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后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关键节点的重要意义。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他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布局、精准施策、扎实推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这一进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实干”。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我要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就是这种实干精神的彰显。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和总体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如何使“全面”的要求得到落实,确保这一战略目标不折不扣地如期实现?关键是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和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体制进一步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推动“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叁五”规划顺利实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为高质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人民满意”放在突出位置,倾听基层呼声、回应民生关切,采取切实措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抓好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件一件解决人民所需、所盼、所急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好体现了人民的需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的投入,解决好人民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以及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急迫的现实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农村水电路讯等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叁大保卫战”,确保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个病患,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既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也是我国改革的攻坚期。无论改革还是发展,前进中都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问题导向,体现了一种唯物主义态度;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一种负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无论是研判形势、谋篇布局、作出决策,还是推动工作、提出要求、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无不展现了直面问题、破解问题的科学态度和担当精神。2016年,他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完全切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际,因为这个地区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是要一时发展还是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18年2月,他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这些要求切中要害,对于指导和推动精准扶贫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坚持把握关键、抓住重点,突破薄弱环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做到不留死角,就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我们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确保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打赢叁大攻坚战,体现了把握关键、突破重点的工作思路,对于确保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他指出:“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刻洞察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重大变化,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不断完善重大风险防控机制,着力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顺利推进。
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在实干中求实效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空洞许诺,也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工程”“民心工程”,不能有任何虚假、搞任何形式主义,必须实实在在干出来,用真实成绩体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他说,“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2015年11月,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抓落实不能“撒胡椒面”,要聚焦、聚神、聚力,咬定目标不放松,扑下身子埋头干,一项一项抓,一步一步走,以点带面,解决事关全局的突出问题,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关键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在实干中求实效的精神。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作风建设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完成攻坚任务,必须有攻坚的骨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扎实落地,一支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特别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落实八项规定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通过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打掉了党内存在的官气、惰气和暮气,增强了全党的正气、志气和朝气。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叁严叁实”专题教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等,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下了一剂剂猛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着增强,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埋头苦干的精神得到大力褒扬,求真务实、驰而不息、一抓到底的作风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形成的实干精神和实干作风,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对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和到2035年我国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发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形成的实干精神和实干作风,坚忍不拔、埋头苦干、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