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戏曲与宋金文化中心杜桂萍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戏曲宗元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叠窜奥06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张小芳、李亦辉、姜丽华、刘建欣、魏洪洲、马丽敏、高岩。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1)以明清戏曲对元代戏曲的宗尚作为切入角度,立足于对明清戏曲创作与批评的综合研究,解析复古与新变之于戏曲发展的影响,注重明清戏曲与因宗元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标准或思维方式的关联性,进而对中国古典戏曲的文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新的认知。
(2)全面梳理明清戏曲创作情况,系统分析各种样态的戏曲批评理论,从概念演进、文本形态、选本繁荣以及文人参与方式诸方面入手,重新审视明清戏曲发展,从而发现一些重要的关涉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规律性问题。如“宗元”之“元”的不断被建构,以及所导致的对元代戏曲的认知和评价出现的诸多偏离戏曲史实际的问题。
(3)重新评价明清诗文领域的复古文学风尚对戏曲“宗元”的影响,审视诗文批评方式和诗文理论概念如“重情”等向戏曲领域的渗透。有关元代戏曲乃至当代戏曲创作的种种弊端的批判、反思,以及对戏曲源流的溯源、戏曲文体特性的探讨,以及创作法度的揭示,等等,都与复古派文学家的思考逻辑密切相关。
2.研究意义
(1)首次正面提出戏曲“宗元”概念,并将之与宗汉、宗唐、宗宋等文学史现象置放于同一层面给予解读,揭示了戏曲与诗歌、散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复古思潮互为推毂所形成的新特色,具有深入推进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2)以“宗元”视角切入明清戏曲研究,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宗元之于明清戏曲观念形成、文体建构、思潮涌动、论争不断等的实际影响,形成对有关戏曲史现象的重新阐释。对于有效揭示戏曲文体流变及其审美特质,借以反观元曲高峰地位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戏曲史观念,具有补充、深化戏曲史研究的意义。
(3)从明清戏曲接受的维度反观元代戏曲的丰厚成绩与高峰地位,深入总结其为明清戏曲提供的理论武库与创作范式的经验价值,以及因此形成的有关“传统”,进而建构对于叙事文体形成、戏剧文学晚出、一代文学之评价等传统问题的现代性研究,具有促进研究观念转圜的学术史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所谓“明清戏曲宗元”,是与诗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一样,体现在戏曲创作与批评方面的一种观念、现象与思想。具体指明清时期戏曲创作与研究领域对于元代以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为代表的戏曲形态的认知态度。其基本表现方式是以元曲为宗尚、为圭臬,包括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变革的前提等,具体展开领域主要在于戏曲创作(杂剧与传奇)、戏曲批评(理论、评点、序跋、选本、曲谱编纂等),最终落点则表现为戏曲观念的复古与新变、戏曲文体的演进特征以及戏曲史的诗性运行规律等。
宗元是影响明清戏曲创作与演进中的重要问题,关涉到观念、理论、创作乃至戏曲选辑、曲谱编纂诸多方面,内容颇为繁富。为使研究思路更为清晰,并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拟从不同维度展开相关研究,在成果表述上分为以下八章。
第一章 绪论
从总体上梳理明清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中宗元思想之来源和宗元观念之形成。作为一种具有复古倾向的思想观念,“宗元”以元代戏曲为戏曲文体的最高标准和典范形态,建构戏曲话语范式,进而以之指导当代戏曲创作,审视相关戏曲史现象。宗元思想的历史流变和逻辑演进,以及复杂表现、多元形态深刻影响了明清戏曲的文体变迁和创作繁荣,也制约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特性生成与发展走向。同时期诗文领域诸复古流派的此消彼长、复古与反复古思潮的相互激荡,也借助“元”的理论确认发生了对戏曲创作和批评难以估量的作用。明清戏曲的作品创作、文体变迁、审美选择及雅俗消长,均可以借助“宗元”的视角进行新的审视。
第二章 宗元与明清戏曲理论的演进
从明清戏曲宗元观念生成的文化语境入手,重点阐释明清复古思潮与戏曲宗元的互动,解析戏曲宗元倾向并非偶然孤立之现象,乃是与宗唐、宗宋、宗汉等文学风尚一样,属文学复古思潮一部分。因评价元曲而产生的明清曲论的重要范畴,如“关目”“行家”“当行”“情”“奇”“本色”“自然”“结构”“雅俗”等,涉及了对戏曲娱乐性、教化性、认知性等功能的认知,体现了元代戏曲的思想艺术经验,与明清戏曲创作思潮的互动关系。以宗元相号召,促成了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很多重要的理论论争如汤沉之争、《琵琶》与《拜月》高下之争等,表面上反映为音律之争、文采与本色之争,实际上是戏剧观念上的轩轾,也包含了对元曲认同程度的深浅。
第三章 宗元观念与明清传奇审美理想的嬗变
作为一种前在的艺术视界与审美心理,“宗元”观念以其独特的观照视角与灵活的理论策略,予传奇戏曲理论的建构和走向以深远影响。从共时性角度来看,传奇戏曲的审美理想,元曲与传奇文体地位的此消彼长,以及元曲与传奇互为参照的批评模式,叁者彼此依存、息息相关,是明清传奇戏曲理论中宗元观念的嬗变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表征。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杂剧时代元曲辉煌的艺术成就与富于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对传奇戏曲理论中的宗元倾向有重要影响;明代中期,曲家普遍推崇元曲自然本色的曲词风格,是宗元观念表现得最为彻底的时期;明代后期,传奇戏曲雅俗兼济的审美理想确立起来,曲家对元曲由一味尊崇发展到尊崇与指摘并举,宗元观念相对弱化;清代前期,因曲坛尚雅崇实的倾向日益增强,宗元观念呈现进一步弱化的趋向;清代中后期,曲论中尚雅黜俗的观念居于主流,宗元观念虽不绝如缕,但批评、否定元曲的言论也格外引人注目。总之,明清传奇戏曲理论中的本色、当行等核心概念,意法之争、雅俗之争等热点问题,皆与宗元观念息息相关。
