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晶,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莆田学院副教授
福建泉州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城市,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宁夏吴忠市,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区域性商贸城市。近年来,泉州与吴忠两市在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中,在抓经济抓产业抓项目的同时,注重文化交流,推动文化扶贫,对口扶贫协作见真情出实效。在两地的扶贫协作过程中,泉州市开展的“文化扶贫”在吴忠市大显身手,展示出积极而特殊的作用,为吴忠市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着精神支撑、创造着产业价值、营造着发展氛围。泉州市与吴忠市通过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文化交融、精神相通、心灵契和,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吴忠市是秦将蒙恬驱逐匈奴、修筑长城的沙场重镇,也是汉武帝打通丝路、联通中亚的重要驿站,更是红军历经艰险、胜利会师的地方。泉州市作为移民文化的汇集之所,传唱着“爱拼才会赢”的火热歌谣,作为妈祖文化主要传承地,发展出开拓进取、和平大爱的文化,作为汇通中外的文化之都,拥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多次到泉州晋江调研工作,撰文总结晋江发展成就,提出了着名的“晋江经验”,成为推动晋江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指引着晋江、泉州乃至福建全省在发展之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泉州市与吴忠市在挖掘文化潜力、发扬文化优势上不断发力,形成两地人民树立文化自信、摆脱贫困的文化源泉与精神支柱,开拓出一条山海同频共振的文化交融之路。
聚焦文化扶贫,积极扶志扶智。在扶贫实践中,文化扶贫能够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地区以多种形式的支持。泉州市和吴忠市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方面深入协作、成绩斐然,为吴忠市贫困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文化智力支撑,实现了文化扶贫“授之以渔”的目标。在红寺堡区,泉州市德化县当代76位陶瓷艺术大师将亲手创作的173件陶瓷作品捐赠给宁夏移民博物馆,这些凝聚陶艺大师独特匠心、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将在宁夏移民博物馆的“丝路使者·德化陶瓷文化艺术展厅”永久展示;在红寺堡晋江中学,学生们享受着对口帮扶带来的优良学习条件,还获得了支教老师一对一的耐心辅导;在红寺堡敬老院,76名五保户在晋江援建干部的关怀下拥有了温暖的家。24年来,泉州市一批接一批挂职干部以及支教、支医、支农专家们纷纷来到吴忠市的贫困地区,扶贫领域覆盖经济、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为吴忠大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创新文化载体,拓展交流空间。随着“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实施,利用大数据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在对口帮扶地区交流和共享,成为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24年来,泉州和吴忠两地不断创新文化载体,建立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对口扶贫文化交流平台。今年5月,一场由泉州市德化县与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展的“闽宁协作,德红携手”消费扶贫直播带货活动在德化县拉开帷幕。在直播间内,挂职副县长苏达志向闽宁网友及各地粉丝倾情推介枸杞、亚麻籽等宁夏土特产。与线上交流相辅相成,展销中心、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线下交流也在对口帮扶中蓬勃发展。这些交流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拓展了泉州与吴忠开展对口协作的广度。
加强文产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吴忠文化独具特色,在脱贫攻坚战中,泉州市与吴忠市携手挖掘、整合吴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开创了以文化扶贫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路径。泉州和吴忠两地通过探索“文化+产业”融合模式,促进帮扶由“输血”到“造血”转变。“泉商葡萄酒旅游文化小镇”就是泉州永春县与吴忠同心县对口援建的一个成功案例。该项目由泉州商会创建于2017年,以同心县的葡萄种植基地为依托,整合红色文化与闽商文化,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购物、健康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已带动20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