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成旺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叠碍厂01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旨趣,就是要科学揭示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而由于自由问题隶属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的实现须有赖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求才能达及,而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围绕自由问题思考结晶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便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最高智慧,进而言之,真正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才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智慧的关键之所在。由于凸显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离不开对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且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其中始终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探讨的自我超越以及对前人哲学思想的扬弃,因此,只有基于思想比较的视角、文本解读的方法以及历史生成的维度,从多重视阈诠释与再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与逻辑,才能从中彰显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智慧、活的灵魂及其产生持久生命力的深层根源,进而为马克思哲学走向当代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参照。可见,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创新
该成果基于对学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充分了解,以较为新颖的学术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做了比较深入且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的当代意义。成果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方法创新与自觉。众所周知,由于20世纪20~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殊路径,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曾主要来自苏联传统哲学教科书及其解读范式。在此背景下学界的研究主要不是基于对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而是视苏联教科书为圭臬、蓝本和准经典,从中预先“现成地”拿来某种结论和理解框架,再到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去“寻章摘句”式地对之予以注释和论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学界兴起的马克思哲学文本学研究方法,对上述传统研究方法之不足予以了及时纠偏。但同时,有些学者也存在学术研究过多地拘泥于文本细节乃至变成烦琐的文献考证,相较而言却忽略了马克思哲学文该成果的宗旨在于凸显其哲学智慧等方法局限,因而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面临着“文本研究凸显而思想智慧淡出”的尴尬局面。为此该成果明确提出,要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解模式必须采取更为科学与系统的研究方法,而只有采取思想比较视域,对历史唯物主义孕育、创立、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典文本进行深层历史解读,从中着力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和逻辑,才能历史地呈现马克思哲学的完整理路、基本精神与活的灵魂,为马克思哲学走向当代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参照。为此该成果沿着上述方法与思考路径,以凸显历史唯物主义智慧为目标,以马克思哲学文本为研究依据,以马克思哲学在“历史—自由问题”探讨上对传统西方哲学思维范式的超越为主线,通过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本的精深解读,以及对作为马克思哲学超越对象的康德哲学等西方传统哲学的深入研究,在思想比较视阈中再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与逻辑理路,从多重维度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智慧和活的灵魂。可以说,思想比较的研究视角、文本解读的研究方法以及历史生成的研究维度,构成了该成果在方法论创新上的叁大鲜明特色。
(2)在思想比较视阈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与生成路径做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总体考察。该成果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智慧的出场与生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传统西方历史理解范式的批判与超越中呈现来的。该成果系统梳理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即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或直接批判,或蕴含在其文本字里行间所隐性批判的传统西方历史理解范式:历史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历史观、神学唯心史观、先验理性史观以及人本学唯心史观。在对这五种传统西方历史理解范式的内在理路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诠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与生成路径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人类社会历史展开的基础和前提意义出发,揭示出历史的动力在于由生产与分工所导致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由此才展开所有制的不同演进形式及人的不自由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从而指出了共产主义的运动性质并肯定了以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目标实现的主体地位,而正是在历史的前提、动力、过程、主体以及目的实现路径等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才在破解历史之谜这一重大课题上提供了全新视角,改变了人类理解历史的图景,在超越与变革中呈现自身独特的逻辑进路、实质内涵和智慧力量。此后马克思、恩格斯才得以把此方法推进到对“人体”的解剖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内在矛盾的具体揭示,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验证与进一步深化,表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构成历史唯物主义深化的重要环节,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也表现为一脉相承和有机统一的整体。该成果对历史唯物主义所予以超越的传统西方历史观内在理路及其相互关联的概括,是以往学界所不够重视的,而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生成逻辑的解读,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创新与突破。
(3)基于思想比较视阈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自由及其实现路径问题的研究。该成果提出,马克思哲学把寻求自由及其实现的路径作为自身主题,因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也正是实现了自由主题探讨上的路径创新和在破解自由之谜问题上实现了方法超越的结果。因此,真正呈现马克思哲学在自由及其实现问题探求上所实现的创新性变革,无疑也构成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的重要环节。基于此,该成果紧紧抓住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在深层理路上诠释了马克思哲学在该问题思考上所实现的,对西方文化传统中以基督教哲学和康德哲学为代表的探讨自由问题上的两种典型性流派的超越路径和逻辑,由此在思想比较视阈中呈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力量。该成果提出,基督教真正开启了自由意志维度,但它却以启示的方式,诉诸从“人—神”关系、“人—人”关系,再到“人—神”关系的思路来试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康德哲学在对基督教自由观的批评中出场,奠定了先验理性主义自由观范式,却呈现从“人—人”关系、“人—神”关系的思考逻辑。而马克思哲学则把物质生产实践作为探讨自由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最终指出只有通过改变不合理的所有制关系,推进历史进入共产主义阶段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上述解读无疑为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以及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了较新的分析视角。
(4)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深层思维范式变革进行了较具创新性的系统解读。众所周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及其本真智慧,一个关键课题就是要呈现历史唯物主义在深层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为此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深层思维范式变革的实质,就突出体现在其对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方式的消解与超越。该成果认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超越对象的传统西方哲学虽然由众多流派构成,但通过考察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历程,就可以发现其主流哲学范式表现为“逻辑在先”思维,其基本思路不从人类历史展开的时间维度寻找解读历史规律的逻辑起点,而是从某个先验的概念、理念、精神或意识出发去建构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并以此作为把握世界与历史的手段与工具,进而使得该范式呈现了自因性、创生性、目的论等思维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逻辑在先”思维范式不仅无法破解历史之谜,而且必将导致其面对现实时的尴尬与困境,进而明确指出“意识没有历史”,要破解历史—自由之谜必须超越“逻辑在先”思维方式。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决定人类历史展开的物质前提出发,也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一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既看作考察历史规律的时间—历史前提,也看作考察历史规律的逻辑前提,进而在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运行机制以及生产方式的内在演变规律中去寻求历史过程的真相,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为人类真正把握自由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为了阐明历史唯物主义超越“逻辑在先”思维方式的完整过程,作者基于历史生成维度,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场与成熟,经历了自我意识哲学、对市民社会的关注、双重逻辑的出场,再到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确立,以及对社会关系生产规律的揭示等不同阶段,同时也着重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消弭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逻辑悖谬的理论逻辑。上述研究颇具创新和启发,为我们深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并做出了翔实的学理解读。
(5)注重呈现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的现实关怀。该成果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梳理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受到的现实挑战并做出了积极回应,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路径创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葆有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及其继续保持辉煌的前提,还对影响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反映的文化实现进一步发展创新的价值取向,以及当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的自觉与超越等问题做了探析,凸显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