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石门文字禅校注

2022年01月04日08:34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周裕锴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石门文字禅校注》(项目批准号为:11叠窜奥050),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成果为宋僧惠洪《石门文字禅》的校注整理本。惠洪是中国佛教史和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其着述范围之广,在两宋禅林中可称第一,后世僧人也罕有其匹。他既致力于佛教论疏、禅门旨诀、僧史僧传、禅门笔记、语录偈颂的撰写,又流连于世俗诗文辞赋的吟唱与诗话、诗格的创制,甚至会偶尔旁及儒书注释。其佛教内典着述颇受禅林推崇,影响不仅历经宋元明清以迄近世,而且远及日本室町、江户时代禅林诸山。尤其是晚明万历以降,因受“二大教主”真可、李贽的推尊,惠洪几部着作重新镂版印行,广泛传播,成为禅苑和文坛的重要思想资源。

惠洪的诗文集《石门文字禅》正是他整个撰述理念以及写作内容的集中代表,不仅体现了佛教内部禅教合一的倾向,而且也显示出僧人借鉴士大夫文学传统而交融儒释的自觉努力,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挣扎于出家忘情与世俗多情之间的诗文僧的绝佳样板。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此书的“文字禅”之名乃是佛教与文学结盟的绝佳象征,也是佛教文学得以在学理上成立的最简洁准确的概括。“文字禅”在后世逐渐成为僧俗的口头禅,成为佛禅文学不言而喻的代称,此书的名称和典范功不可没。

《石门文字禅》收录惠洪一生诗文词作品共两千多篇,跨度近四十年,内容涉及大量佛教禅宗的历史和观念,牵涉北宋众多僧徒、文人士大夫,典故繁多深奥,文字错讹时见,难解不明之处所在多有。该书自惠洪弟子觉慈编纂问世以来,虽广泛传播,但除了日本江户僧廓门贯彻为之作注以外,国内尚无一家注本。2012年,张伯伟先生等人校点的日僧廓门《注石门文字禅》由中华书局出版,嘉惠中国学林,为功匪浅,对于宋代文学、禅学、域外汉学、中日文化交流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廓门注释受制于时代、地域、知识结构的局限,多有纰缪之处,而中华书局整理本在文字校勘和标点断句方面,有不少讹误和可堪商榷之处,未能尽惬人意。该成果的研究目的,就是推进中日两国宋代文学与禅学研究的发展,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身份与日僧廓门贯彻展开相隔叁个世纪的对话,同时为了将惠洪诗文集的佛教史、文学史价值更清晰地展示给读者,使之成为一部可堪阅读的注本。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成果主体为《石门文字禅》叁十卷的校勘注释,部分作品收集评、附录。书末另有惠洪单篇诗文辑佚,此外附录有“惠洪传记资料”、“惠洪着述序跋”和“惠洪年表简编”叁种。全书共计250万字,注释、集评、辑佚征引内外典籍上千种。下面就其主体部分分别而言之。

其一,标点。这是古籍整理最基础的工作。惠洪的作品涉及诸多典故和佛教文化知识,句读难度较大,已出版的标点本未能尽善。该成果尤其注重从写作传统、流行文风、文体书写惯例、佛教知识义理、禅宗语言习惯等诸多角度细读文本,比较对照,标点做到准确无误。如《石门文字禅序》一段话,中华书局本标点为:“故宝觉欲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而无尽。叹民公南海波斯,因风到岸,”该成果据这段话的禅籍出典,改正标点为:“故宝觉欲‘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而无尽叹民公‘南海波斯,因风到岸’。”“无尽”是人名,指无尽居士张商英。

