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唐宋诗文选本整理与研究

2021年12月15日08:50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丁放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诗文选本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叠窜奥053),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张智华、韩胜、温世亮、张晓利。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唐宋诗文的编选可谓代不乏人,现存有关典籍的数量更是蔚为大观,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理论意义,在文学传播接受史、文学理论史、文化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其综合价值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对这一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推进,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唐宋诗文选该成果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构建唐宋诗文选该成果通代式的全面图景,进而丰富中国文学选本的研究领域。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成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研究思路。主要从文献与理论两个方面展开:文献方面,考察唐宋诗文选本的种类及存佚情况,并对部分重要诗文选本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理论方面,探讨唐宋诗文选本的编选原则及其与古文理论、诗歌理论、学术风会的关系。第二,研究方法。由于该成果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故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大致包括:(1)整合法。有关唐宋诗文选本的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学、文字学、哲学等学科,因而在研究时采用了跨学科式的整合法,如数表统计、比较分析等。(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研究过程中,既注重宏观的分析,也注重微观的细节。宏观的分析,只有建立在对微观细节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言之有据;微观细节的准确理解,只有上升到宏观分析,才能言之成理。例如,首先把唐宋诗文选本放在古代文学发展的背景中来考察,借以形成对重点个案的深入探讨,并最终把握其整体规模、文献来源、编选原则等。(3)实证与推理相结合。该成果将出土实物与传世文献结合,在研究时既对材料进行筛汰剖析,又以其为基础进行合乎逻辑的适当推理,以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

该成果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主要包括:(1)传世文献。该成果涉及数量浩繁的传世文献,负责人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搜罗筛汰工作,其重中之重是唐宋诗文总集及别集的相关材料。(2)出土文献。20世纪以来,大量唐宋墓志陆续出土,它们对于研究唐宋诗文选本有着极大的助益作用,且大多尚未被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除汇编于《唐代墓志汇编》等书中之外,还有不少散见于专业的考古期刊中,因而负责人搜集排查了《文物》《考古》《考古学报》《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等考古文物类专业期刊,掌握了大量的出土文献。(3)电子文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大量文献材料被数字化、电子化,有效而充分地利用电子文献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负责人为此搜集掌握了近300骋的相关电子文献,这些文献确保了该成果的顺利完成。(4)馆藏文献。除充分利用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诗学中心资料室的丰富藏书之外,负责人来往出入于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等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馆藏文献的价值,为该成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可靠资料与数据基础。

该成果研究成果分为叁编,分别是上编叁章“综合研究”、中编六章“个案研究”、下编两部分“文献整理”,共十一个章节。上编对唐宋诗文选本的发展脉络做出全景式陈述,剖析其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挖掘其蕴含的批评价值,属于宏观层面的鸟瞰;中编以若干唐宋诗文选本为经典个案,研究其与古典文学的互动关系,属于纵深层面的挖掘;下编简明着录唐宋诗文选本的基本状况,并详细整理相关序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材料支撑,属于文献整理的工作。上中下叁编构成一个既有宏观鸟瞰,又有纵深挖掘,并包含丰富基础材料的有机整体。“上编”唐宋诗文选本“综合研究”,首先对唐宋诗文选本的发展脉络做出全景式陈述,并以宋诗为中心剖析选本与文学发展的关系,进而挖掘其蕴含着的重要批评价值。

第一章,唐宋诗文选本发展述略。唐宋诗文选本发展兴盛的前提条件是唐宋六百多年文体齐备的繁盛文学创作,而其编选滥觞于唐宋,壮大于元明,至清代终呈百花齐放之势,且每个阶段均与当时的文学发展相呼应而各具特色。具体来说,唐宋两代是唐宋诗文选本的滥觞期,唐代编选活动持续升温,至宋代而内容渐次丰富、体例渐趋完备,社会文化的背景与文学发展的进程是其核心驱动力;元明两代是唐宋诗文选本的壮大期,但其发展却呈现不平衡性,即唐诗选本极大繁荣、宋诗选本沉寂不闻,而宋文则在唐宋文章选本中得到重视和肯定,前者影响了后世乃至今人对于唐诗的偏爱,后者则奠定了宋文在中国古代文章发展史上的地位;清代是唐宋诗文选本的繁荣期,不但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仅唐诗选本一类,便已超过四百种,可谓百花齐放,蔚为大观。

