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举办“2020文化金融蓝皮书发布会暨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金融区域发展”研讨会

2020年10月20日08:17

1.png

9月12日,“2020文化金融蓝皮书发布会暨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金融区域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会议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指导,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和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承办,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和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协办。此次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数十位嘉宾就2020文化金融蓝皮书以及我国文化金融区域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当前我国文化金融的成长进入第二个十年,需要对我国文化金融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是“文化金融蓝皮书”系列的第四版年度报告,除了对2019年文化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之外,对十年来文化金融发展情况做了回顾和总结,全面展示了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状况,也对文化金融政策需要关注的一些新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国文化经济和文化金融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城市在利用文化金融扶持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北京、深圳、南京、宁波、成都是近年来我国文化金融发展中的典型代表。此次研讨会也邀请了北京、深圳、南京、宁波、成都等地专家共同分享我国文化金融区域发展的城市经验,探讨在新形势下金融如何助力文化产业复苏和持续发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主持了会议。在致辞环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所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于德江做了主题发言。

2.png

李扬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肯定了文化金融蓝皮书工作,并对文化金融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在我国经济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受到的综合影响是复杂的,长期看是正面的。中国是文化消费大国,但是文化资源供给却并不占优势,如果最终要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更大影响力,就必须在文化领域有所贡献。这也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当前各个国家金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的发展动力可以分为叁种:市场牵引型、技术驱动型和文化制度保障型,其中文化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扎扎实实地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文化金融,应当把重点放在文化产业上。文化产业做好了,金融资源就会自动匹配过来。当然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相信未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文化金融研究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png

谢寿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对作为社科文献“皮书”系列的文化金融蓝皮书给与了高度肯定,并从文化产业业内人士的角度对文化金融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文化金融蓝皮书编写工作提出了展望。尽管当前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文化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产业大国,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以人为核心,激发文化产业的潜力需要激励机制的创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需要对文化体制做出更进一步的制度性安排。将金融资源注入到文化产业中,对促进文化公司治理体系、组织架构和生态场景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只要解决了一些制度性的障碍问题,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便会水到渠成。

文化金融蓝皮书的出版和发布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影响舆论和决策,推动文化产业壮大发展。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完善文化金融数据库,进行主题化,对一些细分领域做专项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也将对皮书成果进行多语种推广,在国外公开发表,实现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4.png

于德江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于德江结合自身经历谈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几点体会。一是受新冠疫情冲击,中国产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二叁产业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未来文化产业要充分考虑和制造业融合,甚至要学习第一产业的一些样板;二是在经济“双循环”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和文化要素资源流向中西部省份;叁是各地特别强调城乡发展的多元化,由原来单纯的乡村振兴转向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和资源向乡村转移,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的转移。

文化金融蓝皮书在研究领域方面越来越具体,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也越来越大。建议今后文化金融研究关注文化产业的驱动力的变化,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政策对市场的引导和主导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金融政策上。2020年文化金融要高度关注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这是文化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领域。二是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产业界也在文化数据方面开始发力,文化金融研究应多关注这个领域。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在推动中国古建资产管理计划,目的在于培育一个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生态文明以及乡村振兴的新经济增长点。古建资产管理计划以资产发现为核心支点,以价值发现为核心手段,经过确权、确真、确价,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交易平台内进行资产托管,采取协议转让和竞价转让方式实现交易流转。同时通过对古建的复建和活化利用,最终实现传承、保护、活化利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目的。

在《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内容发布环节,作为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所长金巍对《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进行了概要介绍。

5.png

金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所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所长金巍主要从叁个方面对《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进行了介绍。

一是《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的总体框架。《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总报告对2019年文化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对十年来文化金融发展情况做了回顾和总结,对文化金融政策需要关注的一些新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言。分报告主要分为市场篇、行业篇、区域篇和专题篇。“市场篇”以文化产业银行信贷、文化产业债券、文化公司上市融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文化产业保险等五个领域为分析对象,更为集中地分析了2019年各个市场的发展情况。在“行业篇”中,主要分析了电影、艺术品、传媒产业、创意设计和服务业等四个典型行业,这些行业依旧是2021年蓝皮书关注的主要行业。在“区域篇”中,分别介绍了北京、深圳、南京和宁波市等四个典型城市在文化金融方面的发展状况。

二是2019年文化金融发展总体情况。整体来看,2019年债权类文化金融规模增长较快,创新较少;股权类文化金融仍处于低谷,反弹困难。债权市场上,2019年文化产业银行贷款余额保持高增长态势,但银行在专属产物创新方面大大趋缓;2019年文化产业债券市场发展呈现跳跃式增长,但结构性问题依旧突出,文化产业内各行业差异较大。股权市场上,新增滨笔翱上市文化公司数量在波动中增长,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市场已经进入非常特殊的时期,股权众筹市场近乎停摆。

