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金立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逻辑视域的论辩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叠窜齿065),最终成果为专着《非形式逻辑视域下的论辩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汪曼、赵佳花、孙建、贾改琴、应腾。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论辩是一种展开于主体间的、通过单个命题或命题组合来证明自身观点、反驳对方观点以消除争议、谋求共识的理性行为。长久以来,无论是作为一种现象还是一个问题,论辩始终为逻辑学、修辞学、语用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这不仅因为论辩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言语行为,更重要的是,它正视了基于主体间个性差异的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顺应了不同思想在各自的论证和相互争辩中不断发展前行的客观事实。
逻辑的目的不仅在于求真,还在于明理,论辩成为逻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就不言而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题篇》、《辩谬篇》以及《修辞篇》中透露出来的倾向于实践的论辩术思想,为论辩的修辞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乃至语用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由此,也建立了逻辑学在论辩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对形式逻辑脱离实际生活和日常思维的反思,以及战后各国和平发展中各种论辩活动的广泛开展,20世纪后半叶,论辩研究得到各个学科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呈现以逻辑学为核心各具优势的跨学科研究态势:逻辑学尤其是非形式逻辑围绕有效性,建构论辩的模型和评价标准并努力实现论辩的计算;心理学和修辞学围绕接受性,探究听众的复杂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语用学围绕语用性,在具体语境的观照下分析真实论辩的演进过程、运行规则和操作策略。
该成果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的。该成果致力以非形式逻辑的理论和方法为主体,借助心理学、传播学、语用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手段,重点探讨了论辩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结合实际的应用尝试,努力实现理论探究与应用分析的有机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论辩自身的研究需求:一方面,论辩是思维、语言和心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呈现,因此,论辩具有很强的学理性,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因其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里,它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对其进行切合实际的应用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研究上,在概述论辩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辩的叁个方面进行有序分析:论辩图式(策略操控理论)、论辩图解(尝试建立了原创的论辩图解模型)以及论辩常用的非形式逻辑手段(类比推理、溯因推理);应用研究上,分别将上述理论有效地运用到论辩的重构、谬误的识别、新闻评论、科学发现、心理咨询以及法律等社会生活领域的论辩分析中。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首先,该成果通过论辩与逻辑学的历史渊源的梳理、论辩基本性质的探究以及现行论辩理论的甄别性分析,确定了论辩研究的非形式逻辑视角的学理性。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从逻辑的萌芽到逻辑学的真正创立,都和论辩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论辩也得到同步发展。由此,逻辑与论辩之间无法分割的关联确定了逻辑学在论辩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论辩的有效性、语用性以及接受性都使得形式逻辑在论辩研究中的必要性,但同时又是不充分的。从非形式逻辑入手研究论辩成为迫切的任务。形式论辩术、语用论辩术、新论辩术、论辩框架理论等论辩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各有所长:形式论辩术主要解决论辩的形式有效性;新论辩术侧重于论辩的修辞分析;论辩框架理论则侧重于建立适用于计算的论辩系统,针对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广泛存在并活跃于现实世界和发展历史的真实论辩,语用论辩术的非形式维度,是较为准确,也是合适的。
其次,该成果引入语用论辩术的最新成果“策略操控理论”,对论辩进行了策略、构建、评价的宏观分析,为论辩的非形式逻辑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
从语用论辩术的标准理论到它的修辞拓展:策略操控理论,较好地实现了“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使得论辩在“潜在话题”(迟辞辫颈-肠补濒辫辞迟别苍迟颈补濒)、“受众需求”(补耻诲颈别苍肠别诲别尘补苍诲蝉)和“表达手段”(辫谤别蝉别苍迟补-迟颈辞苍补濒诲别惫颈肠别蝉)叁维度上得以动态建构和合理评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逻辑学理论对现实中的论辩实践的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从隐性前提、最大化解释策略、语境叁方面出发重建论辩;我们可以从立场与意见分歧(单一与多重)、论证模式(简单论证模式和并列型、从属型、复合型)出发细分论辩结构;尤其是在谬误的分类考察上,借助个性而又丰富的十种“规则谬误”,如包含违背自由规则产生的谬误、违背举证责任规则产生的谬误以及违背立场规则而产生的谬误等,极大增强了逻辑学在谬误分析上的能力和空间。