第二章,唐宋诗文选本与文学发展。选本作为连接作家、选家与读者的中介,在打上时代烙印的同时还反映了文学的发展,唐宋诗文选本自然也不例外。成书于大中祥符年间的《唐文粹》,篇幅短小、内容精审,是北宋文人阅读接受唐代文学的理想读物。编者姚铉秉持“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的选旨,借诗集的刊行而广泛传播,对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陈充的《九僧诗集》编选了宋初具有相同文学观点和创作特点的僧人的大量诗歌作品。九僧的创作丰富了宋代诗坛,《九僧诗集》在北宋之后的广泛流传,对于“九僧”诗人身份的确认,及其逐渐被后人视为晚唐派的代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南宋中后期赵师秀的《众妙集》专选五七言律诗,且多集中于中晚唐,表现出选家崇尚清理典雅、悠澹舒朗诗风的审美意趣。诗集的编选与流传是四灵派宣扬晚唐诗风的重要举措,在引领南宋的宗唐思潮风向中,起到重要的促进意义。

第叁章,唐宋诗文选本的批评价值。选本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殊批评形式,其批评价值在于选家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鉴赏、铨择,体现出其对于文学观念、文学发展的认识与见解。唐宋诗文选本的序跋、编选体例以及注解点评等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批评价值:第一,序跋。唐宋诗文选本的序跋蕴含着丰富的批评资料,包括:1.选家情况、选录内容、编选宗旨、诗学主张。2.文学的功用、文人的创作风格、选家的文学思想。3.探讨诗人创作风格的相关材料。4.唐、宋优劣论的萌芽。5.有关诗艺的讨论等。第二,编选体例。分类选编、分体选编、分人选编是选本的叁种基本编选体例,也是其批评价值的重要载体。宋代诗歌选本的编选体例已经相当完备,不仅上述叁种体例皆有出现,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选集同时运用两种体例的层级编选法。选家通过选择不同的体例收录文献,或彰显作家,或辨别文体,均是其独特诗学价值的所在。第叁,注解、评点。选集、注解、评点,叁者的合刻出现在宋代,后二者通过注释诗文、字词、典故,疏通文义,进而探讨艺术特征与写作手法,显着提高了读者的艺术修养,并增进其写作技能。例如,谢枋得《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秉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论诗方法,尊重儒家诗教观,并表现出以“味”论诗的审美趣向等,这些均是其批评价值的所在。从唐宋诗文选本的序跋、编选体例、注解点评叁方面着手,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古代文学批评理论。

“中编”唐宋诗文选本“个案研究”,以《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古唐诗合解》《才调集》《唐宋诗醇》《唐宋诗举要》《唐宋八大家文钞》等质量上乘、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唐宋诗文选本为经典个案,钩稽爬梳、察微鉴幽,研究其与古典文学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与明代唐诗学。《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是明代唐诗选本中的巨着,直接影响了清代着名唐诗选本《唐诗别裁集》,是唐诗学研究,尤其是明代唐诗学研究领域中应当重点关注、深入挖掘的选本。作者周珽出身名门,家风良好,家学深厚,终身未仕,得享高寿,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与诗人。周珽严肃认真,倾半生精力完成《选脉》,体例严谨完备,版本承传有序。周珽论诗没有明显的门户之见与宗派之争,合唐以来数百家学者的观点于一炉而终成一家之言,其选目、注释、评语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五章,《古唐诗合解》研究。《古唐诗合解》是清代最流行的以蒙童为对象的普及性唐诗选本之一,作者王尧衢的诗学思想受到叶燮的深刻影响,但又能多方吸收,博采众长,不为叶燮所囿。王尧衢将古诗与唐诗合选,以揭示诗歌发展的脉络,强调其源流承变,宗唐又不止于唐,并继承了金圣叹、徐增等人的分解论诗法且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灵活巧妙的论诗特点,在注释、评点等方面均别具一格。该书与《唐诗叁百首》同为清代翻刻次数最多、流传时间最长的唐诗童蒙选本,具有内在的相通性,为唐诗的传播和唐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六章,《才调集》批注该成果。《才调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人选唐诗选本,至明末清初才受到广泛关注,产生了多达十余种的批注本,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当时的诗学思想以及文学创作倾向。其中,冯舒、冯班借助评点《才调集》之机,标举温李,提倡西昆,反拨钱陆灿一派诗人的宗宋倾向,肯定了晚唐诗功夫细腻与文采华美的审美价值;王士祯晚年认识到当时宗宋诗风的弊端,因而删选《才调集》而成《才调集选》,试图通过该集使世人认识到唐诗的本来面目,进而重新确立唐诗在诗学史上的地位;殷元勋、宋邦绥补注《才调集》时,注重知人论世与推源溯流的注释方法,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但诗歌鉴赏能力及诗学思想的缺乏则是其白璧微瑕;纪昀秉持通变折中的批评态度,删选补正《才调集》而成《删正二冯评点才调集》,宣扬了兴象与风骨兼备的审美理想,代表了当时官方的诗学观点。