叁是对历年文化金融蓝皮书中的政策建议部分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深入思考。通过对历年文化金融发展报告中文化金融政策部分进行梳理和对比,建议今后重点应当在新经济框架下寻求文化金融发展的新路径,在新经济特征和新需求基础上持续推动“四化”:产物专属化、机构专营化、服务专业化、市场专门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支撑,文化金融发展应重点关注文化数据资产,文化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具有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属性,在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在专家学者点评环节,会议邀请到了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金融蓝皮书顾问魏鹏举教授对《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进行点评。

6.png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金融蓝皮书顾问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金融蓝皮书顾问魏鹏举对《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进行了点评,并结合自身经历对文化金融发展谈了自身感受。

首先,四年来坚持编写文化金融蓝皮书,对政策、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年的蓝皮书支撑了中国文化金融的政策范畴,支撑了文化金融的基本研究范畴,对中国文化金融实践进行了规范性梳理。此外,文化金融数据库是基础,虽然这是一个难点,但文化金融蓝皮书逐渐为中国文化金融数据库体系建立起了一个基本架构。

其次,对于《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的认识和建议。从学术角度看,2020文化金融蓝皮书具有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学术立场和一定的反思精神,研究文化金融不仅仅是论证它的合理性,也要指出它的缺陷不足以及趋势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框架看,2020文化金融蓝皮书框架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建议今后可以增加文化金融新业态部分,如资产证券化、文化数据资产、新兴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等内容。从政策建议角度看,2020文化金融蓝皮书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前瞻性,比如蓝皮书提出的文化数据资产等问题是下一步金融实践最重要的一个领域。

最后,魏鹏举谈了几点对未来文化金融发展及蓝皮书撰写的期待。一是进一步思考和解答一些原点问题。比如“为什么是文化金融”,需要从文化产业本身的意义、价值、独特性做系统梳理、对比分析和前瞻性探讨。还有“为什么是中国文化金融”,放眼全球其他国家几乎没有“文化金融”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在中国要发展文化金融。二要进一步关注文化金融与文化体制改革深化问题。国有资本的文化机构通过市场化经营引入社会资本,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是“十四五时期”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叁是文化产业的认定问题,包括哪一类是文化公司、文化公司边界在哪里、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交叉等问题。四是保护并盘活文化资源问题,即文化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问题。五是文化数据资产利用问题,进一步探索文化数据资产的重复利用。六是文旅产业金融问题,旅游问题其实就是文化问题,所有的旅游诉求背后都是文化诉求,文化金融完全可以覆盖文旅问题。七是文化贸易金融问题,应探索建立文旅服务自贸区,在自贸区框架下进行文化金融或文旅金融方面的政策探索。八是文化金融风险问题,风险防范是研究金融问题的基础。

在“区域文化金融发展对话”环节,北京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刘德良,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晓锐,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主任缪大伟,宁波市文旅局产业处处长廖先锋,成都市青羊区金融局局长周泽峰就各城市的文化金融实践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7.png

刘德良

北京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

北京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刘德良对北京市文化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2019年北京文化产业资金主要集中在文化新业态和中后期。北京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领域在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最高,其次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和广播影视发行放映业。进一步完善北京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信用评价体系缺失、无形资产抵质押缺乏支撑、股权投资退出难、资产证券化受市场环境严重制约、保险产物不足等。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创新与突破。一是银行信贷市场上支持设立文化专营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二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出了票房宝;叁是融资租赁市场上对设备和版权资产进行了探索;四是担保领域开发了文科担保增信;五是成立了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六是成立了北京产权交易所和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

刘德良认为未来文化金融研究有两个基点:一是要站在文化产业需求,二是要站在金融体系逻辑框架当中。设计金融产物要真正地站在文化产业需求角度,既满足金融行业严谨性和逻辑性,又能够满足文化产业需求。

8.png

王晓锐

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

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王晓锐对深圳文化金融实践进行了介绍及分享。今年疫情之后,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文化旅游局牵头开展了文化产业帮扶活动,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也联合深圳各家金融机构开展文化金融落地服务。但参与机构主要是银行和担保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极小,而且担保机构一般只针对科技公司,文化公司融资难度依旧很大。

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实践工作中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按照细分行业,而不是按照区域开展工作;二是对于每个细分领域,协调专门的银行开展金融服务,聚焦供应链金融,反向邀请担保公司给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目前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也在帮助其他几个城市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

疫情之后,深圳将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作为城市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文化金融开展了很多工作,如创立指数基金文创100、开展文化产业链金融等。王晓锐认为金融逻辑是相通的,但是产业特性是不同的,不能用常规金融逻辑服务不同类型的文化公司。建议在研究中对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型文化产业金融手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文化金融成长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和需求的演变。