其二,校勘。《石门文字禅》现存有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武林先哲遗箸本、廓门注本、日本宽文刊本、嘉兴藏本、常州天宁寺刻本、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本(日本花园大学藏《筠溪集》本即此)等。前五种均源于明万历径山刻本,文字脱落甚多。嘉兴藏本、天宁寺本全部补足,然所补文字来源可疑。石仓诗选本则多有删减改动处。该成果以《四部丛刊》影明径山刻本为底本,参校廓门注本、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箸本、天宁寺本、石仓诗选本、宽文刊本等,同时参校历代选本,尤其是宋元明选本,如《声画集》《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古今禅藻集》《宋艺圃集》《宋诗钞》等,还参校宋人诗话笔记,如《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能改斋漫录》等,尤其是惠洪自己着作如《冷斋夜话》《林间录》《智证传》等,再参校禅门典籍,如《人天眼目》《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乐邦文类》《禅林类聚》《禅宗杂毒海》等,此外参校各种类书方志,如《锦绣万花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永乐大典》《舆地纪胜》等。该成果所用底本为惠洪弟子编定,在禅林中传抄,再经刊刻,文字上鲁鱼豕亥甚多。诸本同出自万历径山寺本,无别本参校。有鉴于此,该成果在校勘方面,除了用对校法勘证异同之外,更多采用叁种其他校勘法。一是本校法,以石门文字禅该成果前后内容互证,定其正误高下。二是他校法,以惠洪其他着作或他人着作校对该成果。叁是理校法,根据上下文文意,融会贯通,校正不成辞的文句。其基本判断为“涉形近而误”与“涉音近而误”两类,尤以前者为多,这种错误的产生是因底本最初的抄录性质所致。以注释说明校改理由,是该成果采用理校法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样可尽量避免校勘者的主观臆断。出于对底本尊重,该成果在校改时均将底本原文字用括号标出,读者在阅读或使用该成果时,也可知底本原貌。

其叁,注释。注释征引文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上千种书,其中尤以佛教禅宗典籍征引为其特色,计有数百种,含佛经律论叁藏,既有华严、天台、律宗的疏论,也有禅宗语录、灯录、颂古、拈古等文本,既有佛教僧史、僧传,又有禅林笔记、类书。征引范围还旁及海外汉籍,如日本《五山文学全集》《五山文学新集》等。注释内容,除了注明音读、解释词义、说明修辞、引证典故、疏通文义、阐明思想之外,尽可能考证人名、地名、本事、文物典章、佛教制度、禅苑清规等,推求出与惠洪作品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力求为读者了解北宋禅林和士林的基本状况提供帮助。《石门文字禅》中有大量涉及佛教禅宗的作品,涉及深奥的佛理和机智的禅语,注释时也试图介绍各种佛教知识和禅门习语,引证并解读相应的佛教文献,力求帮助作者读懂文本。在注释过程中,不放过一处疑难,寻根究底,务求明白,若多方探寻仍未究其意,则实事求是,付诸阙如,不作英雄欺人之语。注释最大的特色有二:一是作品编年,《石门文字禅》一书编排近乎杂乱无序,廓门注本亦无一首系年,因此该成果每篇作品第一条注释,皆依据拙撰《宋僧惠洪行履着述编年总案》的考证,同时根据注释过程中的新发现,修正《总案》,为绝大多数作品作了尽可能准确的系年,力图有助读者知人论世。二是义例的发明。所谓义例,指《石门文字禅》书写的惯例以及北宋社会制度习俗的惯例等。如称本集僧人死亡之忌日为“生日”“生辰”;禅林称僧人法名(第二字)与表字连称,如惠洪字觉范,连称“洪觉范”,善权字巽中,连称“权巽中”;本集称僧人死后的枯骨为“拴索”,禅籍亦多其例;禅林记年岁称“年”为“白”,源自《景德传灯录》;僧人的庵堂道号不同于固定居室,为“随身丛林”,可随身携带;律宗的甲乙寺与禅宗的十方寺在制度上的区别,前者父子传器,后者聘请各方高僧;天下各军州设崇宁寺,又改天宁寺,其旧寺名与新寺名之关系;天宁节赐僧人宝觉大师号;道林寺改称“道林宫”,背景源自宣和元年抑佛诏书等。此外还有若干修辞的义例,不一而足。注释在人名考辨方面颇有贡献:一是禅僧法系的考证,诗文中涉及的禅僧名多为简称、表字或别号,该成果依据禅门称呼惯例考证出两百多名僧人的法系和事迹,并发现惠洪主要交往的是临济宗黄龙派僧人,也与杨岐派、云门宗僧人关系交好,晚年则与曹洞宗僧人过从甚密。这些考证有补宋僧小传之阙,或订正传灯录之误,从中也可看出北宋禅林宗派之消长。如对于诗僧善权、画僧仲仁的法系诸书皆未记载,该成果考证出二人皆为东林常总禅师法孙。二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考证,考证人物数百名,其中仅名列吕本中《江西宗派图》者就有韩驹、夏倪、李彭、徐俯、洪刍、洪炎、谢逸、汪革、饶节、善权、祖可、林敏功等十余人,有诗话传世者如许顗、范温、吴可、李公彦、吴幵等数人,有别集传世者如李之仪、李豸、邹浩、汪藻、王庭珪、王銍、吴则礼、黄彦平等,还有《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收其作品而小传疏漏者,如张大亨、阎资钦、朱彦、元勋、龚端、曾纡、曾纮、苏庠、吕璹、潘兴嗣等数十人,更有若干任地方官而名列方志者,据其名与字之关系而一一考出。以上考辨客观上展现了北宋后期僧人和士大夫庞大而复杂的社交网络。此外,禅语词汇向来是词汇史研究难点之一,该成果在禅语注释方面也有心得。其方法为依据作品上下文文义,旁征本集及禅籍相关语料,确定该禅语在文本中的词义。如卷十七《摩陁歌赠乾上人》,其中“摩陁”二字各种词典未载,注释据歌中文义,判断其为“奢摩他”之略语;“枿枿”二字词典解为升腾貌,注释引诸禅籍和本集用例,释为“众多貌”。不迷信词典,在上下文具体语境中确定词义,是该成果注释所坚持的原则之一。