第七章,《唐宋诗醇》研究。《唐宋诗醇》是唐诗选本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选本之一,地位独特。与其他选集不同,该书是在乾隆皇帝明确的诗学思想指导下,由馆阁文臣编订而成的,是清政府文治政策下的产物,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该书具有明显的特色,例如,诗人去取原则是“去名家,取大家”,共取唐宋诗人李杜韩白苏陆六家;诗歌去取原则是重“风人之义”,即委婉地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喻之旨;编书宗旨是以诗歌见唐宋二代的盛衰兴废,确立唐代以来诗歌的风雅典范,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和唐宋诗之争,反拨王士祯的“神韵说”;诗学思想丰富而独特,包括尊古宗唐宗杜的倾向、温柔敦厚与性情并重的诗教观、强调知人论世等。在去取原则、编书宗旨、诗学思想的指导下,该书对所选六家诗人展开了颇具特色的评点分析,对当时学子影响甚大。

第八章,《唐宋诗举要》。研究《唐宋诗举要》是民国年间的唐宋诗选本,与王士祯的《古诗选》《唐人万首绝句选》、姚鼐的《五七言今体诗钞》等书的关系较为密切。该书体例谨严,选诗以时代为经,以诗人为纬,完整地体现了诗人的显着特点及诗体的发展脉络;其所选评论家多为桐城派人士又能适当兼顾别派,评论内容丰富翔实,十分注重诗艺的点评;其注释因编者高步瀛渊博的学识涵养、深厚的考据功力与严谨的治学态度而独具特色,颇有价值。此外,高步瀛是桐城派后期大家吴汝纶的弟子,在《唐宋诗举要》中体现出的诗学思想和诗学主张,有很多桐城派诗学的痕迹,但高氏同时也吸取了其他派别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桐城诗派有所超越。

第九章,《唐宋八大家文钞》研究。《唐宋八大家文钞》体例严谨,集自身点评和引用点评于一体,表现出编者茅坤对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态度,及其散文理念和文学史观念。在明清两代以唐宋八大家散文为研究对象的选本中,独具特色,颇有价值。茅坤态度认真、苦心孤诣地编撰唐宋八家之文,并加以评点标注,因而体例较为严谨,兼收各种文体,讲究文章的正统性,对各种风格也做到兼收并蓄。但茅坤此举并非为博得盛誉海内之声名,而是为宣扬唐宋派的文艺思想,为后人进行文学研究指明方向,留下可资参考的经典范式。因而尽管存在若干不足,但茅坤之后对于八家选本均以“唐宋八家”命名,且均未能超出其编选范畴,可见该书影响范围之大与波及面积之广。此外,将茅编《文钞》与唐顺之《文编》、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等唐宋文选本比较研究,其独到见解和巨大价值可得到更为准确深刻的揭示。

“下编”唐宋诗文选本“文献整理”,首先对存世的一千叁百余种唐宋诗文选本作一简明着录,其次整理疏通七百余篇相关序跋。

唐宋诗文选本叙录简编。简明着录的唐宋诗文选本总量超过一千叁百种,按照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合选、唐宋文合选的顺序进行编排,争取标明版本及馆藏地。

唐宋诗文选本序跋摘要。整理唐宋诗文选本序跋总量超过七百篇,与简明着录者编排顺序相同,参照多个版本,校勘比对,疏通文字。许多材料在该成果得到首次披露。以上两部分的宗旨和优点是求全求备,其目的和价值是服务于进一步研究,为专业研究者和一般爱好者提供丰富可靠的文献依据和材料支撑。

综合来看,该成果上中下叁编构成了一个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资料翔实、创新性强的有机整体。其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点明唐宋诗文选本后世兴盛的决定因素,强调其重要的文献传承价值,探究其资料来源和底本状况;第二,搜集大量唐宋诗文选本,梳理其纷繁复杂的渊源流变,整理出脉络清晰的基本概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基础;第叁,以唐宋诗文选本为切入点,考察各代唐宋诗文的整理工作,获得唐宋诗文辑佚的大致范围,增进对于古代文学发展的总体认识;第四,将唐宋诗文选本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研究其编选原则与当时古文理论、诗歌理论、学术风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诗论、文论、文坛风气、文学观等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第五,考察唐宋诗文选本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两者的互动关系;第六,考察唐宋诗文选本在中国文学选该成果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进而探索唐宋诗文选本的自身特点及其综合价值,形成通代式的系统研究,对相关问题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