再次,该成果对论辩进行了可视化和形式化的探究,为论辩结构的精细刻画与论辩实践的具体构建提供一个可操作、可应用的图解模型。
该成果在详尽分析叁大论证图解(基于威格摩尔图论证图解、基于比尔兹利图的论证图解以及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型的图解)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软件,尝试构建适合新闻评论写作和分析的图解模型,建立自己的可视化符号系统;并在详细介绍新闻评论模型的图解步骤与方法之后,对驳论文和立论文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总之,该成果在新闻评论图解模型和新闻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上进行了全新的探讨,为论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为之间搭建了互通桥梁。
最后,该成果对论辩的两种常用推理形式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努力为论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逻辑依据,也为论辩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抓手。
该成果对论辩中常用的推理形式——类比和溯因展开了性质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法律论辩、科学发现、日常生活论辩中的作用和表现,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新的结论,有助于论辩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括表现在以下方面。
类比推理具有结构映射性(属性映射、关系映射、系统映射)、语义相似性、认知语用性叁个基本性质;相似性、似真性以及盖然性等相近概念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甄别类比(同域和异域);新修辞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深入对类比推理的意图性、动态性、可接受性的研究。因此,图尔敏论证模型、语用论辩理论以及沃尔顿的似真推理理论都与类比推理具有无法分离的复杂关联。
溯因推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溯因解释的形成与解释的检验是两个不同的步骤,前者体现了创造性,而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为逻辑性。人们普遍认同皮尔斯1903年提出将溯因视为肯定后件式推理的观点,我们却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因果关系与蕴涵关系,是一种严重误导。解释项作为背景知识与被解释项之间的桥梁,将后者纳入前者的体系当中,这就是解释项之所以存在的认知意义。类比推理是科学溯因中理论解释的形成手段之一,因为类比推理与溯因解释形成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相似性、经验性和可废止性;而演绎推理则是日常生活溯因中事实解释的形成手段之一,因为在人类的经验系统中,可得解释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所有可得解释的交集与被解释项之间形成等价关系,因此,由被解释项通往解释项的过程也是一种演绎过程。
应该说,上述有关类比推理和溯因推理的探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论辩的深度认知。这在前人的研究中鲜有涉及,该成果的工作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欠缺,对深化论辩和推理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该成果各章节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章:论辩及其研究概述。首先,将论辩与日常对话、争吵、论证以及辩论等有着很大关联的概念进行区分,进而明确我们对论辩的定义;其次,沿着逻辑的起源—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脉络梳理了论辩与逻辑学之间的历史渊源,为该成果的研究提供了学理性;再次,从有效性、接受性、语用性叁方面揭示了论辩复合的本质属性;最后,介绍了目前论辩研究的主要理论(形式论辩术、语用论辩术、新论辩术,以及论辩框架理论)并确立了该成果语用论辩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叁章:论辩图式:语用论辩理论。“语用论辩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论辩理论,它是一种考虑了语境变化的动态论辩理论,对论辩言语行为的指导最具可行性。首先,介绍了“语用论辩术”的背景和从“标准理论”到“策略操控理论”的发展历程;其次,从内容、类型、四维分析法和应用四个方面对策略操控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运用上述理论成果对论辩的结构、论辩的重构以及论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谬误进行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剖析。为论辩的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总体的框架。
