤港澳叁地高教资源联通共享的最大障碍。

外部机遇分析。宏观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纲要》指出,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鼓励湾区内外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动,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政治利好。中微观上,政府、高校、公司、社会、市场、个人有合作、共建、共享的需求。湾区内现有人口规模大,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在内外需求共同推动下呼之欲出,需要在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高等继续教育领域协同发力,盘活湾区现存高教资源,提升内涵式发展质量,联合开发高教新项目,满足湾区经济社会新需求。

外部威胁分析。其他区域的竞争。京津冀和长叁角这两个区域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上有着各自的竞争优势,且高等教育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其共享受地域限制较小,尤其是现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两个区域也在不断地与港澳台加强合作。共享启动资金和法律服务缺失。目前,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启动资本不足,缺少投资方,缺少一个明确的投资主体,且共享涉及的相关法律制定和法律服务都相对滞后,这无形中阻碍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进度,增加了共享难度。共享共赢文化尚未形成。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求成功的竞争文化深入人心,虽然近些年国际国内都在提倡共享共赢的理念,但“经济人”和市场竞争的思维使得共享行为昙花一现,共享共赢的文化理念普及和“竞争+合作”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湾区高等教育资源联通共享路径

开拓增长型路径:培育中心,促进极化。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具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方面的内外优势,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美妙碰撞,搭起中西文化“立交桥”,挖掘湾区叁地彼此关联的传统文化根脉,大力拓展港澳与内地文化融合的渠道和空间,求同存异,形成地域文化认同;要通过“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推进,实现名城名校融合发展,促进各种高等教育资源要素集聚,形成具有推进效应的极化中心,带动整个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多维发展,在湾区内构建一个高等教育资源联通共享的高地和示范区。

机会扭转型路径:主动关联,外生扩散。对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但区位和外部条件尚可的城市,如佛山、中山两市,要积极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优质高校建立关联,利用“关联效应”,接受来自四大核心城市的外生扩散,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威胁防御型路径:主动共享,内生关联。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充足,但与核心城市高校相比,区位和外部条件较弱的城市(如东莞、珠海)高校,则要主动与湾区内其他城市高校共享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内生关联来促进与湾区内其他城市高校的互动,在关联互动中推进优质高教资源发挥溢出效应、协同效应、乘数效应。

多元调整型路径:主动融入,争取辐射。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区位和外部条件也较弱的城市,如肇庆、江门、惠州则要积极融入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充分挖掘自己与湾区内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通过比较优势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增加与其他城市高校的关联度,主动争取来自核心城市高校的辐射效应和其他城市高校的扩散效应。

来源: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