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邓健:持之以恒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邓健2020年11月13日08:42来源:

原标题:持之以恒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作者:邓健,系吉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养成。只有不断深化对法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持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的文化面貌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文明智慧和文化底蕴。先秦时期,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唐律更是广泛影响东亚。中华文化的精神观念、文明理念熔铸在传世法典之中,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文化光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揭示出法律现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法学领域的集中表现,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我们党已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确立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并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依法治国进行总体部署、系统规划和全面推进,揭开我国法治建设新篇章,推动法治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显着增强,法治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助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均具有重要地位和功能。建设法治文化,是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以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再多再好的法律,只有转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才能为人们所遵行。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对法治的认同,从根本上讲是对良法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我们重视对法治文化的培育和践行,很重要的是源于道德觉悟的提升。道德具有教化作用,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支撑。建设法治文化,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用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全社会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用法治引领文化风尚。法律通过强制性方式规范人们言行、惩罚违法行为,引领道德风尚、建设健康文化。建设法治中国,必然要求在落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同步培育起相应的法治文化。法治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成为人们的内在修养、自觉约束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强化道德作用、涵养文化价值,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人文关怀,从而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让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在文化建设中推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倡导的思想、理念和原则,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准则,也是立法执法司法的重要目标。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程中,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贯通联动起来,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

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文化氛围

法治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只有持之以恒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不断增强我国法治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弘扬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通过教育、引导、熏陶和启迪,使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建设法治文化,就是要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对法治原则的认同,对法治价值的尊重,对良法善治的崇尚,将法治熔铸到内心中、根植于头脑中、落实到行为上,弘扬法治精神,坚定法治信仰,成为法治文化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培育法治观念。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与法治价值观互相贯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文化氛围,就是要充分发挥法治价值观启发人、感召人、引导人、规诫人和鼓舞人的强大功能,培育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法治文化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文化。

树立法治思维。树立法治思维,就是让法治文化贯穿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公民教育各方面、全过程,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履职履责的内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进行决策、采取法治办法推进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让法治成为全体公民的生活方式,让法治文化在全社会落地生根。

(责编:孙爽、徐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