第四、五章:论辩的逻辑手段之一:溯因推理。溯因推理作为一种由果及因的推理形式,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非形式逻辑手段存在于丰富的论辩现象和实践中。对于溯因推理的讨论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溯因推理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我们认为溯因推理包含逻辑和创新两大过程,其中逻辑过程可以得到形式刻画,而未被刻画的部分则体现了溯因的创新性质。其次,我们讨论了作为非逻辑的“溯因洞见”是如何体现其创新性质的。最后,我们详细阐释溯因的逻辑过程,并明确提出溯因推理不是肯定后件式推理,以及溯因推理作为一种由果及因推理所表现出的认知和逻辑特性。第二部分,我们对溯因推理进行了叁个方面的应用分析,分别是:首先,我们主要讨论溯因推理的认知属性,我们认为,被解释项的惊异性是溯因推理的起因和最初动机,而惊异性的消解则意味着一次溯因推理的结束。其次,我们提出:在科学溯因中,基于相似属性或相同属性的类比推理都是科学溯因解释的重要形成手段,与此同时,类比对象的更迭也保证了科学溯因的不断演进。最后,我们提出:在日常溯因的各个环节———包括溯因解释的生成和最佳解释的确定———都包含演绎推理的成分,与此同时,溯因的或然性与演绎的必然性并不冲突,前者的或然性来自认知能力制约之下的演绎前提的不完全性,与演绎过程本身无关。
第六、七章:论辩的逻辑手段之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成为逻辑学、论辩学、认知科学、法律、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类比推理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日常生活的论辩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成果的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基本理论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类比推理的叁个基本性质:结构映射性、语义相似性、认知语用性。接着,在系统映射性方面,分别从属性映射、关系映射、系统映射叁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在语义相似性方面,从相似性的概念入手,进一步区分了同域类比和异域类比,并将相似性与似真性、盖然性等相近概念作了区分。在认知语用性方面,运用新修辞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类比推理的意图性、动态性、可接受性展开了研究。第二部分,对类比推理进行了论证图式分析:首先,运用图尔敏论证模型分析了类比推理的相似性的复杂呈现。其次,运用语用论辩理论中的论证图式理论对类比推理进行了重构和评估。最后,运用沃尔顿提出的似真推理理论,对法律中的类比推理和论证进行了分析。
第八、九、十章:论辩模型:新闻评论论证图解。作为论证分析和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论证图解是非形式逻辑研究论辩的普遍使用的论证结构解释技术。它以直观的形式揭示论证的支持关系从而刻画论证的宏观结构,达到论证分析和评估的目的。该成果对其进行叁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详细回顾和综述了国内外论证图解的研究。第二部分:在系统介绍和分析以叁大论证图解为基础的图解模型的利弊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软件,尝试构建适合新闻评论写作和分析的新闻评论图解模型,建立自己的可视化符号系统。第叁部分,将所建模型运用于驳论文和立论文的具体案例分析中,并通过厂笔厂厂软件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从而检验模型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新闻评论图解模型和新闻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做出尝试。
该成果较好地体现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以逻辑为立足点展开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从逻辑出发,借助心理学、传播学、语用学以及社会学等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论辩进行深入的剖析,不仅符合论辩自身的多学科的复合性特征,也符合当今跨学科研究的时代特征,更是满足了论辩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迫切需要,因此,比较于论辩的一般研究,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第二,对论辩的若干重要内容做出了深入的全新的探究,有助于将论辩的研究从宏观推进到微观。
论辩是个复杂的过程,深入内部进行细节性分析非常有必要。论证图解的对比性分析和建构,类比叁大基本性质的提出,溯因与创造性以及与演绎类比的关联,这些都是我们把握论辩不得不深入的内容,该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 成果的价值
首先,对论辩的若干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理论探究,其中不乏原创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构建有深度和广度的论辩理论做出了很好的理论尝试。
从语用逻辑视角出发的策略机动理论较好地满足了论辩的实际构建和评价;基于叁大图解模型之上的新模型为论辩过程的可视化提供了全新而有效的理论依据;类比推理和溯因推理的性质探究为论辩的推理过程做出了中肯的逻辑和认知分析,极大地推动了论辩有效性的讨论。
其次,对不同领域的论辩进行了针对性的应用研究,不仅在应用中检验了理论的可行性,还推进了对不同论辩现象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和差别的认识。
该成果原创的论辩图解模型,经检验,在驳论文和立论文的评价与撰写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平;类比推理在法律中的应用、溯因推理在科学发现中的表现、溯因推理与创造性思维的复杂关联探析,策略机动理论在辩谬中的实际作用,都很好地体现了该成果在论辩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最后,该成果在方法论上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符合论辩自身的性质和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