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孙正聿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哲学史(1949~2009)》(项目批准号为:11础窜顿054),最终成果为专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史》。课题组成员有:张盾、吴晓明、杨魁森、张连良、杨晓。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史,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当代中国哲学史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在当代中国60余年的哲学历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成果。以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的方式,总结这一历程和经验,特别是以撰写《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的方式,总结40多年的哲学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哲学八个二级学科的建设状况及其研究成果,具体地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为哲学学科课程建设提供具有系统性、权威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史教材,是我国哲学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梳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阐述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介绍和论述当代中国哲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特别是深入地阐发中国哲学学者对当代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哲学思考,对于世界各国了解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哲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概述
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共四大部分。(1)导言和绪论:对于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2)上篇:伟大的开端———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3)中篇:范式的转换———返本开新的哲学与哲学的返本开新;(4)下篇:共同的关切———创建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与塑造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作为“导言”部分的“对于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的思考”,评述了当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现状,系统地阐述了该项目研究和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问题,确立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思路与目标。根据对当代中国哲学史的总体把握和评价,“导言”部分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灵魂、主线和基本内容,并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述方式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经验总结与概括的历史任务;具体确立了以概括性地提出问题统领历史叙述,以具体地分析问题阐述理论论争,以建设性地深化问题探索哲学发展规律,力戒把当代中国哲学史写成事件、人物、着述、观点的“实例的总和”的致思取向;深刻地论证了当代中国哲学史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史是推进社会的解放思想与实现哲学的思想解放的历史,是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提出了当代中国哲学史的“前30年”和“后30年”的关系、党的领导集体的哲学思想与学者的哲学研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对于重要的哲学论争的理解与评价、对于重要的哲学理论和哲学家的选择与评价、当代中国哲学史与当代外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作为“绪论”部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深入探索了当代中国哲学的总体性质、发展阶段与内容实质。其中,“伟大的实践与实践的哲学”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哲学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哲学,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哲学:80年代的哲学改革是在面向改革开放的现实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两个维度的交接点上,聚焦于对教科书哲学的反思,构成了“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90年代的中国哲学界超越对教科书哲学的反思,一方面着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的“文该成果”,另一方面则着力于在对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实现理论创新,形成了“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的互动;进入21世纪,中国哲学的宏伟目标是在当代中国创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并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理想,聚焦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该成果的“上篇”是“伟大的开端: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此部分内容共分6章,分别阐述了实践标准问题与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讨论,哲学原理教科书改革与哲学观念变革,20世纪80年代的外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美学研究、伦理学研究、逻辑学研究、宗教学研究和科技哲学研究,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热”的哲学探索等。实践标准问题与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讨论是由社会政治领域首先发起,理论界随之跟进并深入探讨,凸显了人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重新理解。首先以认识论阐释范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继而以“实践观点”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形成了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最终以“从实践的观点看”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与哲学基本问题,重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作为新的解释原则概括和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与本质,集中表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理解,深刻昭示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道路问题。包括中外哲学史在内的各个哲学分支科学也出现了自身的观念变革与研究范式转换,并从而深化了哲学原理界的教科书改革。西方哲学领域在翻译和评述现代西方哲学论着的基础上,逐步地从研究对象自身出发,把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哲学提问方式渗透到哲学理论探索之中,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国哲学领域以介绍和评论现代新儒学为突破口,对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利弊得失进行反思,探索“返本开新”“融汇中西”的途径与意义。持续高涨的文化热,不仅构成了哲学原理与哲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交接点,并把哲学改革的侧重点聚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模式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其重大意义,在于从当代人类社会实践,特别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出发,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行为方式,以适应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该成果的“中篇”是“范式的转换:返本开新的哲学与哲学的返本开新”。此部分内容共分5章,分别阐述了从体系到问题的哲学自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返本开新、中国哲学研究的返本开新、外国哲学研究的返本开新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美学、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和科技哲学研究。90年代的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从“体系意识”向“问题意识”的转向,这突出地表现在,不是以争论教科书的利弊得失和如何重构教科书体系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是把教科书作为某种退入背景的理论框架,从现实生活或现代哲学中提出问题,并且注重提问方式的转换。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明显地表现为“准原理哲学”的兴起,即哲学原理与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双向融合的趋向。“问题意识”的强化,还表现在“专门化哲学”的兴起,一是注重研究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及其所提供的方法论,二是注重研究人类文化的某个成分或某个侧面,并从这种研究中寻求当代哲学的生长点。90年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在总体趋向上,主要是集中研究了五个大问题,即“元哲学问题”“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发展问题”“两大思潮问题”和“中西融合问题”。而蕴含在这些问题之中的根本问题,则是现代化的反思。以探讨这些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反思,形成了“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的互动,标志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在现代化的反思中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该成果的“下篇”是“共同的关切:创建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与塑造引导新的时代精神”。此部分内容共分4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当代课题、哲学中的“中、西、马”对话、哲学学科建设与哲学教育改革、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展望。进入21世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新的聚焦点。“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整体进步问题,超越“物的依赖性”,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的精神家园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成为21世纪初我国哲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最大现实,这一现实是传统文化、资本现代性与社会主义的历时态的同时性存在,受中国的整个历史性实践的指派,中国传统哲学、西方近现代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当代中国哲学的叁个本质重要的定向。无论是“反省现代性”和《资本论》的研究,还是对于“发展”、“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以及对“后形而上学”问题的回应等,都在“中西马”的会通融合中呈现着哲学的当代性,这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在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的历程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高清海的“类哲学”与冯契的“智慧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旨归的中西马哲学的对话与会通,其宏伟目标是在当代中国创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二 成果的价值
该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灵魂、主线和基本内容,并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述方式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经验总结与概括的历史任务;该成果以概括性地提出问题统领历史叙述,以建设性地深化问题呈现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从而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与当代中国人民的心灵历程;该成果不以具体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为对象,而是以当代中国社会与学术界的思想争论和理论问题为线索,呈现民族的、历史的、此在的时代精神的发展进程;该成果深入阐发中国哲学学者对当代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哲学思考,对于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了解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哲学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成果系统梳理和总结哲学八个二级学科的建设状况及其研究成果,具体地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为我国哲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当代中国哲学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