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立国,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专家视点】
终身学习是指学习将伴随现代社会每个成员的一生发展,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终身学习可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和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下,以继续教育为主要抓手的终身学习得到了较快发展。
我国终身学习发展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其成绩主要表现在: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为没有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机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有需求的生产一线劳动者,通过普通学校特别是成人学校,进行“补学历、补文化”的教育。通过高校举办函授、电大、夜大、各种脱产学习班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等多种形式,为数千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成员提供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国家和各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和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相关计划与工程,为数以亿计从业劳动者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公共场馆开展“学习开放日”“主题活动日”“专题讲座”等活动,提供学习服务,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文化艺术或学习体验活动。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农技推广站等机构,面向农村社区开展宣讲、咨询和培训服务,组织村民参加学习培训。推动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向社区开放,发挥场地、设备设施、教学资源、师资优势,就近面向城乡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开放数字化资源及服务。
然而,我国终身学习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供给模式比较单一,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终身学习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社会各界对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以及有效的推进机制,资源较少并且配置不佳,学习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还没有建立起对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技术平台亟待建设和发展。
终身学习供需状况正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教育的发展,终身学习面临的供需状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终身学习的功能、内容、模式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根据终身学习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建立和完善符合终身学习规律的终身学习体系。
首先,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人们对终身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与之相适应,终身学习面临由传统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并举的转变。
其次,社会和学习者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多样化,要从传统的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注重教育机构提供者的多元化,从单一的学校教育机构向学校、公司、行业、专业培训公司等共同参与转变,建立起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多机构多形式的供给侧改革。
最后,提高终身学习质量。面向青少年的终身学习,注重博物馆、图书馆、自然文化遗产等社会机构对他们的免费或优惠开放。面向职业导向的终身学习要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职业能力开发,特别是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转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转变,满足其职业发展需要。面向老年群体的终身学习,要注重健康养生、文化娱乐等多种形式,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
终身学习发展须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终身学习的发展,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构建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捷、机会多样、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各种学习成果都能得到公认的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政策建设,从法律上明确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
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拓宽通过终身学习培养人才的渠道。建立个人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所获得成果的相互融通。改革人才选拔使用上唯学历甚至“唯高学历”“唯双一流”的状况。探索建立知识、能力与技能并重和有机结合的国家资格体系,在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学历资格、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体系,制定各个行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各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标准。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优质终身学习网络。促进各种学习资源整合,形成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畅通终身学习通道,更多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平台,发挥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和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有序免费向社会开放。以推进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做好城镇学习型街道、社区,农村村民文化学习中心,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行业、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方便、快捷、个性化、可交互的学习服务,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同时,要促进城乡与区域交流与合作,推动终身学习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