第四章 明清杂剧宗元研究
明清杂剧对元杂剧的皈依最为直接,具体体现在体制建构、题材选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趣尚等方面。相对于“北”而生成的“南杂剧”,构成了明清杂剧的主体,“破”与“立”的矛盾与困惑构成了作家复古与创新的心理基础,曲体与诗体关系的认知误区导致杂剧逐渐丧失了本体特征,日益诗文化。由俗而趋雅使杂剧一度生存在雅俗之间,并最终完成了文人化过程。徐渭、汪道昆、孟称舜、吴伟业、蒋士铨等作家的艺术探索既形成了杂剧宗元的典型个案,也为明清杂剧在文体特征、题材建构、艺术追求等方面的新变提供了艺术经验,成为主要彰显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一代之文学”。
第五章 宗元观念与明清戏曲选本
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与戏曲传播载体,明清戏曲选本所具有的“选”、“评”以及传播意义,使其在践行普遍存在的“宗元”思想时发挥着特殊作用。根据“宗元”观念呈现方式的不同,大致将清戏曲选本发展分为叁期:繁盛期、发展期、余势期。繁盛期与发展期“宗元”观念有一个重要变化:繁盛期选本大多崇尚元代戏曲,到发展期选本则大多以《元曲选》中的作品(不排除《西厢记》与《琵琶记》等作品)为宗。究其原因,一是《元曲选》在形式体制、主题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成熟,二是臧懋循的结集与出版,使其传播甚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选本已湮没无闻,只有《元曲选》脱颖而出,处处显现着“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成熟、圆融面貌。因此,它成为后代人认识元杂剧的重要范本,也成为此后戏曲创作与批评的圭臬。
第六章 宗元观念与明清戏曲格律谱
明清戏曲格律谱作为最为系统的古典戏曲批评模式之一,往往兼具曲选、曲目、曲品、曲论之功用,在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元代中叶始,戏曲格律谱的编纂几经变迁,其中所蕴含的宗元观念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形成,到高潮,直至分化的过程。明清时期,曲坛对戏曲音律格外重视,而当时兴起的对元代戏曲的宗尚,也深刻影响着这类着作的编纂,在宫调系统的构建、曲学术语的创新、撰谱材料的搜集等方面多有与宗元相关的深刻印痕。借格律谱编纂过程及其文本呈现来审视宗元观念的具体特点和实际影响,可以有效解读南曲的发展成熟、北曲的南曲化,以及戏曲文辞与音律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第七章 晚清戏曲宗元观念研究
晚清至民初,是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的着名戏曲理论家焦循、梁廷楠、姚燮、俞樾等人的戏曲评论与创作中,宗元的倾向非常明显,为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注入了丰厚的理论积淀与材料基础,并直接影响了王国维的戏曲研究。王国维对元剧“文章”的重视,对“自然”观念的强调,对“悲剧”“意境”等的阐释,固然有传统诗文、戏曲观念的影响,但与晚清戏曲家的建构更为前后相接,吸纳借鉴之迹非常明显。正是借助这一雄厚基础的有力支撑,王国维才有可能融中国传统戏曲观念、研究方式与西方文艺理论为一体,借助对元杂剧的研究推举现代学术观念,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现代转型,最终促成了现代戏曲研究格局的形成。
第八章 戏曲经典的形成与明清戏曲宗元观念
戏曲经典不仅仅作为舞台演出和文本存在,更多地形成于作家与批评家、读者共同的阅读、阐释、接受与创造过程中。元代戏曲经典如《西厢记》《琵琶记》等作为范本进入明清戏曲史视野,并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影响着明清戏曲的发展方向和经典确立。因此,我们主要从两个维度阐释这个问题,其一是元代戏曲在明清时期的经典化过程,其二是“宗元”现象与明清戏曲经典化之关系。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将兴趣点集中在探讨戏曲经典形成与“宗元”的互动共生关系上。当然,这个原因也是复杂的,我们将从历时性维度探讨作为传统戏曲———元曲影射、规范的力量。从共识性维度观照明清时期文化指向、时代审美、文人心态等对经典的促成力量。
三 成果的价值
第一,首次以“宗元”视角切入明清戏曲研究,具体就戏曲批评、选本编辑、曲谱纂录、戏曲创作等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戏曲与诗歌、散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复古思潮互为推毂所形成的新特色,将戏曲与当时的诗歌、散文等文体置放于同一思想文化语境中进行观照,对戏曲史、文学史与批评史研究具有补充和推进的意义。
第二,借助于宗元视角及其相关概念等形成对明清戏曲观念、文体建构、思潮涌动、论争不断等的重新审视和系统演进,不仅有助于某些戏曲史现象的重新理解与阐释,促成学术观念的某种突破,还可以有效揭示戏曲文体流变及其审美特质,借以反观元曲高峰地位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戏曲史观念。
第叁,元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第一个高峰,为明清戏曲提供了理论武库与创作范式,并因此形成了一种“传统”。在对元曲的依、违之间,明清文人不仅继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还建构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戏剧理论,对于新一代戏曲史、文学史教材的编纂将提供很好的借鉴。