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文玲,系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汉武帝时期,张骞于建元叁年(前138)至元朔叁年(前126)、元狩四年(前119)至元鼎二年(前115)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这一壮举不仅促进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给西汉诗歌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叁方面。
一、丰富了乐府歌诗的种类。张骞通西域,带来了西域新声横吹曲,使汉乐府在原有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种类:横吹曲辞。晋代崔豹《古今注》记载:
横吹,胡乐也。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见世用《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覃子》《赤之阳》《望行人》十曲。
《晋书·乐志》亦载此事,而以“进”作“造”,“覃子”作“黄覃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引《乐府解题》与《晋书》同。记载说明,张骞带回的横吹曲尽管只有《摩诃兜勒》一支,但经李延年改编,创作了新声二十八解,作为武帝出行的武乐使用。至魏晋时期,这些曲子已有失传,其中十曲仍被演奏。据《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引《乐府解题》:“后又有《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梅花落》《紫骝马》《骢马》《雨雪》《刘生》八曲,合十八曲。”可知《关山月》等八曲后来被发掘应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引智匠《古今乐录》曰:“《紫骝马》古辞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是汉乐府中的名篇,通过叙述一位老兵回乡所见,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尽管李延年的新声二十八解歌辞没能流传下来,但由《十五从军征》以及《古今注》《乐府解题》列出的曲名看,汉代横吹曲辞当以描写西北边塞风光和征人思妇的题材为主。《乐府诗集》载录的横吹曲辞有五卷,作者有鲍照、沉约、萧纲、萧绎、徐陵、薛道衡、沉佺期、卢照邻、陈子昂、孟郊、王维、李白、杜甫、王昌龄、张籍、王建等众多着名诗人,足见横吹曲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横吹曲辞已成为汉唐时期乐府歌诗的重要一类。
二、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张骞通西域后,为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汉武帝设置了敦煌、武威、酒泉、张掖四郡,实施军屯,为往来使者、商人提供食宿,守护着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平安。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稳固,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汉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扩大了汉代诗歌的表现题材。
首先,表现了和亲公主的情感。这以刘细君《悲愁歌》为代表。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建议汉武帝派公主与乌孙和亲,与西域各国交好,以“断匈奴右臂”(《汉书·张骞传》)。元封六年(前105),武帝以江都王刘建女刘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王猎骄靡为妻,揭开了汉与西域友好往来的新篇章。生长于江都(在今扬州市西南)的刘细君来到位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之后,因风土人情、生活习性悬殊,与丈夫年龄差异巨大,因而以诗歌抒写她的内心悲愁: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是一首写实性质的骚体诗。诗歌没有过多藻饰,但感情深挚,把一位女子因国家利益远嫁异乡的悲愁直接抒发出来,无怪乎汉武帝听到此歌后心生哀怜。刘细君死后,武帝又以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为公主嫁给猎骄靡之孙岑陬。汉宣帝时,解忧公主之女弟史还被赐号汉公主,嫁给了龟兹王绛宾。几位公主的远嫁,为巩固汉与西域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描写了丝路的物产与景色。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张骞通西域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不难想见,这些殊方异物,必然极大开阔了西汉人的视野,引起了无尽遐想。汉武帝的两首《天马》,即为其中代表。这两首诗收入《郊祀歌》十九章,成为郊祀典礼的重要乐章。诗歌描写了西域良马的体态与雄姿。如《天马》(其一)开头四句:“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沬流赭。”武帝认为渥洼马就是传说中的大宛汗血马,由此产生浪漫玄想,认为这是太一神的恩赐。《天马》(其二)则描写了大宛马的超凡外表:“虎脊两,化若鬼。”还描写了大宛马从西域来到汉廷的一路奇特风光:“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这里,写到了西域浩瀚的沙漠和戈壁,突出了获得天马之不易。此外,汉代西北烽燧简牍中发现的《风雨诗》,描写西北边地飞沙走石、风云突变的雄奇景色:“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非沙。”这类景物描写,在此前诗歌中未曾有过。
叁、推动了诗歌体式和配乐的新变。汉武帝之前,汉代诗歌以四言诗和骚体诗为主。至武帝时期,以《郊祀歌》十九章为代表,诗歌体式出现新变,突出表现在两点:其一,出现了大量杂有七言的诗歌。其中,《天地》十叁句,《景星》十二句,《天门》八句。诚如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所云:“按七言而连用至十二句之多,《郊祀歌》以前,尚无先例。”其二,出现了杂言体诗。如《日出入》,就是一首典型杂言体诗,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评为“揭响入云,如此历落参差,亦前所未有”。
《天地》《景星》《天门》《日出入》,都是张骞通西域之后创作的,而为这些歌诗谱曲的,正是李延年。《汉书·佞幸传》记载:“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造乐……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据此,李延年不仅创作了新声二十八解,而且受汉武帝之命为《郊祀歌》谱了曲。根据《史记·封禅书》:“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参以《汉书·武帝纪》,灭南越是在元鼎六年(前111),而这时,张骞第二次从西域回来已四年。据此可推,李延年还吸取了《摩诃兜勒》等西域新乐为《郊祀歌》谱曲。
汉武帝时期歌诗体式和配乐发生新变,与西域新声的传入有关,更与西汉时代文艺家大胆创新有关。这时期,不少作家都具有“苞括宇宙”(《西京杂记》卷二载司马相如语)、“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仁安书》)的创作情怀和追求。在这样一个国势强盛、气度恢宏的自信时代,为“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他们敢于吸收、大胆创新,于是在诗歌创作中,题材开拓了,意境雄奇了,诗体创新了,诗歌配乐也“造兹新音”(《郊祀歌》十九章《天地》)了……这一切,与那个时代文艺家的创作情怀和追求有关,当然更与那个时代的国家精神和力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