9.png

缪大伟

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主任

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主任缪大伟主要介绍了南京在文化金融方面的探索。首先,南京文化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自2013年出台《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南京已经发布了31份文化产业相关支持文件,疫情冲击下南京又推出了多个金融帮助文化公司复工复产的相关政策。通过监管机构对文化银行形成进一步授信压力,推动文化银行尽可能对文化公司做到应贷尽贷。南京成立了首贷和续贷中心,加强银行对文化公司第一次贷款的支持力度。针对文化产业某一个具体细分行业,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增强对具体文化产业形态的认识。

在政策保障基础上,南京不断完善文化信用服务体系,打造多元的业态服务机构。南京是最早设立文化银行的城市,目前共有十家文化银行。政府帮助文化银行和电影行业进行多轮次交流,探索文化公司专属信贷产物的推出。文化银行服务模式也在向专营机构倾斜,南京银行已经实现文化银行向文化金融事业部的转型,设立文化贷专营机构,实行全行营销和审批,提高文化金融服务准确性和专业性。南京也是最早设立文化小贷公司的城市,针对文化公司定制开发专属信贷产物。此外,南京设立了民营转贷助力基金,降低文化公司续贷成本。

最后,缪大伟介绍了南京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全市优势文化公司形成全市文化公司资源库;与全市各个区以及产业园区和街道建立信息服务覆盖平台,建设运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帮助文化公司和金融机构线上审批和线上推送。二是构建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帮助文化公司和全市十家文化银行进行对接。叁是构建一体式协助服务体系,除了信息服务和融资服务之外,还提供多样化的产业服务。

目前南京文化服务中心主要进行叁方面的探索。一是融资的同时进行融智的服务,打造南京文化金融智库,对文化公司进行批量的培训。二是助力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建设,加强周边八个城市文化资源的对接。叁是探索文化消费和文化金融相结合。

10.png

廖先锋

宁波市文旅局产业处处长

宁波市文旅局产业处处长廖先锋主要介绍了宁波文化金融方面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宁波在文化产业领域构建起了一条包含文创银行、文创产业基金、专项资金、文化产业信贷风险池、文旅金融服务中心、权益保险、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文化创业板块等在内的文化金融生态供应链。

2020年疫情冲击下,宁波市帮扶文旅产业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文旅金融服务,发挥金融活水剂的作用。通过精准对接融资需求、设立专项信贷资金、成立文旅金融专项基金等方式帮助文旅公司获得金融服务。二是深挖文旅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强心剂作用。通过发放千万惠民消费券、文化金融消费卡、启动文旅消费季、举办宁波文博会等,带动文化消费活动。叁是深入推进政策落实,发挥政策的滋补剂作用。按照中央六稳六保要求,宁波市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专项纾困政策,保住文旅产业基本盘。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构建线上线下精准帮扶机制,推出了一系列文化金融网络公开课,每月编发文旅金融服务简报,定期开展沙龙,同时积极构建文旅公司资源库。

11.png

周泽峰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局局长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局局长周泽峰对成都市发展文化金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成都有发展文化金融的基础。今年成都被纳入数字货币首批试点城市,为成都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成都正在发展特色金融,文化金融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细分金融领域。成都拥有众多文创公司,金融为文创公司提供服务,文创公司也能够为文化金融发展赋能。

成都市青羊区在文化金融方面不断探索,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确立了“123456”模式的文化金融发展路径。“1”就是创建国家文化示范区。“2”是两条路径,分别是围绕西部金融中心构建文化金融产业生态圈和围绕西部文创中心做强文化产业。“3”是指叁大龙头发展,分别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资源互通、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天府文化、巴蜀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发展。“4”是指四个支撑:项目、组织、机构和人才智库。“5”是指投资体系、融资体系、担保体系、交易体系和孵化体系。“6”主要是一些园区。此外,成都市青羊区全力推动文化金融创新探索,成都银行设立文创通,天府银行设立熊猫小贷。疫情以来成都专门出台支持文化公司发展的政策,如发放文化消费券,文化公司在银行获得符合条件贷款可享受80%贴息等。

最后,周泽峰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指南,让其他城市对标进行创建。同时,在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上也有一定的政策指引。

最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对本次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对文化金融研究进行了重点梳理。

12.png

杨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提出了未来文化金融研究的叁个方向。一是在理论层面解决文化金融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问题。例如无论是文化产业、公司治理结构、机制设计问题,还是文化金融中的科技应用问题,都需要在理论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二是在政策层面如何持续、稳定地支持文化金融发展。例如,政策如何有效应用,是通过直接财政贴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还是强调公共服务机制,或者通过生态建设来更好地实现金融与产业资源的对接?这些都可以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叁是在实务层面要强化,通过专题形式更深入研究聚焦一些问题,如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地方文化金融实践等问题。

来源:

(责编:孙爽、宋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