其四,集评。惠洪部分作品为后人所评论,或见于历代诗选,如方回《瀛奎律髓》、吴之振、吕留良《宋诗钞》、陈衍《宋诗精华录》等;或见于历代诗话、笔记,如许顗《彦周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吴曾《能改斋漫录》等;或见于文人僧人的别集、语录,如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僧真可《紫柏老人集》中的题跋,评骘褒贬不一,其评论资料皆附于该诗文“注释”之后,称为“集评”,力图有助于了解惠洪作品在历代的接受史。此外,“集评”中还收录了一部分日本五山禅僧的评论资料,有助于读者了解惠洪作品在日本的传播情况。

其五,附录。《石门文字禅》中有些作品为惠洪与诗友唱酬次韵之作,诗友中有诗文集传世者,如李之仪、谢逸、李彭、洪刍、饶节、韩驹、王庭珪等,该成果则在“注释”之后设置“附录”一栏,附上该诗友作品,以备参考。如惠洪有追和苏轼诗者,则附上苏轼原作,如《馈岁》《守岁》《别岁》。如后人有追和惠洪诗者,则附以追和之诗,如明清禅僧追和《竹尊者》诗若干首,清厉鹗追和《送元老住清修韵》。

以上为该成果的主体部分。除了《石门文字禅》所收之外,惠洪的单篇作品尚有不少散落于各种内典外典之中,《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已有补遗收录,但远未完备。该成果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搜罗群籍,辑得惠洪诗(含偈颂)叁十叁首,断句若干,词叁首,文五篇,名为“惠洪诗文辑佚”,置于书末。

三 成果的价值

作为惠洪诗文集的全面整理,该成果力图为学界提供有关惠洪生平和作品的相关信息资料。该成果在书末另附有“惠洪传记资料”“惠洪着述序跋”“惠洪年表简编”叁种,以供参照检阅之用。传记资料收罗各种塔铭、僧传、僧史、传灯录、方志等十余种,可供比较考订之用。着述序跋收罗历代中日文士、僧人所撰惠洪各种着述的序跋二十余种,其中含日僧《石门文字禅》序跋五种。年谱简编则是在《宋僧惠洪行履着述编年总案》的基础上,略述其基本行迹及主要着述、交游,以备读者了解其生平大概。

该成果采用历史文献学的史料考证和文学文献学的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在多学科交叉渗透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所兼跨者涉及佛学、文学、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搜罗材料较广,尤其使用了大量学术界较少涉及的佛教史料,为学者研究北宋士林和禅林的基本状况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在方法上能做到既遵守传统古籍整理的规范,又能从互文性理论的高度对校注原则有所创新,其“校”与“注”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抄本性质的古籍校勘整理尤有启示意义,将有助于古籍校勘科学性的提升。

作者谙悉佛理,精研诗文,在文献辨析及考据方面显示了卓然知见和深厚功力,因而该成果是一部材料翔实、考订有据、观点可信的着作,对于文学史、佛教史、词汇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